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主题阅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主题阅读(含解析)

资源简介

阅读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材选编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两篇精读课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两篇习作例文。四篇文章描写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活灵活现,各有侧重地介绍了描写人物特点的多种方法。
两篇精读课文中,《人物描写一组》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合而成,每一个片段描写人物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摔跤》节选自《小兵张嘎》,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嘎子的顽皮机灵,争强好胜;《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节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健壮挺脱,生命的活力;《两茎灯草》节选自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典型事例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严监生的极度吝啬。《刷子李》一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和前面一课不同,这是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在情节的推进中,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人方法,赞美了“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艺。这些课文内容虽然没有关联,但在写人方法上却相互照应、互为补充,均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本单元编排的内容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均指向核心习作能力“学习并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精读课文凸显“学文明法,学以致用”的理念,“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如何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的多种基本方法,“初试身手”则引导学生进行描写人物方法的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方法的认识,体会其表达效果,为单元习作的撰写作铺垫。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从不同的角度示范了写人的方法,最后通过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综合运用习得方法具体表现某个人的特点。因此,根据文本特点和单元教材特点,确定本单元以“形形色色的人”为主题,为学生创设基于教材内容的学习情境。整合单元主题内容,形成核心任务 “发现大千世界众生相”,展开真实情境下的大单元的教学活动。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纵观统编教材的习作安排体现层次性,循序提升。三年级上册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特点;四年级教材安排过“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要点,五年级上册教材还安排了“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要点。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人的方法,即选择典型事例,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的细致描写,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1.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面貌、身材、衣着、神情、姿态等的描写 。
★作用:(1)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
(2)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反映人物的内心感情;
(4)对比、烘托人物性格。
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
★作用: 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等。
3.动作描写
★作用: 突出人物……心理,……性格特征,或……心情。
4.心理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手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或内心的感觉。
★作用:揭示人言行的原因,突出人物的思想变化,展现人的……精神世界。
5.神态描写。就是人物的神情姿态,主要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变化显露出来。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的变化,一般是通过人的眉、嘴、眼等的变化,有时还有人的细微动作,如:低头沉思,握拳发抖等。在文章中,就是把这些表情的变化用文字写出来。
★作用:突出人物……心理,展现……性格特征。
【链接文本】
★《摔跤》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文章细致描写了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如“围、蹦来蹦去、推拉拽顶、扳、钩”等,表现出了他的灵活。其中,还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如“已有些沉不住气”。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的结合使小嘎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成人的身材、孩子的脸,说明祥子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很健壮了。接着作者细致描写了他的五官,“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这些描写刻画了祥子健康、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状态。
★《两茎灯草》运用讽刺的语言,以及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病重的严监生行将就木,可总是断不了气,在生命将尽之时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通过众人的猜测来解开这个谜,最后赵氏说明了原因,原来是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让严监生放心不下,直至挑掉一茎,严监生才“登时就没了气”。多么荒唐的情节,多么讽刺的语言,寥寥数语就把严监生这个守财奴的形象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
★《刷子李》从对他刷墙时动作、声音的描写,如“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可以感受到他的技艺十分娴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简直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从他对徒弟说的话,如“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 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 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可以看出他心细如发,能够体察别人的心理活动。
一、(23-24五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修鞋匠老单
薛培政
①修鞋匠老单几时来镇子上的,没有人能说得清。一年四季,只要不下雨落雪,老单就准时出摊。
②半晌里,一中年妇女来修鞋。老单接过来一看,是一只开了胶的劣质皮鞋。只见他往腿上铺一块垫布,把鞋放在腿上,先用抹布把开胶的地方擦干净,再拿起锉(cuò)刀轻轻锉了两下,然后涂上胶水,用手按了一阵子,然后诚恳地对顾客道:“光粘胶不编(shàng)线,那不耐穿,过些日子还容易开裂。”
③征得主人同意,老单用刀子把鞋底划开一条缝,把钩针在蜡块上磨几下,又穿上粗线,沿着缝隙—针一针地缝了起来。大夏天里,老单忙活得一头汗,一双鞋修下来,只收了顾客6块钱。待那顾客走后,挨着他卖针头线脑的老廖开腔了:“咦,你咋那么好说话哩?大热天忙活半晌,几块钱就给打发了?”
④“话不能那么说,看那顾客鞋上沾满的干泥巴,大概是进城卖菜的乡下人,挺不容易的,咱能帮就帮帮她吧。”望着他那副悯天怜人的表情,老廖张了张嘴,没再说话。
⑤几十年过去,老单仍住在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房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可遇上镇里修桥补路建学校,他每次捐款都很慷慨,还先后资助十几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
⑥见他如此这般,几个老友就纳闷儿了,不解地问他道:“你做了这么多年好事、善事,到底图啥哩?”他听罢只是嘿嘿一笑,不解释。
⑦去年底,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登门为他办理优待证时,才揭开了这个谜。
⑧原来,老单不仅是一名退役军人,还是名副其实的功臣。那天,工作人员因为要帮他填报退役军人信息,他从床头柜里翻出一包东西,里面装着入伍登记表、退役军人证件和荣立军功的证书等资料。
⑨那一刻,工作人员一脸困惑地问他道:“您咋选择隐姓埋名这么多年?”
