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第五单元“美景奇观” 主题阅读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第五单元“美景奇观” 主题阅读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阅读要素:了解文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本单元教材选编了《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精读课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这是4篇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游记,分别描绘了海上日出、金华的双龙洞、北京颐和园、新疆天山的美景,读来生动有趣,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丰富奇特的想象,初步感受游记的基本特点。
《海上日出》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描绘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的奇观。《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的顺序把游览经过写得清楚明了,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空隙及自己的感受。《颐和园》运用过渡句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描绘了颐和园内一处处美丽的画面。《七月的天山》按照骑马游览的顺序,把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写得生动具体。
这些内容组合在一个单元里,内容主题有很大的相关性,文本之间也有自己的逻辑。前两篇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基本体现了游记的基本特点: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后两篇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则可以运用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同时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先学习《七月的天山》,再学习《颐和园》,因为前面三篇描写的内容都属于自然景观,而“颐和园”属于人文景观。
本单元的主题为“一路风景一路歌”,目标为“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在学习的过程中,可采用画游览路线图、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圈划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游记的游览顺序,以及对那些景物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
具体方法
1.关注重点句段,体会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描写。
抓关键词(句)法,即抓住描写景物或景象的变化的词语(句子),了解写景的顺序。比如了解《海上日出》第③自然段的写景顺序,【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的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可以抓住“小半边脸”“上升”“冲破”“跳出”等词语,了解日出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段是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来写景的。
2.根据顺序标志词或段落联系,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我们可以抓住:
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②一路迎着溪流。
③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④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⑤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⑥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上述句子散布在文中,它们显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一出洞。随着游者的步伐,更换游览的地点,将沿途所见所闻记下来,这就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补充知识点:如何确定游记是否按照游览顺序记叙
游记为了表述清楚,实现条理清晰,往往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游览顺序,顾名思义就是游览景物的先后顺序,主要是按照景物的空间方位关系来安排的。如《颐和园》一文就是按照游览顺序写作的。
那么,如何确定一篇游记是不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呢?
一、看文章是不是按照游览的踪迹记叙景物。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就是按照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写的,文章先写去双龙洞路上的景色,然后写作者在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最后写出洞的情况。
二、寻找过渡句,看景物或地点的转换是否自然。如《七月的天山》中用“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等过渡句介绍地点的转换,非常自然。
一、(23-24四年级下·浙江金华·课时练习)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这种写作方法,聪聪推荐了下面的文章,请你阅读学习。
茅兰沟小记
顾曾
①到过茅兰沟的人,无不对那里的风光_____________。它兼有泰山之雄、匡庐之奇、华山之险、黄山之特,天下山川之精华无不囊括其中。
②从嘉荫沿嘉逊公路北行百四十余里,弃车西行数百步,便来到了水击砾岩、幽谷回声的茅兰沟深谷。只见两岸山峰雄峙,森林蔽日,几乎峰峰都笔直上下,如斧削刀劈般突兀矗立。崖顶绿树丛生,阴森郁闭。山涧激流穿岩而泻,飞瀑深潭比肩接踵。仅从峭岩兀立的老虎口至双峰对峙的一线天间,不足千余公尺的距离内,便有老虎口、吊水崖、水帘洞、青石滩等瀑布八处;吊水湖、碧玉渊、仙女池、一线天、三阶潭等深峡奇谷、涧水潭渊十余处;石老妪(yù)、猴石山、鸽子崖等石景五处。景观景点之多,让人_____________。
③从吊水崖倾泻而下的茅兰瀑布,声震林野,一片水雾云霓(ní)。岩下的吊水湖水深盈丈,四周奇峰断崖矗立,湖面水波不兴,飞瀑平湖相映成趣。三阶潭四潭三瀑相连,飞流碧水相间,别有一番情致。阳光透过崖顶峰峦叠翠的林隙,倾洒在潭瀑之上,碧影斑驳,水雾迷蒙。
④从吊水崖沿湖南行,绕过湖湾后再跨过一处深谷,便来到了险峰深谷连迭(dié)的茅兰河断层。崖壁上的石上松,可算得树中英杰了。它们一株株从绝壁中破石而生,雄踞危岩石柱之上,根扎绝壁,生机不减。当我们汗淋淋地坐在仙女池旁的石滩上小憩时,忽见一群山鸽翩翩而至,隐匿崖壁之上。细心一瞧,只见崖壁上斑斑点点地布满了鸽子窝。原来,鸽子崖之名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流连于山水岩壁上的鸽子而得。鸽子崖与仙女池之间的峭壁上,还有些大小不等的岩洞,洞穴中的石壁上,有数不清的蝙蝠聚集着,带给人一种奇险中的神秘。
⑤黄昏的茅兰沟,如火的夕阳,透彻、清亮,洒满在水波上,瀑布就变成火焰的峭壁,一场冲天大火在眼前翻卷、升腾、盘绕、幻化、闪耀……在灿烂的火焰里燃烧、欢呼,涛声仿佛是从火焰里传出的狂歌与浩叹。
⑥夕阳隐去,岚气骤起。在岚雾朦胧的归途中,一路泉瀑幽谷之声回响于山峦之间,潺潺萦绕,_____________。
(选文有删改)
1.(内容概括)阅读文章第②段,说说茅兰沟深谷有什么特点?
