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月期末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月期末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月期末试题
1.(2024七上·仙居期末)“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废弃的铝制饮料易拉罐应投放(  )
A. B. C. D.
2.(2024七上·仙居期末)如图为某校开展安全应急演习画面,同学们双手抱头躲到课桌下。据图可知,此次演习针对的灾害是(  )
A.火灾 B.地震 C.台风 D.泥石流
3.(2024七上·仙居期末)如图为酒店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它具有迎宾、引领、配送、自主充电、自主乘坐电梯等功能。下列能作为判断机器人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否乘坐电梯 B.能否和客户对话
C.能否自由移动 D.能否生长和繁殖
4.(2024七上·仙居期末)正确使用实验工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技能之一。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滴入液体 B.加热液体
C.倾倒液体 D.加入固体
5.(2024七上·仙居期末)智能手机具有显示步数的功能,那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小科认为:手机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建立假设 D.得出结论
6.(2024七上·仙居期末)三星堆遗址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从三星堆中出土的铜鸡、石蟾蜍、陶猪和铜蛇中,其原型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
A.铜鸡 B.石蟾蜍
C.陶猪 D.铜蛇
7.(2024七上·仙居期末)如图是一款“暖心熊自发热鞋垫”,它在冬季能起到足部防寒保暖的作用。请你估测“自发热鞋垫”在使用时温度最接近(  )
A.10℃ B.20℃ C.45℃ D.80℃
8.(2024七上·仙居期末)台州野果覆盆子味道鲜美,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黄金水果”的美誉。它一般在3~4月开始开花结果,5月果实成熟。覆盆子植物属于(  )
A.被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苔藓植物
9.(2024七上·仙居期末)中国援建的蒙内铁路需要穿越肯尼亚两大国家公园,为了最大限度不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铁路沿线专门设置了14个大型野生动物通道,这样做的优点是(  )
①能减少铁路的建设投资
②体现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能保障大型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2024七上·仙居期末)杨梅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捣碎杨梅获取杨梅汁,杨梅汁主要来自细胞中的(  )
A.液泡 B.细胞核 C.叶绿体 D.细胞质
11.(2024七上·仙居期末)如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它用口沟摄取食物,用食物泡消化食物,用胞肛排出食物残渣,用伸缩泡排出废物,用纤毛进行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履虫属于脊椎动物 B.草履虫需要从外界摄取食物
C.草履虫属于多细胞生物 D.草履虫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12.(2024七上·仙居期末)以下测量中,不能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是(  )
A.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只鸡蛋的质量
B.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小石块的体积
C.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宽度
D.用体温计三次测量同一个人早中晚的体温
13.(2024七上·仙居期末)人们为了认识事物,常常要进行比较,并引入相应的科学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比较物体冷热程度,引入科学量——温度
B.比较物体吸热能力,引入科学量——比热
C.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科学量——密度
D.比较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引入科学量——体积
14.(2024七上·仙居期末)“模拟实验”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实验不属于该方法的是(  )
A.甲为研究泥石流成因实验
B.乙为研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
C.丙为研究分子有间隔实验
D.丁为研究地球表面板块碰撞实验
15.(2024七上·仙居期末)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A、B两杯中的液体加热,忽略散热,绘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A、B两杯加热相同的时间,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不同
B.若A、B两杯中是同种液体,那么A杯中液体的质量较大
C.若A、B两杯吸收相同的热量,A杯中的液体升温比B杯中的慢
D.若A、B两杯中的液体的质量相同,那么B杯中液体的比热较大
16.(2024七上·仙居期末)正确的操作和读数是准确测量的前提。图甲中木块的长度是   cm.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17.(2024七上·仙居期末)仙居三黄鸡被誉为“中华第一鸡”,曾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钟爱,列为贡品,“三黄鸡”的名字由朱元璋钦赐。
(1)一只仙居三黄鸡的质量约为1   (填写单位)
(2)甲、乙两图中可以表示三黄鸡细胞结构模式图的是   
18.(2024七上·仙居期末)某校开展生物模型制作比赛,同学们利用橡皮泥等物品制作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动植物细胞、组织等模型。
(1)图甲表示细胞   的过程。(选填“分裂”或“分化”)
(2)图乙表示植物的五大组织,叶片中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他们属于植物的   组织。
19.(2024七上·仙居期末)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其中物质   (选填“甲”或“乙”)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第6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状态。
20.(2024七上·仙居期末)2022年,浙江丽水宣布发现一个新物种—瓯江小鳔(biào)鮈(jū),
(1)根据脊椎动物检索表,判断瓯江小鳔鮈对应的字母是   。
(2)瓯江鳔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   →个体。
21.(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5月23日珠峰科考登顶队员再次成功登顶地球之巅一——珠穆朗玛峰,进行了冰芯钻取、冰塔林无人机航测等十多项既定科考任务。
(1)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不断发生   。
(2)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的形成与    (选填“外力”或“内力”)作用有关。
22.(2024七上·仙居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去某山地研学。小科兴致勃勃地找到了该山地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大约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A.东 B.南 C.西 D.北
(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   哪条路。
23.(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演示了奇妙“乒乓球”、又见陀螺等实验。
(1)奇妙“乒乓球”实验:用水袋挤出一个水球,将毛巾包在球拍表面,一挥拍,就可以像打乒乓球一样来回击打水球。太空中的水聚集成球状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   。
(2)又见陀螺实验:利用旋转的金属陀螺实现太空转身。金属陀螺从地球带到太空质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4.(2024七上·仙居期末)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团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①招募血型为A、B、AB、О型的志愿者各30人。
②取150个培养皿,各加入2mL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③从每个志愿者体内采10mL血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按血型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向剩下的培养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盐水并摇匀,记为戊组。
④把五组培养皿都摆放在蚊子较多的同一环境中,统计相同时间内各培养皿中吸引蚊子的数量。
⑤先统计各组吸引蚊子数,再算出各组吸引蚊子数占五组总数的百分比。
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1)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问题是: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是否与   有关
(2)实验中戊组起   作用。
(3)各组采用志愿者30人,而不是一人,理由是   。
25.(2024七上·仙居期末)以下为某校学生进行“温度计发展史”的项目化学习的部分片段,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温度计发展史,请完成下列问题:
(1)气体温度计:一根一端带玻璃泡的细玻璃管,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密封一定质量的空气。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管中水柱液面将   (选填“上升”或者“下降”)
(2)液体温度计:如图甲是小科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3)固体温度计: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焊在一起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由此可推测,铜与铁的膨胀程度相比较,   膨胀程度大(选填“铜片”“铁片”或“无法确定”)。
26.(2024七上·仙居期末)小科同学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甲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
(1)实验过程需要酒精灯加热说明升华需要   热量(选填“吸热”或“放热”)。
(2)善于思考的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碘的沸点为18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科所做的实验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碘可能并不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而是固态碘先   再汽化成碘蒸气。