⑩老单沉默着,仿佛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说道:“俺入伍不久那年夏天,部队赶赴一个抢险现场:连日的大雨导致山体松动,大量碎石被山洪冲到公路上。我们正准备将路面碎石清理后疏导车辆通行,突然又有一股洪水裹挟着山石倾泻而下。千钧一发之际,班长一把将我推开,自己却被巨石砸中,牺牲了。”
讲到这里,老单已是泪眼婆娑。顿了顿,他又说道:“俺这条命,是班长拿命换来的。俺来到班长的家乡就想替他尽孝。结果班长的父母已去世多年。俺就在镇子上住了下来,以修鞋为生,竭尽所能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好让过命的战友情谊延续下去。”
听了他的话,在场的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文章有删减)
1.(信息提取)修鞋匠老单的故事中处处成“谜”。请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
谜点 谜事 谜底
收费之谜 (1) (3)
用钱之谜 (2)
隐居之谜 隐姓埋名生活几十年
2.(描写方法)请结合第②③段内容从动作描写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对老单修鞋的过程进行描写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3.(人物分析)请你结合第②④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以“他是一个……的人,他……”的形式写出三点你对老单的认识。[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答案】
1.低价但认真为顾客修鞋 在部队时班长为救自己牺牲,本想替班长尽孝,但班长父母已去世多年,于是决定定居班长家乡,以修鞋为生,竭尽所能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延续战友情谊。 攒钱不为己用而捐款资助
2.通过“铺”“放”“擦”“拿”“锉”“涂”“按”“划”“磨”“穿”“缝”等动作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老单干活认真及修鞋技术的娴熟。
3.①他是一个善良真诚的人,他为顾客修鞋时态度认真,并一心为顾客着想;②他是一个细心、体谅他人的人,他能从顾客鞋上沾的泥巴推测出顾客的身份,并体谅顾客不容易;③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为报答救命之恩,毅然选择回班长的家乡生活,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④自然段“话不能那么说,看那顾客鞋上沾满的干泥巴,大概是进城卖菜的乡下人,挺不容易的,咱能帮就帮帮她吧。”可知,收费之谜中的谜事是为什么做长时间的工作而收的费用很低;从第⑤自然段“几十年过去,老单仍住在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房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可遇上镇里修桥补路建学校,他每次捐款都很慷慨,还先后资助十几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可知,用钱方面,老单拿钱修桥补路建学校,资助十几名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从第 自然段“俺就在镇子上住了下来,以修鞋为生,竭尽所能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好让过命的战友情谊延续下去。”可知,故事的谜底是过命的战友情谊延续下去。
2.本题主要考查对描写方法的掌握。
从第②自然段“只见他往腿上铺一块垫布,把鞋放在腿上,先用抹布把开胶的地方擦干净”和“征得主人同意,老单用刀子把鞋底划开一条缝,把钩针在蜡块上磨几下,又穿上粗线,沿着缝隙—针一针地缝了起来。”可知,通过“铺”“放”“擦”“拿”“锉”“涂”“按”“划”“磨”“穿”“缝”等动作描写,看出老单手艺精湛、认真、勤劳能干的特点。
3.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以“他是一个……的人,他……”的形式写出三点对老单的认识。
从第②自然段“光粘胶不编线,那不耐穿,过些日子还容易开裂。”可知,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始终站在顾客的角度出发,用心地把顾客的鞋弄好,争取做耐穿的鞋子。
从④自然段“话不能那么说,看那顾客鞋上沾满的干泥巴,大概是进城卖菜的乡下人,挺不容易的,咱能帮就帮帮她吧。”可知,他是一个懂得人情世故,体谅顾客的人。他能不辞辛苦,不怕大热天,贴心为顾客修鞋。
从第 自然段“俺这条命,是班长拿命换来的。俺来到班长的家乡就想替他尽孝。结果班长的父母已去世多年。俺就在镇子上住了下来,以修鞋为生,竭尽所能替班长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好让过命的战友情谊延续下去。”可知,他是一个节俭、懂得报恩的人。他重情重义,不多花一分钱,资助十几名的学子,为报恩一直为乡村做贡献。
二、(23-24五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你在故事会上看到了下面这个故事,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邮差
张建春
①一条土路悠悠地向山外延伸,晴天里还好,雨天里一路泥泞。可也就这一条路,将山里山外联系了起来。土路上跑得最多的山外人是邮差,也称为信使,一周一趟,风雨无阻。
②起先邮差还是个小伙子,但跑着跑着小伙子就老了,就有了白发,就有了风刻的皱纹一道道的,如山石的纹理。
③邮差叫许文灿,名字好听,马爷和马奶叫他“文灿”。许文灿上山都是直奔马家。许文灿气喘吁吁地将自行车停在山石的皱褶边大声喊:“马爷、马奶,我来了!”马爷、马奶双双应答:“文灿,文灿来啦!”山跟着回应:“文灿,文灿来啦!”
