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标准及解读】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1.了解清朝中期的疆域范围及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清朝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结合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考查这一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史实,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 2.联系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君主专制加强、国家制度与社会变化、传统秩序面临危机和调整等方面变化的主要史实,引导学生从时空观念、历史理解角度考查变化的背景和影响。 3.结合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特点,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解。命题趋势 1.君主专制的强化; 2.疆域的奠定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重点 难点 重点:国家版图的奠定。 难点:疆域的奠定。时空 坐标【基本概念】奏折制度、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概念阐释】1.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奏折制度的实质是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这种做法在以前的朝代也出现过,但并不普遍。通过这样的单线联系,清朝皇帝能够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自己则从中充分施展权术,或进行“私人”感情笼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互相猜疑,由此大大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个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叫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蔚使、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摊丁入亩:是清朝时期的一项重要赋税制度改革,其核心是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税)并入田赋征收,即不再单独按照人头征税,而是依据土地面积来定纳税额度。这项制度始于康熙?时期,雍正?年间得到推广和完善,并在乾隆时期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摊丁入亩的实施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同时简化了税种和稽征手续,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化认知】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行政层级的演变特点(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县具有稳定性。(5)由虚入实:监察区划或军事区划转变为行政区;政区长官多由中央派出官转变而来。2.“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③清朝统治者具有民族狭隘性。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锁国”,将人民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2)影响①积极方面: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殖民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强化,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消极方面: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使封建统治者日益故步自封、夜郎自大。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①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②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主。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丝织品传到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④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活跃。4.历史上的台湾(1)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选必一61〕(2)元朝在澎湖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纲要上58〕(3)明朝中后期,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纲要上74〕(4)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从郑氏后裔手中收回台湾。第二年,清朝在台湾设府。〔纲要上78〕(5)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 。〔纲要上98〕(6)《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等给日本。之后,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反割台斗争。〔纲要上99〕(7)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台湾等,归还中华民国。〔纲要上143〕(8)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纲要上144〕(9)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台湾与大陆分离至今。【时代阶段特征】1.政治上: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文化上:经济发展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提倡自由,反对专制。小说戏曲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识结构】【问题探究】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康熙统一台湾后,立即解除海禁,开放粤、闽、江、浙四海关。当时,最早闯入东方的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在西方对华贸易总格局中占主要地位……(乾隆年间)主宰对华贸易、最终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乾隆十六年(1751),至少有18艘外国商船抵达广州黄埔与中国通商,其中英国商船9艘……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只准洋商到唯一的对外口岸——广州进行贸易……广州单口通商是关乎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关节点……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使乔治 马戛尔尼首次来华谈判中英贸易……(乾隆帝)以天朝大皇帝“敕谕英王”的口吻将英国提出的要求一股脑儿地全部回绝……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中英贸易谈判,就这样以简单草率的方式关上了大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影响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因素。(8分)【达标检测】1.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2.表1反映了表1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 单位:万两(银)年代 总额 地丁银 % 盐课 % 关税 % 杂赋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3424 2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1724年(雍正二年) 3649 3028 83.0 387 10.6 135 3.7 99 2.71753年(乾隆十八年) 4266 2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4254 2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3.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4.(2021·北京高考·5)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5.(2020.1·浙江高考·7)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反思总结】(1)原因: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精耕细作;高产作物推广;耕地面积增加。影响:国家负担加重,人地矛盾尖锐;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出现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变化:从四口通商到广州一口通商,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因素:国际形势新变化,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清朝统治者思想保守,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无法适应世界新形势的变化。1.【答案】A【解析】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要表达周兴岱更愿意使用“南书房行走”来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相比之下不愿用“户部侍郎兼官钱局二品大员”的身份,官员俸禄并不是题目的主旨,且题目根本没有提到官员俸禄是否入不敷出,排除B项;南书房在军机处设置之后地位就不如军机大臣了,但是题目中是在拿“南书房行走”与“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作比较,来突出皇帝的高度集权,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提到中央吏治是否混乱的问题,而是提到官员借助皇帝的权威为自己谋利问题,排除D项。2.【答案】A【解析】题干提及从1685年到1753年,清朝财政收入总额增长,而在1766年却下滑,地丁银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关税有增长但比重不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康雍乾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增长乏力,未抓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为一个整体的时机,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A项;“发展停滞”不合史实,与关税收入不断增长相悖,排除B项;“出现”不合时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后期,排除C项;“土地兼并”不合题意,题干未见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信息,排除D项。3.【答案】B【解析】由材料“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可知奉天府尹张尚贤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内一片荒凉的景象,从内忧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强东北边务,故选B项;材料强调长期战乱导致东北地区田野荒芜,人烟稀少,而非自然环境导致东北的落后,排除A项;由材料“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有土无人”可知强调奉天地区经济落后,一片荒芜,并未说明东北的军事地位,排除C项;奉天府尹张尚贤掌握管理地方的行政权,弹劾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排除D项。4.【答案】B【解析】①“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机构出现在宋朝时期;②军机处是清雍正帝所设;③“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该内容是推恩令,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④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东突厥儿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排列应是③④①②,选择B项符合题意。5.【答案】A【解析】材料军机处体现出皇权达到顶峰,其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体现出这一职能,故选A项;B项是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B项;明朝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排除C项;秦朝皇帝制度“别黑白而定一尊”,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