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旅游的主体——旅游者(一)课时 2课时(90 min)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旅游者的定义 (2)了解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 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对旅游者的定义,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旅游者的定义、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 教学难点: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 min)→案例导入(5 min)→传授新知(38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0 min)→小组讨论(15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 (2 min) 【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案例导入 (5 min) 【教师】扫码播放“我想去桂林”视频,请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结合这首歌的歌词,说一说旅游者外出旅游需要具备哪些客观条件。 (2)具备了客观条件,就一定能产生旅游者吗?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本节课课题:旅游者的定义 从网络热歌入手,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新知 (38 min) 【教师】讲解旅游者的定义 第一节 旅游者的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一)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 1937年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对“外国旅游者”做出的解释,即外国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该定义对旅游者、非旅游者分别做出了界定。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这一定义对旅游统计、市场研究与推销及战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定义的内涵过于宽泛,仅适用于出国旅游者,不适用于国内旅游者。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 (二)罗马国际旅游会议的定义 1963年,联合国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了国际旅游会议。会议提出采用“游客”(visitor)这一定义,“游客”是指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非常住国访问的人。此外,该定义还将旅游者分为过夜的旅游者和不过夜的旅游者两类。 1.过夜的旅游者 指到一个国家进行短期访问,停留至少24小时的旅游者。 2.不过夜的旅游者 指到一个国家进行短期访问,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旅游者(包括乘船旅游者)。 【教师】请学生阅读旅游小贴士,拓展知识面 【学生】阅读、思考、理解 (三)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198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罗马定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国际旅游者的统计口径进行了界定。 1.国际旅游者 (详见教材) 2.非国际旅游者 (详见教材) (四)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定义 入境国际旅游者是指来中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等。 根据在我国停留时间的不同,将入境国际旅游者分为: (1)入境过夜旅游者:指入境的国际旅游者中,在中国(大陆)旅游住宿单位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 (2)入境一日游旅游者:指入境的国际旅游者中,未在中国(大陆)旅游住宿单位内过夜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目前,各国在对国际旅游者进行界定时,往往以罗马定义为基准。可以说,各国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在原则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各国使用的定义及解释的内容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个别条款。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 二、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一)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1984年,世界旅游组织对国内旅游者做出如下定义: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为目的,而在其居住国(不论国籍)进行一年以内旅行的人。 国内旅游者也被划分为过夜国内旅游者和不过夜国内旅游者,两者的根本区别就是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 (二)北美和欧洲国家的定义 地区国家判定标准国内旅游者的定义北美加拿大旅行 距离到距其居住社区边界至少 50 英里(1英里1.61千米)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但有的省份采用的是25英里的判定标准美国为了出差、消遣、个人事务或出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原因离开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单程)的人,不论其是否当日返回欧洲英国旅游 时间基于上下班以外的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并至少过夜一次的人法国基于上下班以外的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三)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定义 报告期内在中国(大陆)观光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中国(大陆)居民,其出游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谋取报酬。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定义中,国内旅游者不包括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境内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和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1.国内过夜旅游者 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的国内旅游者。 2.国内一日游旅游者 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10千米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不足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过夜的国内旅游者。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尽管目前各国在进行旅游统计时,采用的界定标准不同,但在概念性定义上,对国内旅游者的认识也并未存在太大分歧。实际上,国内旅游者就是出于就业和移民以外的任何原因,暂时离开定居地到国内其他地方进行访问的人。而国内旅游者和国际旅游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二者的活动范围是否跨越国界。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通过视频微课和老师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旅游者的定义,熟悉国内旅游者和国际旅游者的区别和划分标准第二节课问题导入 (5 min) 【教师】复习提问 请简述不同国家对国内旅行者的定义。 【学生】思考、发言 用问题导入,检查学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传授新知 (20 min) 【教师】讲解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 第二节 旅游者的产生条件 一、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支付能力 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是个体产生旅游需求的必要前提之一。支付能力是决定个人产生和实现旅游需求的重要物质条件。 衡量指标: 可支配收入: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可自由支配收入:又称可随意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即社会规定由个人所负担的养老金、失业保险、健康保险等社会保障费用的预支)及生活必需消费(衣、食、住、行等)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教师】讲述旅游小贴士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个人或家庭的旅游需求得以产生和实现的真正前提是拥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但由于难以准确统计个人或家庭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在相关研究中,通常以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旅游支付能力的指标。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1942年,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留,并且不进行赚钱的活动。”这一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用,俗称“艾斯特定义”。该定义强调旅游的本质特征,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针对旅游统计问题,在技术上对旅游进行了界定,即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去往某些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二)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的长短不仅决定一个人能否外出旅游,而且影响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在该地逗留时间的长短。 【教师】提问:什么是闲暇时间?你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度过的?随机邀请学生回答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过渡到新知讲解 1.闲暇时间的定义 指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及其他必须花费的时间之外,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时间,又称自由时间或可随意支配时间。 2.闲暇时间的类型 1)平日的闲暇时间(daily leisure):指一天中除了工作、学习及例行的生活活动等不得不占用的时间以外的时间。短而分散,不能用来外出旅游。 2)周末的闲暇时间(weekend leisure):指周末公休时间,一般是1~2天不等。 3)公共假日(public holiday):指法定的公共节假日。 【教师】组织抢答:我国的公共假日有哪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请学生阅读旅游小贴士揭晓答案,继续讲解新知 4)带薪假期(paid holiday):带薪假期时间长且集中,是人们外出旅游的最佳时机。 【教师】讲述与法同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节选) 第二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是旅游者产生的两个必要客观条件,影响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还有很多,有涉及旅游者自身的一些影响因素,如身体状况、年龄、职业、家庭人口结构等;还有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如交通、文化、政治环境、国家政策等。 【学生】聆听、理解、记忆 通过老师讲解,使学生了解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小组讨论 (15 min)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应该何去何从呢? 【学生】聆听、思考、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上台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组的发言,并进行总结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 (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不同国家对旅游者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希望大家课下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旅游者相关知识的印象作业布置 (2 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第二章学习效果综合考核中的填空题第一题和第五题,简答题第一题。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效果不错,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并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更有效的教育,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优势,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是对教师个体能力有限性的宽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