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九旅游影响分析 教案(表格式)《旅游学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九旅游影响分析 教案(表格式)《旅游学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项目九 旅游影响分析
教学任务 旅游影响分析 授课形式 混合式授课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掌握发展旅游业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能独立设计“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能独立制作“游客行为调查表” 3.能全面分析旅游影响产生的原因
思政目标 了解旅游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树立科学发展观 熟悉我国旅游发展新业态,培养学生创新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发展旅游业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发展旅游业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
学习任务一 旅游的经济影响分析 一、旅游业的经济地位 (一)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二)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 二、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影响 在现代旅游中,除少数个别情况外,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的开展都伴有消费行为的发生。而旅游消费的经济影响是双向的,不仅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同时对旅游客源地的经济也会产生影响,只是相比之下,对目的地经济影响尤其显著,在此主要讨论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的影响。 (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旅游出口相对于传统的商品出口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旅游产品的换汇成本低于外贸商品的换汇成本。由于旅游出口是一种无形贸易,且旅游消费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的生产地进行消费,所以这种出口节省了商品出口过程中的运输费用、仓储费用、保险费用、有关税金等开支以及与外贸进出口有关的各种繁杂手续。同时,旅游出口不存在商品出口过程中难免发生的损耗问题。 (2)旅游出口是“就地出口,即时结算”。在外贸商品出口方面,从发货到结算支付,往往要间隔很长一段时间,商品出口企业要承担在此期间由于汇率变动可能造成一定损失的风险。而在旅游出口方面,按照国际上的惯例,买方往往要采用预付或现付的方式结算。 (3)旅游出口可以免受关税壁垒的影响。在传统商品出口中,进口国出于各种目的往往会通过关税或者配额等手段,对进口商品种类和数量进行控制,而旅游出口不存在客源国实行类似的关税壁垒的问题。 (4)旅游出口可以产生服务换汇效应。旅游出口通过吸引客源国的旅游者来本国旅游,可以使目的地国家以较少的物资资源消耗,获得较多的外汇收入。 2.促进货币回笼 这主要是针对国内旅游而言。国家货币回笼的渠道主要有四条:即商品回笼、服务回笼、财政回笼、信用回笼等。旅游业是服务回笼,当汽车、住房、物质商品投放能力有限时,鼓励人们消费服务产品,成为必要的回笼手段,以加快资金周转,均衡国内财政收支。 3.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 无论是发展国际入境旅游,还是发展国内旅游,都会给目的地带来经济收入,使财富从客源地向目的地转移。 4.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它其中的很多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旅游业也可以为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失业给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压力。 5.增加政府税收 无论发展入境旅游业还是国内旅游业,都可起到增加国家税收的作用。国家的旅游税收目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海外来访旅游者获得的税收,主要包括入境签证费、出入境时交付的商品海关税、机场税和执照税等;另一方面来自旅游业各有关营业部门的税收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所得税等等。 6.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它对其他行业有着较高的关联带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物资生产部门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在为旅游者服务过程中,需要购买许多其他行业的服务和产品,从而推动这些行业市场需求的增加。 7.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国际合作 (1)旅游业提供了开展经济合作的必要物质条件。 (2)国际旅游业促进了各国人才和信息的交流。 (3)旅游经济本身的特性决定其最容易吸引外商的投资。 (4) 通过发展旅游业,培养了目的地政府和公众的开放和服务意识,促进政策环境的改善,这是重要的投资软环境。 (5)旅游业是一种具有特殊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对扩大国际间经济交流与合作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旅游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1.可能引起目的地物价上涨 就一般情况而言,外来旅游者的收入水平较高,同时,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和日常消费不同,一般也要高于其平时的日常消费水平。 2.可能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的变化 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容易吸引人们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业,引起产业结构的不利变化。 3.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宜主要依靠旅游业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特别是对于象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更是如此。原因如下: (1)旅游活动本身有很强的季节性。 (2)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休假制度和有关旅游度假的流行时尚,客源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某些自然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进而影响接待国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3)接待国或地区甚至世界各种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旅游需求。有许多因素都是非旅游业所能控制的因素,一旦出现不利变化,就会影响目的地旅游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学习任务二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分析 一、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友好交往 1.可以了解别人。广泛开展旅游活动可以扩大国际间接触的机会和范围,提供了了解别人的条件。 2.能够宣传自己。旅游业是目的地国家对外树立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 3.促进友好交往。旅游活动在国际间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改善和提高目的地国家的对外形象,而且可以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人们也把国际间的旅游活动称为“民间外交”。 (二)推动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旅游者是文化的载体,伴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不自觉地主动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旅游是大众文化传播形式,它为异质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机缘。旅游文化交流所导致的异质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又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旅行和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手段。 (三)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 1.促进身心健康。 2.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3.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高度兴趣与热情也为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一)不良的“示范效应” 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到旅游目的地。 虽然我们知道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是互相影响的,但实际上,旅游者带给目的地社会的影响比他们接受目的地社会影响的程度要大。 (二)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随着旅游者的进入,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使目的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丧失,进而减弱甚至丧失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以赚钱为目的的仿制工艺品大量出现,它们在形状、大小、制作工艺、材料以及质量方面很难和真正的传统手工艺品相比,但因其价格较低而被部分旅游者购买,这种仿制品不但不能表现传统手工艺的高超技艺和独特性,同时还会使旅游者对目的地民族文化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 旅游的发展还可能会使目的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品化、庸俗化。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甚至还被搬上舞台,甚至添加、补充或者压缩活动内容,表演节奏也明显加快,失去了其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另外,一些地方因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商业一条街或者建设一些娱乐设施时没有考虑到要和整个目的地的环境氛围相一致,使一些宗教圣地庸俗化。 (三)干扰目的地居民生活 旅游不但可能造成目的地物价的上涨,同时随着外来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和游客密度的增大,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缩小。旅游者对当地能源的消耗;个别旅游者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有些旅游者高傲自大,不尊重当地居民;政治观点对立或者种族和民族矛盾以及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差异等等,都会使当地居民由旅游发展初期对旅游者的热情友好态度转化为旅游超载时的不满、激愤,从而造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这种影响还可能造成当地居民的外迁。 三、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各种影响并非都是必然产生的。旅游对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有赖于目的地旅游业的合理规划、健康发展,有赖于目的地居民的正确、合理的观念,有赖于旅游者的旅游主旨和自身素质等等。而旅游对社会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仅是潜在性或可能性,这些影响在某些目的地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形成,而在一些目的地则并未形成社会问题。 1.在制定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合适的旅游容量,防止和控制旅游饱和或超负荷接待。 2.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管理机制,颁发全面、系统的与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条例,还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严格遵守并执行国家的旅游政策和法规,对各种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将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 3.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素质,使他们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解,避免歧视和辱骂,增进友谊,和谐相处。 学习任务三 旅游的环境影响分析 一、旅游对环境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目的地政府和居民认识到了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而旅游资源对环境又具有较强依赖性,这就促使目的地政府和居民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只有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才能使本地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1.推动了自然资源的保护; 2.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 (三)促进了接待地环境和设施的改善 目的地要发展旅游业,除了景区的规划建设、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还必须要进行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要能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保证这些设施在功能上的完善和数量上的合理。 二、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一)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 旅游业的发展对目的地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和噪声的增加上。相对其它消费,旅游是一种奢侈消费活动,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消耗的水源、能源要比平常多得多。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为游客提供交通、住宿和餐饮的企业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物,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绿化的维护,特别是高尔夫球场为维护草坪而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水体、土壤污染;游乐场以及其他娱乐场所产生噪声、光、电污染;规划设计不合理的建筑物与整体景观不协调造成的视觉污染、垃圾废物污染、沙质退化、冰川融化等等。 (二)大量接待旅游者会对旅游资源造成损害及破坏 1.会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及其存在寿命受到威胁。 这不仅与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而且游客接待量的增大本身就会侵害历史古迹的存在寿命。 2.可能加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和破坏。 大规模的游客的到来,本身就会加剧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和破坏。游客大量到来,脚踏踩实了地面,影响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这就是一些旅游景点内古树生长不良的重要原因;游客的到来还会惊扰野生动物,打乱它们的生活规律,以至被迫迁徙等等。 3.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不当行为破坏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 (1)开发中的“破坏性建设”。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知识或考虑不周,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缺乏规划,对景区的过度开发和建设都会造成对资源或其环境的破坏。 (2)超负荷接待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旅游业经营管理中,旅游者数量超过了合理容量,不但影响游客的旅游感受,还会破坏旅游资源,降低环境质量,有时甚至造成游客伤亡。 (3)管理中的失误造成目的地原有环境及氛围的破坏。 在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中,管理部门的一些不当行为也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三、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旅游建设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努力使旅游业在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破坏。 (一)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旅游环境的意识和风气。尤其要注意提高旅游开发经营者、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可在旅游活动中,增加与环保有关的活动项目等。 (二)制定相关法律,依法保护旅游环境 完善法律法规是做好旅游环保工作的法律保障。同时,还要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中的环保问题。 (三)在科研、监测、计划和技术管理等环节上采取有力的措施 建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监察制度;制定旅游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大力普及节能、节源的先进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在规划设计中采用技术手段解决旅游容量超载问题;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等。 (四)增加环保经费,提供资金保障 应该认识到,旅游环境保护会增加旅游开发的投入,用于环保的投入和环保经费在现阶段可能增加了政府或旅游企业的经济支出,但是从长远利益上看,有利于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