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
一.试题(共24小题)
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僵卧孤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处境?
(2)请说说“夜阑卧听风吹雨”与上下句在内容上的联系。
3.阅读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请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一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4.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5.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1)发挥想象,描绘诗歌第二句的画面。
(2)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情思,表现了他放眼山川宽广博大的胸襟。
B.乙诗前两句写夜晚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
C.一切最语皆情语,这两首诗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有机交融在一起。
D.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都非常旷远、苍凉而悲壮,堪称千古杰作。
(2)诗言志。这两首诗中出现了一个“乡”字,结合具体内容,试分析两首作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古诗阅读
小园
【南宋】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1)发挥合理想象,描述第一、二句的画面。
(2)请分析“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不悲叹自己年迈孤苦的境遇,表现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B.第二句写诗人还想为国家守卫边疆,“轮台”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C.第三句写诗人夜深不能成眠,“风吹雨”既写风雨交加,同时也是时局写照。
D.第四句写诗人在睡梦中重返边疆,铁马铮铮踏破冰面,驰骋沙场,奋勇杀敌。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什么特点?
(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单车欲问边”中的“单”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写的景色是孤独和悲伤的,也有人认为他描写的景色是雄浑和刚毅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要分析。
11.我会读:根据提示,完成诗歌联读任务。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③不达,况乃④未休兵⑤。
【注】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戍[shù]楼上的更鼓。戍,驻防。③长:一直,老是。④况乃:何况是。⑤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九月,唐朝大将安禄山、史思明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读诗策略一:读懂“景语”中的“情语”】
(1)析手法。参照“示例”,分析【乙】诗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示例:【甲】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月夜的情景:惨白的月光笼罩着大漠,泛起霜雪般的寒光。两句诗渲染了空寂凄清的气氛,烘托守边将士们内心的孤独凄凉,因此触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读诗策略二:借助诗歌意象、创作背景,理解内容情感。】
(2)探意象。参照“示例”,结合“创作背景”,探究【乙】诗中“月”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示例:【甲】诗中,战士们久处苦寒凄凉的边塞,月明之夜闻听芦管之音勾起思乡之情。仰望明月,遥望故乡,思念亲人。诗中的“月”这一意象寄寓了思念家乡、亲人、厌恶战争的情感。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本诗颈联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村童戏溪上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睛①。
竹马②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③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④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①晚晴:傍晚晴朗的天色。②竹马:儿童游戏,折竹骑以当马也。③千耦(ǒu):指农忙景象。耦,两个人各执一耜,并肩而耕。④粗堪:勉强能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美好和谐的乡间生活和朴实知足的乡下农民。
B.首联总写“童戏”,颔联详写“童戏”的内容。
C.颈联宕开一笔,由远及近,由虚转实,描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耕田劳作、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的生活。
D.尾联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表达人生感悟,是由描写到议论。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野池
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分别描绘了池水和植物的什么特点。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水调歌头》这首词从不同角度写了“月”的特点。“明月几时有”从时间长度写月亘古长悬;“   ”一句不仅从空间距离直接写月距人甚远,也明确表现了月带给人的身体感受;“月有阴晴圆缺”一句则写月的    ,富有哲理意味。
(2)两首诗词都以“月”为主要意象,但所抒发的情感有所差异。请分析两首诗词在情感上的不同。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 密州出猎》上片以情带景,记叙打猎场面,下片直抒胸臆,抒报国之志。
B.《江城子 密州出猎》通篇押“阳韵”,音调铿锵高昂,表现出词人意兴飞扬的气派。
C.《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这两首词的“过片”特点有所不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突破了上下片内容各有所侧重的程式,下片词意紧承上片,抒情更加酣畅淋漓。
(2)两首词都以“白发”作为意象,抒发感情却大为不同,请简要分析。
18.(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体裁上讲,属于    诗。《夜上受降城闻笛》从题材上讲,属于    诗。
(2)有同学认为,以上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秋风萧瑟”为诗歌平添了一份肃杀之气,吻合曹操“奸雄”的形象。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歌采用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的写法,既描绘了“景”,又表达了“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古诗词赏析。
与赵莒①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②醉流霞③。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注释]①赵莒:钱起的朋友。②羽客:道士。③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
(1)诗人借    、紫茶、   ”等物象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2)请分析“竹下忘言对紫茶”与陶渊明《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两个“忘言”各自的内涵。