2.(写作顺序)文章是按 顺序来记叙游玩茅兰沟的过程的。作者依次游玩了茅兰沟深谷—— —— 。(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3.(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文章相应的横线上。(填选项)
A.不绝于耳 B.流连忘返 C. 叹为观止
4.新考法·情境化甜甜打算去茅兰瀑布和茅兰河断层旅游,请你结合文章内容,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推荐。
旅游推荐卡
目的地 嘉荫县茅兰沟
旅游方式 自驾旅游
推荐景点: 推荐理由:
关注信息 游览路线、自然风光
【答案】
1.茅兰沟深谷山峰陡峭,景观景点多。
2.游览 茅兰瀑布 茅兰河断层
3.CBA
4.茅兰瀑布 茅兰瀑布声震林野,飞流碧水相间,别有一番情致,阳光倾洒在潭瀑之上,碧影斑驳,水雾迷蒙。
【解析】
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②段“只见两岸山峰雄峙,森林蔽日,几乎峰峰都笔直上下,如斧削刀劈般突兀矗立”可知茅兰沟深谷山峰陡峭;从“瀑布八处”“深峡奇谷、涧水潭渊十余处”“石景五处”可知,茅兰沟深谷景观景点多。
2.本题考查短文的写作顺序。
结合短文第②段“从嘉荫沿嘉逊公路北行百四十余里,弃车西行数百步,便来到了水击砾岩、幽谷回声的茅兰沟深谷。”短文第③段“从吊水崖倾泻而下的茅兰瀑布,声震林野,一片水雾云霓。”短文第④段“从吊水崖沿湖南行,绕过湖湾后再跨过一处深谷,便来到了险峰深谷连迭的茅兰河断层。”可知,文章是按游览的顺序来记叙游玩茅兰沟的过程的。结合短文第③段“从吊水崖倾泻而下的茅兰瀑布,声震林野,一片水雾云霓。”和第④段“从吊水崖沿湖南行,绕过湖湾后再跨过一处深谷,便来到了险峰深谷连迭的茅兰河断层”可知,作者依次游玩了茅兰沟深谷——茅兰瀑布——茂兰河断层。
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不绝于耳:指声音在耳边不断地响着。B.流连忘返: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
C.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短文第①段是作者对茅兰沟风光的赞美,第一空应填写“叹为观止”故选C。短文第②段是写茅兰沟深谷景观景点众多,人们留恋美好景物而不舍得离去,第二空应填写“流连忘返”故选B。从短文第⑥段“泉瀑幽谷之声回”可知,第三空表现瀑布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回响,故选A。
4.本题考查介绍推荐。在“茅兰瀑布和茅兰河断层”中,结合短文内容,选其中一个进行推荐即可。
示例:推荐景点:茂兰河断层。推荐理由:一株株松树根扎绝壁,破石而生,生机勃勃;一群群山鸽翩翩而至,隐匿崖壁之上;大小不等的岩洞中有数不清的蝙蝠聚集着,给人以奇险中的神秘之感。
二、(23-24四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非正式的公园
老舍
①齐鲁大学在济南的南关外,空气自然比城里的新鲜,这已得到成个公园的最要条件。花木多,又有了成个公园的资格。确是有许多人到那里玩,意思是拿它当作——非正式的公园。
②夏天,进了校门便看见一座绿楼,楼前一大片绿草地,楼的四围全是绿树,绿树的尖上浮着一两个山峰,因为绿树太密了,所以看不见树后的房子与山腰,使你猜不到绿荫后边还有什么。“爬山虎”的深绿肥大的叶一层一层的把楼盖满,只露着几个白边的窗户;每阵小风,使那层层的绿叶掀动,横着竖着都动得有规律,一片竖立的绿浪。
③往里走吧,沿着草地到了那绿荫深处。这里都是枫树,树下四条洁白的石凳,围着一片花池。花池里虽没有珍花异草,可是也有可观;况且往北有一条花径,全是小红玫瑰。花径的北端有两大片洋葵,深绿叶,浅红花;这两片花的后面又有一座楼,楼的高处,从绿槐的密叶的间隙里看到,有一个大时辰钟。
