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第七章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一)定义及分类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遗传性肥胖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肥胖,这种肥胖极为罕见。2.继发性肥胖由于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发生病变、内分泌紊乱或其他疾病、外伤引起的内分泌障碍而导致的肥胖。3.单纯性肥胖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第一节 营养与肥胖( Nutrition and Obesity)*1.人体测量法身高(body height)体重(body weight)腰围臀围皮褶厚度(skinfold)2、物理测量法全身电传导,生物电阻抗分析,磁共振扫描等3、化学测量法尿肌酐测定法,40K计数法,稀释法(二) 诊断方法测量体脂*实际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肥胖度(%)= ×100%身高标准体重(kg)≥10% 超重20%~29% 轻度肥胖30%~49% 中度肥胖≥50%为 重度肥胖1)身高标准体重法:WHO推荐*2)体质指数 (body mass index,BMl)BMI= 体重(kg)/[身高(m)]2<18.5 消瘦18.5 ~ 23.9 正常24 ~27.9 超重≥28 肥胖3)皮褶厚度法---与身高标准体重结合判定肩胛下+上臂肱三头肌腹处髂前上棘+脐旁1cm我国成人BMI标准皮褶厚度测量仪男 女正常 10- 40mm 20- 49mm肥胖 >40mm >50mm*4)腰围和腰臀比:评价脂肪分布上身性肥胖(Upper body obesity)的标准腰围: 男性≥85cm 女性≥80cm腰臀比:男性≥0.9 女性≥0.8 normal overweight obese*肥胖患病率上升迅速18岁以上城市居民超重率32.4%,肥胖率13.2%,与十年前相比分别增加15%和33%。江苏省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7.8%,肥胖率为13.6%。江苏省城市超重率(40.1%)高于农村超重率(34.6%),而肥胖率则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城市肥胖率为13.3%,农村肥胖率为14.1%。*1.饮食、营养因素:生命早期营养:孕妇营养过剩;完全人工喂养;过早添加辅食;膳食结构不合理:高脂膳食(动物性食物、油脂类食物)摄食量过大,能量摄入过多:进食速度过快、咀嚼次数过少、暴饮暴食、进食时间过长、吃零食、有吃夜宵习惯、晚餐过饱2.体力活动因素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消耗减少(三)肥胖发生的原因*(四)肥胖的营养防治1、控制总能量摄入量 ——热能负平衡。成年轻度肥胖者,每日减少250kcal,每月减轻1.0kg体重,中度、重度肥胖者,每日减少500kcal,每周减轻0.5kg体重。限制膳食能量,必须在营养平衡下进行,决不能限制一切营养素2、改变宏量营养素构成蛋白质摄入量与一般健康成人没有差别低脂肪(供能比30%以下)低碳水化合物(供给比45%~50%)高蛋白质(供能比20%~25%)*(四)肥胖的营养防治1、控制总能量摄入量 ——热能负平衡。成年轻度肥胖者,每日减少250kcal,每月减轻1.0kg体重,中度、重度肥胖者,每日减少500kcal,每周减轻0.5kg体重。限制膳食能量,必须在营养平衡下进行,决不能限制一切营养素2、改变宏量营养素构成低脂肪(供能比30%以下)低碳水化合物(供给比45%~50%)高蛋白质(供能比20%~25%)蛋白质摄入量与一般健康成人没有差别**3、多摄入LGI的膳食:低GI食物的消化吸收较慢,让血糖值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减少脂肪的储存。4、补充某些营养素:钙、硒等矿物质,维生素5、补充某些植物化学物:异黄酮、皂苷等必须有足够的蔬菜水果和粗杂粮500-750g绿叶蔬菜和100g粗杂粮*水溶性纤维:持水性强,粘度增大,延缓小肠对脂肪、葡萄糖的吸收持水性强,体积膨胀,产生饱腹感高膳食纤维食物如蔬菜、燕麦、荞麦、魔芋、山药、螺旋藻主要成分为甘露聚糖(60%)、蛋白质、果胶及淀粉。魔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1)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宜一日两餐,易产生饥饿感,导致进食量更大。晚餐不宜过多,以免促进体内脂肪的合成。(7)防止边吃边看电视、边听音乐或边看书等。(6)食品要存放在不易看到、不易取拿的地方。防止糖果、点心随手可得,有一个从取到吃的缓冲时间,就有可能打消了吃的念头。(5)购物要有计划,依事先拟好的购物单购物。拟定购物单最好在饭后进行,不要受诱惑或一时冲动购物。(4)少食或不食零食、甜食和甜饮料每l00g花生、核桃仁、瓜子仁、巧克力约可产生热能500kcal(3)胖人食欲好、进食速度快者,勿用盘、大碗盛莱饭,改用小号的,每次盛的量要少。(2)为预防过食主食,先吃些低热能的菜肴,如黄瓜、西红柿、拌菠菜、 炒豆芽、炒芹菜等,以充饥而少食主食。*第二节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Nutrition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性、多阶段的退行性复合型病变,导致受损的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条纹平滑肌细胞迁移增生胶原纤维分泌以脂质为核心,外有纤维帽包裹的典型斑块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坏死*危险因素:遗传、年龄、吸烟、血脂紊乱、超重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氧化应激、久坐少动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Nutrient and atherosclerosis)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载脂蛋白CMVLDLLDLHDL1. 