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1914年后,所有参战国都干涉经济生活,参与调节和组织工作。国际贷款业务由此从私人转到国家手上,成为政治筹码。由此可见,一战期间参战国(  )
A.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C.强化了政府经济职能 D.注重全球经济联系
2.“由于引擎结构设计失当,苏联这部大车在走了一段距离之后,驾驶人员虽然猛踩油门,引擎却越来越慢,最后再也不能向前走了。”材料中“引擎结构”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苏联模式
3.“这是一种苛刻的和平。各种和平条约总是由战胜国拟订,并且表现出战时的激怒之情。惩处敌人是和平条约中惯用的手段。”该评价适用于(  )
A.《权利请愿书》 B.《和平法令》
C.《凡尔赛条约》 D.《九国公约》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但它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对德国来说,条约极其苛刻,由此激发的复仇主义情绪随着国力的恢复而不断增长。这说明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
A.激化了亚太地区的矛盾
B.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计划
C.削弱了欧洲世界中心的地位
D.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5.在列宁看来,饥荒并不由于俄国没有粮食,而是富农拒不把粮食卖给国家,他们用自由贸易的口号和物价的暴涨榨取工人的血汗,把苏维埃政权葬送在经济毁灭的深渊。在若干省份里,富农同其他反革命分子在外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在粮食战线上向工人国家发动进攻。为此,苏俄(  )
A.颁布《土地法令》 B.实施余粮收集制
C.采用新经济政策 D.推行农业集体化
6.观察图1与图2,这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  )
图1 1848年《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图2 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A.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B.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C.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大 D.从教条到借鉴的升华
7.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说明该条款签署的根本目的是(  )
A.废止德、奥在华租界和侵略特权
B.取消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各项特权
C.纠正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D.维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8.俄国革命家托洛斯基指出:“十月革命完成了一次历史的转换,俄国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
A.使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
B.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
D.开辟了人类发展的新道路
9.19世纪末,德皇威廉二世称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空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为此德国缔造的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协约 B.反法联盟 C.三国同盟 D.轴心集团
10.1914年6月29日,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说:“现在是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德皇威廉二世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被德皇称当时“千载难逢”是因为发生了(  )
A.萨拉热窝事件 B.来克星顿的枪声
C.敦克尔刻撤退 D.莫斯科战役
11.“经过一周战斗,希特勒曾寄予希望的‘大西洋壁垒’被盟军突破了……英国首相丘吉尔视察硝烟弥漫的战场后说:这是历史上最困难、最复杂的战役,它使盟军重返欧洲大陆。”以上为某书的简介,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凡尔登战役》 B.《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
12.王安石变法时,由朝廷出资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八百多年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类似做法是指“以工代赈”
B.美国类似做法体现政府干预经济
C.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无借鉴价值
D.两国的改革都能够消除社会矛盾
13.如表为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的部分法律文件,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  )
时间 措施
1933年 颁布《紧急银行法案》《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
1934年 颁布《1934年证券交易法》、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
A.实施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通过立法等手段干预经济
C.通过颁布法令发行证券获取利益
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人数
1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艰难岁月里守望相助、协同战斗,最终赢得了胜利。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守望相助,协同战斗”的是(  )
A.《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中途岛海战
15.《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以下史实与材料中“盟军”的行动目标一致的是(  )
A.三国同盟的成立 B.《九国公约》签订
C.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16.如图年代尺上标注有四个时间段,其中时间段与重大战役对应正确的是(  )
A.时间段①:莫斯科保卫战
B.时间段②:凡尔登战役
C.时间段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时间段④:诺曼底登陆
17.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罗斯福则采取折中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罗斯福对“树木”的“修剪”(  )
A.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根除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18.它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和决定性因素。它指的是(  )
A.《联合国家宣言》 B.《凡尔赛条约》
C.《九国公约》 D.《开罗宣言》
19.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20.苏联认为,马歇尔计划中包含这样一种企图,即干涉欧洲国家内部事务,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从属于美国的利益。为此,苏联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帮助东欧各国克服经济困难。材料旨在表明(  )
A.美国干涉欧洲内政 B.欧洲国际地位衰落