22.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黄溪夜泊①
宋 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②,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①本诗是诗人于景祐四年被贬夷陵经黄溪时所作。②残岁:指一年将尽的时候。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表达自己与自古以来的楚人一样,登临高处,因满怀遗憾而感到十分悲伤。“恨”“愁”二字为全篇定下感情基调。
B.颔联不仅描写了三峡幽暗、明月满川的景象,揭示出峡川月夜苍茫、凄清、辽阔之美,而且借助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
C.颈联喟叹岁末谪居他乡,只能借酒消愁,感慨深沉。
D.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表达的各种情怀与层层愁绪盘结于诗人之心。
(2)有人认为诗歌的尾联“不因迁谪岂能来”一句中“岂”字很精妙,请你结合诗歌的内容赏析。
2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浣溪沙
陈铎(明)
波映横塘①柳映桥。冷烟疏雨暗亭皋②。春城风景胜江郊。
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草堂新竹两三梢。
【注释】①横塘:即南京市西南的横塘。古堤名。②亭皋:水边的平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描绘了横塘春天美丽的景色,艺术风格清秀自然,宛转恬静。
B.起句两个“映”字连用,写出了横塘碧波荡漾,小桥杨柳飘拂的明媚春色,优美如画。
C.“冷烟疏雨”写春雨,展现一幅烟雨蒙蒙的画面,使眼前呈现出一种朦胧美。
D.尾句只写两三竿新竹,体现了词人在美好春景中形单影只的处境。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一句的妙处。
2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明同学在学了这首元曲后,认为“古道西风瘦马”不如改为“古道西风骏马”,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阐述理由。
(2)班级准备组织“古代诗歌中的悲秋情怀”主题探究活动,你觉得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和曹操的《观沧海》两首作品中,哪一首能入选此次主题探究活动?请结合作品分别阐述理由。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古诗词赏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24小题)
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羁旅思乡;主旨情感.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本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解答】(1)本诗体现了不同的时空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诗中出现的两个“巴山夜雨”的关系,即一实一虚。在时间上分离的现在和相聚的未来;在空间上是诗人独处的巴山和未来团聚的北方。
(2)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答案:
(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2)全诗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伤感和盼望归期的思乡之情。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点评】诗歌重复出现的“期”和“巴山夜雨”,”期“的作用较易理解。而”巴山夜雨“四个字本身就极富美感,可从虚、实角度着眼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僵卧孤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处境?
(2)请说说“夜阑卧听风吹雨”与上下句在内容上的联系。
【考点】诗.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句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语句作用的能力。“夜阑卧听风吹雨”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紧承上句“尚思为国戍轮台”来写。作者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下句的“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上局“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
答案:
(1)(年老)多病、孤苦(寂寞、窘迫、冷落)、凄凉的生活现状。
(2)“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句“尚思为国戍轮台”来写。因“思”而不能夜寐只能“卧听风吹雨”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战场的风云,听着、想着,幻化出特殊的梦境,即下句的“铁马冰河”。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阅读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请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一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考点】词句赏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深”字用得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深”写出了安史之乱后诗人见到的京城的破败、荒芜、满目凄然之景,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它表达出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答案:
(1)“深”字写出了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植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4.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考点】诗.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解答】(1)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BD.正确;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大风大浪的景象是实写,不是虚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的理解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所见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想象之景,不是诗人所观。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是实景,日月星辰是虚景。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然后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答案:
(1)C。
(2)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想要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了解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5.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1)发挥想象,描绘诗歌第二句的画面。
(2)请你从修辞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
【考点】写景咏物;形象意境.
