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悲惨世界》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悲惨世界》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悲惨世界》
演讲人:XXX
时间:2023.11.10
目录
CONTENT
作者简介
ONE
01
作品介绍
TWO
02
人物介绍
THREE
03
作品鉴赏
FOUR
04
作者简介
INTRODUCTION
第一部分
01
作者简介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国籍
法国
职业
作家、诗人
出生地
贝桑松
英文名
Victor Hugo
生卒年
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悲惨世界》《海上劳工》
作品介绍
INTRODUCTION
第二部分
02
创作背景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雨果自己的好友维克多年轻时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
在1829年和1830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
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二件事实:
02
创作背景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1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
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
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1848年2月21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
《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人物介绍
INTRODUCTION
第三部分
03
人物介绍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首先,他在离开米里哀主教后干了一件让他懊悔的事情,就是抢了一个小孩的硬币;
接着他救了被别人错当成是他的难友;
后来他在知道结果可能会使他失去与他相依为命多年的柯赛特之后,却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柯赛特的情人马吕斯;
最终他因为担心会影响柯赛特的前途而在她与马吕斯结婚后与她脱离关系。
冉·阿让不但是统领《悲惨世界》全书的一号主人公,而且是雨果善良与博爱的象征,是比声名显赫的英雄更伟大的无名英雄。
冉·阿让从一个逃犯发展成为英雄主要经历了四个步骤。
03
人物介绍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主教
虽然米里哀主教在书中出现的时间很短,但他是人道主义的象征。
正是米里哀主教的善良与博爱感动了冉·阿让,促使这个陷入歧路的犯人走上正路。
米里哀主教是来源于现实素材的人物,
他不仅是米奥里斯主教的写照,
还是作者雨果的真实写照,代表了雨果的观点。
03
人物介绍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芳汀是具有悲剧色彩的女主人公。她的不幸境况是冉·阿让与沙威发生冲突的导火索,也是冉·阿让尽心寻找柯赛特,并为柯赛特奉献和牺牲的原因。
芳汀的经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
单纯善良的乡下姑娘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城市,却被无情的青年诱骗。芳汀被抛弃后,却发现已经怀孕。人们从乡村涌向城市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一个主要后果。
芳汀善良高尚,却饱受磨难,被冷酷的社会排斥。为了养活孩子她不惜卖掉头发和牙齿,甚至沦为妓女,她的孩子却备受虐待,想和孩子团聚却无法实现。
03
人物介绍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沙威出生于监狱中,是犯人的后代。沙威象征当时可恶的法律和秩序。他是维护当时落后腐朽法律和秩序的偏执狂,哪怕他发现可能因此产生错误和残酷的严重后果,为了维护法律和秩序,他也会在所不惜。沙威是当时社会病态秩序的真实写照。
在多次接触中,沙威逐步发现冉·阿让不符合他头脑中固有的罪犯模式,他的精神世界随之坍塌。雨果细致描绘了沙威内心的痛苦和迷惑。
沙威的自杀完全符合当时顽固派的逻辑,他的头脑根本无法适应不同的观念,无法调和职责与人性的冲突,最终选择自杀。
沙威警长对冉·阿让的追捕使全书充满悬念和戏剧效果。


03
人物介绍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但是爱潘妮在面对自己的爱人的时候却表现出了本来应有的活泼、善良和勇敢。如果爱潘妮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制度下,成长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面,或许她会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女孩。
芳汀和爱潘妮的遭遇很是相似。不幸的是爱潘妮不仅生错了时代,更出生错了家庭。虽然芳汀没有名字没有父母,至少不用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虽然爱潘妮比芳汀更勇敢,但是却都是两个悲惨的女人,最后的结局都让人落泪。
爱潘妮是德纳第太太的女儿,从小在一个畸形的环境中长大,所以环境的熏陶和家庭的变故让爱潘妮成为泼妇、小偷、乞丐和妓女的综合体。
作品鉴赏
ART APPRECIATION
第四部分
《悲惨世界》
04
作品主题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
书中穿插当时法国革命动乱的背景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描写,以及当时法国社会的很多细节都有论及,比如俚语,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况。
《悲惨世界》以冉·阿让出狱后的种种经历贯穿全书,深刻反映了时代的问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却受歧视和压迫的不公平命运。
结构特色
04
艺术特色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悲惨世界》规模宏大,人物形象近百人,约120万余字,分五部分
小说的结构可以用这样一幅图来表示,冉·阿让是一根主轴,是“人道主义的传播者、体现者”。“人道主义的对立者”沙威是隐在的副轴;卞福汝主教是“人道主义的源头”,给予原动力;芳汀、坷塞特、马吕斯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的接受者”,是围绕轴转动的环;以德纳第为代表的邪恶势力是这一系统的摩擦力,是人道主义的阻力。整个系统具有整一性、对称性,同时还具有开放性,围绕着的圆圈还有无数个看不见的环。
04
艺术特色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心理描写
首先,在《悲惨世界》中,雨果的心理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特征。人物的心理几乎全部由他转述,内心独自的成分虽有,但是有时很难分清哪些是雨果的哪些是他笔下人物的,两者交织在一起。
其次,雨果的心理描写比较集中,往往是大段大段的,篇幅相当长,滔滔不绝,激情满怀,不厌其烦。在悲惨世界中,长达一节的心理描写比比皆是,比如“脑海中的风暴”和“沙威出了轨”就是众所周知的两例。
作品影响
《悲惨世界》是雨果创作高峰时的巨著,是雨果现实主义小说中最成功的一部代表作,是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高中段。
演示完毕 感谢聆听
THANKS FOR YOUR WATCHING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生阅读指导书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