(3)根据上述猜想,小红对原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乙图所示的的实验,结果发现碘升华管内也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该实验能否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并说出理由   。
27.(2024七上·仙居期末)校运动会期间,同学们对“怎样才能把同一铅球掷得更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小吴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角度(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小郭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速度大小有关。
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与水平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5次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请你根据上述所收集的信息和相关证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验证小吴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   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射出速度v(m/s) 射出仰角 射出距离(水平距离)s/m
1 10 30° 2.9
2 10 30° 9.5
3 10 45° 10.8
4 10 60° 9.1
5 15 30° 20.7
(2)针对小郭的猜想,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小科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还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高度有关。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请你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28.(2024七上·仙居期末)小科同学在路上闻到浓郁的酒香,见到如图的蒸馏酒装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蒸馏酒的制做一般包括材料的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个过程,蒸馏过程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   。
(2)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将粮食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其它物质,所以发酵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   (选填“大”或“小”)
29.(2024七上·仙居期末)下列是某同学“制作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有关实验操作步骤。
①盖盖玻片 ②染色 ③展平 ④滴清水
(1)上图中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填序号)
(2)若装片现中出气泡,可能是上图中步骤    (填序号)操作不当导致的。
(3)如下图的显微镜中,结构①的名称是   。当使用“10×”的目镜和“40×”的物镜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倍。
(4)小科将图中的物像a调至物像b,正确的操作步骤和顺序是   。
A.增大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B.转动物镜转换器
C.向左移动载玻片
D.向右移动载玻片
30.(2024七上·仙居期末)我县某校开展了“走进永安溪,寻觅科学”的研究性学习。小科等同学对永安溪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他们捡到了一块漂亮的石头,于是对这块石头的密度进行了测量,测量过程如图。
(1)如图甲所示,小科在调节天平平衡过程中遗漏的步骤是   。
(2)经改正后调节天平平衡,测得石块的实验数据如图乙所示,则其质量为   g。
(3)小科发现石块较大不能直接放入量筒,于是他进行了如图丙的操作,由图中数据计算可得:该石块的密度为   g/cm3。
(4)其他同学提认为图丙方案测得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有偏差,请判断偏大还是偏小并说明原因   。
31.(2024七上·仙居期末)泡沫钢是含有丰富气孔的钢材料,具有硬度大、密度小、吸能减震、多孔过滤、电磁屏蔽等功能,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工程等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某小组对泡沫钢进行研究:
(1)硬度大、密度小是泡沫钢的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泡沫钢可作为防弹盾牌的内芯,现有一防弹盾牌,经测定其内部泡沫钢的体积为1000cm3,质量为800克。该防弹盾牌内部泡沫钢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3)现有另一块实心钢制防弹盾牌,为了减质量,将该盾牌内部体积为1000cm3区域的实心钢替换成等体积的密度为0.6g/cm2泡沫钢,求替换后该盾牌减少的质量 (本题中实心钢的密度取8g/cm3)
(4)不同密度的泡沫钢,孔隙度不同。孔隙度是指泡沫钢中所有气孔的体积与泡沫钢总体积之比。现有一块正方体泡沫钢,质量为800g,边长为10cm,该泡沫钢的孔隙度是____。
(本题中实心钢的密度取8g/cm3)
A.1% B.80% C.90% D.99%
32.(2024七上·仙居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地球仪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评价模型三个环节。
(1)【观察】在观察地球仪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中国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中国处于   板块。
(2)【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尝试将家乡台州标注在地球仪模型上,台州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台州的经纬度为   。
(3)【评价】评价量表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自制地球仪模型的评价量表。
地球仪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经纬线 经纬线均正确 经纬线有一处错误 经纬线均错误
地轴倾斜度 倾斜度大致为66.5° 倾斜度偏差较大 没有倾斜
如图丙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请结合评价量表中的“经纬线”指标对地球仪展开评价,并说出判断理由。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及判断理由
经纬线    
33.(2024七上·仙居期末)空调扇是一款可以让你夏天不用开空调,也能享受凉爽舒适的神器。下图为其内部简化结构图,工作步骤如下:
①开启前需要先往水箱中加入适量的水。
②开启时水泵不断的把水抽到宽大的网状湿帘上。
③同时风机工作,加快湿帘周围的空气流动,送出冷风。
④若往储水箱中加入冰块,将有更好的效果。
请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加以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垃圾分类有四种,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①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皮、塑料瓶、玻璃瓶、金属材料以及旧衣服等;
②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叶、骨头、剩饭以及各种果皮等;
③有害垃圾,包括电池、灯泡、水银温度计等;
④其他垃圾,包括废弃的瓦砾和陶瓷、尘土、不能回收的卫生纸等。
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废弃的铝制饮料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发生地震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应及时离开教室,跑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在离开时,不要慌乱以致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如:为了迅速离开从高处跳楼逃生等;离开后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人埋在废墟里时,要注意保存体力,不要急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求救援,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信息。
【解答】突发地震时,若在家里,来不及逃跑,要躲在卫生间狭小的空间里,双手包头;若在教室里,要躲在课桌下,用书包顶在头上,保护头部不受伤害;在室外活动时发生地震,要迅速躲到比较开阔的地带。据图可知,此次演习针对的灾害是地震。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 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酒店的智能配送机器人不能生长和繁殖,不具备生物的特征,因此判断这种大堂经理机器人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能否生长和繁殖,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滴入液体时,滴管不能深入试管中,要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故A正确;
B.加热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故B错误;
C.倾倒液体时,试管口略微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故C错误;
D.加入固体时,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再将试管竖立起来,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 智能手机具有显示步数的功能,那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小科认为:手机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 则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解答】 ABD、铜鸡属于鸟类,石蟾蜍属于两栖动物,铜蛇属于爬行动物,不符合题意;
C、陶猪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将自发热鞋垫的作用分析它的温度与人体体温的高低关系即可。
【解答】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而鞋垫为人体提供热量,因此它的温度应该高于人体温度,但是也不能太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适应能力最强,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解答】 由题意“一般在3~4月开始开花结果,5月果实成熟”可知,该植物有花和果实,符合被子植物的特征,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②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
③建立基因库: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