④往东西看,西边是一进校门便看见的那座楼的侧面与后面,与这座楼平行,花池东边还有一座;这两座楼的侧面山墙,也都是绿的。花径的南端是白石的礼堂,堂前开满了百日红,壁上也被绿蔓爬匀。那两座楼后,两大片草地,平坦,深绿,像张绿毯。这两块草地的南端,又有两座楼,四周围蔷薇作成短墙。设若你坐在石凳上,无论往哪边看,视线所及不是红花,便是绿叶。
⑤拐过礼堂,你看见南面的群山,绿的。山前的田,绿的。一个绿海,山是那些高的绿浪。礼堂的左右,东西两条绿径,树荫很密,几乎见不着阳光。顺着这绿径走,不论是往西往东,你看见些小的楼房,每处有个小花园。
⑥春天的花多,特别是丁香和玫瑰,但是绿得不到家。秋天的红叶美,可是草变黄了。冬天树叶落净,在园中便看见了山的大部分,又欠深远的意味。只有夏天,一切颜色消沉在绿的中间,由地上一直绿到树上浮着的绿山峰,成为以绿为主色的一景。
(选文有删改)
5.(标题理解)阅读文章第①段,具体说说“非正式的公园”是什么。
6.(信息提取)阅读文章,梳理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对应的地点。
答题小技巧:关注方位词
7.(写作顺序)文章主要突出了齐鲁大学夏天“ ”的特点。描写的景物是随着作者的脚步不断变化的,这是运用了 (A.移步换景 B.景物变化)(填选项)的描写顺序。(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8.(段落作用)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5.“非正式的公园”指的是齐鲁大学,因为它地处济南的南关外,空气新鲜,花木多,基本符合成为公园的条件,所以称它为“非正式的公园”。
6.(1)进了校门 (2)一座绿楼 (3)绿荫深处 (4)往东西看 (5)拐过礼堂 (6)南面的群山
7.绿 A 8.①总结全文,点明热爱自然的主题;②将齐鲁大学的夏天与其他季节作对比,突出了夏天时齐鲁大学风景的独特,表现了作者对齐鲁大学夏季风光的喜爱之情。
【解析】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齐鲁大学在济南的南关外,空气自然比城里的新鲜,这已得到成个公园的最要条件。花木多,又有了成个公园的资格。确是有许多人到那里玩,意思是拿它当作——非正式的公园。”可知,题目中所谓的“非正式的公园”是指“齐鲁大学”。由于齐鲁大学位于济南的南关外,空气新鲜,得到成个花园的重要条件。同时,花木众多,又有了成个公园的资格,但齐鲁大学毕竟不是真正的公园,所以被称为“非正式的公园”。
6.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提取。
本题中,梳理路线和地点时重点关注表示方位和地点的词语。阅读文章可知,游览的过程体现在文章第②-⑤自然段,故按顺序从相关段落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即可。
从第②自然段中“进入校门便看见一座绿楼”可知第一空应填“进入校门”,第二空应填“一座绿楼”;
从第③自然段中“往里走吧,沿着草地到了那绿荫深处。”可知,第三空答案为“绿荫深处”;
从第④自然段中“往东西看,西边是一进校门便看见的那座楼的侧面与后面,与这座楼平行,花池东边还有一座”可知,第四空应填“往东西看”;
从第⑤自然段中“拐过礼堂,你看见南面的群山”可知,第五空应填“拐过礼堂”,第六空应填“南面的群山”。
7.本题考查文章的描写顺序和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文章描写了“绿楼”“绿树”“绿荫”“群山”等事物,都凸显了齐鲁大学“绿”的特点;
由“进入校门”“往里走”“往东西看”“拐过礼堂”可知,作者的脚步是不断变化的,描绘的景物跟着作者的脚步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是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描写顺序,故选A。
