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项目二0~3岁婴幼儿科学喂养目录010~6月龄婴儿喂养026~12月龄婴儿喂养03041~3岁幼儿喂养指导常见的营养性疾病0~6月龄婴儿喂养任务一一、纯母乳喂养(一)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是0~6月龄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极为适合体格快速生长发育、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婴儿。母乳所含有的营养物质齐全,正好能满足婴儿的需要,对婴儿的健康发育最有利;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合适,容易被婴儿消化吸收;含有其他动物乳类不可替代的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能够帮助婴儿抵抗疾病。母乳喂养有助于增进母子感情,使母亲能细心护理婴儿;有利于促进母体产后的康复;母乳喂养安全、方便且经济。母乳具有很多优点,但是母乳在某些营养素方面也有略微不足,如维生素D、维生素K的含量稍低,在婴儿母乳喂养的过程中需视实际需要额外补充。215蛋白质脂类维生素4矿物质3糖类6免疫活性物质(二)母乳的营养成分特点母乳是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乳无法相比的,母乳有其特有的特点,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人的乳房内有大量的腺泡,其中的泌乳细胞在催乳素的作用下分泌乳汁,泌乳细胞周围的肌细胞则在催产素的作用下收缩,将乳汁排到输乳管内,输乳管在乳晕下方变粗,形成乳窦,储存乳汁。乳房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腺泡和输乳管周围支持组织的多少,与分泌乳汁的腺体无关,因此,乳房的大小不影响乳汁的分泌。乳汁分泌受催乳素反射、催产素反射和乳汁分泌抑制因子共同调节。(三)乳汁的产生及分泌调节1.催乳素反射(3)催乳素有抑制排卵作用,可延迟月经复潮。分泌量以夜间为高,夜间哺乳有利于乳汁分泌。催乳素有镇静作用,可使母亲放松,有利于两次哺乳间的休息。0102032.催产素反射母亲的感受和想法对催产素反射的建立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增加对母亲的良性刺激,有助于催产素的产生。比催乳素反射快,其作用在于哺乳当时利于乳汁流出体外。催产素可促使母亲子宫收缩,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0102033.乳汁分泌抑制因子乳汁分泌抑制因子存在于乳汁中,是一种多肽。当大量乳汁存留在乳房内,抑制因子就抑制泌乳细胞的分泌。若通过婴儿吸吮或挤奶的方式使乳房及时排空,抑制因子被排除,乳房就会分泌更多的乳汁。这一机制使得乳房不会因分泌过多的乳汁而受损。2413(四)母乳喂养的方法产后尽早开奶,初乳的营养最好按需哺乳不给新生儿人工奶头和代乳品(水、糖水或奶粉)教会母亲掌握母乳喂养的技术5.尽早抱婴儿到户外活动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6.给新生儿和1~6月龄婴儿及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K7.纯母乳喂养应坚持到婴儿满6个月二、部分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由于各种原因或条件限制,如母亲需要外出工作无法哺乳、母乳不足等,造成婴儿无法完全用母乳喂养,需要补充母乳代用品,此种喂养方式为部分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在部分母乳喂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乳母要注意充足的休息与合理的营养,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定时喂奶,以便尽量保持母乳的分泌。(2)乳母需要外出工作,当超过6小时未哺乳时,至少要挤奶一次,将挤出的奶装在消毒好的瓶子里密封,放入冰箱保存,并于当天饮用。(3)母乳不足部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适量适合 0~6月龄婴儿的配方奶粉。三、人工喂养在人工喂养时应注意:为婴儿选择合适的奶瓶、奶嘴;奶瓶、奶嘴的清洗和消毒至关重要,可同时准备每日所需奶瓶、奶嘴数,每日1次集中煮沸消毒;使用清洁饮用水调制婴儿配方奶粉;认真阅读奶粉冲调说明,严格按说明中相应的水与奶粉比例、冲调程序方法进行操作;奶的温度应适宜,不能过热或过冷,一般可将冲调好的奶液滴在手腕内侧或手背上,以感觉不烫、不很热为适度;每次喂奶时间为 15~20分钟,不宜超过30分钟。喂奶后需要直抱婴儿,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空气;两次喂奶间隔一般在3~4小时。