④构建法律体系: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增强宣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力度。
【解答】铁路沿线专门设置了14个大型野生动物通道,体现了对自然生命的保护,④保障大型野生动物自由迁徙,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繁衍、自由生活,③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故答案为:D。
10.【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线粒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化学能转换成其他能量。
【解答】 A、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杨梅汁主要来自细胞的液泡中,符合题意;
B、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不符合题意;
C、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不符合题意;
D、细胞质能不断的流动,它的流动加速了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
【解析】【分析】草履虫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形成食物泡,供其慢慢消化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胞肛排出;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
【解答】 A、草履虫体内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不是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草履虫用口沟从外界摄取食物,符合题意;
C、草履虫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生物,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但是草履虫能够独立完成完成运动、呼吸、营养等生命活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使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测量误差时,只对固定不变的物理量具有物理意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BC.同一个鸡蛋的质量、同一小石块的体积和同一科学课本的宽度,都是一个确定的值,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故A、B、C不合题意;
D.同一个人在早中晚时体温不是相同的,求平均值没有意义,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C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选项中物理量的定义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比较物体冷热程度,引入科学量——温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比较物体吸热能力强弱,引入科学量——比热,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比较相同体积时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科学量——密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比较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引入科学量——体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B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选项实验中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甲为研究泥石流成因实验,使用了模拟实验法,故A不合题意;
B.乙为研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使用了直接实验法,而不是模拟实验,故B符合题意;
C.丙为用黄豆和芝麻模拟研究分子有间隔实验,使用了模拟实验法,故C不合题意;
D.丁为研究地球表面板块碰撞实验,使用了模拟实验法,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A.相同的加热体功率相同,根据Q=W=Pt分析判断;
BCD.根据乙图,结合Q=cm△t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A、B使用相同的加热器,即电功率相同。根据Q=W=Pt可知,则它们相同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故A错误;
CB.根据乙图可知,当同时加热10min时,二者吸收相同的热量,此时A升高的温度大于B升高的温度,故C错误;
根据Q=cm△t可知,如果二者为同种液体,那么比热容相同,则质量与升高的温度成反比,即A的质量小,故B错误;
D.根据Q=cm△t可知,如果二者质量相同,那么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即A的比热容小,B的比热容大,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3.15(3.11-3.19都可);13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物态长度;
(2)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准确值为3.10cm,估读值为0.05cm,因此木块长度为:3.10cm+0.05cm=9=3.15cm;
(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示数为13℃。
17.【答案】(1)kg或千克
(2)乙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图中: 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细胞核、5液泡、6细胞质。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结构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无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有液泡、线粒体,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 有线粒体和多种物质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叶绿体 部分细胞有,光合作用的场所 无
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 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和色素 无
【解答】 (1)一只仙居三黄鸡的质量约为1千克。
(2)三黄鸡是动物,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甲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因此甲图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乙图是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即乙图可以表示三黄鸡细胞结构模式图。
18.【答案】(1)分裂
(2)营养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组织
【解析】【分析】(1)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然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动物细胞是在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2)植物体的几种基本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名称 分布 主要特征 功能
分生组织 分生区、形成层、芽的生长点 细胞核大、细胞壁薄、细胞质浓 分裂产生新细胞
保护组织 叶表皮、果皮、种皮 细胞排列紧密、整齐 保护作用
营养组织 果肉、叶肉、储藏根 细胞壁薄、液泡大 储存营养物质
输导组织 导管、筛管 导管是死细胞、筛管是活细胞 运输营养物质
机械组织 茎、叶柄、果皮处 细胞壁较厚 支持和保护
【解答】 (1)图甲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只有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
(2)叶片内的叶肉细胞有排列整齐的长圆柱形的细胞叫栅栏组织,还有排列疏松、形状不规则的细胞叫海绵组织,这些细胞内都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营养组织。
19.【答案】甲;80;固液共存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在熔化时温度保持80℃不变,即有熔点,则甲是晶体,即甲的熔点是80℃;
(2)根据图片可知,甲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为4min~8min,即4min~8min时为熔化过程,因此第6min时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0.【答案】(1)E
(2)系统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人体或高等动物的结构层次:
【解答】 (1)瓯江小鳔鮈是一种小型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可见瓯江小鳔鮈对应的字母是E。
(2)瓯江小鳔鮈属于动物,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1.【答案】(1)碰撞
(2)外力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解答】(1)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了碰撞挤压,该山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2)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的形成与外力作用冰川侵蚀有关。
22.【答案】(1)C
(2)D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相对位置。
【解答】(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定方向,要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右侧为东方,左侧为西方的方法确定。读图可知,A地大约位于B地的西方,故选C。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DB路线。
23.【答案】(1)引力
(2)不变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解答;
(2)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太空中的水聚集成球状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引力;
(2)金属陀螺从地球带到太空时,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保持不变。
24.【答案】(1)血型
(2)对照
(3)增加实验样本数量,避免由于偶然性导致实验结论错误(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血型与输血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解答】 (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实验过程中,该团队选择了不同血型的人采集血液,所以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问题是: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是否与血型有关?
