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技巧】1、给材料作文怎么写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作文技巧】1、给材料作文怎么写 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给材料作文怎么写
给材料作文,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1.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2.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3.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4.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5.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6 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7 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
一.写好给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
既然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二.必须“保持一致”。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三.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作”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料。
四.必须符合“要求”。“给材料作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内容、文体、题目、字数等。写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
材料作文解题思路
1、初读材料,确定写了什么事?
2、再读材料,梳理一下写了几个角色?
3、分析材料,这则材料有价值的写作点在哪几句话?
4、把句子中关键的词语或者短语划线。
5、利用关键词或者短语用添加法或者近义词法命题。
6、转换成命题作文后,选材,构思,行文。
【真题练习】
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身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于心不忍,便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去。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
【解题思路】
实用技法一:着眼于“人”切入立意
材料里的人具体指小男孩,着眼于“小男孩”立意思考:
1、小男孩“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反映其有爱心,有好奇心;
2、小男孩“于心不忍,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去”这个举动——也出于有爱心,想帮助蝴蝶脱离困境。
得到三种立意
A、横向思维:人生不能没有爱,小男孩的举动没有错。
B、逆向思维:小男孩因为于心不忍才用剪刀帮忙,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这种爱心帮了倒忙。
C、纵向思维:生活中类似小男孩的例子还很多,出发点和动机都很好,而结果却与初衷相违背。
实用技法二:着眼于“物”切入立意
在这则材料中“物”指的是“蝴蝶”,着眼于蝴蝶进行立意思考:
1、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是正常现象,说明时机未到,还不能脱壳而出;
2、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说明幼蝶在蛹内没有经历生命诞生应该经历的磨难和痛苦,由于小男孩的帮助,幼蝶脱蛹而出,不可能成为身手矫捷振翅高飞的蝴蝶。
得到四种立意
横向思维:蝴蝶“没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没经历生命正常程序,不可能有健康的生命个体存在。
逆向思维:蝴蝶是无辜的受害者,罪魁祸首是那个小男孩。
创新思维:没有打好生命的地基,就无法盖成生命的大厦。
实用技法三:着眼于“事”切入立意
就小男孩好心帮助蝴蝶脱蛹而出这件事来进行思考,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而应该透过事物的现象,思考事件本事蕴含的实质,能够从事件中发掘出有个性的立意——
横向思维:
若着眼于人生的过程来思考,不仅是蝴蝶,即便是人,如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幼蝶在蛹内“似乎卡住,一直出不来”这件事是正常现象,只有经历了诞生的痛苦和磨难,才可能为日后健康成长打下基础。而蝴蝶没有经过这一关,自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
得到两种立意:
正向思维:生命历程中的磨难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逆向思维:对弱小者是溺爱不得的。
若着眼于小男孩好心帮助蝴蝶脱蛹而出,最后好心办了坏事这个角度思考,有时候爱也是一种害。有位学生在利用这则材料写作时,就以《有一种伤害叫做爱》来立意行文,颇有新意。小男孩是在看到幼蝶很难过的时候才伸出援助之手,是出于爱心才这样做的,结果害得蝴蝶一来到这个世界便是一副病态,丧失了生存基础。
实用技法四:着眼于“理”切入立意
从思路开发的角度,立意定位于理,一般要考虑两个层面:一是阐明一般的事理,层次上比较浅显,容易达到;二是揭示事件蕴涵的哲理,要求思想认识深刻,见解独特,层次上比较高远,不容易达到。
运用纵深思维的方式,借助辨证看问题的技法,进行如下思考:
思路一: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拔苗助长。由蛹化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幼蝶在蛹内争扎乃至最后咬破蛹壳,是这个变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男孩的一剪,把这个过程“剪掉”了,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幼蝶悲剧命运的发生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
思路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内因,不可以外因代替内因。由蛹化蝶,靠的是幼蝶在蛹内自己的运动,特别是冲破束缚的拼搏挣扎。这不仅是生命力的显示,更是由弱渐强的锻炼过程,为成为蝶后遨游自然界奠定基础。小孩的一剪,使幼蝶失去了锻炼机会,其生命力、适应力必然大打折扣。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小伙子染上了很易传染的皮肤病,为了自家孩子的健康,很多家长都告诫各自的孩子不要再跟那小伙伴接触。
但有一个小男孩仍然跟以往一样,与患病的伙伴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耍。邻居们都感到奇怪。因为这个小男孩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小受到卫生教育理应比别人多,他没有理由不知道那样做的危险啊!有好心的邻居提醒小男孩,小男孩回答说:“妈妈告诉我,健康的身体是不怕传染的!”