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建议首选适合0~ 6月龄婴儿的配方奶粉喂养,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等喂养婴儿。(一)母乳代用品的选择 (二)人工喂养方法四、营养状况评价0~6 月龄婴儿体重、身长的标准参考值任务二6~12月龄婴儿喂养在婴儿 6 ~ 12 月龄时,奶类仍应是营养需要的主要来源,以奶类优选,继续母乳喂养为原则,每天应首先保证 600 ~ 800mL 的奶量,以保证婴儿正常体格和智力的发育。由于普通鲜奶、一般奶粉、蛋白粉等中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比例并不完全适合婴儿,会增加婴儿的肾脏负担,因此,6 ~ 12 月龄的婴儿不宜直接喂给普通液态奶或蛋白粉等,应首选适合 6 ~ 12 月龄的较大婴儿配方奶粉。一、奶类应是6~12月龄婴儿营养的主要来源二、及时、合理添加辅食首先添加谷类食物(如婴儿营养米粉),其次添加蔬菜汁(蔬菜泥)和水果汁(水果泥),最后添加动物性食物(如蛋羹、鱼、禽、畜肉泥/松等)。建议动物性食物添加的顺序为:蛋黄泥、鱼泥(剔净骨和刺)、全蛋(如蒸蛋羹)、肉末。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可以刺激婴儿唾液和其他消化酶的分泌量增加,并增强消化酶的活性;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可以促进婴儿牙齿发育和训练咀嚼吞咽能力,有助于增强消化机能;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可以促进婴儿嗅觉、味觉、视觉、触觉等神经系统的发育。添加辅食可以帮助婴儿学习进食,培养婴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用奶瓶和奶嘴喂辅食,从而逐渐停止吸吮的摄食方式,学会用勺、杯、碗等餐具,逐步转化适应以进食固体的混合食物为主的膳食。(一)添加辅食的重要性 (二)添加辅食的顺序010203040506从一种到多种逐渐从稀到稠、从细到粗膳食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由少量到多量尝试多种多样的食物适当添加,不要强迫进食(三)辅食添加的方法04010203婴儿需要学习吃,应尝试调整婴儿的食物种类,从食物性状、花色、口味上进行合理的搭配,让婴儿品尝各种各样的食物味道,提高婴儿对食物的喜好与进食兴趣,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固定每次吃饭的时间,同时固定就餐地点、固定喂食者与相同的餐具,这样有利于婴儿建立定时定位就餐的条件反射,形成良好习惯。婴儿的胃比成人小,一餐不能吃得太多。由于婴儿对热能和蛋白质的需要量大,因此要少食多餐。要为婴儿营造安静的进餐环境,避免婴儿分心,不要让婴儿边玩边喂食,边看电视或讲故事边喂食,更不要边追着边喂食,应让婴儿专心投入进餐。同时,不要在用餐时训斥婴儿,不要强迫婴儿进食,要多给予婴儿鼓励进食的眼神、语言的交流,让其保持心情愉快地进食。固定就餐时间、位置适宜的食物量情绪愉快,专心致志地进餐品尝各种各样的食物味道,不挑食、不偏食三、逐渐让婴儿自己进食,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四、营养状况评价6~12月龄婴儿身长和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反映了婴儿的营养状况,应通过测量、定期监测,了解婴儿的营养状况。对6~12月龄婴儿最好每个月进行定期的测量,至少每3个月测量1次。6~12月龄婴儿体重、身长的标准参考值任务三1~3岁幼儿喂养指导一、每天保证乳类食物量,逐步过渡到食物多样(一)每天保证给予奶制品建议首选适龄的幼儿配方奶粉,每天应当给予不少于相当于350mL 液体奶的幼儿配方奶粉(80~l00g)。但是,与母乳、配方奶粉相比,普通液态奶中蛋白质、矿物质的含量较高,会增加幼儿肾脏和肠道的负担,在此阶段仍不宜直接喂给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或大豆蛋白粉等。(二)逐步过渡到食物多样当幼儿满2岁时,应根据幼儿的牙齿发育情况,适时增加细、软、烂的膳食,种类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向食物多样过渡。幼儿食物的选择应根据营养全面丰富、易于消化的原则,由以下食物种类和相应数量的食物构成的膳食,可以基本满足1~3岁幼儿每天的营养需求。(1)蛋类、鱼虾肉、瘦畜禽肉等l00g。(2)米、面等谷类食物100~150g。(3)新鲜的绿色、红黄色蔬菜150~200g。(4)新鲜水果150~200g。(5)植物油20~25g。可根据1~3岁年龄范围分别对应着食物量的上下限范围来选择相应品种食物,安排幼儿的食谱。注意不宜直接给幼儿食用坚硬的食物或容易误吸入气管中的硬壳果类(如花生)、腌制食品和油炸类食品。二、选择营养丰富 / 易消化的食物三、采用适宜的烹调方式(1)食物原料应选择新鲜、相对软嫩多汁、质地细腻的食物。