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教案(表格式)《经济法基础》(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教案(表格式)《经济法基础》(江苏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课题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课时 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3)能够识别不正当竞争行为,并采取合法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素质目标: 树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识别不正当竞争行为,并采取合法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课堂实践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文旌课堂APP
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 min)→案例导入(8 min)→传授新知(25 min)→课堂讨论(10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0 min)→课堂实训(15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案例导入 (8 min) 【教师】讲解案例“十一黄金周促销”(详见教材),并提出问题: 该商场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通过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的思考,进而引出新知
传授新知 (25 min)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入新知,讲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等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 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当竞争?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讲解新知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教师】利用多媒体扫码播放视频“反不正当竞争法”,并讲解新知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2)行为的性质具有违法性。 (3)行为的结果具有损害性。 ……(具体内容详见教材)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混淆行为 混淆行为是指经营者实施一些“引人误认”的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 (1)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 (2)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 (3)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 (4)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法律加油站】 经营者实施上述混淆行为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商品。违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的,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5万元的,可以并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经营者登记的企业名称违反上述规定的,应当及时办理名称变更登记。 ……(其他内容详见教材) (二)商业贿赂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下列单位或者个人,以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 (1)交易相对方的工作人员; (2)受交易相对方委托办理相关事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3)利用职权或者影响力影响交易的单位或者个人。 【教师】提出问题: 商业贿赂行为会对营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经营者违反规定贿赂他人的,由监督检查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三)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出与其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消费者误解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法律加油站】 经营者违反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四)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4)教唆、引诱、帮助他人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等内容
课堂讨论 (10 min)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侵犯商业秘密会造成哪些影响,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通过课堂讨论,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理解
第二节课
问题导入 (5 min) 【教师】提出问题 除了前面所讲的行为外,还有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授新知 (20 min)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入新知,讲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的相关内容 (五)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以欺骗或其他不正当手段,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者其他经济上的利益,刺激消费者购买其商品或接受其服务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进行有奖销售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1)所设奖的种类、兑奖条件、奖金金额或者奖品等有奖销售信息不明确,影响兑奖; (2)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万元。 【法律加油站】 经营者违反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商业诽谤行为 商业诽谤行为,是指经营者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的行为。 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有利于经营者开拓市场、扩大交易,关系着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法律加油站】 经营者违反规定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 【教师】提出问题: 某电器销售公司甲与某电视机厂乙因货款纠纷而产生隔阂,甲不再经销乙的产品。当客户询问甲的营业人员是否有乙厂的电视机时,营业人员故意说道:“乙厂的电视机质量不好,价格又贵,所以我们不再卖他们的产品了。” 思考:甲的行为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学生】聆听、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七)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 【教师】利用多媒体扫码播放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并讲解新知 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各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下列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1)未经其他经营者同意,在其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中,插入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 (2)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 ……(其他内容详见教材) 【法律加油站】 经营者违反规定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录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的相关内容
课堂实训 (15 min) 【教师】多媒体扫码播放视频“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实训活动 一、实训要求 (1)提交案例讨论记录:学生以3~5人为一组,设组长1名、记录员1名,每组必须有小组讨论、工作分工的详细记录,以此作为评定考核成绩的依据。 (2)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讨论,撰写文字小结。 二、实训流程 第一步:由教师介绍实训的目标、内容、要求,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 第二步:学生自由分组,确定各小组的组长和人员分工,制订小组实施计划,明确团队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第三步:由教师介绍相关案例及讨论的话题。 第四步:各小组对教师布置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 第五步:根据小组讨论记录撰写讨论小结。 第六步:各小组相互评议,教师点评、总结。 【学生】观看、聆听、结组、思考、讨论、记录、撰写小结,组长上台发表小组结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组的表现 通过课堂实训,强化学生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识别不正当竞争行为,并采取合法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课堂小结 (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等知识;希望大家在课下多加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能够识别不正当竞争行为,并采取合法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作业布置 (2 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过关检测”的习题。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通过课后作业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效果不错,学生积极提问与老师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教师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