【答案】(1)示例:左手捻着鲜嫩的花枝,右手高举酒杯,昔日与好友在林中共饮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2)示例: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枝”与“杯”人格化,作为诗人提问的对象,突出强调诗人是独自赏花饮酒,表达了诗人当时的落寞心境,以及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这是他的一首思乡、思亲之作。前两句写诗人端着酒杯,面对新开的鲜花,表面上是喜笑颜开。后两句,问花枝和酒杯,则凸显了诗人无亲无友的孤独处境。从全诗中我们读出的是诗人内心的落寞,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意境描绘。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找到所要描绘的物象;然后结合背景和上下句的内容,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丰富画面内容。这句诗所描绘的物象为“花枝”和“杯”;结合最后两句的感喟,很容易联想到诗人昔日与故人相处的时光。据此描绘即可。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这句话诗人对着“花枝”和“酒杯”来发问,显然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无友、无亲,才对着“花枝”和“酒杯”发问,可见诗人内心的孤独。从中我们也能读出,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答案:
(1)示例:左手捻着鲜嫩的花枝,右手高举酒杯,昔日与好友在林中共饮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2)示例: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枝”与“杯”人格化,作为诗人提问的对象,突出强调诗人是独自赏花饮酒,表达了诗人当时的落寞心境,以及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翻译:
寄情于花,寄情于酒,欣喜花的盛开,左手拿着花枝,右手端着酒杯。
想问问花枝和酒杯,老朋友为什么不能一起来呢?
【点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首先应明确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通过修辞手法所表现的事物的特点,最后结合全诗点名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或是所体现的题旨。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情思,表现了他放眼山川宽广博大的胸襟。
B.乙诗前两句写夜晚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
C.一切最语皆情语,这两首诗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有机交融在一起。
D.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都非常旷远、苍凉而悲壮,堪称千古杰作。
(2)诗言志。这两首诗中出现了一个“乡”字,结合具体内容,试分析两首作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羁旅思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意象和意境赏析。
ABC.正确;
D.有误,【甲】诗歌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故选:D
(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答案:
(1)D
(2)【甲】诗尾联运用设问,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乙]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译文:
【甲】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7.古诗阅读
小园
【南宋】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1)发挥合理想象,描述第一、二句的画面。
(2)请分析“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的表达效果。
【考点】山水田园.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这首诗表达了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向往陶渊明的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描绘诗歌画面,不管设定的要求是“发挥想象”,还是用“自己的”、“优美的”文字,关键都在于把握住诗句意思,合理推敲文字。
(2)本题考查诗歌字词赏析。“卧”是睡倒的意思。“卧读陶诗未终卷”是说诗人独自一人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显示了作者悠闲自得的情态。
答案:
(1)茂盛的青草在风中摇动一片青绿,望去像笼罩在蒙蒙的烟雾里,园中种着许多桑枝叶浓密,郁郁葱葱,遮掩着小宅,一条弯曲小路斜通向远处。
(2)“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闲自得的情态。
译文:
茂盛的青草在风中摇动一片青绿,望去像笼罩在蒙蒙的烟雾里,园中种着许多桑柘枝叶浓密,郁郁葱葱,遮掩着小宅,一条弯曲小路斜通向远处。闲适得躺着,未读完陶渊明的诗,就在小雨中去瓜田除草。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一句写诗人不悲叹自己年迈孤苦的境遇,表现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B.第二句写诗人还想为国家守卫边疆,“轮台”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C.第三句写诗人夜深不能成眠,“风吹雨”既写风雨交加,同时也是时局写照。
D.第四句写诗人在睡梦中重返边疆,铁马铮铮踏破冰面,驰骋沙场,奋勇杀敌。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概括。
【考点】诗.
【答案】(1)A
(2)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分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这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表现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错误,应该是“表现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作者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答案:
(1)A
(2)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什么特点?
(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考点】词句赏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即可。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从“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中找出描写的景物有“草”“柳”“桃花”“李花”;“青青”“黄”“历乱”“香”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了春天“春意盎然”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的意思是: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从中可以看出因为春日把恨引,使诗人度日如年,产生了怨春的愁绪。根据诗文注释可知,诗人怨春的根本原因是被贬的苦闷。“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格式来分析即可。
答案:
(1)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明媚可人。
(2)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诗歌的内容。第二题是难题,要求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赏析字词的妙处。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单车欲问边”中的“单”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写的景色是孤独和悲伤的,也有人认为他描写的景色是雄浑和刚毅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简要分析。
【考点】送别抒情;主旨情感.