④许文灿进山是马爷、马奶家的节日——有报纸看,有信读,有欢笑,时而还有捎过来的包裹。许文灿把报纸信件送到了,还要在马爷、马奶家待上半天。马爷、马奶和他唠嗑,有说不完的话。说着话,许文灿也不闲着,在房前屋后找活儿干,干得十分顺手。马爷、马奶喜欢看许文灿吃饭。马爷不止一次悄悄对马奶说:“文灿的吃相和儿子一样。”
⑤儿子早些年当兵去了很远的地方,一去就没回来过,这期间信没断过,报纸也是儿子订的,儿子知道马爷爱看报纸,订了好几份。
⑥报纸不能天天送,许文灿一周送一次,一送一堆,够马爷看的了。儿子的信大约一个月一封。儿子来信,马爷、马奶是要回的。有一天,马爷突然对许文灿说:“不回了,知道儿子在部队好好的就行。”说这话时,马爷长长叹了口气,没想到山也做了回应,发出一声长叹。
⑦马爷、马奶发现,许文灿送邮件的时间多是在周六或者周日,盘桓在山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许文灿每次下山,马爷、马奶坚决不让许文灿空手,有时给几捧栗子,有时是一两个南瓜……许文灿不客气,拿上头也不回地走。许文灿不敢回头,一回头泪就掉地上了。
⑧马爷比马奶走得早,走得也突然。那天是星期天,许文灿刚到,高兴地说:“有信,有信呢。”马爷把信接到手中,还没拆封,手一抖,竟不省人事了。马爷临终前,拉着许文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都知道,都知道……”许文灿没敢接腔,泪水横流。
⑨马爷走后,许文灿还是每周来送邮件。
⑩马奶的最后几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马奶一到周六就把目光投向大门口,一直要望到许文灿来。许文灿从没让马奶失望,总是开着车来,还是邮差的角色,一待大半天。
马奶是九十五岁走的,走前,许文灿守在马奶身边,许文灿想说什么,马奶摇头制止,缓缓地说:“我知道,文灿,我都知道……”许文灿的心就碎了。
许文灿是马爷、马奶儿子的战友,马爷、马奶的儿子早牺牲了。许文灿当了邮差、信使,传递着虚假的信息,延续着深挚的战友情。
(文章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送信人,同时暗示送信之路的不易。
B.“文灿,文灿来啦!”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马爷、马奶得知许文灿来时的开心喜悦。[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C.第⑦段中许文灿不敢回头是因为他怕自己因马爷、马奶对他的温情而落泪。
D.马爷直到临终前都不知道儿子已经牺牲,但他知道许文灿照顾他们的情谊是真的。
5.你将下面两句话摘抄到了自己的摘抄本上,请你进行赏析。
(1)语句:起先邮差还是个小伙子,但跑着跑着小伙子就老了,就有了白发,就有了风刻的皱纹,一道道的,如山石的纹理。[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赏析句子:
(2)语句:许文灿进山是马爷、马奶家的节日——有报纸看,有信读,有欢笑,时而还有指过来的包裹。 理解加点词语:
6.第⑥段马爷“长长叹了口气”时,心里想的是什么?请你写下来。
7.某文学刊物设有“珍贵情谊”“人性光辉”“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推荐栏目: 理由:
【答案】
4.D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脸上的皱纹比作山石的纹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文灿渐渐变得沧桑年老的情形,表现出他对战友情谊的坚守。 “节日”本义指值得庆祝的日子,这里用来形容许文灿来到马爷、马奶家的日子,体现出许文灿的到来为二老带来了欢乐。
6.儿子想必是去世了,文灿没告诉我们,是怕我们伤心,不能让文灿更担心我们,就让这个善意的谎言继续下去吧。
7.珍贵情谊:文章叙述了许文灿瞒着战友的父母战友已去世的消息,替战友“送信”,陪伴、照顾战友父母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出许文灿与战友之间真挚的战友情。
【解析】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⑧自然段“马爷临终前,拉着许文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都知道,都知道……’许文灿没敢接腔,泪水横流。”可知马爷临终前已经知道自己的儿子牺牲了。故选D。
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及词语理解。
(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题干的语句出自第②自然段“起先邮差还是个小伙子,但跑着跑着小伙子就老了,就有了白发,就有了风刻的皱纹一道道的,如山石的纹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将脸上的皱纹比作山石的纹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文灿渐渐变得沧桑年老的情形,表现出他对战友情谊的坚守。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第④自然段语句“许文灿进山是马爷、马奶家的节日——有报纸看,有信读,有欢笑,时而还有指过来的包裹。”中的“节日”本义指值得庆祝的日子,句子的破折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这个节日中是有报纸看,有信读,有欢笑,时而还有指过来的包裹的好日子,这里说的是许文灿来到马爷、马奶家的日子,同时也体现出许文灿的到来为二老带来了欢乐。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写话。
结合第⑥自然段“马爷突然对许文灿说:‘不回了,知道儿子在部队好好的就行。’说这话时,马爷长长叹了口气,没想到山也做了回应,发出一声长叹。”中“长长叹了口气”可知马爷已经知道他儿子去世的事了。
他心里会想:我猜儿子应该是去世了,文灿没敢告诉我们老两口,想必是文灿担心我们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怕我们会想不开,会很难受,会因此病倒,为了不让文灿更担心我们,就当我不知道这件事吧。
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或情感。
人性光辉:文章讲述了许文灿陪伴、照顾已经去世战友的父母,直到他们去世的故事,体现了许文灿持之以恒、善良有责任心的优秀品质。
人生感悟:文章叙述了许文灿瞒着战友的父母战友已去世的消息,替战友“送信”,陪伴、照顾战友父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感悟到了人生路上并不孤单,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激励着彼此前进。
三、(23-24五年级下·全国·课时练习)聪聪得知《俗世奇人》中有很多描写人物的文章,于是从中挑选了一篇和大家分享。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手下动作那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
⑤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谁料苏大夫当没听见,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⑥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偷偷给了他。然后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⑦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吡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⑧今儿的牌各有输赢,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⑨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文章有删减)
