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旅游与旅游学课时 2课时(90 min)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的产生过程 (2)了解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历程 (3)掌握旅游的定义、属性、分类和特点 (4)了解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研究对象 素质目标: (1)了解徐霞客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2)了解爱国人士陈光甫的生平事迹,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培养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 (3)了解“中国旅游日”标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旅游的定义、属性、分类和特点,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旅游的分类和特点,旅游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 第1节课:课前任务→考勤(2 min)→新课预热(8 min)→案例导入(5 min)→传授新知(30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5 min)→实践探索(10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文旌课堂APP或其他学习软件,完成课前任务 请大家了解当前旅游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学生】查找资料,完成课前任务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大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新课预热 (8 min) 【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定位、内容安排、考核要求等 【学生】聆听、互动 【教师】请学生谈谈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讲讲旅途中印象最深的事件,或者最有意义的事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聆听、思考、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郑和下西洋、乾隆下江南、马可·波罗东游、徐霞客游历……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出行,虽然不符合今天“旅游”的定义,但已经具备了古代旅游的雏形。旅游活动是否从人类产生之时就随之产生?古代从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的迁徙是不是旅游活动?现代旅游又是如何应运而生的?旅游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学生】聆听、思考 通过老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相互熟悉,并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大致内容和考核要求,借助课堂讨论,拉近师生距离案例导入 (5 min) 【教师】讲述案例导入“唐诗之路”,并提问:案例中诗人们的旅行活动属于哪种类型?除了该类型,这一时期的旅行活动还有哪些类型? “唐诗之路”指的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一条山水人文旅行线路。 古人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而后由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贯穿浙江东部的一条古道。剡溪为这条古道的精华地段,由于会稽、天台、四明三座名山在此盘结,山间清流汇聚成溪,风光如画的剡溪在魏晋六朝即成 为高士名流隐居遨游的好去处。 ……(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案例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新知 (30 min) 【教师】讲解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的产生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徙活动 人们在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天灾等)或人为因素(如部落间的战争等)的威胁下被迫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其目的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一时期,人类还没有形成旅行的意识。 【教师】讲述旅游故事屋“希伯来人大迁徙”,帮助学生理解早期人类迁徙活动的随机性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 (二)原始社会的旅行活动 1.经商旅行 旅行最早并不是一种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由经济需要产生的交换和贸易活动。 2.原始宗教旅行 人们经常需要远离居住地参加祭祀活动,原始宗教旅行便随之发展起来。 3.部落首领巡游 综上所述,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旅行活动以经济目的为主,具有保障生存、拓展生存空间和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从广义上看,这一时期的旅行活动可以看作人类旅游活动的原始形态。 二、旅游的发展 (一)古代旅行的发展 1.西方的古代旅行 1)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 首先是在古埃及、波斯帝国等文明国家发展起来的,并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达到全盛。 (1)古埃及在公元前3 000多年就建成了统一的国家,他们大规模修建金字塔和神庙,吸引大批前来参观游览的人,成为地中海区域著名的旅游胜地。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公元前1490年,埃及荷赛特女王访问邦特国(今索马里),这被视为世界上第一次以和平游览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并被记载在卢克索神庙的墙壁上。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 (2)波斯帝国是较早兴起商务旅行的国家。 (3)古希腊时期,公务、经商、宗教和考察旅行者络绎不绝。 (4)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古代旅行发展的全盛时期。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古罗马时期,国际性的贸易经常发生,我国的丝绸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远销罗马帝国各地。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旅行目的已超越商务、宗教信仰的范围,出现了以鉴赏艺术、保健疗养等为目的的旅行活动,标志着人类旅行活动发生了重要转折。 2)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 这一时期,旅行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7—8世纪,以伊斯兰教的朝觐宗教旅行为主,经商和考察旅行为辅,著名旅行家有苏莱曼、马苏第等。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苏莱曼曾到印度、中国等地经商,著有《苏莱曼东游记》;马苏第曾游历埃及、巴勒斯坦、印度和中国等地,著有《黄金草原》。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2)11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有了明显的发展,促进了商务旅行的发展。 (3)13世纪,代表人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阿拉伯的伊本·巴图塔。 