8.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可知,该段在内容上收束全文,同时,作者分别分析了齐鲁大学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景色,反映出作者留心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另外,作者将三个季节与夏季进行对比,文中“只有”一词突出了齐鲁大学夏季绿色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齐鲁大学夏季风光的喜爱之情。
三、(22-23四年级下·全国·课时练习)课外阅读(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花山记
胡竹峰
①到达花山时,已过黄昏。虫声像潮水,星火繁茂,灯光倒显得暗淡了,朦胧中只觉得那山清秀平缓,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有蔬笋瓜果风味。内心欢喜。
②石路自脚下蜿蜒向上,适迹树林。入眼皆绿,青冈栎、橡树、榉树、三角械、翠柏的绿,还有流水的绿,青苔的绿。入了绿野婆娑之地,人也是青翠的,满眼青翠,满耳青翠,满鼻青翠,满心青翠。
③花山的水干净。远看是一道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走近才知道是澄澈的一泓山泉。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湿润的舒爽。
④花山长满了树,纤细瘦长,树龄多不长,枝叶鲜亮,姿态温柔,让山体多了舒缓。更奇的是或仄或卧或立的老树,像隐逸的猎人。
⑤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苏州产美石,太湖石褶、漏、瘦、透之美迷倒众生。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一些石头上凿有字,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警世,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写着“隔凡”“吞石”“坠宿”“渴龟”“花山鸟道”“凌风栈”……
⑥天下处处有河有山,此处山以花为名,这是山的幸事。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
⑦花山,在苏州城西。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9.本文按照 的游览顺序介绍了花山之景。
A.地点变化、视角转移 B.时间变化 C.景色变化
10.请根据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所闻,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到达花山(动人的声音、清新的气味)→ ( )→深入幽静山中( ) →窗外(雨雾、绿山)
11.第②自然段画“——”句子从视觉、和角度,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表现了作者 之情。
12.文章③④⑤三个自然段介绍了花山上各种景物及特点,请你根据内容,将下列图表补充完整。
13.你从这篇游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出两点来。
【答案】
9.A
10.沿石路蜿蜒向上 遁迹树木 绿意、净水佳树、奇石
11.听觉、嗅觉 获得清新观感、清新发现后的欣悦
12.干净 树 纤细瘦长 、姿态温柔 石头
13.对花山环境与景物的喜爱之情,对近山而居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的是写作顺序。
根据阅读短文“石路自脚下蜿蜒向上,适迹树林”、“花山的水”、“花山长满了树”、“石头也多”可知本文是按照地点变化、视角转移的游览顺序介绍了花山之景。故选A.
