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热点11 书写绿色文章 建设美丽中国1.“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从打赢蓝天保卫战到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党和政府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这体现了( )A.党和国家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中心工作 B.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C.人类可以改造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 D.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2.“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填补了全球茶叶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千百年来,当地“林茶共生,人地和谐”,摸索出一套宝贵经验:世居民族形成独特的村寨布局和设计,电网电线改造“让道”于古茶林,反复论证进入景迈山核心区的几十千米山路该采用什么材质……诸多细节背后,传递的理念是( )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禁止开发利用自然资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每一件环保小事,都连接着地球家园的“呼吸大事”。身体力行,节能降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 )①节约粮食,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②拒绝过度包装,选购和使用一次性产品③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④践行绿色出行理念,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九年级(1)班同学以“我国资源面面观”为主题展开讨论,以下同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小郑:应该优先发展经济,之后就可以到国际市场买资源②小洛:只要能够保障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环境也是值得的③小豫: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④小南: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面临的资源形势严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用回收的可乐瓶制作的长凳、用废弃牛奶盒加工而成的手提纸袋、用笋壳手工编制的“加油鸭”摆件……作为亚运会历史上首个“无废亚运”,杭州亚运会变废为宝的例子不胜枚举。“无废亚运”( )①传播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②促进养成低碳生活方式③彰显了伟大复兴的梦想 ④坚定了人们的文化自信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该计划的出台( )A.表明我国大气污染不断加重,环境形势严峻 B.彰显了我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决心C.是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根本举措 D.印证环境保护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7.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以来,附近的居民亲眼见证了长江的“华丽蜕变”。“水质越来越好,鱼群数量变多了,以前看不到的珍稀鱼类也能看到了!”这体现了我国( )①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建设生态文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8.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①停止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②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③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④在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9.(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加法” 能耗和排放做“减法”系统谋划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总体思路,形成“1+9” 规划体系,明确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逐步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同时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库布齐—毛乌素沙漠综合防治、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指南,努力提高生态治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优化项目管理方式,实施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增量项目关口,深挖存量项目节能潜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结合材料,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减法”对我们的启示。10.(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3年10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浙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荣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废物为啥能变宝?政府建立入海河口拦截、岸滩海湾保洁、船舶垃圾回收等体系;企业设置“小蓝之家”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点,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实体化收集网络,用大数据赋能形成了海洋垃圾的收集、运输、再生、国际高值化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200多家产业企业、1万多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沿海老人、渔民、志愿者积极参与,参与人数达6.18万人次,项目累计收集处理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一线收集人员每年增加收入约1.3万元;企业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各环节的流程和数据被浓缩在塑料再生制品的“追溯码”上,最终实现碳足迹标定,碳足迹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这些塑料再生粒子被一些注重环保减碳的国际大公司以高出传统再生塑料价格采购,实现了市场化循环利用。(1)请根据材料归纳“蓝色循环”项目的成功秘诀。(答出两点即可,4分)(2)据以上材料及问题,你认为哪一因素是促使“蓝色循环”项目成功最不可缺少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1. D2. A 材料中“林茶共生,人地和谐”“让道”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可持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观点错误。对自然资源应该是合理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利用,④观点错误,排除。故选A。3. B4. D5. A 用回收的可乐瓶制作长凳、用废弃牛奶盒加工成手提纸袋、用笋壳手工编制“加油鸭”摆件等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表现,传播了绿色发展的理念,①②与题意相符。③④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选A。6. B 我国生态环境有所改善,A说法与事实不符。该计划的出台并非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根本举措,C夸大了它的作用,排除。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D说法错误。故选B。7. C8. D9.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④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⑤要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⑥要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⑦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6分)10.(1)①政府构建体系。②企业主导。③网络技术的运用。④公众的广泛参与。⑤国际认证。(4分)(2)示例一:我认为是技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海洋垃圾的收集、运输、再生、国际高值化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4分)示例二:我认为是公众参与。正是因为“蓝色循环”将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正是因为沿海老人、渔民、志愿者等众多人员的广泛参与,才累计收集处理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4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4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热点 11 书写绿色文章 建设美丽中国1.“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从打赢蓝天保卫战到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党和政府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这体现了( )A.党和国家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中心工作 B.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C.