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5课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及意义。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唯物史观:认识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的影响。 时空观念:了解近代中国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史实,认识19世纪工业文明的扩展。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工业革命后的史实,认识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工业革命
机器大生产
工厂制度
城市化
时空坐标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一
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
机器大生产 背景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标志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      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
特点 产业工人被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改良蒸汽机
工厂 制度 出现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特点 劳动模式 工人实行倒班制
管理模式 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多种方式强化纪律意识
生产形式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
原料供给 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影响 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工厂制度 引入中国 洋务派 19世纪中后期,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___________
民族资 本家 张謇、范旭东等民族资本家主张     ,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机器大生产
实业救国
思考 阅读下面图片,该图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哪些特点?
提示 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用来锻造大型锻件的蒸汽锤
概念辨析
工厂和工场的主要区别
工厂是指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场是指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场所,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工厂制度是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主题一 工业革命的成果——工厂制度
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名家论史】 工厂制度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动力的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工具的变革必然导致生产的经营和管理上的变化。因此,纺织、冶炼、机器制造、造纸、玻璃等行业建立了一系列工厂,工厂制度开始形成。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工业产量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8%。工厂制度的确立,
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加速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为社会阶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直接造就了第一代工业家。
——摘编自邹冠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影响》
解读 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工厂广泛建立。
【史料探究】 大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材料一 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 任何在工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六便士……
第十二条 打断连接杆子者,每根从其工资中扣除一便士……
——摘编自[英]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
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
材料二 机器大工业在生产中占了绝对优势,从而使英国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不仅如此,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也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手工业工人,这使工厂生产的优势地位体现得更为明显。19世纪中期英国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所以,工厂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速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为社会阶级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直接造就了第一代工业家。
——摘编自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等
材料反映工厂制度的什么特点?如何看待这一特点?简单说明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的两大因素。
提示 特点: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通过经济手段管理工人。看待:工厂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厂制度下的工人,一方面受到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两大因素: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说明: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确立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英国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在社会上形成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深化拓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比较工场制度与工厂制度的异同
比较项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
不 同 点 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管理制度 缺乏规章制度 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规模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而言,规模较大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而言,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不 同 点 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
共同点 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1.(2023·湖北高三联考)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者进入工厂后就丧失了自由,成为资本的奴役工具,成为机器的“人手”,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据此可知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
B.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
D.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
迁移运用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造成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即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故选C项;
工人运动的不断兴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暴露、三大自然定律的发现等促使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排除A项;
材料与社会发展的进步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欧洲工人运动,排除D项。
2.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时间 事件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807年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90年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A.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B.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相辅相成 D.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化进程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此项不能解释“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排除A项;
B项只能解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排除;
“相辅相成”说法错误,汉阳铁厂的创办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政治上还是专制,排除C项。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知识点二
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
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问题 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恶劣
解决 通过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交通 方式 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人工运河、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作用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农业现 代化 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眼界 开阔 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 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表现 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中多设有标准钟
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原因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现 西方 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中国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     ”,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癸卯学制
消极影响 表现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结果 19世纪,旨在改善产业工人待遇的欧洲________
   风起云涌
社会主义
运动
思考 狄更斯(1812.2-1870.6)在《双城记》中描述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指的是什么?
提示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工人阶级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他们受资本家雇佣,只能得到最低的工资报酬。
思维点拨
工业化如何影响城市化
(1)工业化促进农业的发展,满足了城市人口的粮食需求。
(2)工业化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3)工业化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各种资源向城市集中。
合作探究
重点突破
主题二 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转型
【名家论史】 环境治理
英国政府对排污行为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例如,《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等法律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另外,伦敦市中心还设立了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汽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举措清洁泰晤士河,慢慢地,困扰伦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污染恶名得以解除,泰晤士河里又重新出现鱼的身影,人们已经习惯到泰晤士河钓鱼。
——摘编自《伦敦治理“雾都”的启示》
解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要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并采取可行性措施,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史料探究】 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下面为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英国城乡人口统计表。
时期 农村人口数 城市人口数
16世纪 337.5万 112.5万
19世纪前期 400万左右 800万左右
——荻茨《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的漫画《怪物汤》。
(备注:漫画描绘了19世纪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
材料反映了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农村人口增长缓慢,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以城市为甚,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粉尘污染、噪声污染、住宅条件恶劣、卫生状况恶化、传染病流行,严重制约城市化的进程。
【深化拓展】 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各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1.下表所示为1750—1850年英国兰开夏地区(著名工业区)结婚青年识字率情况。
迁移运用
时间 1750年 1770年 1790年 1810年 1840年 1850年
男青年 识字率 63% 59% 60% 46% 60% 67%
女青年 识字率 25% 21% 23% 19% 29% 32%
影响兰开夏地区结婚青年识字率变动的重要原因是
A.产业革命逐渐深入 B.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
C.男女平权意识传播 D.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

1750—1850年英国兰开夏地区结婚青年识字率不断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产业革命逐渐深入,要求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故选A项;
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不是重要原因,排除B项;
女青年识字率与男青年识字率还有差距,不能体现男女平权意识传播,排除C项;
经济结构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2023·金华高二月考)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的变革。下列项中,属于工业革命引起的变革有
①建立文官制度 ②成立东印度公司 ③禁止黑奴贸易 ④出现汽船、火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工业革命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故①正确;
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7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②错误;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需要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故③正确;
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汽船、火车均属于工业革命的成果,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知识体系
1.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
2.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了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4.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化,给民众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
学科术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