8.(信息提取)读完文章聪聪想考考大家,请你完成下面的介绍卡。
苏金散介绍卡 (1)绰号: (2)医馆位置: (3)爱好: (4)行医规矩:
9.(句子赏析)奇奇觉得苏大夫给张四接骨的片段很有意思,请你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吡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
句中“挽”“放”“捏”“拉”“推”“顶”“压”是对苏大夫的 描写,“接上了”是对苏大夫的 描写,这两处均从正面将苏大夫接骨的过程详细地展现了出来;而描写张四的表现,则属于间接描写,两者结合,突出了苏大夫 的特点。
10.(内容理解)文章最后写华大夫又疑惑又钦佩,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华大夫疑惑和钦佩的分别是什么。
11.挑战题 上文通过牌友、张四和华大夫的表现突出了苏大夫的人物形象,请你使用这样的手法,通过描写同学们见到老师的表现来体现老师的特点。(150字左右)
【答案】
8.苏七块 小白楼一带 打牌 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
9.动作 语言 医术高超
10.华大夫疑惑的是苏七块为什么说“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但又补给自己七块银元;钦佩的是苏七块能在坚持自己规矩的同时保持心地善良。
11.还有一分钟就要上课了,但同学们还在相互追逐打闹,丝毫没有马上要上课的意识,突然有同学大喊了一声:“快,班主任上楼了!”只见所有人立马跑回座位,瞬间教室里面安静地甚至能听见外面操场上的说话声。上课铃响起,班主任背着手走进教室,眼神扫视一圈,所有人都挺直了背,低头看着桌子,不敢和老师对视。
【解析】
8.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1)第③段“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找到苏金散的绰号,即“苏七块”。
(2)第①段“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这些句子里可以确定他的医馆位于“小白楼一带”。
(3)第④段“苏大夫好打牌,一日玩得正来神儿。”这些句子直接揭示了苏金散喜欢打牌,并且他在打牌时非常投入,甚至达到了“来神儿”的程度,这充分展示了他对打牌的热爱和专注。
(4)第③段“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些句子可得出苏大夫行医规矩。
9.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句子中“挽”“放”“捏”“拉”“推”“顶”“压”是对苏大夫的动作描写,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苏大夫接骨的过程,展现了他技术的娴熟和动作的迅速。同时,“接上了”是对苏大夫的语言描写,简短而明确,既表明了接骨动作的完成,也反映了苏大夫的自信和从容。这两处描写均从正面将苏大夫接骨的过程详细地展现了出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医术高超和经验丰富。而描写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吡牙,预备重重挨几下”的表现,则属于间接描写,通过张四的紧张和预备承受疼痛的动作,进一步突出了苏大夫接骨技术的精湛和神奇。
10.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概括。
阅读课文内容可知:华大夫的疑惑主要来源于苏七块在处理张四的欠款时所表现出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苏七块对张四的欠款表现得非常冷漠,仿佛没听见,继续打牌,这给人一种他不太关心张四伤势的印象。然而,另一方面,当张四后来用七块银元偿还欠款时,苏七块却立刻为张四治疗,并且在治疗结束后,还主动表示药费免了。这种前后的反差让华大夫对苏七块的动机产生了疑惑,他不明白为什么苏七块要坚持这样的规矩,但又为何在事后补给自己七块银元。
华大夫钦佩的是苏七块能在坚守自己规矩的同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尽管苏七块有着严格的规矩,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对张四的伤势置之不理。相反,他在张四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为他治疗,并且最后还免去了药费。这种在坚持规矩的同时,又不忘善良和同情的行为,让华大夫对苏七块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1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短文通过牌友、张四和华大夫的表现来突出苏大夫的人物形象,这种手法被称为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
本题我们要明确老师的特点。这可以是性格上的,如严厉、亲切;或者是教学风格上的,如生动、严谨。选择一个典型的场景,如课堂、课后、运动会等,这样的场景能让同学们的反应更贴近实际。描述同学们在见到老师后的不同反应,通过这些反应来突出老师的特征。在描述完场景和同学反应后,可以简短地总结老师的特点,使文章结构完整。
如:开学第一天,李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小明兴奋地跑到李老师身边,分享假期趣事;小红紧张地低下头,默默调整坐姿;小亮则好奇地盯着李老师手中的教材。这些反应虽然不同,却都体现出李老师在学生心中的重要地位。她既和蔼可亲,能让学生感到放松和自在;又严谨认真,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四、(21-22五年级下·山东·期末)阅读短文。
快手刘(节选)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我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大胖汉子。随身背着的绿色小木箱,上面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很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只见他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见他手指敏捷灵活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想揭他老底,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谁知快手刘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怎么碗下边什么都没有呢?快手刘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面。怪,怪,怪!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声。“怎么样?你输了吧!不罚你钱,买块糖吃就行了。”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围了几圈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神奇无比,那时他是我最佩服的人。我童年和少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他令人痴想不已的表演中慢慢消磨掉的。
④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快手刘带给我的美好故事,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