血浆脂蛋白(一)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IDL血液中的存在形式主要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关*脂蛋白种类 主要功能CM 将食物中的TG和Chol从小肠转运至其他组织VLDL 转运TG至外周组织,经酯酶水解后释放游离脂肪酸LDL Chol的主要载体,与冠心病直接相关HDL 促进 Chol 从外周组织移去,转运至肝脏与冠心病负相关LP(a) 可能与冠心病有关各种脂蛋白的主要功能*2.膳食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肪酸种类 对血脂的影响 脂肪酸 膳食来源饱和脂肪酸 升高血胆固醇 豆蔻酸、棕榈酸、月桂酸 多含于牛、羊、猪等动物的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 降低血胆固醇 油酸 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植物油和动物脂肪中多不饱和脂肪酸(n-6) 降低血胆固醇 亚油酸植物油中含量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n-3) 降低血胆固醇、TG,增加HDL α-亚麻酸、EPA、DHA 海洋鱼类,某些海藻是EPA、 DHA的重要来源反式脂肪酸 升高血胆固醇、Lp(a)、降低HDL 植物油经过部份氢化处理 焙烤食品、炸薯条、炸鱼、人造黄油等α-亚麻酸在紫苏油中占60%,亚麻籽油45%,沙棘籽油32%,菜籽油10%,豆油中占8%*3.膳食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外源性占30%~40%,其余在肝脏内源性合成外源性摄入反馈抑制内源性合成膳食胆固醇摄入增加,降低肠道胆固醇的吸收率,并可反馈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影响反馈机制的因素:膳食史、年龄、遗传因素等4.磷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磷脂是一种强乳化剂,可使血液中胆固醇颗粒变小,易于透过血管壁为组织利用。*(二) 碳水化合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转化成脂肪→肥胖→血脂异常膳食纤维→降低血TC和LDL-C(三)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植物蛋白→降低血胆固醇(四)维生素、矿物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维生素E 抑制LDL的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维生素C 阻止LDL的氧化,促胆固醇转化为胆酸,降胆固醇B族维生素 B12、B6、叶酸促进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矿物质 钙、镁、锌、硒*二、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营养防治1. 限制总能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2. 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脂肪摄入以占总能量20-25%为宜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10%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含胆固醇高的,胆固醇摄入量<300mg/d38控油壶*3.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少吃甜食应提高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4.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燕麦、玉米、蔬菜5.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新鲜蔬菜和水果6.饮食清淡,少盐限酒盐摄入量应限制在6g以下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大豆、大蒜、洋葱、香菇*大豆(soybean)大豆蛋白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 α-亚麻酸卵磷脂豆固醇大豆皂甙VitE燕麦 (oat)β-葡聚糖(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脂肪含量是谷类中最高的﹐以单不飽和脂肪酸与亚油酸及亚麻酸为主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尤其是B1)、维生素E及多种微量元素。燕麦片燕麦粥燕麦面包燕麦米饭*第三节 营养与高血压 (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心血管疾病。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由遗传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营养与高血压的关系(一)超重和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 正相关机制:1)血容量增加2)心排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没有相应下降3)胰岛素抵抗4)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1)增加体液容量体液渗透压增高--下丘脑饮水中枢渴觉--摄水增加体液渗透压增高--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增加—水重吸收增加(2)交感神经兴奋,心排出量、血管阻力增加→血管收缩(3)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Na+的转运→血管收缩(4)增加细胞内钙→血管收缩(5)干扰血管内皮细胞舒血管物质的合成 →血管收缩1.钠:正相关(二)矿物质*2.钾:负相关促进尿钠排出,抑制肾素释放,舒张血管,减少血栓素产生3.