【答案】(1)“单”字写轻车简从,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孤独之情。
(2)示例一:同意;因为作者此次出使心情孤寂难言,茫茫无边的沙漠中一缕“孤烟”让人更加孤独,一轮落日让人产生伤感惋惜之情,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吻合。
示例二:不同意;作者看到大漠之上孤烟直上,尽显劲拔刚毅之美,长河之畔落日浑圆,平添壮阔雄奇之感,内心的孤寂心情得到释放,心胸为之开阔。
【分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字词理解。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单”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孤独之情。
(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言之成理。如果同意所描写的景色传递出的是孤独和悲伤,就要结合作者此次出使的原因及见到的苍凉景色考虑。如果不同意,可以结合“直”“圆”等重点词语表现出的劲拔刚毅及壮阔雄奇的美感,然后结合作者的乐观豁达心态考虑。
答案:
(1)“单”字写轻车简从,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孤独之情。
(2)示例一:同意;因为作者此次出使心情孤寂难言,茫茫无边的沙漠中一缕“孤烟”让人更加孤独,一轮落日让人产生伤感惋惜之情,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吻合。
示例二:不同意;作者看到大漠之上孤烟直上,尽显劲拔刚毅之美,长河之畔落日浑圆,平添壮阔雄奇之感,内心的孤寂心情得到释放,心胸为之开阔。
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1.我会读:根据提示,完成诗歌联读任务。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③不达,况乃④未休兵⑤。
【注】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戍[shù]楼上的更鼓。戍,驻防。③长:一直,老是。④况乃:何况是。⑤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九月,唐朝大将安禄山、史思明率部叛乱,杜甫与几个弟弟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读诗策略一:读懂“景语”中的“情语”】
(1)析手法。参照“示例”,分析【乙】诗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示例:【甲】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月夜的情景:惨白的月光笼罩着大漠,泛起霜雪般的寒光。两句诗渲染了空寂凄清的气氛,烘托守边将士们内心的孤独凄凉,因此触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读诗策略二:借助诗歌意象、创作背景,理解内容情感。】
(2)探意象。参照“示例”,结合“创作背景”,探究【乙】诗中“月”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示例:【甲】诗中,战士们久处苦寒凄凉的边塞,月明之夜闻听芦管之音勾起思乡之情。仰望明月,遥望故乡,思念亲人。诗中的“月”这一意象寄寓了思念家乡、亲人、厌恶战争的情感。
【考点】词句赏析;形象意境.
【答案】(1)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2)这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戍鼓”“雁声”写声音,从听觉角度,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此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荒凉冷寂的图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乙诗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对自然景物“月”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
(1)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2)这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译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月夜忆舍弟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考点】羁旅思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本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
【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A句“次”字不是游览的意思,是“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故A 是错误的。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名句的鉴赏。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整,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告诉人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答案为:
(1)A
(2)从炼字角度赏析:“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生活哲理,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词鉴赏题时,要把握住诗词中的意象,从意象入手,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赏析。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本诗颈联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词句赏析;形象意境.
【答案】(1)“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2)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分析】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潮平两岸阔”的“阔”,是“宽广”的意思,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作者在本联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答案:
(1)“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2)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村童戏溪上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睛①。
竹马②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③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④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①晚晴:傍晚晴朗的天色。②竹马:儿童游戏,折竹骑以当马也。③千耦(ǒu):指农忙景象。耦,两个人各执一耜,并肩而耕。④粗堪:勉强能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描写了美好和谐的乡间生活和朴实知足的乡下农民。
B.首联总写“童戏”,颔联详写“童戏”的内容。
C.颈联宕开一笔,由远及近,由虚转实,描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耕田劳作、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的生活。
D.尾联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表达人生感悟,是由描写到议论。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主旨情感;表达技巧.