⑤高二暑假回家,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竟然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葫芦和变戏法,但那只木箱,已经破损不堪,再也看不出先前那悦目的绿色。再看他,饱满的曲线没了,尖尖的骨形突露,眸子没了光彩。这双手尤其使我吃惊,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手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住两只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口,缓慢迟钝地翻来翻去,四个小球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
⑥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 ”叫声让他慌张不已,手抖抖索索,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球在哪儿了,无怪乎周围的看客只是寥寥无几的孩子。
12.选用典型事例是写人的基本方法,本文表现快手刘选用的典型事例是?
13.本文运用了多种方法描写人物,分别写出下面四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 )
②咦?怎么碗下边什么都没有呢?( )
③叫声让他慌张不已,手抖抖索索( )
④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手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 )
14.“怪,怪,怪!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声”文中写周围人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15.仿写句子(用上加点词)
快手刘带给我的美好故事,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
【答案】
12.“小碗扣球”变戏法
13.动作、语言 心理描写 神态 外貌
14.间接写出了快手刘的高超技艺。
15.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意境,就像电影里精彩的片断,再看一次都变成了永久的回忆。
【分析】
1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内容根据具体的事例,分析出人物的具体特点。在本题中,结合原文内容“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大胖汉子。随身背着的绿色小木箱,上面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很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只见他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表现快手刘选用的典型事例是“小碗扣球”变戏法。
13.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的方法,结合原句的内容以及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出相应的表现手法即可。
(1)本句话中“口呼一声”“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可以看出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动作和语言描写。
(2)本句话中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所使用的描写手法是心理描写。
(3)本句话中有“慌张不已”等是对人物的神态的描写,所使用的描写手法是神态描写。
(4)本句话中的“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手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这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14.本题考查的是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的内容以及上下文的内容“怎么样?你输了吧!不罚你钱,买块糖吃就行了。”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围了几圈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进行分析。这句话“怪,怪,怪!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声”文中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了快手刘的高超技艺。
15.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①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②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首先应注意运用的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意境,就像电影里精彩的片断,再看一次都变成了永久的回忆。
五、(22-23五年级下·安徽合肥·期末)阅读。
泥人张(节选)
冯骥才
①但是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②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③只见人家泥人张听似没听,左手( )到桌子下边,打鞋底( )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 )杯饮酒,眼睛也只( )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 )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 ),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④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似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⑤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⑥泥人张头都没回,撑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⑦第二天,北门外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做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⑧“贱卖海张五”
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⑩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有修改)
16.梳理文章情节,完成情节图。

17.(1)选择下列词语,填入第③自然段的画横线句子的括号中。
摆弄 瞅 端 伸 抠 捏弄
(2)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泥人张”的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泥人张” (填四字词语)的特点。
18.第⑧自然段的“贱卖海张五”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用“ ”在文中画出。
19.仔细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人的基本方法,写出“泥人张”的特点的(至少写2点)。
【答案】
16.