钙:负相关促进尿钠排出4.镁:负相降低血管紧张性和收缩减少胞内钙含量促进前列腺素的产生--血管舒张*(三)酒少量饮酒扩张血管 呈“J”型关系 大量饮酒血管收缩刺激交感神经抑制血管舒张物质细胞内钙增加钙、镁耗竭*二、高血压的营养防治1、控制体重 可使高血压发生率降低28%-40%2、合理膳食(1)限盐 正常人 6g/日尽可能减少烹调用盐减少含钠盐调味品的用量少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2)增加钾、钙、镁 水果、蔬菜、牛奶、豆类(3)减少脂肪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4)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膳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订的高血压治疗膳食模式富含水果、蔬菜,包括全谷类、家禽、鱼类、坚果,其富含的营养素有:钾、镁、钙和蛋白质,而总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较低,富含膳食纤维。*(5)限制饮酒50ml <100ml <300ml每日酒精摄入量 男性<25g,女性<15g(6)克服不良饮食习惯:高能量食物*第四节 营养与糖尿 (Diabetes mellitus,DM)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引起。危险因素:遗传肥胖体力活动缺乏年龄增长社会环境:不良生活方式(吸烟、过量饮酒)、生活节奏加快、应激增多营养*分类1 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缺乏胰岛素依赖性2型糖尿病1)胰岛素抵抗2)胰岛素分泌不足占> 90%最终导致 β细胞功能下降(胰岛素依赖性)妊娠期糖尿病2-3% of pregnant women develop gestational diabetes胰岛素治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饮食加重负担*严重并发症:眼、肾、神经、脑、心、皮肤*一、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1.碳水化合物一次大量进食→血清葡萄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多余葡萄糖转化为糖原、脂肪→维持血糖平稳持续性高摄入→长期血糖较高→胰岛β细胞损伤→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发生糖尿病摄入不足→动员脂肪、蛋白质分解→酮血症*血糖升高的快慢及幅度不同,可用血糖生成指数(GI)来衡量GI越低的食物对血糖升高的反应越小,有利于血糖浓度保持稳定glycemic index,单糖类和双糖类比多糖类对餐后血糖影响大支链淀粉较直链淀粉影响大。*食物名称 GI 食物名称 GI 食物名称 GI馒头(富强粉) 88 甘薯(煮) 77 西瓜 72糯米饭 87 南瓜 75 猕猴桃 52大米饭 83 马铃薯(煮) 66 香蕉 52面条(小麦粉) 82 山药 51 柑 43烙饼 80 藕粉 33 葡萄 43白面包 73 扁豆 38 梨 38荞麦面馒头 67 绿豆 27 苹果 38玉米碴粥 52 四季豆 27 桃 28玉米面粥 51 黄豆(煮) 18 柚子 25常见食物类GI*2、脂肪:脂肪酸与葡萄糖存在竞争游离脂肪酸↑→肌肉摄取脂肪酸↑→萄萄糖利用↓→血糖浓度↑→胰岛素抵抗同时膳食脂肪的分解,体脂的合成也需要一定量的胰岛素长期游离脂肪酸↑→ 胰岛β细胞损伤→ 胰岛素分泌↓→发生糖尿病*4、矿物质:Cr(葡萄糖耐量因子):胰岛素的主要辅因子Se :抗氧化5、膳食纤维: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二、糖尿病的营养防治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健康教育:了解相关知识,自我检测血糖、血压、体重,定期去医院检测尿常规、眼底、肾功能等饮食治疗:改善血糖、尿糖和血脂水平、达到理想体重、供给平衡膳食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自我监测*1.合理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首要原则每周称一次体重、根据体重调整食物摄入量和运动量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生理条件、劳动强度、工作性质而定。成年糖尿病患者每日能量供给量(kcal/kg)体型 卧床 轻体力活动 中体力活动 重体力活动消瘦 25~30 35 40 45~50正常 20~25 30 35 40肥胖 15 20~25 30 35*2.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占总能量的50~60%为宜--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过多→血糖↑→胰岛负担↑不足→脂肪、蛋白质供能→酮血症 酮症酸中毒(<100g)选择低血糖指数食物:粗粮、复合碳水化合物若食用水果应适当减少主食*3.必须限制膳食脂肪摄入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供给量占总能量的20~25%为宜4.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量供给量占总能量的12~20%为宜肾功能损害时,限制蛋白质5.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纠正代谢紊乱和防治并发症6.膳食纤维吸水膨胀→延缓吸收→血糖、血脂升高慢→降低血糖、血脂*7.饮酒①酒精是高能量食物, 能量摄入过多②饮酒同时还降低脂肪在体内的消耗率。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适量饮酒。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不应饮酒。8.饮食分配及餐次安排定时、定量至少一日三餐;按25%、40%、35%分配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在3次正餐之间加餐2-3次。加餐量应从正餐的总量中扣除, 加餐不加量。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