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壮志不畏艰,志在千里路难穷——部编版初中语文 韩愈群诗阅读教学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心怀壮志不畏艰,志在千里路难穷——部编版初中语文 韩愈群诗阅读教学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心怀壮志不畏艰,志在千里路难穷——韩愈群诗阅读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诵读:能够按照节奏朗读诗歌,并在朗读中够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二、比异:能从诗歌情感、写作内容、意象选择、诗歌体裁等方面将诗歌进行分类整合,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三首诗歌。
三、求同:能从意象的选择、描绘和炼字的维度出发捕捉韩愈诗歌的共同特点,并联系韩愈的生活境遇了解其精神品质。
四、发散:能将诗歌内容与韩愈生平经历进行联系,围绕韩愈的宦海经历进行发散辨析,从诗作中提炼出其一以贯之的人生信念,与其共鸣,从而深化对诗歌、信念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迁移运用到自我的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将诗歌内容与韩愈生平经历进行联系,围绕韩愈的宦海经历进行发散辨析,从诗作中提炼出其一以贯之的人生信念,与其共鸣,从而深化对诗歌、信念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迁移运用到自我的学习、生活中。
难点:能从意象的选择、描绘和炼字的维度出发捕捉韩愈诗歌的共同特点,并联系韩愈的生活境遇了解其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词云图内的词语猜猜这位诗人是谁?并结合其中的词语说说你所了解的他。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韩愈的诗歌,跟随着这匹千里马的脚步,在他的诗歌中驰骋徜徉,以其诗作烛照其生平,读懂千里马的壮志。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1.回顾诗歌的体裁和节奏的划分;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边读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明确:《晚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七言绝句,采用“二二三”的节奏朗读;《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是七言律诗,也采用“二二三”的节奏朗读。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在朗读诗歌后对诗意和诗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对诗歌进行探究。
三、探究异同,寻找意象中的“我”
(一)据文意,会诗歌之异
建议从诗歌情感、诗歌内容、诗歌意象、诗歌体裁等方面将三首诗歌进行“合并同类项”。
明确:
1.诗歌情感:《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情感沉郁、悲痛;《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其一)》《晚春》情感较愉悦、积极。
2.写作内容:《晚春》《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其一)》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色。
3.诗歌意象:《晚春》《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其一)》“草”、“树”等植物景观;《晚春》《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都写到了“雪”。
4.诗歌体裁:《晚春》《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其一)》写景抒情/七言绝句;《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叙事抒情/七言律诗。
……
过渡:探究诗歌的异同是我们进行群诗阅读的妙招,能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诗歌,我们发现三首诗歌中有一个共同点——都写了景,接下来我们通过 “绘景”,再次深挖,寻找景中的“诗人”。
(二)绘诗景,寻景中之“我”
任务一:《晚春》《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所写都写到了“雪”,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颜色
来绘制两首诗歌的“雪”景?结合具体诗句说说理由。
明确:《晚春》的雪其实不是真雪而是柳絮的喻体,写出了柳絮如雪般轻盈地纷飞;选择白色且半透明的颜色绘制最为合适。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的雪仿佛成为了诗人前进道路上的阻滞,而且该诗凝结了作者被贬后的诸多负面情绪,这里的雪画成暗无生机的灰白更合适。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巧妙地抓住了“雪”的不同特点,来体现他不同的心境。
过渡:另外两首“写景抒情”的诗歌又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
任务二:《晚春》和《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其一)》都写了“草”、“树”等植物意象,请分别具体说说你将选择什么颜色为两首诗歌中的植物意象上色?颜色的选择和作者的情感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明确:韩愈对意象色彩的选择彰与韩愈当下的感彩有直接联系。
小结:从刚才对用色的选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韩愈对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
过渡:除了意象能烘托出诗人情感,诗歌当中的哪些词字词也能助力情感的传递?
四、一词立骨,精读字词中的至情
任务一:请同学们从下面问题中任选一个,立足诗歌进行自主探究:
1.读《晚春》,说说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诗人一心想乘时而进,创造自我价值的情感?