10.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阅读短文第②“石路自脚下蜿蜒向上,适迹树林。”、第⑤“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苏州产美石,太湖石褶、漏、瘦、透之美迷倒众生。”。
可知:到达花山(动人的声音、清新的气味)→沿石路蜿蜒向上(遁迹树木)→深入幽静山中(绿意、净水佳树、奇石)→窗外(雨雾、绿山)。
11.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根据阅读语句“入了绿野婆娑之地,人也是青翠的,满眼青翠,满耳青翠,满鼻青翠,满心青翠。”其中“满眼”、“满耳”、“满鼻”、“满心”从视觉、和角度,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表现了作者听觉、嗅觉获得清新观感、清新发现后的愉悦。
12.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阅读短文第三段“花山的水干净。远看是一道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走近才知道是澄澈的一泓山泉。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湿润的舒爽。”
第四段“花山长满了树,纤细瘦长,树龄多不长,枝叶鲜亮,姿态温柔,让山体多了舒缓。”
第五段“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
可知水→干净;树→纤细瘦长、姿态温柔;石→厚朴。
1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感概括。
根据阅读短文第①段中“虫声像潮水,星火繁茂,灯光倒显得暗淡了,朦胧中只觉得那山清秀平缓,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有蔬笋瓜果风味。内心欢喜。”第⑥“天下处处有河有山,此处山以花为名,这是山的幸事。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可知这篇游记表达了作者对花山环境与景物的喜爱之情,对近山而居者的羡慕之情。
四、(22-23四年级下·江苏南京·单元测试)类文阅读
沧海日出(节选)
峻青
这时候,残云已经散尽了。几颗寥(liáo)寥的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粉红的颜色。这广阔无垠(yín)的天空和大海,完全被粉红色的霞光融合在一起了,分不清它们的界限,也看不见它们的轮廓(kuò),只感到一种柔和的明快的美。
朝霞渐渐变浓变深,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了橘红,以后又变成为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着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在那闪烁着一片火焰似的波光的大海里,一轮红得耀眼、光芒四射的太阳,冉(rǎn)冉地升腾起来。开始的时候,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一个弧(hú)形的金边儿,不久,这金边儿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已经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霎时间,那辽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眼的金光。在那太阳刚刚跃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仿佛是无数个火红的太阳铺成了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阳底下,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这路,金晃晃红彤彤的,又直又长,看着它,仿佛使人觉得:循着这条金晃晃红彤彤的大路,就可以一直走进那太阳里去。
啊,美极了,壮观极了!
我转身向西边望去,从渔村里飘起来乳白色的炊烟和在山林中飘荡着的薄纱似的晨雾,也都变成了金晃晃红彤彤的颜色,像一缕缕色彩鲜艳的缎子,在山林和楼房之间轻轻地飘拂着、飘拂着。西面的山峰、树木、庙宇、楼房,就在这袅(niǎo)袅的炊烟和晨雾之中,时隐时现,似真似幻。眼前的这幅带有神奇色彩的优美画面,多么像那虚幻缥(piāo)缈(miǎo)的仙境!
(选文有删改)
14.【词语理解】下面不能用来替换文中加点词语“霎时间”的一项是( )
A.刹那间 B.一会儿 C.一眨眼 D.一瞬间
15.【写法探究】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日出的?( )
A.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
B.按照作者观察位置的变化顺序。
C.按照天空颜色的变化顺序。
D.按照“总—分”的顺序。
16.【写法探究】读着文章,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风景画。试着按照短文的描写顺序给图画排序,下面排序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壮美日出图 ②满天红霞图 ③晨星闪烁图 ④西山仙境图
A.③②①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17.【写法探究】下面是作者描写景物时抓住的景物特点,按照作者描写的先后顺序排序,应是( )
①柔和明快的美 ②雄伟壮观的美 ③色彩神奇的美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18.【品析句子】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部分的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到后来,就已经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对这句话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太阳的生机勃勃。
B.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太阳的生机勃勃。
C.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太阳的生机勃勃。
D.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太阳的明亮照人。
19.【品析句子】“在那太阳刚刚跃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仿佛是无数个火红的太阳铺成了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阳底下,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对这句话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芒四射的太阳。
B.作者生动描写日出时海面布满了金光的景色,犹如一条金色的海上大路。
C.作者描写了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
D.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日出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0.【语言运用】仿照巴金的《海上日出》或本文中的描写,试着写一写你看到的日出景象。
开始的时候,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一个弧形的金边儿,不久,这金边儿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已经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霎时间,那辽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眼的金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仿写:
【答案】
14.B 15.A 16.A 17.C 18.A 19.C
20.天开始亮了,洁净的蓝天上,一抹罗纱般的玫瑰色慢慢地伸展开去。青蓝色的曙光静悄悄地透过了各处险峻的山口,好像寻找昨天遗忘在这里什么东西;它穿过树丛,甚至滑到掉下来的树叶下面,走遍各个角落,打扮着大地,让它盛装着去迎接太阳光辉的来临。
【解析】略
五、(23-24四年级上·新疆乌鲁木齐·期末)
南山春色
①阳春三月,我和外婆到南山去游玩。
② 就看见满山坡粉红的茶花在微微的春风中绽开笑脸,迎接来自各地的客人。
③ 这儿的茶花不仅数目多,种类也很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有的茶花早就盛开了,有大红的、粉白的、桃红的、纯白的;有的茶花才长出花骨朵儿,小小的,可爱极了!无数的茶花像一个个小仙女在花枝上尽情嬉戏玩耍。路边长着许多翠绿的小草。空气中不时飘荡着茶花和小草的芳香。
④ 我们来到了观景台脚下,啊,真是雄伟!我们顺着石阶爬到了观景台顶——群山的最高点。真是太高了!我慢慢伸出手,拉住前面的栏杆,眼前豁然开朗,茂密的林海被一层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真是美丽极了!
