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3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3.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1)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图、见又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点)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中华传统文化存在陈旧过时的内容的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二)怎样对待传统文化?(重点)
1.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3.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4.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点)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易错点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图、见又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课后巩固】
一、7.1框练习题
1.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
的是
①2019年10月1日晚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②2019年8月28日至9月7日,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举行
③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④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生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一定能推动经济发展
3.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
A.文化就是对社会经济的反映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经济并不能决定文化
4.在学匀“文化的本质与功能”内容时,张同学认为文化与文明是一回事。下列观点能够反驳该同学观点的是
①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
②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③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④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一个只能出口机器设备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A.要认同、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B.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D.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
6. 嘉兴市北团村以红色文化闻名。该村紧扣“红船精神”的思想内核,深挖本村特色,振兴乡村经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洋溢着新活力和新气象。这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④文化凝结在一定的载体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7.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文化力量越不重要
②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③文化可以脱离载体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青衿”是周朝学子的服装,因此“青衿”多指读书人;“巾帼”是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乌纱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则是官员的代称;“黄裳”原指黄色的下衣,但在古代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高居尊位,因而“黄裳就成了储君的别称。这些现象折射出文化( )
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是对一定经济与政治的反映④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办开发性家庭农场,到下海经商当老板从跳迪斯科、唱卡拉OK,到涉外婚姻、出国留学…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激起澎湃大潮。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同步的
③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④经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0.2019年“十一” 黄金周期期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电影掀起全民观影热潮这些影片兼具燃点和泪点,极具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发了观众强烈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创造了较高票房纪录。这表明
①文化具有教化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②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③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④观看电影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20福建闽侯二中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二月考,改编)近年来,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从炎帝到老子、孙子,从李白、杜甫到诸葛亮、赵云……甚至被中国传统文化所不容的西门庆,也被两省三地争得不亦乐乎。名人故里之争的背后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说明
A.文化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基础 B.文化能够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同步发展
12.(原创题)在学习“什么是文化”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某班快乐小组内部对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下列对二者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明包含所有的文化,是文化的总和②文化和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
③文化和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 ④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筷子不仅是饮食器物,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垂垂水线白封青,一箸能生两眼明。”一饮一啄,一杯一箸间折射礼仪,展现文化。这说明
A.只要是文化就是积极向上的B.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C.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4.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这表明
①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承载、表达和展现着生态文明观念
④只有建设教育基地、开展创建活动才能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原创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②“尊重自然”与“征服自然”形成先进与落后两种不同文明
③文明侧重于自然自身的发展,文化则侧重于人的实践
④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缺少生态文化这一灵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原创题,)2019年1月,山西省公安机关成功从境外追回几年前被盗的春秋时期青铜重器“晋公盘”。“晋公盘”内壁的铭文清晰呈现了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铭文能够传递历史信息是因为
A.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B.“晋公盘”内壁的铭文就是文化
C.文化是由文物演变而来的D.文化的载体是永恒不变
17.美食视频主播李子柒在国外视频网站走红,她的作品中的每一个物件、每一道美食、每一个场景,都在不经意间让人们感受到勤劳、勇敢、友爱、自强、爱护自然等理念,静水流深、沁人心脾。这是生活的诗意,也是人性的呼唤,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也正因为这样,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网民对李子柒所讲述的中国故事产生了共情共鸣。这说明
①人们在网络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④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原创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队取得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第十次荣膺世界大排球“三大赛”冠军,为新中国70华诞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2019年9月30日下午,习近平在会见女排代表时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
运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相关知识,说明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的意义
二、7.2框练习题
1.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下列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有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和连续性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④就科技而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许多古代发明和发现早于欧洲数百年之久
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名言体现了( )
①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②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④讲仁爱、重民本的核心思想理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与“上海精神”相通的“和合”理念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这告诉我们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B.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C.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4.近年来,《潇湘雨》《荷花亭》等中国风歌曲深受人们喜爱。歌曲创作者将隽永的古诗词融入现代旋律,让人们在聆听歌曲时深深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这说明
①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革故鼎新的思想
③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④“革故鼎新”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弘扬传统文化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原创题)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见,中华文化( )
①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拒绝西方文化的影响
③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之后的总和
④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文化自信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②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④中华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2020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二月考,改编)墨子的节用”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警世名言,都是对“节用”思想的发扬光大,对当代社会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B.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
C.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9.(原创题)对西方文化包容、宽容可以,纵容不值得提、倡。学习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也要讲方式、讲方法,不能丢了中华文化这个“根”,忘记了老祖宗的“本”。这警示我们
①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③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不相容,要区别对待
④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要固守不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2020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期末,改编,)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历朝历代大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宪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民共识。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总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③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原创题,)中国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在现代世界演绎着其合理内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等。这些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滋养的伦理品质,不仅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而且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共鸣,对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材料说明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 国外媒体曾评论,中国人自古就有团圆的情怀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在春节时回到家人身边。一种叫作年夜饭的东西把他们聚在一起,表面上是一顿饭,实际上则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这说明
①各国文明碰撞、交锋促进中华文化发展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③中华文明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④民族文化对民族生存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13.(2020湖南张家界高二上期末,改编,)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以和为贵”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以义为利、舍我其谁”的中国担当,正在为世界造就新机遇。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新阶段形成的新发展理念,已成为世界开拓改革路径、破解发展难题、寻求和平稳定的精神财富,并正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梁八柱”。发展需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中国成功的经验,也必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启示。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并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谈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1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动着“和”的基因,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历来尊重他国文化,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素来重视邻里间的守望相助、和睦共处,传统的睦邻观念上升到政治治理角度,为地区和平安全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主张人与万物平等,构建一种和谐共生的关,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价值参考
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人类正共同面对恐怖主义、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诸多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协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愿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的有关知识,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7.1框答案
1.A2.A3.B4.C 5.B6.D 7.C8.B9.C10.A11.B12.C13.B14.B 15.B 16.A 17.C
18.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促进作用
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7.2框答案
B2.C 3.D 4.B 5.B 6.B7.C8.B9.A 10.C11.C 12.B
13.答案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的: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平、和睦、和谐,中国尊重他国文化,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亲亲而仁民,仁民面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和谐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