【答案】(1)C
(2)对仕途命运无法揣测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愁闷。
【分析】此诗为陆游于公元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春作于山阴。陆游志存高远,他从小熟读兵书文典,意不在阡陌之间,所以有《观村童戏溪上》这样一时的感慨,抒发对仕途命运无法揣测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愁闷。
【解答】(1)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颈联为“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意为冬季的三个月就跟着塾师学习,农忙时节就回家跟随父兄耕田种地,由近及远,由实转虚,描绘了一幅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力田耦耕的画面,在春种秋收中,体会稼穑的艰辛、人生的至理;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粗通文墨。这样的生活方式正是刚刚经历宦场炎凉的诗人所欣羡的。与选项中“由远及近,由虚转实”不相符合;
故选:C。
(2)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理解。陆游志存高远,他从小熟读兵书文典,意不在阡陌之间,所以有《观村童戏溪上》这样一时的感慨,“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可见作者对闲居环境的羡慕,以乐景衬哀情,同时也能衬托出他对仕途命运无法揣测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愁闷。
答案:
(1)C
(2)对仕途命运无法揣测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愁闷。
译文:
雨后的溪水漫过堤岸快要跟堤相平,闲来观看村童们感谢老天向晚初晴。
有的骑着竹马跌跌撞撞冲进了烂泥坑,有的放着风筝,风筝横冲直撞的迎风飞鸣。
冬季的三个月就跟着塾师学习,农忙时节就回家跟随父兄耕田种地。
识字勉强能够应付租税劳役就好,辛苦读书不需要羡慕王公贵族。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野池
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分别描绘了池水和植物的什么特点。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考点】诗;内容理解;主旨情感;山水田园.
【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抒发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植物结果、繁茂的景象。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诗中景物的特点,解答时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回答。“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蜻蜓上下鱼东西”通过描写自然界蜻蜓、鱼儿欢快舞动的场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
(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抒发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野池中的水溢满到了挡水的高岸,菱的花结出果实蒲草叶子整齐。河口一阵雨过后天晴,风儿又停了,蜻蜓上下飞舞,鱼儿东西来回游动。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水调歌头》这首词从不同角度写了“月”的特点。“明月几时有”从时间长度写月亘古长悬;“ 高处不胜寒 ”一句不仅从空间距离直接写月距人甚远,也明确表现了月带给人的身体感受;“月有阴晴圆缺”一句则写月的  明暗形态变化 ,富有哲理意味。
(2)两首诗词都以“月”为主要意象,但所抒发的情感有所差异。请分析两首诗词在情感上的不同。
【考点】词句赏析;内容理解.
【答案】(1)高处不胜寒 明暗形态变化
(2)《水调歌头》表达词人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态度。《月夜忆舍弟》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分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月夜忆舍弟》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高处”从空间上写出了作者“恐琼楼玉宇”,“不胜寒”从月带给人的感觉上写出了月的清冷,给人以寒冷之感。故空一填:高处不胜寒;“月有阴晴圆缺”中“阴晴”写出了月的明暗变化,阴则暗,明则晴;“圆缺”写出了月的形态变化,月初月末则缺,月中则满。故空二填:明暗形态变化。
(2)本题考查诗词的情感主旨。回答此题要注意结合“月”这个意象进行分析,必要时还要联系诗词的写作背景。【甲】《水调歌头》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但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是指词人对朝廷还有所留恋。词人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体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下片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诗人用美好的月亮为结,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乐观旷达态度。因此,在《水调歌头》中,词人既表达了自己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态度;【乙】《月夜忆舍弟》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亲人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尾联深化主题,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月夜忆舍弟》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综上回答即可。
答案:
(1)高处不胜寒 明暗形态变化
(2)《水调歌头》表达词人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态度。《月夜忆舍弟》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译文:
【甲】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乙】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点评】把握诗词内容,就是要把握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词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 的思想情感。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江城子 密州出猎》上片以情带景,记叙打猎场面,下片直抒胸臆,抒报国之志。
B.《江城子 密州出猎》通篇押“阳韵”,音调铿锵高昂,表现出词人意兴飞扬的气派。
C.《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这两首词的“过片”特点有所不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突破了上下片内容各有所侧重的程式,下片词意紧承上片,抒情更加酣畅淋漓。
(2)两首词都以“白发”作为意象,抒发感情却大为不同,请简要分析。
【考点】词.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通过冬猎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杀敌保疆,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虚写军旅生活。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词意象的比较理解。《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鬓微霜,又何妨”,意思是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表达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依然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能建功立业。《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白发生”,意思是可怜已成了白发人!表达了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答案:
(1)C
(2)《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依然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能建功立业。《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白发生”,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译文: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8.(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考点】咏史抒怀.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即:“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答案:
(1)“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参考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1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体裁上讲,属于  七言绝句 诗。《夜上受降城闻笛》从题材上讲,属于  思乡诗 诗。
(2)有同学认为,以上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考点】诗;词句赏析;主旨情感;送别抒情;戍边征战.