(2)食物加工应将食物切碎煮烂,易于幼儿咀嚼、吞咽和消化,特别注意要完全去除皮、骨、刺、核等;大豆、花生等硬果类食物,应先磨碎,制成泥糊浆等状态进食。(3)烹调方法上,应采用蒸、煮、炖、煨等烹调方式,不宜采用油炸、烤、烙等方式。(4)口味以清淡为好,不应过咸,更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味精或鸡精、色素、糖精的调味品。(5)膳食花样品种要注意交替更换,以有助于幼儿对食物的认知和心理感受,避免对某种食物形成偏食,以利于幼儿保持对进食的兴趣。四、重视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1)应规律进餐,幼儿饮食要一日 5 ~ 6 餐,即一天进主食三次,主餐之间各安排以奶类、水果和其他细软面食为主的餐点,晚饭后也可加餐或食用零食,但睡前应忌食添食,以预防龋齿。(2)要重视幼儿饮食安排,逐渐做到定时、适量、有规律地进餐,不随意改变幼儿的进餐时间和进餐量。(3)家长应以身作则,用良好的饮食习惯影响幼儿,避免幼儿形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鼓励和安排较大幼儿与家人一同进餐,以利于幼儿日后能更好地接受其他膳食。(4)要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进餐场所要安静愉悦,餐桌椅、餐具可适当儿童化,鼓励和引导幼儿使用匙、筷等自主进餐。(5)鼓励幼儿参加适度的活动和游戏,有利于促进食欲,维持幼儿能量平衡,使幼儿保持合理体重增长,避免幼儿瘦弱、超重和肥胖。食用零食在幼儿时期普遍存在,正确选择零食品种,合理安排零食时机,既是对幼儿膳食能量和营养的补充,也能丰富摄取食物的品种。(1)零食应以水果、乳制品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给予零食的数量和时机以不影响幼儿主餐食欲为宜。(2)应控制纯能量类零食的食用量,如糖果、甜饮料等含糖高的食物。五、合理安排零食六、每天足量饮水1应定时提醒和帮助1~3岁幼儿饮水,一般上午、下午各2~3次,每次适量饮水50~l00mL,晚上酌情而定。2幼儿的最好饮料是白开水。目前市场上许多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含有葡萄糖、碳酸、磷酸等物质,过多地饮用,不仅会影响幼儿的食欲,使幼儿容易发生龋齿,还会造成过多能量摄入,导致肥胖或营养不良等问题,不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应该严格控制摄入。3幼儿应在口渴时及时饮水,不要在即将就餐前饮水。就餐前大量饮水会稀释消化液,影响幼儿的食欲和膳食营养的摄取。4观察幼儿的尿量、次数、尿色,判断幼儿饮水是否充足。l~3岁幼儿每日尿量500~600mL,每日排尿次数10~15次,颜色清亮微黄。如果幼儿尿量、排尿次数过少或尿色深黄,应考虑是否饮水不足。七、确保饮食卫生,严格消毒餐具养护人应注意个人卫生,还要培养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减少肠道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感染的机会。选择清洁不变质的食物原料,不食隔夜饭菜和不洁、变质的食物,在选用半成品或者熟食时,应彻底加热后才可食用。幼儿餐具应彻底清洗和加热消毒。010203八、营养状况评价1~2岁幼儿体重、身长的标准参考值任务四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概念(1)贫血:不同年龄阶段贫血的诊断标准不同,6个月~ 6岁婴幼儿血红蛋白低于 1l0g/L 称为贫血。(2)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指因食物中铁摄入不足,致使体内铁缺乏,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一般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婴幼儿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此病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对健康威胁大。(二)铁的来源和吸收(1)食物种类:动物性食品如肝、肉、血等中的铁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吸收率高,为10%~ 22%;乳类中的铁吸收率为2%~ 10%,母乳较牛乳高;蛋黄含铁量丰富但吸收率较差,约为 3%;植物性食品的铁吸收率较低,为1%~ 7%,蔬菜、大米等吸收率一般为1%左右。(2)摄入方式:肉与植物食品同时摄入可使植物铁吸收率增加,牛奶、蛋等动物食品则作用相反;空腹及加用维生素C 可提高铁的吸收率。(3)机体铁供应状态:机体处于缺铁状态时铁吸收率增加,反之则减低。(1)食物:食物为铁的主要来源,不同食物中铁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猪肝、黑木耳、海带含铁最高,其次为肉、蛋和豆类,谷物及蔬菜铁的含量较低。(2)胎内储存铁:新生婴儿体内储存一定量的铁,为母孕末 3个月自母体获得。