果真,直到患病的伙伴痊愈了,这位小男孩也没被传染。他说:“如果我是健康的,我不怕传染,如果我是好人,我不怕别人教我学坏,因为好人是不会学坏的。”
要求:可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从材料中引发感想,谈谈你的看法;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材料简析:这则材料叙述了一个怎样对待得了很易传染的皮肤病的小伙伴的故事,重点是父母都是医生的小男孩始终与他在一起却未被传染,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不怕传染的”。这就揭示了材料的深刻内涵。什么是健康?除了身体的健康,当然还指思想的道德的等等。只有抓住了这一点,写出的作文才符合题目的要求。正像小男孩最后说的:“如果我是好人,我不怕别人教我学坏,因为好人是不会学坏的。”
近墨者必黑吗? 一考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行了很久的俗语。人们也常常视它为真理。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伙伴得了很容易传染的皮肤病,许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在一起,但是有一个父母都是医生的小男孩却一如既往地和小伙伴一起上下学,一起玩耍。有一位好心的邻居提醒他,他说:“如果我是健康的,我不怕别人传染;如果我是好人,我不怕别人教我学坏,因为好人是不会学坏的。”果真,直到患病的小伙伴痊愈了,小男孩也没有被传染上。读完这个故事,我疑惑了:近墨者必黑吗?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事例:在解放前有一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曾以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名为《南北极》,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他走进了上海的十里洋场后,受到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那些醉生梦死的生活来。这可是“近墨者黑”的绝好例子。但是,同样生活在上海的作家鲁迅先生,却始终保持着革命家的本色,以笔作刀枪,向那个他厌恶的黑暗社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近墨者到底黑不黑,这是要看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如何,能否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如果意志品质薄弱的话,我相信,他很快会被传染上“病毒”。在当今社会,有一些人禁不住诱惑,心灵的天平向着金钱和权力一边倾斜了,倒下了,最终成了罪人。真正的好人都是保持着坚强的意志、优良的品质和廉洁的作风,只为群众,不为个人。他们可真正被称为“中国的脊梁”。“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这种近墨者不黑的精神应该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
点评:这是一篇较为成功的作文,看来这位同学掌握了一定的作文技巧,首先他选取了“应具有怎样的意志品质”这一角度,阐述健康的身体是不怕传染的道理,主题集中而明确。其次结构安排得也很清晰。第1段,开头引用俗语,但不急于论述而是接着引述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提出问题“近墨者必黑吗?”“疑惑”中其实包含着作者的鲜明态度。第2、3段采取正反对照的方法加以论证。最后又以俗语作结。语言也显得干净利落,恰当的引用增色不少。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蚂蚁的脚步总是那么执着而又匆忙,可只要用樟脑球在它前进的路上轻轻地画一道线,它会惊慌失措地立即掉头而去;赶到它前面再画一道线,它还是马上望风而逃,翻来覆去都是如此,等它跑累了,再画一个圈把它圈在里面,蚂蚁就转来转去没有头绪,将包围圈缩小,它在其中左突右扑几下后,发现无路可走,不得不鼓足勇气奋而突围。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许多障碍,刚开始我们眼前都是那么沉重而无奈,而等到我们鼓足勇气克服掉以后才发现它不过是蚂蚁面前的那道樟脑球防线而已;蚂蚁最终尚且敢于背水一战,可又有多少人在障碍面前一直抬不起头啊!
要求: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自拟题目。
材料简析:这则材料是用蚂蚁做的一个试验,然后联系社会生活而感发出一番议论,说明应鼓足勇气,敢于克服各种困难的道理。值得思考的是,试验本身提供了多个立意的角度,因为在反复“碰壁”之后,蚂蚁才“奋而突围”。这就为思维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勇敢的选择 一考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与困难、挫折战斗的经历。只有在障碍面前鼓足勇气克服,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篇小短文:在一只匆匆赶路的蚂蚁面前用樟脑球画一道线,这个小小的生灵便会望风而逃;赶到它面前再用“樟脑”画一道线,它又会惊慌失措地立即离开。翻来覆去都是如此。到最后,等它跑累了,再画一个圈把它圈在里面,这小家伙就在圈里转来转去毫无头绪。然后逐渐将包围圈缩小,它便会在其中左突右扑,发现无路可走后,只有硬着头皮冲出去……
看到这里,我想蚂蚁终于冲出了樟脑球所画出的“防线”,可以继续前进了。这勇气固然可嘉,否则只有困死其中,但如果蚂蚁在遇到第一道樟脑防线时就能冲过去,此时想必早已走到了更远的前方了吧!
普希金曾经说过:“好像上帝没有创造出平坦的道路一样,上帝也没有赐予任何人平坦的人生。”朋友,你现在是否意识到,我们人的一生也是在和自己面前的“樟脑防线”在斗争吗?
在“樟脑防线”面前却步不前的人,一事无成。
在“樟脑防线”面前犹豫徘徊的人,可能在最后时刻鼓足勇气冲出去的人,固然能取得成功。但,我更赞扬那些在遇到第一道“樟脑防线”前就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人,因为他们在面对有如“樟脑防线”一般的障碍、挫折时,不是想着如何逃避,而是勇于面对,大胆抛弃迷惑,恐惧,以无畏的精神去迎接这重重困难。
小小的蚂蚁在最后还敢于背水一战,而以“造物主”自居的我们既有一开始就勇于向前的人,也不乏有一开始就放弃的人。所以,朋友,在你遇到一道道“樟脑防线”时,是一开始向前呢,到最后再努力呢,还是到半路就放弃呢?答案,应该是明确的。
点评:这篇作文的作者能够认真阅读、审视材料,并从材料中分析出三种情况:遇到“防线”就冲过去;犹豫之后再冲过去;在“防线”面前选择放弃。这种辨证的认识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主题鲜明,立意较为深刻。文章引用名人名言,增强了说服力。语言简练、流畅。
4.阅读下面的寓言,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一家蜂蜜加工厂的仓库里洒了很多蜂蜜,吸引了很多苍蝇来吃。因为蜂蜜实在太香了,它们都舍不得离开,不久这些贪吃的苍蝇都因脚被蜂蜜粘住飞不走了。当它们快被溺死时,纷纷难过地说:“我们真是太贪心了,为了短暂的快乐赔上了宝贵的生命。”
要求:可以写记叙文,写你的切身体验;也可以写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材料简析:材料是一则寓言。它的主要内容是写一群苍蝇因贪吃蜂蜜而被粘住溺死。短文最后用苍蝇悔恨的语言点题“为了短暂的快乐赔上了宝贵的生命”,而根本原因是“太贪心”。文章揭示了“贪”的危害,警示人们不要掉进“贪”的陷阱。这篇寓言讽刺意义是十分明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