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基础知识】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清政府下诏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2)晚清的选官制度①学堂选官: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②留学生选官: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2)北洋政府①考试选官: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________制度建立的标志。②甄别选官: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3)南京国民政府①措施: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________参加考试。②评价: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________、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公务员制度: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达标检测1、1907年,《盛京时报》记载铁岭一兴源德书铺“今虽设立学堂,彼仍卖《三字经》《百家姓》《四书合讲》《五经备旨》《八铭》《七家诗》等书,终日无过局者有”与此相对,西门内新开新华书局,专卖学堂新书则“获利什倍”。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纲常伦理根深蒂固B.民族印刷业发展程度有限C.东北经济文化相对落后D.清廷改革官制废除科举制2.从1905年到1911年,清政府共进行了6次被称为“洋科举”的留学生考试,共录取了1388人。被录取者会因所学专业被授予“工科进士”“商科举人”等称号。这说明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 )A.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B.延续科举取士方式C.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D.侧重选拔留学人才3.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高等考试令》,规定考试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门学科。1919年,考试专门学科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这一调整( )A.彻底废除了科举制度B.使人才选拔制度终于完善C.保障选官的公平公正D.顺应了近代经济发展趋势4.民国初年,政府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如司法部长司长田某称其在日本留学的毕业文凭遗失,农商部部员贺某称其在比利时某校毕业,但文凭遗失,甄别委员会即电请驻日、驻比使馆查复。由此可知,民国初期的官员甄别( )A.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C.意在保障官员的素质D.巩固了临时政府的统治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内容和宗旨是参照欧美文官考试模式设计的,在考试的程序上沿袭了自宋代以来就形成的闺围制和弥封制,阅卷者要在阅卷处单独封闭阅卷,直到批阅完后方得自由。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A.有效杜绝了考试舞弊B.中西合璧的色彩浓厚C.践行了五权宪法理念D.对阅卷者素质要求高6、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这一章程的颁布( )A.推动选官制度向近代化方向变革B.标志着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开始设立C.实现了中国选官制度的根本转型D.确立了科举制废除以后的选官方式7、继承了“民国的政府官员,不管他们是大总统,是内阁总理,是各部总长,我们都可以把他们当做汽车夫”“或者当做看门的巡捕,或者是弄饭的厨子,或者是诊病的医生,或者是做屋的木匠,或者是做衣的裁缝”。孙中山这一思想( )A.体现了“主权在民”观点B.践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C.继承了墨家民本思想D.深受十月革命影响8、1953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干部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中央应逐步建立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和在中央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分部、分级管理干部的制度。这一决定的实施( )A.提升了干部的专业素质B.贯彻党管干部原则C.调动了地方政治自主性D.加强了干部廉政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