储铁量的多少与胎龄及出生体重成正比,足月儿自母体获得的铁约可供出生后 4个月之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或多胎儿储存铁不足。1.铁的来源 2.铁的吸收和利用(三)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1)食物中铁摄入不足:膳食铁不足及其搭配不合理是缺铁的最主要原因。婴幼儿期未及时添加辅食:婴幼儿以乳类食品为主,乳类食品含铁量较低(母乳铁含量一般1.5mg/L,牛乳为0.5~1.0mg/L,羊乳更少),致使来自母体内的储存铁在4~5个月时消耗殆尽,若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婴儿6个月后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1)胎内储存铁不足:足月儿自母体获得的铁约可供出生后 4个月之用,出生4个月后需要从食物中摄入铁,每日需要量为1mg/kg(按元素铁计算);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或多胎儿储存铁较少,需自出生后2个月起从食物中供铁,每日需要量为 2mg/kg。(2)疾病引起铁消耗或丢失过多:牛乳过敏者食入未煮沸的鲜牛奶可引起少量长期肠出血,每日失血0.7~lmL 即丢失元素铁0.5mg;其他疾病如腹泻、病毒感染等影响消化吸收,也会增加铁消耗。(3)04010203其他:食欲不振、异嗜癖;头晕、乏力、反应迟钝、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免疫力下降,易发各种感染。皮肤黏膜苍白,以口唇、指(趾)甲及口腔黏膜最为明显。肝、脾、淋巴结肿大。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Hb)降低,平均红细胞指数包括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正常值80~94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值28~32pg)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32%~36%)均低于正常。(四)临床表现(1)铁剂治疗:一般口服用药,按元素铁计算,每天为4.5~6mg/kg,分3次服用,餐间服用,与维生素 C 同服可提高铁的吸收率。一般应用铁剂3~4周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贫血纠正,须再加服 1~2个月补充储存铁。常用铁剂有硫酸亚铁(含铁 20%)、富马酸铁(含铁 30%)、琥珀酸亚铁(含铁 30%)。(2)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婴儿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或铁剂;年长儿纠正偏食和挑食习惯,提倡合理选择平衡膳食。(五)治疗(六)预防铁强化食品可作为膳食的一部分补充铁的摄入,但不能摄入太多,以防铁摄入过多致中毒。婴儿时期每日铁的供给量不应超过15mg;家庭储存的铁剂或铁强化食品不宜超过1个月量,以防变质。(1)婴儿期合理喂养①提倡母乳喂养②适时、合理添加辅食(2)年长儿的膳食安排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足够的动物食品和豆类等含铁丰富食品的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鱼、木耳、海带等。辅食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以提高铁的吸收和利用率。1.合理喂养 2.注意事项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概念由于缺乏维生素D,致使骨骼成骨过程中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导致骨软化甚至骨骼畸形,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二)维生素D的来源人体维生素D来源于食物和日光照射。(1)内源性:日光中的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的表皮和真皮内储存的7-脱氢胆固醇,经光化学作用转化为前维生素D3,再经皮肤温热作用转变为胆骨化醇(VitD3)。日照过多时前维生素D3 转化为其他代谢产物储存于皮肤内待用,不会使维生素D3量过多。(2)外源性:膳食或药物。动物食物中为维生素D3,植物食品中为维生素D2,统称为维生素D,均可人工合成。(三)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常见原因(1)维生素D摄入不足。(2)日照少(四)临床表现维生素D缺乏多见于数月至3岁的婴幼儿。(1)神经精神症状:易惊、多汗、夜啼等,常有枕秃。常见于2~3个月的婴儿。