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ZJ·透镜和视觉3科学·七下·第6节 透镜和视觉 填空专项3(提升)一、填空题1.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汽车观后镜中的像:④水面的倒影。其中属于实像的是 ,属于虛像的是 ;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填序号)2.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痉挛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3.如图所示是眼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括号内填标号,横线上填名称)。(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 ] 、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 ] 和玻璃体的 作用,在[ ] 上形成清晰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信息,沿[ ] 传到大脑皮层的 , 形成了视觉。(2)从暗室走到阳光下, 会变 ,这种变化是由虹膜调节的。(3)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晶状体的曲度是靠[ ] 来调节的。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4.如图是正常眼球成像原理图。据图作答:(1)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2)小红长时间看手机屏幕,导致视力下降,医生诊断为近视眼,并画出了有关的四幅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光路图是 (选填序号)。5.投影仪是一种可以放大画面的投影式光学仪器,产生大而明亮的效果,因此被广泛使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如电影院、教室等场所。而其中起到放大效果的元件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凸透镜,小光使用了家里面一面未知焦距的放大镜想要用其来放大手机上的照片,并成像在光屏上,三者摆放位置如下。(1)小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测出焦距? (2)小光通过上述方法测出放大镜的焦距是10cm,那么手机和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该在 cm之间(3)小光想选择一种材料作为自制投影仪的光屏,他在家里找到了形状相同的白色陶瓷盘子和白色泡沫塑料盒子,你认为更适合的是哪一种材料?为什么? (4)如果他想要继续放大光屏上所成的像,那么在他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像放大后,他发现光屏上的像不完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5)小光在放大镜前放了一片红色的玻璃,那么投在光屏上的照片会是什么颜色的 。6.某人设计了一个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如图所示,在 C 处点燃蜡烛, AB 距离一定,在A 处竖立一张白纸板,当C 处蜡烛在适当位置上时,便成像在白纸板上,如果B 处换为倍数较大或较小的双凸透镜,则纸上的成像就不清晰。请回答下列问题:(1)B 处凸透镜代表眼球的 ;A 处白纸板代表眼球的 .(2)换成厚度较大透镜时,则成像在白纸板的 方,要使A 处成像清晰,BC 距离要 ; 如果李明看报纸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效果与换厚度较薄透镜时的情况一样,则应该用 来矫正。(3)请提出一个保护视力的简短口号: .7.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1)将蜡烛移动到30cm处,另外两个元件不变,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关于得到的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 (2)从图中读出物距,并推算出焦距为 (选填字母)A.f < 10cm B.10cm < f < 15cmC.10cm < f < 20cm D.f > 20cm(3)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8.如图甲为支付宝推出的扫脸支付装置,顾客站在摄像头装置前,摄像头捕捉人脸即可在感光器上成像,进行顾客身份识别。小科用凸透镜成像实验模拟支付装置的成像规律(如图乙)。请回答:(1)人脸在感光器上成一个 (填像的性质)的实像。(2)图乙中小科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像距(v),得到下列一组数据:u/cm 40 30 20 15 13.3 12.5v/cm 13.3 15 20 30 40 50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处,若某次记录时小科在光屏上看到了倒立放大的像,此时蜡烛在光具座上可能处于的刻度位置的范围是 。9.(1)太阳光与水平地面的角度是60°,若使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平面镜与水平面的角度是 度;(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上右图所示的图象(ν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先变大再变小”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1,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2)按图1中正确的操作,让镜面垂直于阳光,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单位cm)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单位min),绘出如图2所示的图像,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 cm;(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 ;(4)如图3,把一块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的置时,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1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为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光屏的上方,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操作: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是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12.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的情形如图甲所示,可见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小明将蜡烛移至至光具座上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实像,且这个像是 (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像。(3)如果实验中固定好透镜和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只有一个与透镜大小几乎相同的光斑,其原因可能是 。13.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1)小明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图 1 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 cm;(2)小明按图2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3)如图3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 的实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左移动,移动距离s′ s。(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D.像仍然完整,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1)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班,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 cm;(2)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中心的 (“上方”或者“下方”);(3)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选填“1”、“2”或“3”)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4)实验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发现在图丙中蜡烛A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 (选填“B”、“C”、“D”或“E”)。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①;②③④;②③④;①2.【答案】小;前;小于;丙3.【答案】(1)2;角膜;3;晶状体;折射;6;视网膜;7;视神经;视觉中枢(2)瞳孔;小(3)凸;1;睫状肌;倒立4.【答案】(1)凸透镜(2)④5.【答案】(1)用凸透镜对准平行光,在凸透镜后面前后移动白纸,在白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明亮的光斑,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或者使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像,焦距是物距的一半。(2)10~20(3)白色泡沫塑料盒子,因为泡沫塑料比较粗糙,会发生漫反射,这样就可以在所有的方向上都看到像(4)向右移动手机或者向左移动放大镜;可能原因是三者中心没有在同一高度(5)红色和黑色6.【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2)前;变小;凸透镜(3)预防近视,从一点一滴做起7.【答案】(1)投影仪(2)C(3)仍然成像8.【答案】(1)倒立缩小(2)30cm到40cm之间9.【答案】(1)75(2)0.05;变小10.【答案】(1)C(2)12(3)u=f 或 蜡烛放在了焦点处(4)Ⅱ11.【答案】(1)放大(2)45(3)①(4)远离12.【答案】(1)15(2)l;缩小(3)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焦点处13.【答案】(1)5(2)蜡烛离透镜中心的距离在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3)倒立、放大的;大于(4)D14.【答案】(1)10.0(2)上方(3)2(4)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