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5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阿Q正传(节选)》课件(共5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阿Q正传》
鲁 迅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曾公开直言:“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
前言导入
情境导入
《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自1921年发表以后,便轰动了中外文坛。阿Q这一形象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经典,走近阿Q!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阿Q精神”。
2.学会鉴赏和感知小说人物形象,掌握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讨阿Q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4.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作者介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镇压和盘剥。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他们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忘却了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写作背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唤醒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革命政权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是无辜者,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颠倒黑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解题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鲁迅《阿Q正传》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阿Q——主人公名字
正传

第1章 优胜记略
第2章 续优胜记略
第3章 恋爱的悲剧
第4章 生计问题
第5章 从中兴到末路
第6章 革命
第7章 不准革命
第8章 大团圆
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
写阿Q的“行状”,着重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 的地位和处境。
写阿Q因为求爱引起的风波被逼到走投无路,决定进城。
写出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 投无路的地步。
写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 ”于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对革命的极度失望。
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以后,阿Q被当作替罪羊惨遭杀害。
情 节
内容简介
作品概览
课前预习
任务检测
字词正音
土谷祠(cí) 舂米(chōnɡ) 根柢(dǐ) 癞疮疤(chuānɡ)
敌忾(kài) 下箸(zhù) 醉醺醺(xūn) 口讷(nè)
词语解释
小觑 小看
口讷 嘴笨,言语迟钝。
行状 履历,事迹。
出言无状 说话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深恶痛绝 厌恶、痛恨到极点。
同仇敌忾 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题解
“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
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
——鲁迅
课中学习任务一
识其人
鉴赏阿Q形象
姓名
年龄
籍贯
身份地位
职业
外形特征
嗜好
三十出头
不详
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无固定职业,打零工
头上有癞疮疤, “赤膊”, “瘦伶仃”
阿Q档案——从原文当中找
Q

无姓无名
打人、骂人、赌博、耍流氓等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思考: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贫困
总结: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阿Q正传》,就是一部挨打史!
《阿Q正传》,就是一部挨打史!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他就只能是无依无靠、地位卑微、任人欺凌。
思考1:阿Q的身世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小说这样写有何意图?
思考2:面对身世“渺茫”的阿Q,未庄人是怎么对待他的?
1.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2. 再看阿Q
分析人物性格,需要观其行听其言。课文中节选了小说的第二、第三章,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七次。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事件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性格特征
2. 再看阿Q
事件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性格特征
闲人嘲讽癞疮疤被打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自欺欺人
忍辱屈从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打虫豸,好不好?” 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自轻自贱
参与赌钱被打 还是忽忽不乐 立刻转败为胜,自己打嘴巴 自我摧残
分析人物性格,需要观其行听其言。课文中节选了小说的第二、第三章,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七次。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2. 再看阿Q
事件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性格特征
被赵太爷打嘴巴 “儿子打老子……” 得意了许多年 妄自尊大
趋炎附势
和王胡较量被打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畏强凌弱
争强好胜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秃儿。驴……”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打) 愚昧狭隘
懦弱卑怯
欺负小尼姑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 扭住伊的面颊,再用力一拧,才放手 猥琐无赖
蛮横霸道
第二章 优胜记略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阿Q形象总结】阿Q的双重人格:
自尊自负又自轻自贱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欺软怕硬又卑鄙无赖
思考:阿Q用来保持内心平衡的这种处事方式鲁迅称之为什么?
精神胜利法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究竟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一种思想行为方式,即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它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是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
阿Q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鲁迅《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
面对现实中的挑衅和欺凌,阿Q是怎样处理的?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
第一招:语言反驳
第二招:行动冲突
第三招:精神胜利
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政论文
实 质:
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现实情况下,用自我安慰等手段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
思考:结合文本,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赵延年的阿Q
丰子恺的阿Q
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结合文本,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思考:结合文本,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课文中的形象。
课中学习任务二
探其源
性格产生的根源
奴才兼有两种身份,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则又是暴君。
——鲁迅
作者观点
政论文
请你用图示的方式把阿Q精神胜利法的变化过程表示出来
愚昧,受压迫欺凌
遇强者
遇弱者
憎恶、反抗
欺凌
失败
胜利满足
自负、自贱、忘却
1.为什么阿Q的性格中充满着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憎恶权势又
趋炎附势,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的矛盾?
探究根源
阿 Q 两重人格的实际表现往往是:一方面退回内心,耽于幻想以维护自我,另一方面是泯灭意志、适应环境以维护个体的生存。
——林兴宅《论阿 Q 的性格系统》
2.根据生活环境,探讨来访者性格成因。
分析故事环境
(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3)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阿Q性格的矛盾性格恰恰是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异化。
探究根源
3.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探究根源
“精神胜利法”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以假想或者忘却的手段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阿Q是旧中国广大愚昧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代表。小说节选部分集中写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劣根性,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课中学习任务三
思之深
阿Q现实意义
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阿Q正传》
作者观点
鲁迅在小说中批判的只有阿Q吗?
细节品读——闲人们的心满意足
“心满意足”是指闲人在欺负阿Q之后得到的一种卑微的精神愉悦,揭示了愚昧的民众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细节品读——看客心态
(65段)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66段)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67段)“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68段)“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69段)“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鲁迅其他小说里有关看客的描写:
《孔乙己》里酒店里有一群穿短衫的人,他们常常拿穿长衫而且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取笑,只要后者一到,酒店里的空气就快活了起来。
《药》里夏瑜被杀,半夜三更就有三三两两的人到刑场,甚至有人把死者的血当作良药来吃。
《祝福》里祥林嫂儿子被狼叼走的故事被鲁镇上的男男女女不断地咀嚼。
《示众》更是描写看客的典范之作。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人物性格,没有风光描写,没有主观抒情,甚至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没有姓名,只有一个场面:看。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全在盛夏的烈日下,看杀人。
愚昧,麻木,落后,迷信 (国民劣根性)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思考:对阿Q只有批判吗?
【艺术手法】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2、白描手法:抓住事物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当阿Q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显示了阿Q可悲的奴才本性;阿Q对尼姑的举动生动地刻画了他卑鄙而肮脏的灵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
3、杂文式的笔法: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大词小用,或庄词偕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我们周围还有“阿Q” 吗 我们需要阿Q精神吗?
联系现实思考,并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思考延伸
观点一:需要。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无法面对现实生活。
观点二: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阿Q精神只会让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政论文
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意图有两点
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文章主旨
《阿Q正传》通过塑造阿Q形象,批判了国民性弱点,即批判“阿Q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革命要求,提出了农民的革命和出路问题,对革命前途问题进行了探索,表现了鲁迅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我们周围还有“阿Q” 吗

《阿Q正传》的结尾处的画外音:“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讨论:谈谈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鲁迅通过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人物,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以及它的严重危害,写出了中国人特别是底层百姓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希望以此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
课堂总结
教师寄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