⑤随着人流走下观景台,我的心还怦怦直跳呢!
21.联系上下文,把下面三句话分别放在文中合适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过了一会儿,我和外婆顺着山路终于爬上了山顶。
②走在山路上,我们不停地欣赏着路旁的茶花。
③我和外婆下了车,来到山脚下。
22.按游览顺序,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山脚下→ → → →走下观景台
23.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写下来。
24.按要求认真摘抄,书写要工整。
(1)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山茶花的句子:
(2)描写“我”走下观景台时感受的句子:
【答案】
21.③②①
22.山路上 观景台脚下 观景台顶
23.这儿的茶花不仅数目多,种类也很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24.无数的茶花像一个个小仙女在花枝上尽情嬉戏玩耍。 随着人流走下观景台,我的心还怦怦直跳呢!
【解析】
2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解答本题时,需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来完成,注意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第②自然段主要写在山脚下看见了茶花,故选③;第③自然段主要写看到了很多色彩丰富的茶花,故选②;第④自然段主要写我们在观景台顶看到的景色,故选①。
22.本题考查提取短文关键信息。
短文是按照游览顺序写了我和外婆到南山游玩的过程。从第②自然段“我和外婆下了车,来到山脚下。”可知,是写山脚下;从第③自然段“走在山路上,我们不停地欣赏着路旁的茶花。”可知,写的是山路上;从第④自然段“我们来到了观景台脚下”可知到的是观景台脚下;从第④自然段“我们顺着石阶爬到了观景台顶”可知到的是观景台顶。从第⑤自然段“随着人流走下观景台,我的心还怦怦直跳呢!”可知,写的是走下观景台。故顺序是山脚下→山路上→观景台脚下→观景台顶→走下观景台。
23.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从第③自然段“有的茶花早就盛开了,有大红的、粉白的、桃红的、纯白的;有的茶花才长出花骨朵儿,小小的,可爱极了!无数的茶花像一个个小仙女在花枝上尽情嬉戏玩耍。路边长着许多翠绿的小草。空气中不时飘荡着茶花和小草的芳香。”可知,分别写了盛开的茶花、才长出花骨朵儿的茶花、还有开满花枝的茶花、空气中的芳香,都是围绕“这儿的茶花不仅数目多,种类也很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来写的。
24.本题考查提取短文关键信息。
(1)从第③自然段“无数的茶花像一个个小仙女在花枝上尽情嬉戏玩耍。”可知,把茶花当作人来写,如小仙女在嬉戏玩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从第⑤自然段“随着人流走下观景台,我的心还怦怦直跳呢!”可知,描写了“我”走下观景台时的“心还怦怦直跳”的感受。
六、(22-23四年级下·新疆乌鲁木齐·期末)课外阅读。
雨中访幽
①人们说“青城天下幽”。在蒙蒙细雨中,我们步入青城洞天。这里古木参天,真可谓“横柯上蔽,在昼犹昏”。错落的群峰,云雾缭绕,我不禁想起两句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虽没有禅房,却多道观。山回路转,只见天师洞的殿宇掩映在葱郁的古木之中。偶尔两个健步如飞的轿夫抬着一乘滑竿从身旁掠过,一眨眼便消失在翠色里,山雾便立刻掩了上去,只见一片山岚萦(yíng)....这真正是道家仙境!