(2)佝偻病骨骼表现:颅骨软化(多见于3个月以内婴儿)、囟门大、方颅、出牙迟(较大婴儿);肋骨串珠、肋缘外翻、鸡胸、漏斗胸等;O形腿、X 形腿(常见于1岁以上开始行走的婴幼儿)等。(3)血生化:血清钙正常或降低、血磷降低、血碱性磷酸酶及骨碱性磷酸酶(ALP及BALP)升高。(五)预防(1)适当日照是最有效、经济、方便的方法。一般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及以上,即使仅仅裸露脸部,亦可产生足量的维生素D。但阴天、雾霾天气等会影响日照效果。(2)服用维生素D预防:每日口服预防量400~800IU,婴儿400IU/天、幼儿600IU/天。(3)食用维生素D 强化食品,如维生素D强化乳等。(4)注意事项:避免过度日照,避开夏季10:00~ 14:00时间段,可选择树荫及屋檐下;不能隔着玻璃照射;有效日照不应和维生素D预防量重叠应用,每天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即可。三、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是由于食物中热量、蛋白质摄入不足造成的营养缺乏症,简称营养不良。(一)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1)长期喂养不当造成热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如母乳不足或无母乳,又缺乏合理的人工喂养措施,如乳汁配制过稀、食入量不足等,致使供给的热能及营养物质长期不能满足婴幼儿的生理需要;添加辅助食品不合理。(2)反复感染或患其他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病,患病后自身消耗多,食欲差。腹泻直接影响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反复感染和营养不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消化道畸形、慢性疾病等可造成食物摄入、吸收困难或消耗过多,也是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二)营养不良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一般通过测定生长发育指标评价营养状况,常用指标为身高和体重。(1)体重低下(低体重)。(2)发育迟缓。(3)消瘦。(4)严重慢性营养不良(极度消瘦)。030201加强对婴幼儿的喂养和营养指导(1)婴儿期①提倡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②正确判定乳量是否充足,避免喂养不足情况发生。③及时、合理添加辅食。④指导不同性状食物的喂养方式。(2)幼儿期①从以乳类为主转为以粮食为主食,以鱼、肉、蛋、蔬菜、水果等为辅食的混合饮食。②因幼儿咀嚼及消化吸收能力尚不完善,食物制作时应注意碎、软、细、烂,不宜用粗硬、油炸食物。③保证一定乳量:1~2岁每日400~600mL,2~3岁每日200~300mL。④培养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合理安排生活充足睡眠、定时进餐、加强体格锻炼。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治疗已患疾病。(三)营养不良的预防四、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喂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儿童期肥胖的治疗以体重控制为基本概念,体重控制是以促进生长发育、保持脂肪适度增长、促进身心健康为内容的综合生理心理调控理论、不进行减少体重为目标的“减肥”或“减重”治疗。(一)儿童肥胖的治疗观念1.目标近期目标: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有氧能力、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远期目标:养成科学、正确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发育,培养没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代新人。2.治疗方案(1)原则:治疗儿童单纯肥胖需要采用以运动处方为基础、以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将健康教育贯彻始终的综合方案。(2)参与人员与环境:肥胖是生活方式偏差导致的慢性疾病,治疗需要家庭、教师和医生共同参与。(3)具体措施①运动处方;②行为矫正方案。(二)治疗目标及治疗方案出生后前3个月避免喂固体食品。在出生后4个月时如果婴儿已成肥胖,应注意避免过度喂养,特别在出生后6~8 个月时对肥胖儿应适当减少奶量,以水果蔬菜代之。(三)预防自检自测1.简述应如何给6~12月龄婴儿添加辅食。2.奶水不足的母亲应如何正确人工喂养0~6个月龄的婴儿。3.如何培养1~3岁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