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学习目标】1.掌握中古早期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和基督教会神权至上,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分析的认知能力。2.通过掌握中古中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新变化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其影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3.知道拜占庭帝国的一度强大和俄罗斯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认识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罗马民法大全》对西欧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4.通过对西欧封建制度与拜占庭、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度的对比,理解不同历史条件下文明呈现的不同特征,深刻认识欧洲区域文明多元并存的面貌,使其具有世界意识。【学习重难点】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以及城市和王权的关系,呈现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城市与王权的关系。【问题导学】1.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中世纪的暗淡与辉煌有哪些表现?3.城市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拜占庭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有哪些贡献?【知识建构】【史料研读】(2023·江苏苏州高一下期末·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有权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摘编自勒纳等《西方文明史》材料二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它的权力结构固定,权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变,由此各权力结构之间便出现了空隙,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便于体制外的异已力量滋生和成长,而后发展壮大成体制外的力量,并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摘编自钱乘旦《中世纪西欧的几个特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被迫为主人负担的义务。概括“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基本特征。【答案】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向领主缴纳各种赋税。特征: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政治上封君封臣制;思想上基督教控制精神生活。【当堂检测】1.(2023·江苏连云港高一下期末·4)表2是中世纪农业革命的技术发明(部分)这些发明( )表2时间 技术发明约公元800年 带衬垫的马轭引入欧洲约公元900年 欧洲出现铁马掌用来保护马蹄约公元1050年 双马拉纤的挽具在欧洲使用约公元1050年以后 欧洲发明轮车和耙A.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强化了各国的专制王权C.提升了贵族生活的品质 D.助推科学革命迅速到来【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铁马掌用来保护马蹄”“双马拉纤的挽具在欧洲使用”可知约公元800年至约公元1050年以后中世纪农业革命的技术发明提升了使用马匹时的舒适性,促进了马车技术的改进,有利于提升贵族生活的品质,故选C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各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科学革命开始于16世纪,排除D项。2.(2023·江苏江阴高一下期末·5)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经营,主要通过劳役地租的方式控制农奴和自由农民,此外,庄园还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这说明( )A.庄园生产实行集体劳作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C.庄园接受国王直接管理 D.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庄园制经营、庄园法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庄园既是基本的经济单位,也是行政组织,即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劳作是集体的还是个体的,排除A项;国王不直接管理庄园,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庄园不仅是经济单位,还是行政单位,D项片面,排除D项。3.(2023·江苏扬州高一下期末·5)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1180—1223)给王室直属领地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同时宣称自己也是王室直属领地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此举意在( )A.强化王权 B.扩大王室领地 C.打击贵族 D.促进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法兰西国王通过颁发特许状,鼓励城市发展,同时又宣称自己是王室直属领地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城市的支持,强化自身的权力,故选A项;扩大王室领地的目的仍是强化权力,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其对贵族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强化王权,与促进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4.(2023·江苏南通高一下期末·13)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学生完成基础学部的学习后,可以进入法学部学习教会法和民法,也可以进入医学部学习古希腊、阿拉伯等地医学专业著作。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 )A.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B.得益于民族国家的建立C.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 D.体现教会对教育的垄断【答案】A【解析】由材料“学习教会法和民法”“学习古希腊、阿拉伯等地医学专业著作”可知中世纪大学生上完基础性课程后,学习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故选A项;民族国家建立在近代,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教会,无法推知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排除D项。5.(2023·江苏南京六校高一下联考·8)在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活动中,当王权与教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是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做法( )A.助推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鉴 D.缓和了中世纪的各方矛盾【答案】C【解析】据材料“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可知,教权和王权双方多强调保护自身利益,而非消灭对方,最终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其采用的方式,如谈判、赎买等为11世纪左右城市兴起后争取自治权提供了借鉴,故选C项;封君封臣制度建立在国王和封建主之间,并非王权和教权之间,排除A项;民族国家形成于16世纪之后,此时中世纪已经结束,排除B项;据材料“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可知,教权与王权之间只是达成了一种妥协,矛盾依然存在,且建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还有新的矛盾,且中世纪教权与王权矛盾重重,并非一些妥协的行为可以缓和,排除D项。6.(2023·江苏苏州高一下期中·8)中世纪晚期的君主们出资组建了大量的大学,他们向大学提供各类特许权作为实质性的支持,包括限价供应、减免赋税、免除军役等。君主们此举旨在( )A.抑制教皇特权 B.繁荣学术文化 C.加强世俗王权 D.促进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晚期的君主们组建大学,对大学提供支持,这有利于为君主提供人才,加强了世俗王权,故选C项;中世纪仍然处于天主教神权统治,宗教改革有利于抑制教皇特权,排除A项;“繁荣学术文化”是其影响,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有利于社会转型,排除D项。7.(2023·江苏扬州高一下期末·3)图3为某一文献的部分信息,据此判断该文献是( )◆法典编纂遵循的原则是删繁就简,避免过时和矛盾的地方 ◆受基督教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反对奴隶制度的倾向 图3A.《摩诃婆罗多》 B.《查士丁尼法典》C.《吉尔伽美什》 D.《汉谟拉比法典》【答案】B【解析】据材料“删繁就简……地方”“受基督教的影响”可知,1世纪时,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6世纪时查士丁尼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强调了基督教的思想统治,确立了君权神授的原则,故选B项;《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史诗,受婆罗门教影响,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的史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排除C项;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此时基督教尚未产生,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