C.美苏矛盾不断升级 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1.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尼召开,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1960年,非洲共有17个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1999年巴拿马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努力,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主权。以上内容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新发展
C.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
D.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开始了民族觉醒
22.《国际关系史》(第七卷)指出: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宣称,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且没有“地理界线”。这反映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  )
A.控制欧洲 B.干涉亚洲 C.独霸美洲 D.称霸世界
23.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这标志着(  )
A.美国的冷战政策正式开始 B.欧洲冷战局面基本形成
C.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D.美苏两大阵营开始对抗
24.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在欧洲实地考察后,向国务院提交了《五月备忘录》。克莱顿指出“如果美国不尽快提供大量援助,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崩溃将压垮欧洲。这一局面除了对世界未来和平与安全具有可怕的影响外,它对我国国内经济的直接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据此可知,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是(  )
A.谋求国家利益 B.恢复欧洲经济
C.防止苏联渗透 D.维护世界秩序
二、综合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确定德波边界,把历来属于波兰的一些地区仍留给德国总的来说,德国比原来领土小了1/8……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条约?是在哪一次国际会议通过的?
材料二:在美国的主导下,1922年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其内容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2)材料二中的“条约”是指哪一条约?
(3)有人认为华盛顿会议中最大的受益国是美国,你同意吗?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三: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4)材料三中所说的“战后和平制度”是指什么?并做简要评价。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每一国政府都建立了一套署局机关、政务会和专门委员会等,其目的是将国内的人力、自然资源与一切能进口的货物,都用到能发挥最大效益的地方去。在战争紧迫的形势下,自由竞争是浪费的,无法指导私人企业又不太稳定和过于缓慢。
——摘编自(美)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摘编自《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苏联史》
材料三“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
——甘地
(1)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独特方式”是什么?
(3)请用图示法表示上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续发展。但这时俄国在沙皇专制制度统治下,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在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冲击和农民暴动的打击下,农奴制已处于瓦解状态……农奴制的俄国生产技术落后,军事装备、军队训练、交通运输和供应都极差……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改革法令,并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文告。
——据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的国家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刚一宣誓就任总统,就宣布了银行休假日,同时也对所有外汇交易和黄金出口采取控制。他结束了私人对黄金的所有,并控制了所有国内生产的黄金的销售,紧接着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政府声称它控制着经济的多个部分,并可用这控制力取代市场明显的误导信号……这些法案开启了经济复苏,并重塑了美国经济。
——据斯坦利 L 思格尔曼等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1985年,全世界共发生了300多起局部冲突和战争。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由战后初期的60%下降到23%。1981﹣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为5.1%、3.1%、2.2%、1.8%。 ……双方不信任竟发展到1983年苏联把韩国一架偏离航道的民航客机当作从事间谍活动的军机而击落。
——摘编自白建才《试论冷战的后果与教训》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之间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困境之殇与中国方案》
(1)据材料一,归纳冷战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存在的问题。
(3)综上所述,面对冷战的教训和当今全球治理问题,我国提供了什么中国智慧和方案?
参考答案
1-10 CDCDB BDDCA
11-20 DBBBD CCAAC
21-24 BDBA
25.(1)《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
(2)《九国公约》。
(3)同意;《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极不稳定的,它仅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因为它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消长和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一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
26.(1)影响:使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2)历史意义: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独特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联系:一战将俄国推向全面崩溃的边缘,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一战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影响深远。
27.(1)国家形势: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农奴制虽占统治地位但濒临瓦解;国家发展落后。(答出两点即可)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主要措施: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黄金的管控;颁布一系列法案,加强对生产的调控。作用: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3)改革是解决社会危机的重要方式;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28.(1)局部冲突和战争频繁,国民生产总值下降,抑制了经济的发展,信任危机加深。
(2)强权政治;资本失衡;贫富分化;民主失真,导致动乱;生态失衡。
(3)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