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八旅游文化介绍 教案(表格式)《旅游学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项目八旅游文化介绍 教案(表格式)《旅游学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项目八 旅游文化介绍
教学任务 旅游文化介绍 授课形式 混合式授课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结构特点 2.了解旅游文化的形成、地位和主要功能 3.掌握旅游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及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能够科学分析不同类型旅游文化的审美特点 2.能够有效结合旅游文化进行旅游产品开发 3.能够独立运用旅游文化指导游客进行消费
思政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讲好中国旅游故事,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旅游文化的地位、功能及建设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 旅游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
学习任务一 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 一、旅游文化的基本含义 (一)旅游文化的不同定义 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我国旅游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旅游意识、旅游活动及其精神产品”(张复,1991)。 2.“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有关旅游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具体说来旅游文化是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旅游主体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观赏或旅游服务中体现的观念形态及外在行为表现以及旅游景观、旅游文献等凝结的特定的文化价值观”(郝长海,1996)。 3.“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马波,1998)。 4.“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王明煊,1998)。 5.“旅游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制约下,经过旅游活动的具体实践的体验和积淀,形成的各种关于旅游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以及由各种意识形态凝聚成的有关旅游的各类物质的总和”(夏太生,1999)。 6.“旅游文化是人类通过旅游活动改造自然和化育自身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谢贵安,1999)。 7.“旅游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作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沈祖祥,1999)。 8.“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它是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章海荣,2004)。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在客体和媒介的作用下“人文化成”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摆脱人的自然属性、发展文化人格并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过程和成果。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主体的本质完善为主线的综合性的文化样式,是旅游主体为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塑造完善的文化人格及民族特性,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与回归。 (二)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 1.就文化进程而言,旅游文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结果。 2.就文化层次而言,旅游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整体文化下的亚文化。 3.就文化价值而言,旅游文化是一种具有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 4.就文化风格而言,旅游文化是一种个性张扬和充满活力的开放文化。 二、旅游文化的结构 (一)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主体文化是指旅游者文化。大致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旅游者的本民族文化;二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生成的文化,主要通过个体行为、旅游心理以及旅游者产品来体现。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本民族文化主要通过其主体文化人格来反映。旅游主体文化人格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个体人格为基础,融合地域民族文化品格后形成的一种崇高的旅游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并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旅游行为和旅游心理主要包括旅游者个体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现象。贯穿于旅游活动过程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之中,两者共同构成旅游主体文化中的旅游消费文化。 旅游者产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或以旅游活动为基础创制的各种产品形态。旅游者产品是旅游行为的物化状态,其外壳固然表现为物质形式,但其内核大都是观念性的。旅游者产品就其整体属性来看,基本上属于精神文化产品。 (二)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客体文化就是指旅游资源文化,在旅游实践活动中通常表现为旅游景观文化。一般而言,旅游客体文化具体包括原生性文化和派生性文化两部分。 旅游客体的原生性文化是指旅游客体在成为旅游资源之前固有的文化成分,是旅游客体文化形成的源泉之一。 旅游客体的派生性文化是指旅游客体成为旅游资源之后,因旅游而产生并附加其上的文化成分。较之原生性文化,旅游客体的派生性文化更具有旅游文化的属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客体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多重的。既有旅游者,也有旅游业,还有目的地居民,甚至还有其他一些主体,但最主要的还是旅游者和旅游业。 (三)旅游媒体文化 旅游媒体文化主要是指旅游企业文化,一般由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心态文化两部分组成。 企业行为文化贯穿于企业内部活动(如内部环境的营造、员工的教育、规范的制定等)和外部活动(如市场调查、产品开发设计、服务活动、公关促销等)的各个环节,内容包括企业规章制度、企业风气习惯、企业道德礼仪等。 企业心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主要由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部分构成。 三、旅游文化的特点 (一) 地域性 旅游文化以其整体性著称,但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各地区又展现出独特的差异性。 (二)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和种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使其与其他民族或种族区别开来。 (三)传播性 旅游主体在追求自由的本质力量驱使下,不断跨越两个或多个文化空间和社会环境,并吸附大量的旅游中介参与进来,表现为动态的线性结构,并呈现出移动传播性特征。 (四)多样性 旅游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东西,一旦形成便会在特定的人群中凭借自己的生命活力世代相传,因此,旅游文化总是那么丰富多彩。 学习任务二 旅游文化的形成、地位与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形成 (一)旅游文化形成的基础 1.旅游文化形成的地理基础 (1)地理环境为人们创造旅游文化提供了自然基础。 (2)地理环境为人们创造旅游文化提供了物质原料。 (3)地理环境成就了区域旅游文化。 2.旅游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1)经济是旅游主体文化的物质基础。 (2)经济是旅游媒体文化的物质基础。 (3)经济形态决定旅游文化的类型。 3.旅游文化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 (1)社会文化是旅游主体文化的源泉。 (2)社会文化是旅游客体文化的支柱。 (3)社会文化是旅游媒体文化的依托。 (二)旅游文化形成的途径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旅游客源地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彼此交流是旅游文化形成的主要途径。 通常,文化交流包括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两个方面。