【答案】(1)①七言绝句 ②思乡诗
(2)同意,【甲】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杨花纷飞,给人以飘零之感;同时后两句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抒发对友人的思念。本诗也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子规啼鸣,给人以离别之恨。【乙】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大漠似雪、月华如霜,勾勒了一幅凄清荒凉的边塞月色图;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使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3)【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夜上受降城闻笛》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甲】诗“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杨花、明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子规啼”;【乙】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从视觉角度描写了回乐烽前的沙地,月色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凄凉的芦管声,使人如身临其境。
所以两首诗歌都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写景物。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可结合着关键词的运用和理解来体会。【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诗人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离愁,想象丰富奇妙。在诗人的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乙】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答案:
(1)①七言绝句 ②思乡诗
(2)同意,【甲】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杨花纷飞,给人以飘零之感;同时后两句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抒发对友人的思念。本诗也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子规啼鸣,给人以离别之恨。【乙】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大漠似雪、月华如霜,勾勒了一幅凄清荒凉的边塞月色图;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使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3)【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译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秋风萧瑟”为诗歌平添了一份肃杀之气,吻合曹操“奸雄”的形象。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歌采用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的写法,既描绘了“景”,又表达了“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主旨情感.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是一首古体诗。“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分析正确。
B.有误,本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归途中所作,“秋风萧瑟”是写眼前所见大海上的实景,与“奸雄”无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
(1)B
(2)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参考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点评】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21.古诗词赏析。
与赵莒①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②醉流霞③。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注释]①赵莒:钱起的朋友。②羽客:道士。③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
(1)诗人借  竹 、紫茶、 蝉 ”等物象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2)请分析“竹下忘言对紫茶”与陶渊明《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两个“忘言”各自的内涵。
【考点】诗.
【答案】(1)竹 蝉。
(2)诗人与朋友志同道合、友谊深厚,无需多说,都能心领神会,心意相通;诗人领悟的人生之理、自然之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读者自己体会。
【分析】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作者与赵莒在翠竹下之下举行茶宴,一道饮紫笋茶,并一致认为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还好。饮过之后,已浑然忘我,自我感觉脱离尘世,红尘杂念全无,一心清静了无痕。俗念虽全消,茶兴却更浓,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散。
【解答】(1)本题考查物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结合“竹下忘言对紫茶”可得物象:竹、紫茶;结合“一树蝉声片影斜”可得物象:蝉。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与赵莒茶宴》采用白描的手法,写作者与赵莒在翠竹下之下举行茶宴,一道饮紫笋茶,并一致认为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还好。饮过之后,已浑然忘我,自我感觉脱离尘世,红尘杂念全无,茶兴却更浓,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散。“竹下忘言对紫茶“写作者与赵莒一块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像“竹林七贤”那样狂饮,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畅谈,“忘言”二字表现的是诗人与朋友彼此心领神会,无需言语,就已默契。陶渊明《饮酒》(其五)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答案:
(1)竹 蝉。
(2)诗人与朋友志同道合、友谊深厚,无需多说,都能心领神会,心意相通;诗人领悟的人生之理、自然之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读者自己体会。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2.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黄溪夜泊①
宋 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②,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①本诗是诗人于景祐四年被贬夷陵经黄溪时所作。②残岁:指一年将尽的时候。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诗人表达自己与自古以来的楚人一样,登临高处,因满怀遗憾而感到十分悲伤。“恨”“愁”二字为全篇定下感情基调。
B.颔联不仅描写了三峡幽暗、明月满川的景象,揭示出峡川月夜苍茫、凄清、辽阔之美,而且借助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
C.颈联喟叹岁末谪居他乡,只能借酒消愁,感慨深沉。
D.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表达的各种情怀与层层愁绪盘结于诗人之心。
(2)有人认为诗歌的尾联“不因迁谪岂能来”一句中“岂”字很精妙,请你结合诗歌的内容赏析。
【考点】诗;词句赏析;内容理解;形象意境;主旨情感.