17.(1)伸 抠 端 瞅 摆弄 捏弄(2)动作 技艺高超
18.“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19.动作描写 ,写出了“泥人张”的高超技艺;神态描写,写出了“泥人张”的不卑不亢。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仔细阅读全文段,从第①自然段中“‘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可知,海张五在取笑泥人张,从第③自然段中“只见人家泥人张听似没听,左手……”可知,泥人张的态度和反应是“听似没听”的样子;从第⑤自然段中“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这句话可知,海张五讽刺泥人张的手艺不行,从第⑥自然段“泥人张头都没回,撑伞走了。”可知,泥人张听到海张五讽刺后的情形是“头都没回,撑伞走了”;从第⑦自然段“第二天,北门外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第⑧自然段“‘贱卖海张五’”及第⑩自然段“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可知,海张五被泥人张“贱卖海张五”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
17.本题考查对人物的描写手法的掌握及分析人物特点。
(1)“伸”指肢体或其他物体舒展或向一定方向延展。伸手、伸开等。故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抠”指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从里面往外挖,故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端”用作动词时,指以手平正托物,故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瞅”指看,故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摆弄”指反复拨弄或移动;随意支配或玩弄的意思,故这左手便( 摆弄)起这团泥巴来,“捏弄”指用手来回地捏,故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
(2)我们知道人物的描写的五大手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仔细阅读文章的第③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可知,句子中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伸、抠、端、瞅、摆、弄、捏弄”来刻画泥人张这一人物形象,故该句子是对“泥人张”的“动作”描写;通过这些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泥人张捏泥人时动作的熟练和技艺的高超,故可以看出“泥人张”“技艺高超”的特点。
18.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前后照应”的句子,就是在文章中,有的内容的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也是写作手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读全文段,从第⑤自然段中“‘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可知,这一句中的“贱卖都没人要”和后第⑧自然段中“贱卖海张五”是前后照应的句子,故选出画上线即可。
19.本题考查对人物的描写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仔细阅读全文段可知,本文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基本方法来写“泥人张”的性格和技艺特征的。如:第③自然段中的“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这句话中对泥人张的一个动作描写“戳”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泥人张对海张五的憎恨、鄙夷不屑的心理,可以看出泥人张的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从第④自然段“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对海张五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泥人张”捏的泥人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同时也写出了“泥人张”手艺的高超及出神入化的特点。
六、(23-24五年级下·全国·课时练习)甜甜在分析人物时选取了下面这篇文章,请你和她一起了解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小嘎子和老钟叔
徐光耀
①老钟叔是地区队的侦察排长,名叫钟亮。因为生病,老奶奶将他隐蔽在偏僻的韩家祠堂里。韩家败落,已十多年不住人了,满院子尽是野草,荒得像座古庙。又因为这地方的大门终年给一把铃铛大锁倒锁着,不论是敌人,还是一般群众,都没有对这儿生过疑心。一年多中,很多同志秘密在这里养伤,从不曾出过岔子。
②这老钟叔虽然三十多岁了,身上又有病,可嘎子缠着他时,他却没有一点儿不耐烦。一天到晚乐呵呵的,转眼就和嘎子成了撕不开扯不断的朋友了。
③现在,小嘎子揣好给老钟叔的食物,打北屋出来,兴奋地直奔东墙根去。在那里,一排儿戳着十几个苇个子。他若无其事地走上前去,假装转圈玩,回身看看四下无人,便把第三个苇个子轻轻挪开,一侧身,就从缝儿里钻进去了。然后又回身把苇个子原封摆好,猫着腰,在那苇与墙之间的小夹道中往前摸,又钻过一个窟窿,几经辗转才轻悄悄地来到南屋,推开那块独扇的小门儿。
④小门推开了,屋子里一片昏黑,老钟叔坐在烂草上,“凿壁偷光”似的就着一道亮儿在弄一件什么东西。小嘎子近前一看,惊喜地跳起来。原来老钟叔削成了一把木头手枪。啊,削得多么精巧呀!
⑤小嘎子咂着小嘴儿,像眼珠子一样捧在手里:“哎呀呀,叫我可怎么谢你吧?”
⑥“你当这是给你的吗?”老钟叔故意慢吞吞地逗他说。
⑦“不给我给谁?”嘎子疑惑了。
⑧“给呀——给一个勇敢、聪明、坚决抗日的小英雄!”
⑨“他是谁?他在哪儿?”
⑩“你猜。”
小嘎子两个眼珠子骨碌一转,叫一声:“猜着啦!——就是我!”说着,他做个拉栓的姿势,闭上左眼,朝着坯缝儿一瞄,喊道:“狗汉奸!哪厢逃走!——啪!”
“嘘——街上都听见了!”老钟叔连忙指指窗外,止住他,可一股柔和的笑纹却从心底涌上脸来。“好,送你就送你吧。可你要当得起勇敢、聪明、坚决抗日的小英雄啊!”
“那是当然!”小嘎子把“手枪”往腰里一别,搂住老钟叔的脖子满怀期待地问:“老钟叔,我
想跟你当个侦察员去,要我不?”
老钟叔把大手扣在他头顶上,笑了笑,一股老侦察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好嘎子,当侦察员要经得住考验和锻炼。不光得勇敢,还得遇事沉着!”