(2)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戊组是不作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实验中戊组起对照的作用。
(3)各组采用志愿者30人,而不是一人,理由是一人会有很大的误差, 30人增加实验样本数量,避免由于偶然性导致实验结论错误 。
25.【答案】(1)下降
(2)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
(3)铜片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气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即可;
(2)根据V=Sh可知,当温度变化相同时,液体体积的变化量越大,液柱越细,则液柱的高度变化越明显,则测量越准确;
(3)双金属片总是向长度小的一侧弯曲。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玻璃泡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玻璃管中的水柱液面将下降。
(2)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我提出一条改进建议: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
(3)根据图片可知,左侧为铜片,右侧为铁片。当温度升高时, 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即双金属片向右弯曲,即左侧铜的膨胀程度大于铁片。
26.【答案】(1)吸热
(2)熔化
(3)能,因为水浴加热时水的最高温度为 100℃,低于碘的熔点, 所以碘不会熔化。排除了碘先熔化,再汽化的可能性。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升华吸热解答;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3)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将热水的温度与碘的熔点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 实验过程需要酒精灯加热说明升华需要吸热;
(2)根据题意可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点的熔点,则固态碘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再汽化成水蒸气。
27.【答案】(1)②③④
(2)在出手角度相同时,出手速度越大,铅球掷出的距离越远。(或者在射出仰角相同时,射出速度越大,小球射出的距离越远。)
(3)控制射出仰角和射出速度相同,改变小球射出时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进行多次 实验,分别记录射出的距离。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实验②⑤分析铅球掷出距离与出手速度的关系;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铅球掷出的距离与出手高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出手角度和速度相同,只改变高度,据此设计实验即可。
【解答】(1)验证小吴的猜想,即探究铅球掷出距离与出手角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出手速度相同,只改变出手角度,故选②③④;
(2)验证小郭的猜想,即探究铅球掷出的距离与出手速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出手角度相同,改变出手速度,故选实验②⑤,那么得到结论:在出手角度相同时,出手速度越大,铅球掷出的距离越远。
28.【答案】(1)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2)化学变化
(3)大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的热运动;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3)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2)根据发酵的定义可知,经过发酵,粮食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3) 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29.【答案】(1)④③①②
(2)①
(3)目镜;400
(4)CBA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
①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②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③取材、展平: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薄膜(可以用刀片纵横划数刀,形成0.5cm×0.5cm大小的正方形),将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
④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⑤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2滴碘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
(2)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解答】(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因此图中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④滴清水、③展平、①盖盖玻片、②染色。
(2)若装片中出现气泡,可能是图中步骤①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导致的,盖盖玻片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避免产生气泡。
(3)显微镜的结构图中,①的名称是目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因此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40倍=400倍。
(4)小科将图中的物像a调至物像b,正确的操作步骤和顺序是:C、将玻片向左移动,把 a 移动到视野中央;B、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使物像放大;A、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野变亮;如果物像模糊,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故答案为:C、B、A
30.【答案】(1)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
(2)178.4
(3)2.23
(4)偏小,B步骤中取出矿石时带出部分水,导致矿石的体积测量值偏大,根据密度公式,质量不变时,体积测量值偏 大,密度测量值偏小。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天平的调节方法:①游码归零;②调节平衡螺母;
(2)根据乙图确定游码的质量和砝码的质量,然后相加即可;
(3)根据丙图可知,量筒内水的体积之差等于石块的体积,根据计算石块的密度;
(4)主要拿出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对石块体积的影响即可。
【解答】(1)如图甲所示,小科在调节天平平衡过程中遗漏的步骤是: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
(2)根据乙图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3.4g,则石头的质量m=3.4g+(100g+50g+20g+5g)=178.4g;
(3)根据丙图可知,石块的体积为V=200mL-120mL=80mL=80cm3;
那么石块的密度为:;
(4) 其他同学提认为图丙方案测得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有偏差, 即测量结果偏小,理由是: B步骤中取出矿石时带出部分水,导致矿石的体积测量值偏大,根据密度公式,质量不变时,体积测量值偏 大,密度测量值偏小。
31.【答案】(1)物理性质
(2)ρ=m/V=800g/1000cm3=0.8g/cm3
(3)m1=ρ1V1=8g/cm3×1000cm3=8000g
m2=ρ2V2=0.6g/cm3×1000cm3=600g
m1-m2=8000g-600g=7400g
(4)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必须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变化;
(2)根据公式计算泡沫钢的平均密度;
(3)根据公式m=ρV分别计算出实心钢和泡沫钢的质量,然后相减得到盾牌减小的质量;
(4)根据计算实心部分的体积,再根据V空=V-V钢计算气孔的体积,最后用气孔体积和总体积作比即可。
【解答】(1) 硬度大、密度小,都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这是泡沫钢的物理性质。
(4)泡沫钢中实心的体积为:;
泡沫钢的总体积V=abc=(10cm)3=1000cm3;
则气孔的体积:V空=V-V钢=1000cm3-100cm3=900cm3;
因此泡沫钢的空隙度为:。
故选C。
32.【答案】(1)亚欧
(2)东经120°,北纬30°(120°E,30°N)
(3)合格,经线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纬网;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将其缩小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表面的地理事物有赤道、极点、经线和纬线等,其中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极点是指地轴与地球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交点,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弧线,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解答】(1)全球大致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分别是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读图甲,同学们发现中国的位于亚洲东部,处于亚欧板块上。
(2)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读图乙,可判断台州的经纬度为(30°N,120°E)。
(3)读图丙,这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经线没相交于南北两极,结合评价量表中的“经纬线”指标,该作品等级为合格。
33.【答案】答题要点,每个要点1分(其他回答合理的酌情给分,如果有科学性错误统一扣1分)
①储水箱中的水蒸发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下降
②风扇送风加快了水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蒸发
③水被抽至网状宽大的湿帘,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
④加入冰块后,冰块熔化吸热,所以降温效果更好。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要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据此分析解答。
1 / 1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1月期末试题
1.(2024七上·仙居期末)“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废弃的铝制饮料易拉罐应投放(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垃圾分类有四种,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①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皮、塑料瓶、玻璃瓶、金属材料以及旧衣服等;
②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叶、骨头、剩饭以及各种果皮等;
③有害垃圾,包括电池、灯泡、水银温度计等;
④其他垃圾,包括废弃的瓦砾和陶瓷、尘土、不能回收的卫生纸等。
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废弃的铝制饮料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2024七上·仙居期末)如图为某校开展安全应急演习画面,同学们双手抱头躲到课桌下。据图可知,此次演习针对的灾害是(  )
A.火灾 B.地震 C.台风 D.泥石流