②我们继续向天师洞攀登。雨淅淅沥沥,把树叶洗得更青翠了。岩上雨水泉水交汇在一起,静静地流淌着,溅起了晶莹的水花。潺(chán)潺的流水声,偶尔的鸟鸣声,更增添了山中的寂静。这不正是“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的意境吗 虽是雨天,一路上游客却不少。但游客隐匿在深山幽谷中,听不见他们的欢声笑语,似乎游客们都融进了森林、山岩和源....
③踏着纷纷雨滴,我们走上了龙桥栈道。侧面凌空,下面是郁都苍苍的林木,从十几文的山谷中生长起来,真是当得深运,当得隽(juàn)永。走在栈道上,俯瞰(kàn)当谷,心里爽快极了,冷不防脖子里掉进几滴凉丝丝的雨水、泉水,那真是爽到心底里去了。我们夜宿峰巅的上清宫,那里又是一番情趣。深沉的黑夜,静静的道观,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夜半磬(qìng)声,清晰可闻,更让人感觉到峰顶上的寂静。
④虽然次日下起了雨,我们未能欣赏到壮丽的日出和云海,然而我却领略到了雨中青城山的当趣和雨趣。的确,“青城天下当”,雨中的青城山更幽,简直是“幽趣横生”!
25.短文按照 的顺序分别描写了青城山的等景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6.用“_____”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27.下面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曲径通幽处”与“鸟鸣山更幽”两句中的“幽”意思不同。
B.全文是围绕题目中的“访”字来写的。
C.第二自然段写流水声、鸟鸣声是为了衬托山中的寂静。
28.下面对青城山特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云雾缭绕 B.幽趣横生 C.山回路转 D.壮丽雄伟
29.作者没能欣赏到日出和云海,心里感到遗憾吗 为什么
30.你曾经游览过哪些地方,试着用游览的顺序讲讲你游览经历。
【答案】
25.游览
26.这不正是“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的意境吗 这正是“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的意境。
27.C 28.B
29.不遗憾,因为作者领略到了雨中青城山的幽趣和雨趣,这给他带来了另一番体验。
30.早上,我们坐上观光车,首先到达了九寨沟的长海,远远望去,长海掩映在崇山峻岭的怀抱中,像一位羞涩的少女,静静地依偎在恋人身旁,喃喃低语。跟随观光车,我们还浏览了箭竹海、五花海、老虎海等景点。
【解析】
25.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这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雨中探访青城山的过程,写出了雨中青城山的幽趣和雨趣,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
26.本题考查反问句及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改为陈述句:首先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其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最后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文中反问句是:这不正是“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的意境吗
改成陈述句:这正是“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的意境。
2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A.“曲径通幽处”意思是: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 。
“鸟鸣山更幽”意思是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两个”幽”字都是清幽的意思,是相同的。
B.全文是围绕题目中的“访”字来写的是不准确的。结合文段的结尾,不难发现是围绕”幽”字来写的。故选C。
2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从第④段的句子“的确,‘青城天下当’,雨中的青城山更幽,简直是‘幽趣横生’”可知答案。故选B。
2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
结合文段第④段的句子“虽然次日下起了雨,我们未能欣赏到壮丽的日出和云海。然而我却领略到了雨中青城山的幽趣和雨趣。”这句话,可见作者虽没能欣赏到壮丽的日出,却也因为领略到了雨中青城山的幽趣和雨趣感到快乐,不遗憾。
30.本题考查写话。用游览的顺序讲讲你游览经历即可。
