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一)课时 2课时(90 min)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熟悉旅游资源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和目的 (3)熟悉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素质目标: 了解大小洞天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婺源的四月美景,感受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和目的 教学难点: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 min)→案例导入(5 min)→传授新知(38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0 min)→小组讨论(15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案例导入 (5 min) 【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张家界武陵源景区”视频,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旅游资源中,哪些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哪些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2)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张家界武陵源景区每天要接待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景区难免会遭到一些人为的破坏,你认为应如何对张家界武陵源景区进行保护?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过渡到新知讲解 通过案例解析,激起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的主动性传授新知 (38 min) 【教师】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和目的 第一节 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 2017年出台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有3个:一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即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二是具有可利用性;三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经济效益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但经济效益不能作为旅游业追求的唯一目标,必须注意其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结合。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必然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观赏性 旅游资源具有美学特征及观赏性,能从生理和心理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二)地域性 不同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各自相适应的地理环境之中,并体现地方特色。这种地域性差异使各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不同的魅力。 (三)季节性 季节性是由纬度、地势和气候等因素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自然风景只在特定的季节或时期才会出现,另一方面,某些自然风景在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景象,在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清代著名画家恽南田云:“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正是自然资源季节性的真实写照。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 (四)不可移动性 一是许多旅游资源本身是不可移动的,如名山、名水等;二是有些旅游资源处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中,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五)科学文化性 旅游者通过游览,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增加阅历。 (六)综合性 (1)组成旅游资源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之中。 (2)任何一种旅游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各种旅游资源互相依存、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师】讲述“四月春风 来婺源赏油菜花”的内容,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请谈谈本案例中旅游资源的特点。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按旅游资源的性状分类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等,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有相应的英文字母代号,如表3-1所示(详见教材)。 (二)按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 指能吸引人们前往参观的自然景观。它是自然界形成的,由地理环境中的地貌、水文、气候、动物、植物等造景因素构成,而非人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和生物旅游资源等。 【教师】组织学生扫码观看“旅游资源——长白山”微课视频,并思考以下问题: 长白山属于哪种旅游资源?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分类定义举例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由于地球运动变化形成的自然景观名山、名谷、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因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而形成的各种特殊现象日食、月食、海市蜃楼、旭日景、夕阳景、雨景、雾景和云景水文旅游资源江河、湖泊、瀑布、泉水和海洋风景黄果树瀑布生物旅游资源风景植物和风景动物大片森林、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等2.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可以被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包括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文化资源,也包括当代人正在创造和利用的文化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分为文物古迹类、园林建筑类、文学艺术类、宗教文化类、城乡风貌类、社会风情类和饮食购物类,如表3-2所示。(详见教材)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和目的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 指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规模、质量、等级、开发前景及开发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 (1)通过对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结构、质量、功能和性质的评价,为旅游区的开发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2)通过对旅游资源规模水平的鉴定,为国家和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资料。 (3)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发挥整体、宏观效应提供资料,为确定不同旅游地的建设顺序、建设步骤和建设重点提供依据。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通过视频微课和老师讲解,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婺源的四月美景和长白山的自然风光,感受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老师讲解,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和目的第二节课问题导入 (5 min) 【教师】复习提问 (1)什么是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发言 用问题导入,检查学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传授新知 (20 min) 【教师】讲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法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一)旅游资源质量 1.旅游资源的特色 特色是决定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区域旅游开发的生命线。 价值主要包括艺术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等,可反映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水平。 功能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具体体现。 (二)旅游资源规模 1.旅游资源的密度 又称旅游资源的丰富度,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旅游资源集中的程度。这种资源密度是衡量一个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模、丰富程度和可行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对旅游资源所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基本科学依据。 2.旅游资源的容量 又称旅游承载力或旅游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和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一般以极限日容量来表示。 (三)旅游资源环境条件 1.区位环境条件 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开发规模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与周围旅游景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指旅游资源所在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生物等环境因素,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条件,也是构成旅游资源所在地整体感知形象的重要因素。 3.社会环境条件 指旅游资源所在区域的政治局势、社会治安、医疗保健和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等。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 4.经济环境条件 指旅游资源所在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包括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国民总收入、总消费水平、居民平均收入、主要经济部门的收入渠道、旅游开发的能力等。经济环境条件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后盾。 5.投资环境条件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投资渠道畅通程度、政府对于旅游投资的政策等。 6.建设施工环境条件 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各类设施场地的建设,如游览设施、娱乐设施,以及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停车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是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7.客源市场环境条件 客源市场是维持和提高旅游资源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条件。客源市场环境条件包括旅游资源所能吸引的客源市场的范围、规模、层次等。 【教师】讲述“乡村旅游的五大客源市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客源市场条件 传统观光旅游市场:乡村的花草树木、休闲的农业产品,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富有趣味的农村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 三、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法 又称经验法,通常是指评价者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凭自己的经验知识,主观判定旅游资源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见效快,对数据资料精确度的要求不高,但不可避免地存在推理过程不严谨和结论不精确等问题。 1.“三三六”评价方法 (1)“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2)“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和施工难易度。 2.“六字七标准”评价方法 六字:即“美、古、名、特、奇、用” 七标准:指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的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和客源市场七个方面。 3.一般经验评价方法 指评价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个或某一系列的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常用的方式是对旅游者或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或是对某一旅游资源在书籍、报刊、旅游指南或旅游宣传册上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这种评价方法的特点是评价项目简单,但仅限于少数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地的资源评价,无法用于一般类型或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评价。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我国曾评选出的“中国十大名胜”和“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就是用一般经验评价方法得出的。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二)定量评价法 定量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以全面系统的方法,将有关旅游资源的各评价因子综合起来,对一个旅游地或旅游区进行总体评价的方法。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中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的方法中,评价体系由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组成,其评价依据和赋值如表3-3所示(详见教材)。 根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可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五个等级,如表3-4所示。 旅游资源等级得分区间图例使用说明五级旅游资源≥90分★① 图例大小根据图面大小而定,形状不变; ② 自然旅游资源使用蓝色图例;人文旅游资源使用红色图例四级旅游资源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30~44分●注: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学生】阅读、理解、记忆 通过老师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熟悉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小组讨论 (15 min) 【教师】扫码播放“张家界武陵源景区”视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评论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如何设计评价内容? 【学生】聆听、思考、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组的发言,并进行总结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 (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旅游资源定义、特点和分类,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目的、内容和方法。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对旅游旅游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课下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的印象作业布置 (2 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第三章的学习效果综合考核中填空题第一、二题,简答题第一、二题。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效果不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个体不断探究。其中,教师主要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并获取积极的体验,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主体性的展现需要自由,宽容则是自由的保障,没有宽容也就没有自由可言。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我们主动和积极营造宽容氛围的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