【答案】B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发生地震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应及时离开教室,跑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在离开时,不要慌乱以致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如:为了迅速离开从高处跳楼逃生等;离开后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人埋在废墟里时,要注意保存体力,不要急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求救援,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信息。
【解答】突发地震时,若在家里,来不及逃跑,要躲在卫生间狭小的空间里,双手包头;若在教室里,要躲在课桌下,用书包顶在头上,保护头部不受伤害;在室外活动时发生地震,要迅速躲到比较开阔的地带。据图可知,此次演习针对的灾害是地震。
故答案为:B。
3.(2024七上·仙居期末)如图为酒店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它具有迎宾、引领、配送、自主充电、自主乘坐电梯等功能。下列能作为判断机器人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否乘坐电梯 B.能否和客户对话
C.能否自由移动 D.能否生长和繁殖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 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酒店的智能配送机器人不能生长和繁殖,不具备生物的特征,因此判断这种大堂经理机器人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能否生长和繁殖,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2024七上·仙居期末)正确使用实验工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技能之一。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滴入液体 B.加热液体
C.倾倒液体 D.加入固体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滴入液体时,滴管不能深入试管中,要悬停在试管口的正上方,故A正确;
B.加热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故B错误;
C.倾倒液体时,试管口略微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故C错误;
D.加入固体时,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再将试管竖立起来,故D错误。
故选A。
5.(2024七上·仙居期末)智能手机具有显示步数的功能,那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小科认为:手机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建立假设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 智能手机具有显示步数的功能,那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小科认为:手机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 则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2024七上·仙居期末)三星堆遗址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从三星堆中出土的铜鸡、石蟾蜍、陶猪和铜蛇中,其原型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
A.铜鸡 B.石蟾蜍
C.陶猪 D.铜蛇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解答】 ABD、铜鸡属于鸟类,石蟾蜍属于两栖动物,铜蛇属于爬行动物,不符合题意;
C、陶猪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4七上·仙居期末)如图是一款“暖心熊自发热鞋垫”,它在冬季能起到足部防寒保暖的作用。请你估测“自发热鞋垫”在使用时温度最接近(  )
A.10℃ B.20℃ C.45℃ D.80℃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将自发热鞋垫的作用分析它的温度与人体体温的高低关系即可。
【解答】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而鞋垫为人体提供热量,因此它的温度应该高于人体温度,但是也不能太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8.(2024七上·仙居期末)台州野果覆盆子味道鲜美,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黄金水果”的美誉。它一般在3~4月开始开花结果,5月果实成熟。覆盆子植物属于(  )
A.被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苔藓植物
【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的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着;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适应能力最强,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解答】 由题意“一般在3~4月开始开花结果,5月果实成熟”可知,该植物有花和果实,符合被子植物的特征,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故答案为:A。
9.(2024七上·仙居期末)中国援建的蒙内铁路需要穿越肯尼亚两大国家公园,为了最大限度不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铁路沿线专门设置了14个大型野生动物通道,这样做的优点是(  )
①能减少铁路的建设投资
②体现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能保障大型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②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
③建立基因库: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
④构建法律体系: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增强宣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力度。
【解答】铁路沿线专门设置了14个大型野生动物通道,体现了对自然生命的保护,④保障大型野生动物自由迁徙,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繁衍、自由生活,③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故答案为:D。
10.(2024七上·仙居期末)杨梅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捣碎杨梅获取杨梅汁,杨梅汁主要来自细胞中的(  )
A.液泡 B.细胞核 C.叶绿体 D.细胞质
【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起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
线粒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化学能转换成其他能量。
【解答】 A、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杨梅汁主要来自细胞的液泡中,符合题意;
B、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不符合题意;
C、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不符合题意;
D、细胞质能不断的流动,它的流动加速了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2024七上·仙居期末)如图为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它用口沟摄取食物,用食物泡消化食物,用胞肛排出食物残渣,用伸缩泡排出废物,用纤毛进行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履虫属于脊椎动物 B.草履虫需要从外界摄取食物
C.草履虫属于多细胞生物 D.草履虫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答案】B
【知识点】单细胞生物
【解析】【分析】草履虫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形成食物泡,供其慢慢消化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胞肛排出;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
【解答】 A、草履虫体内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不是脊椎动物,不符合题意;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草履虫用口沟从外界摄取食物,符合题意;
C、草履虫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生物,不符合题意;
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但是草履虫能够独立完成完成运动、呼吸、营养等生命活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2024七上·仙居期末)以下测量中,不能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是(  )
A.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只鸡蛋的质量
B.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小石块的体积
C.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宽度
D.用体温计三次测量同一个人早中晚的体温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使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测量误差时,只对固定不变的物理量具有物理意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BC.同一个鸡蛋的质量、同一小石块的体积和同一科学课本的宽度,都是一个确定的值,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故A、B、C不合题意;
D.同一个人在早中晚时体温不是相同的,求平均值没有意义,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4七上·仙居期末)人们为了认识事物,常常要进行比较,并引入相应的科学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比较物体冷热程度,引入科学量——温度
B.比较物体吸热能力,引入科学量——比热
C.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科学量——密度
D.比较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引入科学量——体积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选项中物理量的定义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比较物体冷热程度,引入科学量——温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比较物体吸热能力强弱,引入科学量——比热,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比较相同体积时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科学量——密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比较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引入科学量——体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2024七上·仙居期末)“模拟实验”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实验不属于该方法的是(  )
A.甲为研究泥石流成因实验
B.乙为研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
C.丙为研究分子有间隔实验
D.丁为研究地球表面板块碰撞实验
【答案】B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各个选项实验中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甲为研究泥石流成因实验,使用了模拟实验法,故A不合题意;
B.乙为研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使用了直接实验法,而不是模拟实验,故B符合题意;