【教师】请大家扫码观看“马可·波罗”视频,了解马可·波罗的旅行故事 【学生】观看、聆听、记忆 (4)15世纪中后期,在欧洲掀起了以淘金和探险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太平洋,到达美洲,从而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线。1519—1522年,英国的麦哲伦船队横渡大西洋环绕地球一周,证明了地圆学说。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5)18世纪中叶,英国为掠夺殖民地,以通商为名组织了许多探险队,从事航海线路、生物和地质的研究。 2.中国的古代旅行 1)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 同西方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情况基本相同。 【教师】请大家扫码观看“商人的由来”视频,讲述旅游故事屋——商人的由来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2)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 (1)秦汉时期 封建帝王巡游、学术考察旅行、封禅和祭祀活动、开创“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 旅行活动以士人漫游和宗教旅行为主 【教师】请大家扫码观看“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视频,讲述旅游小贴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旅行活动中出现了很多代表人物和著作。三国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七人因不满时政而纵酒悠游于竹林之中,被称为“竹林七贤”。(…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3)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分类和具体表现如教材9页表1-1所示。 (4)宋元时期 士人漫游极为普遍,游记文学进入鼎盛时期。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和陆游的《入蜀记》等。 (5)明清时期 旅行活动经发展日益成熟,特别是在风光的鉴赏、旅行经验的总结和学术考察方面,比之前更具特色。代表人物:著名旅行家郑和、徐霞客和医学家李时珍。 【教师】讲述大师巨匠:“千古奇人”徐霞客,并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徐霞客被称为“千古奇人”?说说他在旅游方面的贡献。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二)近代旅游的发展 1.产业革命推动近代旅游的诞生 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旅行和旅游一样吗?试分析两者的区别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讲述旅游小贴士 旅行和旅游的区别主要在于内容不同。旅行是出于某种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而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1)近代旅游产生的经济基础 2)近代旅游产生的内在需求 3)近代旅游产生的技术条件 2.近代旅游的正式诞生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率先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近代旅游正式诞生。 3.中国的近代旅游 中国的近代旅游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段时期的旅游。 中国旅游业形成的标志是中国旅行经营机构的建立。 中国旅行社是我国第一家旅行社。 【教师】讲述大师巨匠:中国第一家旅行社的创办者——陈光甫 (三)现代旅游的发展 1.现代旅游发展的原因 1)国际政治局势相对稳定2)世界经济稳步发展3)带薪假期的普及4)交通工具的进步5)其他 【教师】组织抢答,随机邀请同学回答 听说过“中国旅游日”吗?知道是哪一天吗?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讲述华彩流光:“中国旅游日”标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的大众性 2)地域的广泛性 3.中国的现代旅游 我国现代旅游的发展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国际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的新局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度假旅游在我国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进入高级阶段。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2019年,我国人均旅游出行4.3次,60亿人次的旅游市场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旅游带动了大量贫困人口脱贫,很多地方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正通过发展旅游转化为金山银山。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通过案例分析、视频微课和老师讲解,使学生了解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徐霞客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通过讲解爱国人士陈光甫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日”标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第二节课问题导入 (5 min) 【教师】复习提问 (1)简述我国的旅游发展史。 (2)旅行和旅游两者有何区别? 【学生】思考、发言 用问题导入,检查学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传授新知 (25 min) 【教师】讲解旅游的定义、属性,以及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节 旅 游 一、旅游的定义 (一)国内关于旅游的定义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把“旅”和“游”合成“旅游”一词,始见于我国南朝梁代诗人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中国百科大辞典》从旅游种类的角度界定旅游:“旅游是观赏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旅行游览活动,包括旅行游览、观赏风物、增长知识、体育锻炼、度假疗养、消遣娱乐、探亲猎奇、考察研究、宗教朝觐、购物留念、品尝佳肴及探亲访友等暂时性移居活动。从经济学观点看,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级消费形式。” (二)国外关于旅游的定义 1942年,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留,并且不进行赚钱的活动。”这一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用,俗称“艾斯特定义”。该定义强调旅游的本质特征,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针对旅游统计问题,在技术上对旅游进行了界定,即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去往某些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二、旅游的属性 (一)社会属性(二)文化属性(三)经济属性(四)政治属性 三、旅游的分类 (一)按旅游目的划分 1.观光型旅游 指以观赏自然风光、城市风光和名胜古迹为目的的旅游。 2.消遣型旅游 指以娱乐、消遣为活动内容,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释放压力为主要目的的旅游。 3.差旅型旅游 指以完成公务,如经商、参加会议和展览等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主要包括商务旅游和会议旅游。 