人类可以改造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 D.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2.“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填补了全球茶叶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千百年来,当地“林茶共生,人地和谐”,摸索出一套宝贵经验:世居民族形成独特的村寨布局和设计,电网电线改造“让道”于古茶林,反复论证进入景迈山核心区的几十千米山路该采用什么材质……诸多细节背后,传递的理念是( )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禁止开发利用自然资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每一件环保小事,都连接着地球家园的“呼吸大事”。身体力行,节能降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 )①节约粮食,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②拒绝过度包装,选购和使用一次性产品③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 ④践行绿色出行理念,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九年级(1)班同学以“我国资源面面观”为主题展开讨论,以下同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①小郑:应该优先发展经济,之后就可以到国际市场买资源②小洛:只要能够保障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环境也是值得的③小豫: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④小南: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面临的资源形势严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用回收的可乐瓶制作的长凳、用废弃牛奶盒加工而成的手提纸袋、用笋壳手工编制的“加油鸭”摆件……作为亚运会历史上首个“无废亚运”,杭州亚运会变废为宝的例子不胜枚举。“无废亚运”( )①传播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②促进养成低碳生活方式③彰显了伟大复兴的梦想 ④坚定了人们的文化自信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6.国务院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指出,到 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浓度比 2020年下降 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 1%以内,氮氧化物和 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 2020年分别下降 10%以上。该计划的出台( )A.表明我国大气污染不断加重,环境形势严峻 B.彰显了我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决心C.是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根本举措 D.印证环境保护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7.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以来,附近的居民亲眼见证了长江的“华丽蜕变”。“水质越来越好,鱼群数量变多了,以前看不到的珍稀鱼类也能看到了!”这体现了我国( )①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建设生态文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8.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①停止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②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③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④在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9.(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加法” 能耗和排放做“减法”系统谋划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总体思路,形成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1+9” 规划体系,明确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 发展。优化项目管理方式,实施清单管理、分类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逐步健全支持政策体 处置、动态监控。严把增量项目关口,深挖存量系,同时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 项目节能潜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大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库布齐—毛乌素 进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推动钢铁、有色、沙漠综合防治、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恢复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指 加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南,努力提高生态治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旧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结合材料,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减法”对我们的启示。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3 年 10 月 30 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浙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荣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废物为啥能变宝?政府建立入海河口拦截、岸滩海湾保洁、船舶垃圾回收等体系;企业设置“小蓝之家”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点,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实体化收集网络,用大数据赋能形成了海洋垃圾的收集、运输、再生、国际高值化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200 多家产业企业、1 万多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沿海老人、渔民、志愿者积极参与,参与人数达 6.18 万人次,项目累计收集处理塑料废弃物 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 2930吨,一线收集人员每年增加收入约 1.3万元;企业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各环节的流程和数据被浓缩在塑料再生制品的“追溯码”上,最终实现碳足迹标定,碳足迹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这些塑料再生粒子被一些注重环保减碳的国际大公司以高出传统再生塑料价格采购,实现了市场化循环利用。(1)请根据材料归纳“蓝色循环”项目的成功秘诀。(答出两点即可,4分)(2)据以上材料及问题,你认为哪一因素是促使“蓝色循环”项目成功最不可缺少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参考答案1. D2. A 材料中“林茶共生,人地和谐”“让道”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可持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观点错误。对自然资源应该是合理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利用,④观点错误,排除。故选 A。3. B4. D5. A 用回收的可乐瓶制作长凳、用废弃牛奶盒加工成手提纸袋、用笋壳手工编制“加油鸭”摆件等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表现,传播了绿色发展的理念,①②与题意相符。③④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选 A。6. B 我国生态环境有所改善,A 说法与事实不符。该计划的出台并非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根本举措,C 夸大了它的作用,排除。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D 说法错误。故选 B。7. C8. D9.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④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⑤要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⑥要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⑦要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6分)10.(1)①政府构建体系。②企业主导。③网络技术的运用。④公众的广泛参与。⑤国际认证。(4分)(2)示例一:我认为是技术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海洋垃圾的收集、运输、再生、国际高值化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4分)示例二:我认为是公众参与。正是因为“蓝色循环”将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正是因为沿海老人、渔民、志愿者等众多人员的广泛参与,才累计收集处理塑料废弃物 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 2930吨。(4分)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热点11 书写绿色文章 建设美丽中国 .doc 热点11 书写绿色文章 建设美丽中国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