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其优越性。2、 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内容。3、掌握人民政协的地位、性质、组成、主题、职能等【学习重、难点】1、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2、人民政协的职能及如何履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委员会组成人员:主题:职能:作用:要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制度地位: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作用:制度内容:制度优越性:二、议题探究议题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日程3月3日15:00 政协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3月4日14:00 第一场“委员通道”——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3月4日15:00 政协会议开幕会——王沪宁作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3月5日9:00 委员列席人大会议开幕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3月5日15:00 小组会议——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3月6日上午 界别联组会议和小组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3月6日下午 界别联组会议和小组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讨论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3月7日8:00 第二场“委员通道”——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3月7日上午 第二次全体会议——委员进行大会发言3月7日下午 界别协商会议和界别小组会议3月8日上午 委员列席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3月8日下午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小组会议——讨论“两高”工作报告,审议各项决议和报告草案3月9日9:00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3月9日15:00 小组会议、主席会议3月9日16:00 第六次常委会会议3月10日8:00 第三场“委员通道”——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3月10日9:00 政协会议闭幕会——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发表讲话、根据会议日程,分析全国政协在会议过程中分别履行了什么职能?议题二:对比世界典型政党制度,凸显我国政党制度之“新”两党制:由两个主要政党轮流执政的体制,最先形成于英国,以后美国、加拿大等都实行两党制。(注:两党轮流执政≠国内只有两个政党)多党制:一个国家中三个以上政党并立,互相争夺政权的政党制度。在法国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林立,各党势均力敌,很难有一个党派有绝对优势,这样会出现以一党为主,多党联合执政的情况。一党制:是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的体制。、你认为我国政党制度是否属于世界上三种典型政党制度之一?对比不同其他政党制度,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的政党制度有何特点及优势?三、随堂练习1.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这是因为党正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 ( )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②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③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④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2. 近代中国一批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但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濒临死亡的中国指明正确道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 )A.中国已经被卷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 世界市场中B.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C.资本主义制度已过时D.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国家3. 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中央能够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是因为 ( )①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③中国工人阶级、大资产阶级和民主进步人士的支持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4.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 ( )①实现了共同富裕②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④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5. 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举行)。这次大会( )①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始②使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主心骨③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 ②③ B. ③④ C.①④ D. ①②四、学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