示例:我们游览了天柱山,从南天门顺着石级往上攀登,走着走着来到了神秘谷,我在神秘谷休息了一会儿,我看见一块岩石有鼻子有眼睛,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爸爸告诉我那是皖公神相。渐渐的晚了,我们来到青龙涧坐索道下山。索道上有一串串像盒子一样的小房子,我心惊胆颤地坐在索道上。忽然我听到轰轰隆隆的声响,似干军呐喊,似万马奔腾,只见一条瀑布直泻而下,好似一匹美丽的绸缎,从半空中飘落下来。从飞瀑中喷溅出来的小水珠细如烟尘,弥漫于空气之中成了蒙蒙水雾,给出涧的林木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天柱山的仙女石、仙人洞、百步梯都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
七、(23-24四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
长白山,与你相约那一秋的天池
胡雪漫
①天池是中国最深的湖泊,为火山喷发后的火口积水而成,高踞(jù)于长白山主峰之巅。远眺天池,呈椭圆形,周围长约13千米,水面海拔高达2150米,面积9.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04米。天池周围环绕着16个山峰,青铅一样的色泽,使得天池犹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一块碧玉。湖周峭壁百丈,晴朗时,峰影云朵倒映万顷碧池之中,天水相连、(  )。大部分是湛蓝,少许泛着黄绿。天池水面偶尔有大风拂起的微波,扇动着一圈圈激情的涟漪,像绿色绒布上充满着巧克力般丝滑质感的纹理,如梦如幻,浮动在碧泉湖幽蓝静谧的世界里。
②长白山天池的美是独特的,它神奇壮美、绚丽多姿。怀着(  )之情,从天池而下,大片的原始森林在没有阳光的地方呈深绿色,而有阳光的地方呈浅黄色。眼前的视野是那样苍茫,像一个老人长满老茧的手,保护着这绝美的缥缈仙境。我不禁在想,倘若是赶上春天来,春风乍暖,山下万树含烟,百花齐放,山顶却依然白雪皑皑,天池必将宛如一位(  )、粉腮凝眉的仙女,(  )在茫茫白雪中。
③那一夜,思绪只在天池荡漾。天池,生来就是天外圣物,如修炼千年的神秘精灵,被大自然深情相拥。一池震撼心灵的生命之水,豁然洞穿了我稚嫩天真的灵魂,倏地,在幽蓝静谧的天池上优雅起舞……
31.选择恰当的四字词语填写在短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恋恋不舍 B.色彩缤纷 C.亭亭玉立 D.玉骨冰肌
32.短文第①自然段按照由 及 的顺序描写了天池。画横线的句子从 、 、海拔、 、 这几方面描写了天池的样子。
33.第②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这句话在全段起 的作用,抓住“ 、 ”这两个词语描写了天池独特的美。
3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5.文中结尾写道:“倏地,在幽蓝静谧的天池上优雅起舞……”除了舞蹈,如果让你用语言来赞美一下天池,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答案】
31.B A D C
32.远 近 形状 周长 面积 深度
33.长白山天池的美是独特的,它神奇壮美、绚丽多姿。 总领全段 神奇壮美 绚丽多姿
3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池的美丽与神奇,表达作者对天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5.我会对天池说:“天池,你犹如神秘的仙女下凡。你的美是独特的,你神奇壮美,绚丽多姿,我喜欢你!”
【解析】
31.本题考查词语搭配。选词填空时,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从第一空后面的“大部分是湛蓝,少许泛着黄绿”可知,这里描写了池水的颜色,只有“色彩缤纷”符合;从第二空后面的“之情”可以看出,这里形容的是情感,只有“恋恋不舍”符合;第三空和第四空不容易区分,可以结合起来看,“在茫茫白雪中”只能是“亭亭玉立”,所以第三空填“玉骨冰肌”,第四空填“亭亭玉立”。
32.本题考查理解短文内容。读第①自然段,从“远眺天池”“天池周围”“天池水面”可知,作者描写的顺序由远及近。画横线句子中,“呈椭圆形”描写了形状,“周围长约13千米”描写了周长,“水面海拔高达2150米”描写了海拔,“面积9.2平方千米”描写了面积,“平均水深204米”描写了水的深度。
3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第②自然段的首句概括写出了天池独特的美,第二、三句描写了天池周围的美,最后一句描写了作者想象中的天池春天的美景。从中可以看出,该段主要是围绕首句来写的,所以首句“长白山天池的美是独特的,它神奇壮美、绚丽多姿”是中心句,这句话起概括全段的作用。天池的美是独特的、神奇的,即中心句中的“神奇壮美、绚丽多姿”。
3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画波浪线的句子把天池比作精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把天池的美具象化,让人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天池的神奇、独特、美丽。
3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赞美天池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如:天池,你犹如纯真的孩童奉献着你无瑕的美,你的美令人沉醉!本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