C.丙为用黄豆和芝麻模拟研究分子有间隔实验,使用了模拟实验法,故C不合题意;
D.丁为研究地球表面板块碰撞实验,使用了模拟实验法,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5.(2024七上·仙居期末)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A、B两杯中的液体加热,忽略散热,绘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A、B两杯加热相同的时间,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不同
B.若A、B两杯中是同种液体,那么A杯中液体的质量较大
C.若A、B两杯吸收相同的热量,A杯中的液体升温比B杯中的慢
D.若A、B两杯中的液体的质量相同,那么B杯中液体的比热较大
【答案】D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A.相同的加热体功率相同,根据Q=W=Pt分析判断;
BCD.根据乙图,结合Q=cm△t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A、B使用相同的加热器,即电功率相同。根据Q=W=Pt可知,则它们相同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故A错误;
CB.根据乙图可知,当同时加热10min时,二者吸收相同的热量,此时A升高的温度大于B升高的温度,故C错误;
根据Q=cm△t可知,如果二者为同种液体,那么比热容相同,则质量与升高的温度成反比,即A的质量小,故B错误;
D.根据Q=cm△t可知,如果二者质量相同,那么升高的温度与比热容成反比,即A的比热容小,B的比热容大,故D正确。
故选D。
16.(2024七上·仙居期末)正确的操作和读数是准确测量的前提。图甲中木块的长度是   cm.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答案】3.15(3.11-3.19都可);13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物态长度;
(2)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准确值为3.10cm,估读值为0.05cm,因此木块长度为:3.10cm+0.05cm=9=3.15cm;
(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示数为13℃。
17.(2024七上·仙居期末)仙居三黄鸡被誉为“中华第一鸡”,曾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钟爱,列为贡品,“三黄鸡”的名字由朱元璋钦赐。
(1)一只仙居三黄鸡的质量约为1   (填写单位)
(2)甲、乙两图中可以表示三黄鸡细胞结构模式图的是   
【答案】(1)kg或千克
(2)乙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图中: 1细胞壁、2细胞膜、3叶绿体、4细胞核、5液泡、6细胞质。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结构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无
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 有液泡、线粒体,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 有线粒体和多种物质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叶绿体 部分细胞有,光合作用的场所 无
线粒体 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 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和色素 无
【解答】 (1)一只仙居三黄鸡的质量约为1千克。
(2)三黄鸡是动物,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甲图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这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因此甲图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乙图是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即乙图可以表示三黄鸡细胞结构模式图。
18.(2024七上·仙居期末)某校开展生物模型制作比赛,同学们利用橡皮泥等物品制作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动植物细胞、组织等模型。
(1)图甲表示细胞   的过程。(选填“分裂”或“分化”)
(2)图乙表示植物的五大组织,叶片中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他们属于植物的   组织。
【答案】(1)分裂
(2)营养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组织
【解析】【分析】(1)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然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动物细胞是在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2)植物体的几种基本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名称 分布 主要特征 功能
分生组织 分生区、形成层、芽的生长点 细胞核大、细胞壁薄、细胞质浓 分裂产生新细胞
保护组织 叶表皮、果皮、种皮 细胞排列紧密、整齐 保护作用
营养组织 果肉、叶肉、储藏根 细胞壁薄、液泡大 储存营养物质
输导组织 导管、筛管 导管是死细胞、筛管是活细胞 运输营养物质
机械组织 茎、叶柄、果皮处 细胞壁较厚 支持和保护
【解答】 (1)图甲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只有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
(2)叶片内的叶肉细胞有排列整齐的长圆柱形的细胞叫栅栏组织,还有排列疏松、形状不规则的细胞叫海绵组织,这些细胞内都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营养组织。
19.(2024七上·仙居期末)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其中物质   (选填“甲”或“乙”)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第6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状态。
【答案】甲;80;固液共存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甲在熔化时温度保持80℃不变,即有熔点,则甲是晶体,即甲的熔点是80℃;
(2)根据图片可知,甲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间为4min~8min,即4min~8min时为熔化过程,因此第6min时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0.(2024七上·仙居期末)2022年,浙江丽水宣布发现一个新物种—瓯江小鳔(biào)鮈(jū),
(1)根据脊椎动物检索表,判断瓯江小鳔鮈对应的字母是   。
(2)瓯江鳔鮈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   →个体。
【答案】(1)E
(2)系统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人体或高等动物的结构层次:
【解答】 (1)瓯江小鳔鮈是一种小型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可见瓯江小鳔鮈对应的字母是E。
(2)瓯江小鳔鮈属于动物,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1.(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5月23日珠峰科考登顶队员再次成功登顶地球之巅一——珠穆朗玛峰,进行了冰芯钻取、冰塔林无人机航测等十多项既定科考任务。
(1)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不断发生   。
(2)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的形成与    (选填“外力”或“内力”)作用有关。
【答案】(1)碰撞
(2)外力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解答】(1)据测量,珠穆朗玛峰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这是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了碰撞挤压,该山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2)珠穆朗玛峰顶部角峰、冰斗谷的形成与外力作用冰川侵蚀有关。
22.(2024七上·仙居期末)学校组织学生去某山地研学。小科兴致勃勃地找到了该山地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大约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A.东 B.南 C.西 D.北
(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   哪条路。
【答案】(1)C
(2)D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根据指向标可以确定相对位置。
【解答】(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定方向,要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右侧为东方,左侧为西方的方法确定。读图可知,A地大约位于B地的西方,故选C。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路线,他想选择坡度较缓路线,应选择DB路线。
23.(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演示了奇妙“乒乓球”、又见陀螺等实验。
(1)奇妙“乒乓球”实验:用水袋挤出一个水球,将毛巾包在球拍表面,一挥拍,就可以像打乒乓球一样来回击打水球。太空中的水聚集成球状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   。
(2)又见陀螺实验:利用旋转的金属陀螺实现太空转身。金属陀螺从地球带到太空质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引力
(2)不变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解答;
(2)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太空中的水聚集成球状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引力;
(2)金属陀螺从地球带到太空时,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保持不变。
24.(2024七上·仙居期末)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团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①招募血型为A、B、AB、О型的志愿者各30人。
②取150个培养皿,各加入2mL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③从每个志愿者体内采10mL血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按血型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向剩下的培养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盐水并摇匀,记为戊组。
④把五组培养皿都摆放在蚊子较多的同一环境中,统计相同时间内各培养皿中吸引蚊子的数量。
⑤先统计各组吸引蚊子数,再算出各组吸引蚊子数占五组总数的百分比。
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1)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问题是: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是否与   有关
(2)实验中戊组起   作用。
(3)各组采用志愿者30人,而不是一人,理由是   。
【答案】(1)血型
(2)对照
(3)增加实验样本数量,避免由于偶然性导致实验结论错误(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血型与输血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解答】 (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实验过程中,该团队选择了不同血型的人采集血液,所以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问题是: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是否与血型有关?