“啊!那怎么就能沉着了呢?”
“一句话,得有革命到底的铁心一颗!”老钟叔挺直了腰板说,“你要真想干我们这一行,我就再讲个英雄的故事给你听。”
⑩小嘎子被老钟叔感染了,他拿定了主意,要做一个保家卫国的战士,激动得连忙收起“手枪”,屈腿跪坐在老钟叔的对面,凝起神来细听。
(文章有删减)
20.(原因分析)你好奇生病后的老钟叔为什么会住在韩家祠堂,结合文章可知是因为( )(多选)
A.老钟叔没有地方去,只能住在破旧的韩家祠堂里。
B.韩家院子位置偏僻且已经荒废许多年,少有人来。
C.韩家的大门被一把大锁锁着,没有人对这里生疑心。
21.(内容理解)第④段画线句中的成语“凿壁偷光”用在这里可以看出老钟叔 的性格特点,也暗含了革命形势的 。
22.(句子赏析)甜甜认为下面这个句子写得很好,请你进行分析。[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嘘——街上都听见了!”老钟叔连忙指指窗外,止住他,可一股柔和的笑纹却从心底涌上脸来。“好,送你就送你吧。可你要当得起勇敢、聪明、坚决抗日的小英雄啊!”
这句话运用了 、 、 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23.(人物形象)本文与《摔跤》这篇课文都写到了小嘎子,这两篇课文分别体现了小嘎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20.BC
21.小心谨慎 紧张、严峻
22.语言 动作 神态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钟叔对小嘎子的喜爱和期许
23.《摔跤》中小嘎子机敏聪明,本文中小嘎子性格活泼、勇敢机智。
【解析】
20.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因为生病,老奶奶将他隐蔽在偏僻的韩家祠堂里。韩家败落,已十多年不住人了,满院子尽是野草,荒得像座古庙。又因为这地方的大门终年给一把铃铛大锁倒锁着,不论是敌人,还是一般群众,都没有对这儿生过疑心。”可知,老钟叔会住在韩家祠堂是因为韩家院子位置偏僻且已经荒废许多年,少有人来。韩家的大门被一把大锁锁着,没有人对这里生疑心。故选BC。
21.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凿壁偷光”意思是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文中指的是老钟叔借着一道亮光偷偷地弄一把木头手枪,从中可以看出老钟叔十分谨慎,害怕被别人发现。这说明当时的革命形势十分紧张。
22.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掌握。
从“好,送你就送你吧。可你要当得起勇敢、聪明、坚决抗日的小英雄啊!”可知,这是老钟叔的语言描写;从“指指窗外,止住他”可知,这是老钟叔的动作描写;从“可一股柔和的笑纹却从心底涌上脸来”可知,这是老钟叔的神态描写,句子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了老钟叔对小嘎子的喜欢以及对从小嘎子身上看到革命的希望。
23.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摔跤》描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从文中可以看出小嘎子是富有心计、争强好胜的孩子,小胖墩是一个沉稳憨厚、有智有谋的孩子。
《小嘎子和老钟叔》小嘎子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小嘎子可以缠着老钟叔,让老钟叔唱小曲、编快板、讲故事……看到木头手枪时,他会惊喜地跳起来。他还是一个机灵的孩子,从他“假装转圈玩”“几经辗转”避人耳目给老钟叔送食物,还有“眼珠子骨碌一转”等神态描写中都能感受到他的聪明机智。小嘎子还是个勇敢的小战士,他耐心地听老钟叔给他讲英雄的故事,预示着他将成为一个遇事勇敢沉着的小英雄。
七、(23-24五年级下·全国·课时练习)英雄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英雄精神是我们扬起的风帆。甜甜找到了下面这篇文章,邀请你一起阅读学习。
将军的遗嘱
侯发山
①将军的眼睛缓缓睁开了,眼神也渐渐有了光彩。一直陪护在床边的儿子又惊又喜,忙扶着父亲依靠在床头,有些担忧地看着父亲。
②将军似乎知道儿子的心思,微微摆了摆手,说:“我是谁,我是‘虎鲸’,一时半会儿死不了。”
③父亲退役前,曾是一名海军高级将领。他给自己起名“虎鲸”。他解释说:“‘虎鲸’以鲨鱼为主要食物,是当之无愧的海中霸王。”父亲凭着良好的水性和过硬的本领,潜入海中,悄悄登上海盗的船只,最终歼灭了海盗。从此,“虎鲸”便成了父亲的外号。
④难道父亲放心不下自己?儿子忙说:“爸,您放心,我也会努力报效祖国的。”
⑤“那是必须的。”将军说罢,欣慰一笑。
⑥儿子想了想,说道:“爸,记得您当年说过,生前尽忠,死后尽孝。上级部门已经同意了,百年后让您回老家陪爷爷奶奶。”
⑦将军扯了扯儿子的胳膊,说:“那是‘虎鲸’之前的事了……我现在已经改变了想法。”
⑧儿子诧异地看着父亲,不知道父亲还要做什么。
⑨将军用微弱的口气说道:“我是‘虎鲸’,我要学鲸鱼。”
⑩“鲸鱼?到这个地步,还跟鲸鱼学什么?”儿子万分诧异。
“鲸落。”将军的嘴里又吐出两个字。