【答案】(1)D
(2)岂,是难道的意思,该句意为如果不是贬官外放,又怎么能饱览各地的奇山异景?运用反问,与前文的凄凉孤寂、伤痛愁怨之情形成转变,表现作者面对贬谪自我宽慰,于无奈中又透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分析】《黄溪夜泊》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首古诗,于景祐四年(1037)被贬夷陵时经黄溪作。首联以“恨”“愁”二字点明主旨,为全篇定下基调;颔联以景逆情,用黯淡、朦胧两种不同的景色作渲染,进一步抒写缠结难解的愁绪;颈联喟叹岁暮谪居卧他乡,只能借酒浇愁,感慨深沉;尾联自我解嘲,在无可奈何之际故作旷达。此诗气象阔大,意绪苍凉,为欧阳修七律的佳作。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ABC.正确。
D.有误,“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错误,第一联是写因贬谪之恨,而源溯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并不是“借景抒情”;第三联属于直抒胸臆,也并不是“借景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在最后一句笔锋一转,不再作那儿女情长的伤心之语,而是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似乎为今日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情绪顿然一转,于解嘲中放达。诗中不仅描写了三峡苍暗、明月满川的景象,揭示出峡川月夜的苍茫、辽阔、凄清之美;而且借助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受:登山临水之怅恨,九回盘桓之愁肠。苍烟萦绕之万树,幽暗陡峭之峡谷,满川挥洒之明月,凄苦哀婉之猿啼。由于满怀的愁情,山水明月、烟草树木都为之黯然失色。各种愁怨喷薄而出,又何况临近年关,而自己在他乡羁旅,只能强颜作欢,借酒浇愁,以为暂时的宽慰。在悲极之中,诗人笔锋一转,不再作那儿女情长的伤心之语,而是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似乎为今日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情绪顿然一转,于解嘲中放达,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旷达豪迈之气。
答案:
(1)D
(2)岂,是难道的意思,该句意为如果不是贬官外放,又怎么能饱览各地的奇山异景?运用反问,与前文的凄凉孤寂、伤痛愁怨之情形成转变,表现作者面对贬谪自我宽慰,于无奈中又透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译文:
楚人自来喜爱登高,抒发心中的烦闷。我才到这里,也觉得忧愁难忍。莽莽苍苍的树木,终日不散的烟云,使三峡显得阴霾沉沉。开阔的江面,明月高悬,不时传来猿猴的悲鸣。远离故乡,又逢岁暮年关,怎不叫人心惊。要想安慰孤独的灵魂,最好还是开怀痛饮。闲来信步漫游,遇见山水佳丽,不妨高声长吟。如果不是贬官外放,又怎么能饱览各地的奇山异景。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浣溪沙
陈铎(明)
波映横塘①柳映桥。冷烟疏雨暗亭皋②。春城风景胜江郊。
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草堂新竹两三梢。
【注释】①横塘:即南京市西南的横塘。古堤名。②亭皋:水边的平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本词描绘了横塘春天美丽的景色,艺术风格清秀自然,宛转恬静。
B.起句两个“映”字连用,写出了横塘碧波荡漾,小桥杨柳飘拂的明媚春色,优美如画。
C.“冷烟疏雨”写春雨,展现一幅烟雨蒙蒙的画面,使眼前呈现出一种朦胧美。
D.尾句只写两三竿新竹,体现了词人在美好春景中形单影只的处境。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花蕊暗随蜂作蜜,溪云还伴鹤归巢”一句的妙处。
【考点】词句赏析;内容理解;表达技巧.
【答案】(1)D
(2)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富有浓郁的感彩,生动形象地写尽了春天的魅力。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春天宜人的景致,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及向往闲适生活的蕴藉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结句写两三竿新竹,这不仅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而且还流露了作者向往闲适生活的蕴藉之情。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D。
(2)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