2.读《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说说其中哪个字最能体现韩愈义无反顾的报国至情?
3.读《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其一)》,说说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
明确:诗歌中的“炼字”——可以传情达意,暗藏真情。
任务二:读《晚春》,说说诗歌中有无哪些字词造成了情感的波澜或者转折?
明确:绝句中的第三句常采用带有否定色彩的字词——形成陡转,将诗歌情感推至另一巅峰。
陡转:指记叙或描写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上去,达到顶点时,笔峰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或命运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补充诗句: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韩愈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岑参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王维
过渡:韩愈在《马说》中写到千里马有“日行千里之能”,同学们猜猜谁是这一寻梦千里而不自弃的千里马?
五、识途寻踪,探寻足迹中的精神
任务一:请同学们根据下面三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在唐代地图的相应位置上标记出“诗人写作时的境遇”及“诗人写作时的心境”。
写作背景链接:
《晚春》: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乃春游郊外时所作。《晚春》创作于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当时韩愈在官场上正处于不得志的时期,但他没有因仕途不顺、年迈体弱而放弃,反而想抓住时机乘时而上。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皇帝。结果触怒龙颜,被贬为潮州刺史。潮州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侄孙韩湘赶来送他,满心的忧愤使得韩愈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明确:
公元816年《晚春》:仕途不顺;乘时而进,实现价值。
公元819年《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上谏获罪;愤懑、绝望。
公元823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任吏部侍郎,年迈体衰;心境悠闲。
韩愈的心境随宦海的浮沉而起落。
任务二:结合诗人的生平境遇,探究诗人在三首诗歌中对意象的选择是否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请具体说说意象和诗人之间的联系。
明确:
“一切景语皆景语”,诗人对于意象的选择取决于诗人的心境而心境取决于诗人的生存境遇。意象的选择服务于作者的心境而作者的心境与诗人的境遇有关;知人论世也是我们读诗的重要方法之一。韩愈的心境随什么的浮沉而起落呢?
任务三:韩愈的喜悲随着宦海的浮沉而或起或落,因此有人说韩愈是汲汲于功名的“俗子”,其自称“千里马”自视过高。你认同吗?结合《韩愈人生大事记》说说你的想法。
明确:功名只是他追求理想的过程却绝不是终点:韩愈在宦海中浮沉不只是为了功名利禄,他有更高的追求和抱负——为了出人头地,报答哥嫂;为了功成名就,自我实现;为了立足官场,惠泽百姓。正因他志向高远,因此他无畏困境。无论是得志不得志时韩愈从未真正放弃自己的心头壮志,他肩头有太多的责任,心中有太多理想,因此他一直驰骋在奔赴理想的康庄大道之上。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窥见中华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的文化心理。
千里马之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过渡:这也许才是“千里马之心”的本源。韩愈的人生跌宕起伏,韩愈的志向却从未转移,他是仕途中的千里马,更是人生中的“孤勇者”,从他身上我们看见了梦想的力量!让我们传承他的精神,为他写一段话。
六、“愈”见人生,传承“千里马”的志向
根据词云图中的词语,为韩愈写一段话:
(1)他是......
(2)他曾......
(3)但他......
(4)我要......
明确: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诗人也是官员,更是一匹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千里马”;他曾两度被贬,怀才不遇;但他仍心怀天下,不畏困难;我要学习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心怀壮志不畏艰,志在千里路难穷!
结语: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韩愈一样成为一匹“心怀家国,兼济天下”的千里马!
七、课后作业
撰写故事,致敬韩愈:假如你能够乘坐时光机穿越到韩愈的时代(可以选择穿越到韩愈写《论天旱人饥传》/写《谏迎佛骨表》的时间点),你看到韩愈正在写《论天旱人饥传》/《谏迎佛骨表》,从未来穿越而来的你决定劝劝他,让他避免被贬谪的厄运。你会怎么说,而韩愈又会听劝吗?你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发挥想象的同时结合实际,将这个过程写成300字左右的片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