(2)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戊组是不作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实验中戊组起对照的作用。
(3)各组采用志愿者30人,而不是一人,理由是一人会有很大的误差, 30人增加实验样本数量,避免由于偶然性导致实验结论错误 。
25.(2024七上·仙居期末)以下为某校学生进行“温度计发展史”的项目化学习的部分片段,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了温度计发展史,请完成下列问题:
(1)气体温度计:一根一端带玻璃泡的细玻璃管,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密封一定质量的空气。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管中水柱液面将   (选填“上升”或者“下降”)
(2)液体温度计:如图甲是小科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3)固体温度计: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焊在一起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由此可推测,铜与铁的膨胀程度相比较,   膨胀程度大(选填“铜片”“铁片”或“无法确定”)。
【答案】(1)下降
(2)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
(3)铜片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气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即可;
(2)根据V=Sh可知,当温度变化相同时,液体体积的变化量越大,液柱越细,则液柱的高度变化越明显,则测量越准确;
(3)双金属片总是向长度小的一侧弯曲。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玻璃泡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玻璃管中的水柱液面将下降。
(2)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我提出一条改进建议: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
(3)根据图片可知,左侧为铜片,右侧为铁片。当温度升高时, 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即双金属片向右弯曲,即左侧铜的膨胀程度大于铁片。
26.(2024七上·仙居期末)小科同学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甲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
(1)实验过程需要酒精灯加热说明升华需要   热量(选填“吸热”或“放热”)。
(2)善于思考的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碘的沸点为184℃,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科所做的实验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碘可能并不是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而是固态碘先   再汽化成碘蒸气。
(3)根据上述猜想,小红对原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乙图所示的的实验,结果发现碘升华管内也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该实验能否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并说出理由   。
【答案】(1)吸热
(2)熔化
(3)能,因为水浴加热时水的最高温度为 100℃,低于碘的熔点, 所以碘不会熔化。排除了碘先熔化,再汽化的可能性。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升华吸热解答;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3)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将热水的温度与碘的熔点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 实验过程需要酒精灯加热说明升华需要吸热;
(2)根据题意可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点的熔点,则固态碘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再汽化成水蒸气。
27.(2024七上·仙居期末)校运动会期间,同学们对“怎样才能把同一铅球掷得更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小吴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角度(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小郭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速度大小有关。
于是,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与水平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5次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请你根据上述所收集的信息和相关证据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验证小吴的猜想,应选用序号为   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射出速度v(m/s) 射出仰角 射出距离(水平距离)s/m
1 10 30° 2.9
2 10 30° 9.5
3 10 45° 10.8
4 10 60° 9.1
5 15 30° 20.7
(2)针对小郭的猜想,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小科认为铅球掷出的距离还可能与铅球出手时的高度有关。为了验证小科的猜想,请你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答案】(1)②③④
(2)在出手角度相同时,出手速度越大,铅球掷出的距离越远。(或者在射出仰角相同时,射出速度越大,小球射出的距离越远。)
(3)控制射出仰角和射出速度相同,改变小球射出时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进行多次 实验,分别记录射出的距离。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实验②⑤分析铅球掷出距离与出手速度的关系;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铅球掷出的距离与出手高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出手角度和速度相同,只改变高度,据此设计实验即可。
【解答】(1)验证小吴的猜想,即探究铅球掷出距离与出手角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出手速度相同,只改变出手角度,故选②③④;
(2)验证小郭的猜想,即探究铅球掷出的距离与出手速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出手角度相同,改变出手速度,故选实验②⑤,那么得到结论:在出手角度相同时,出手速度越大,铅球掷出的距离越远。
28.(2024七上·仙居期末)小科同学在路上闻到浓郁的酒香,见到如图的蒸馏酒装置。查阅相关信息得知:蒸馏酒的制做一般包括材料的粉碎、发酵、蒸馏及陈酿四个过程,蒸馏过程如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   。
(2)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将粮食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其它物质,所以发酵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   (选填“大”或“小”)
【答案】(1)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2)化学变化
(3)大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分子的热运动;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3)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闻到浓郁的酒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2)根据发酵的定义可知,经过发酵,粮食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3) 冷凝装置中选择水作为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29.(2024七上·仙居期末)下列是某同学“制作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有关实验操作步骤。
①盖盖玻片 ②染色 ③展平 ④滴清水
(1)上图中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填序号)
(2)若装片现中出气泡,可能是上图中步骤    (填序号)操作不当导致的。
(3)如下图的显微镜中,结构①的名称是   。当使用“10×”的目镜和“40×”的物镜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倍。
(4)小科将图中的物像a调至物像b,正确的操作步骤和顺序是   。
A.增大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B.转动物镜转换器
C.向左移动载玻片
D.向右移动载玻片
【答案】(1)④③①②
(2)①
(3)目镜;400
(4)CBA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
①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②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③取材、展平: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薄膜(可以用刀片纵横划数刀,形成0.5cm×0.5cm大小的正方形),将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
④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⑤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2滴碘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