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其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对立或排斥的过程。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其文化因素之间相互结合或吸收的过程。 在旅游目的地这个文化交汇的特定舞台上,主客双方的文化交流是不对等、不平衡的。一般来说,客源地文化对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往往是多对一,而目的地文化对客源地文化的交流则是一对多。这种主客双方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和不平衡性特征,一方面奠定了客源地文化在主客文化交流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旅游者在旅游文化形成中的特殊作用。 二、旅游文化的地位 (一)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核心 旅游活动是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具有文化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基本属性。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首要属性,在旅游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这是由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和旅游企业的服务性特点所决定的。 (三)旅游文化是旅游企业经营的卖点 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卖点。由于旅游消费活动呈现突出的文化性特征,因此,很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就大打“旅游文化牌”,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确保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旅游文化的功能 (一)教化功能 旅游文化具有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的教化功能。 (二)审美功能 旅游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感受美,欣赏美,而美就蕴藏在旅游文化的客体——旅游文化资源之中。旅游文化具有强烈的审美功能,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三)经济功能 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并突出表现在促进消费和增加外汇收入这两个方面。 (四)交流功能 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交流功能,文化交流可以增强各个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深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维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学习任务三 旅游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一、旅游主体文化建设 旅游主体文化指的是旅游者文化。旅游主体文化建设,最主要体现在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加强旅游主体的文化修养 旅游主体的文化修养是决定旅游活动质量以及区域旅游发达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更新旅游主体的消费观念 更新消费观念主要是指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顺乎时代变革潮流,改变旧的旅游消费观念体系。 (三)提高旅游主体的鉴赏能力 旅游主体的审美鉴赏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只有这三种能力同时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鉴赏能力才会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旅游客体文化建设 旅游客体文化指的是旅游资源文化。由于旅游客体文化是旅游者、旅游业以及目的地居民等共同创造的,因此,旅游客体文化建设理应由以上角色共同参与。 (一)增强自然客体以文化意味 1.主题命名,即根据自然客体的特征、意境以及人们的寄托,为其起个漂亮的名字。 2.稍加修饰,即通过对自然客体不尽人意的地方稍微进行艺术加工,既可以尽显自然之美,又可以方便旅客之游。 (二)充分挖掘人文客体的文化内涵 1.要有所选择。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已决定开发利用的人文客体进行深度挖掘。 2.要反映原貌。对于选择挖掘的人文客体,要尊重历史事实,尽量反映其本来面目,不能随意更改。 3.要整理保护。所挖掘的文化内涵必须经过整理才能加以利用,对于那些珍贵而又脆弱的文化资源,一定要慎重对待,妥善保护。 (三)合理利用旅游客体的文化资源 科学利用旅游客体文化资源,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 1.多方兼顾,在旅游客体文化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要科学评价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2.永续利用,对旅游客体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争取做到旅游客体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媒体文化建设 (一)强化标志识别 标志性识别是一个企业区分于其他企业的最直观的部分,它是企业文化的静态展示,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旗帜、企业标志、徽章图案等基础性要素,以及企业的办公设备、建筑外观、产品包装、媒体广告、服装服饰等应用性要素。 要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很难起到标志作用。 要有创新性,能给人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朝气。 3.要有整体性,避免各种标志性识别不相协调,不能联为一体的印象。 4.要有艺术性,能够让人联想企业高超的管理艺术和高雅的审美境界。 5.要有思想性,能够反映出企业领导的经营理念和战略眼光;六是要有实用性,避免形式主义,华而不实。 (二)创建礼仪文化 1.要赋予礼仪文化明确的指导思想,将企业价值观渗透到礼仪文化的各种活动中。 2.要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使企业礼仪文化,特别是纪念性礼仪、生活礼仪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3.认真组织,精心设计企业礼仪文化的场景,创造良好氛围,使员工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企业礼仪文化一经创立,就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员工。 (三)营造文化氛围 1.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支持、帮助和关心员工。 2.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信机制和双向忠诚的人际关系。 3.要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的思想和文化素质。 (四)树立模范人物 1.企业高层领导应当率先垂范,做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广大员工起着示范作用。 2.要注意从基层中发现和培养模范人物,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对企业文化塑造发挥重要作用。 3.对企业模范人物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褒奖,以激发广大员工的仿效心理,从而促进广大员工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旅游文化发展趋势 (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一方面,民族旅游文化的建设,必须纳入世界旅游文化运行轨道,才不会脱离旅游文化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文化的民族基础依然存在,加上旅游者多样性需求的有增无减,旅游文化的民族性也将长期受到人们重视。 (二)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旅游文化总是在传统和现代的矛盾统一中不断向前发展。对于传统旅游文化而言,人们可能感到遥远和陌生,因此,容易产生怀旧情感,进而激发旅游动机;作为现代旅游文化来说,既有着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又有着千变万化的表现形式,对旅游者的消费影响非常大。 (三)大众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对于旅游文化建设,既不能只考虑大众性和普遍性的要求,从而导致千篇一律,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也不能只考虑独特性与个性化的要求,脱离了大众性文化基础,丧失旅游文化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二者应该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才能永葆旅游文化的活力。 (四)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旅游文化的发展建设,不仅具有浓厚的理论基础色彩,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应用性能,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