鲸落?儿子通过搜索,这才知道,鲸鱼死后会沉入大海,它的尸体会成为其他鱼类的食物,骨头会变成海底的礁石,继续守护着海洋……鲸鱼之死,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鲸落。
“爸,您是说将来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他说出了心中的猜测。
将军摇摇头,有些生气地说:“撒进大海只会污染海水。”
“爸,那您的意思?”儿子实在猜不透父亲的心思。
“对于鲸鱼来说,海洋是它的母亲;对于我来说,祖国就是我的母亲。鲸鱼把自己献给海洋,我要把自己献给祖国。”
将军断断续续地说:“我还有自己的身体,我要捐献器官,把自己交给医生去研究,这是我能为祖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说罢,将军头一歪,咽气了。
“爸!”儿子哇的一声哭起来。
在旁边其他人的提醒下,儿子才看到父亲一直睁大着眼睛,没有合上。
他忍着悲痛,呜咽道:“爸,我答应您,我答应您。”
(文章有删改)
24.(信息提取)随着儿子对将军的“遗嘱”的猜测不断改变,将军的反应也在发生着变化,请你梳理文章情节,将缺少的内容补全在下列横线上。
儿子对将军遗嘱的猜测: ——百年之后回老家陪爷爷奶奶—— 将军真正的遗嘱是:
将军听后的反应:欣慰一笑—— ——有些生气
25.(段落作用)文章插叙了第③段的内容,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26.(人物分析)请你通过以下两处语句,结合全文分析人物内心,补全表格。[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语句 描写方法 人物内心
我还有自己的身体,我要捐献器官,把自己交给医生去研究,这是我能为祖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1) (2)
儿子才看到父亲一直睁大着眼睛,没有合上。 (3) (4)
【答案】
24.不放心自己 扯了扯儿子的胳膊,说自己已经改变了想法 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 死后将他的骨灰撒向大海
25.这段内容丰富了将军的人物形象,解释了上文将军强调自己是“虎鲸”的原因。为下文将军要像“鲸落”一样捐献自己的身体器官做铺垫。
26.语言描写 将军一心想要为国效力,生前要保卫祖国,死后也要将遗体捐献给祖国,要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祖国。 神态描写 将军的遗愿还没有了却,他的内心一直惦记着祖国。
【解析】
24.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
从第④自然段“难道父亲放心不下自己?儿子忙说:‘爸,您放心,我也会努力报效祖国的。’”和第⑤自然段“‘那是必须的。’将军说罢,欣慰一笑。”可知,儿子猜测父亲放心不下自己,承诺自己会报效祖国,将军听后的反应是欣慰一笑。
从第⑥自然段“儿子想了想,说道:‘爸,记得您当年说过,生前尽忠,死后尽孝。上级部门已经同意了,百年后让您回老家陪爷爷奶奶。’”可知,儿子猜测将军想“百年之后回老家陪爷爷奶奶”,将军的反应是“扯了扯儿子的胳膊,说自己已经改变了想法”。
从第 自然段“‘爸,您是说将来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他说出了心中的猜测。”和第 自然段“将军摇摇头,有些生气地说:‘撒进大海只会污染海水。’”可知,儿子猜测父亲想让自己把他的骨灰撒向大海,将军听后的反应是有些生气。
从第 自然段“对于鲸鱼来说,海洋是它的母亲;对于我来说,祖国就是我的母亲。鲸鱼把自己献给海洋,我要把自己献给祖国。”和第 自然段“将军断断续续地说:‘我还有自己的身体,我要捐献器官,把自己交给医生去研究,这是我能为祖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说罢,将军头一歪,咽气了。”可知,将军真正的遗嘱是想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
25.本题考查重点段落作用。
从第③自然段“他给自己起名“虎鲸”。”“‘虎鲸’以鲨鱼为主要食物,是当之无愧的海中霸王。”“父亲凭着良好的水性和过硬的本领,潜入海中,悄悄登上海盗的船只,最终歼灭了海盗。”可知,补充交代了父亲“虎鲸”外号的由来,为下文写父亲死后要捐献器官给祖国做贡献作铺垫。
2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第 自然段“将军断断续续地说:‘我还有自己的身体,我要捐献器官,把自己交给医生去研究,这是我能为祖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可知,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将军生前死后都要为祖国效力,把自己奉献给祖国。
从第 自然段“儿子才看到父亲一直睁大着眼睛,没有合上。”可知,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临死前要捐献器官,为祖国做最后一点贡献,遗愿未了,到死都惦记着祖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