(2)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目镜:放大倍数有“5x”、“10x”、“15x”,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物镜:“10x”为低倍物镜,“40x”为高倍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放大倍数的。
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反光镜:凹面镜适用于弱光,平面镜适用于强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调节视野亮度。
粗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作快速和较大幅度的升降。
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和小幅度升降,观察时找到物像后换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物像更加清晰。
【解答】(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因此图中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④滴清水、③展平、①盖盖玻片、②染色。
(2)若装片中出现气泡,可能是图中步骤①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导致的,盖盖玻片的正确操作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避免产生气泡。
(3)显微镜的结构图中,①的名称是目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因此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40倍=400倍。
(4)小科将图中的物像a调至物像b,正确的操作步骤和顺序是:C、将玻片向左移动,把 a 移动到视野中央;B、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使物像放大;A、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野变亮;如果物像模糊,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故答案为:C、B、A
30.(2024七上·仙居期末)我县某校开展了“走进永安溪,寻觅科学”的研究性学习。小科等同学对永安溪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他们捡到了一块漂亮的石头,于是对这块石头的密度进行了测量,测量过程如图。
(1)如图甲所示,小科在调节天平平衡过程中遗漏的步骤是   。
(2)经改正后调节天平平衡,测得石块的实验数据如图乙所示,则其质量为   g。
(3)小科发现石块较大不能直接放入量筒,于是他进行了如图丙的操作,由图中数据计算可得:该石块的密度为   g/cm3。
(4)其他同学提认为图丙方案测得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有偏差,请判断偏大还是偏小并说明原因   。
【答案】(1)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
(2)178.4
(3)2.23
(4)偏小,B步骤中取出矿石时带出部分水,导致矿石的体积测量值偏大,根据密度公式,质量不变时,体积测量值偏 大,密度测量值偏小。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天平的调节方法:①游码归零;②调节平衡螺母;
(2)根据乙图确定游码的质量和砝码的质量,然后相加即可;
(3)根据丙图可知,量筒内水的体积之差等于石块的体积,根据计算石块的密度;
(4)主要拿出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对石块体积的影响即可。
【解答】(1)如图甲所示,小科在调节天平平衡过程中遗漏的步骤是: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
(2)根据乙图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游码的质量为3.4g,则石头的质量m=3.4g+(100g+50g+20g+5g)=178.4g;
(3)根据丙图可知,石块的体积为V=200mL-120mL=80mL=80cm3;
那么石块的密度为:;
(4) 其他同学提认为图丙方案测得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有偏差, 即测量结果偏小,理由是: B步骤中取出矿石时带出部分水,导致矿石的体积测量值偏大,根据密度公式,质量不变时,体积测量值偏 大,密度测量值偏小。
31.(2024七上·仙居期末)泡沫钢是含有丰富气孔的钢材料,具有硬度大、密度小、吸能减震、多孔过滤、电磁屏蔽等功能,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工程等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某小组对泡沫钢进行研究:
(1)硬度大、密度小是泡沫钢的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泡沫钢可作为防弹盾牌的内芯,现有一防弹盾牌,经测定其内部泡沫钢的体积为1000cm3,质量为800克。该防弹盾牌内部泡沫钢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3)现有另一块实心钢制防弹盾牌,为了减质量,将该盾牌内部体积为1000cm3区域的实心钢替换成等体积的密度为0.6g/cm2泡沫钢,求替换后该盾牌减少的质量 (本题中实心钢的密度取8g/cm3)
(4)不同密度的泡沫钢,孔隙度不同。孔隙度是指泡沫钢中所有气孔的体积与泡沫钢总体积之比。现有一块正方体泡沫钢,质量为800g,边长为10cm,该泡沫钢的孔隙度是____。
(本题中实心钢的密度取8g/cm3)
A.1% B.80% C.90% D.99%
【答案】(1)物理性质
(2)ρ=m/V=800g/1000cm3=0.8g/cm3
(3)m1=ρ1V1=8g/cm3×1000cm3=8000g
m2=ρ2V2=0.6g/cm3×1000cm3=600g
m1-m2=8000g-600g=7400g
(4)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必须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变化;
(2)根据公式计算泡沫钢的平均密度;
(3)根据公式m=ρV分别计算出实心钢和泡沫钢的质量,然后相减得到盾牌减小的质量;
(4)根据计算实心部分的体积,再根据V空=V-V钢计算气孔的体积,最后用气孔体积和总体积作比即可。
【解答】(1) 硬度大、密度小,都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这是泡沫钢的物理性质。
(4)泡沫钢中实心的体积为:;
泡沫钢的总体积V=abc=(10cm)3=1000cm3;
则气孔的体积:V空=V-V钢=1000cm3-100cm3=900cm3;
因此泡沫钢的空隙度为:。
故选C。
32.(2024七上·仙居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制作地球仪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评价模型三个环节。
(1)【观察】在观察地球仪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中国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中国处于   板块。
(2)【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尝试将家乡台州标注在地球仪模型上,台州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台州的经纬度为   。
(3)【评价】评价量表既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下表为自制地球仪模型的评价量表。
地球仪模型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经纬线 经纬线均正确 经纬线有一处错误 经纬线均错误
地轴倾斜度 倾斜度大致为66.5° 倾斜度偏差较大 没有倾斜
如图丙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请结合评价量表中的“经纬线”指标对地球仪展开评价,并说出判断理由。
评价指标 作品等级及判断理由
经纬线    
【答案】(1)亚欧
(2)东经120°,北纬30°(120°E,30°N)
(3)合格,经线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纬网;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将其缩小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表面的地理事物有赤道、极点、经线和纬线等,其中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极点是指地轴与地球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交点,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弧线,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解答】(1)全球大致由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分别是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读图甲,同学们发现中国的位于亚洲东部,处于亚欧板块上。
(2)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读图乙,可判断台州的经纬度为(30°N,120°E)。
(3)读图丙,这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模型,经线没相交于南北两极,结合评价量表中的“经纬线”指标,该作品等级为合格。
33.(2024七上·仙居期末)空调扇是一款可以让你夏天不用开空调,也能享受凉爽舒适的神器。下图为其内部简化结构图,工作步骤如下:
①开启前需要先往水箱中加入适量的水。
②开启时水泵不断的把水抽到宽大的网状湿帘上。
③同时风机工作,加快湿帘周围的空气流动,送出冷风。
④若往储水箱中加入冰块,将有更好的效果。
请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加以解释。
【答案】答题要点,每个要点1分(其他回答合理的酌情给分,如果有科学性错误统一扣1分)
①储水箱中的水蒸发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下降
②风扇送风加快了水表面的空气流速,加快了蒸发
③水被抽至网状宽大的湿帘,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
④加入冰块后,冰块熔化吸热,所以降温效果更好。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要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据此分析解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