商务旅游是指以经商为主要目的,把商业经营活动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的旅游方式。会议旅游是指以参加会议的形式进行的旅游活动。 4.文化型旅游 指以文化交流为活动内容,以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满足为主要目的的旅游。 5.探亲旅游 以走访亲友、追根溯源、旧地重游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 6.专项旅游 指人们以某项主题或专题作为核心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探险旅游、宗教旅游、购物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医疗旅游、工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1)探险旅游 又称特种旅游,是指富有冒险精神的先行旅游者,为了寻求新奇感、满足好奇心或追求个人体验到尚未开发的原始地去旅游的活动(包括科考探险)。 2)宗教旅游 指以朝圣、拜佛、求法、传经布道或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3)购物旅游 以到异地购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 4)体育旅游 指以参加某项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它与消遣型旅游有重合的一面,其区别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旅游动机。 保健医疗旅游 以疗养或治疗疾病为主要内容,以恢复身体健康或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它包括温泉疗养、健身、海水浴疗、沙疗,以及其他医疗如针灸、草药医疗等。 6)工业旅游 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说,工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名牌工业企业的设施设备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赋予其旅游内涵而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工业旅游是以了解名牌工艺产品的工艺流程、发展史和发展前景等为主要目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一种旅游形式。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工业旅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后被世界各国所仿效。我国的工业旅游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7)生态旅游 是一种以大自然和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回归自然为目的,以不破坏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宗旨的旅游活动。提倡认识自然、享受自然和保护自然,并为当地居民谋福利,所以又称绿色旅游或责任旅游。 (二)按地理范围划分 1.国际旅游 1)定义: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的活动。 2)分类: 入境旅游: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来本国的旅游; 出境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国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又称出国旅游。 3)形式: 跨国旅游:指离开常住国到另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进行的旅游活动,以不跨越洲界为限。 洲际旅游:指跨越洲际界限的旅行游览活动。 环球旅游:指以世界各洲的主要国家或地区的港口风景城市为游览目的地的旅游活动。 2.国内旅游 1)定义:指一个国家的居民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 2)形式: 地方性旅游:指当地居民在本区、本县、本市范围内开展的旅游活动,是一种短时间、近距离的旅游形式,常由亲朋好友自发组织。 区域性旅游:指离开居住地到邻近地区的风景名胜区进行参观游览的活动。 全国性旅游:一般是指跨省份的旅游,主要是指到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和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活动。 旅游的特点 (一)综合性(二)普及性(三)异地流动性(四)休闲娱乐性(五)季节变动性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我国学校教育实行春、秋两季学年制,7—8月为暑假,2月为寒假,这为国内旅游提供了很有潜力的季节性旅游市场。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第三节 旅游学 一、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认为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科”。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旅游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并具备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应有的形态、结构和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学科 (二)边缘学科 (三)应用学科 (四)经济学科 二、旅游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现象的发生、发展、条件、各种内在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旅游学研究的直接的、具体的对象有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等。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通过视频微课、案例分析和老师讲解,使学生了解旅游的定义、属性、分类和特点,熟悉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研究对象。实践探索 (10 min) 【教师】阅读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 中国古代宗教旅行代表——鉴真 鉴真大师是唐代著名的律学大师,为加强中日友好、传播文化、授律讲学,受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于天宝元年至天宝十二年(742—753年),置生死于不顾,先后六次东渡,其精神一直激励着世代后人。 分析:上述案例中是否隐含“旅游”?为什么?你认为旅游发展的起源是什么? 【学生】分组、聆听、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组的发言,并进行总结 通过实践探索,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旅游的理解课堂小结 (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的定义、属性、分类和特点,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研究对象,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对旅游及旅游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旅游及旅游学相关知识的印象作业布置 (2 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中第一章的学习效果综合考核和文旌课堂中第一章的课后习题。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接触了新的知识,学习兴趣较高。不过知识点较多,全部消化还是比较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方法等各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