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项目十一 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教学任务 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授课形式 混合式授课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 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4.了解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5.了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6.了解“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能力目标 1.能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可持续发展分析 2.能用可持续发展理念解决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3.能用“两山”理论准确分析旅游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思政目标 1.展望我国未来旅游业,强化学生的使命感 2.学习旅游法律法规知识,建立行业法制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分析、“两山”理论认知教学难点 “两山”理论认知教学内容学习任务一 世界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旅游业将继续保持全球最大产业地位 20世纪末,旅游业逐渐超过石油、汽车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2019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为5.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 GDP的6.7%。 二、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将向东转移 欧洲和北美是现代国际旅游业的两大传统市场。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的东移,亚太地区将成为未来国际旅游业的“热点”区域,其旅游业将呈现更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三、国际旅游方式趋向多样化 旅游模式的发展将会出现很大变化:散客旅游逐渐多于团体旅游,短线旅游多于长线旅游,地区性旅游和中程旅游将成为旅游的主体,自助与半自助旅游将代替包价旅游,商务、会议旅游将成为团体旅游的主体。 四、国际旅游客源市场趋向分散化 长期以来,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在地区结构上一直以西欧和北美为主。到21世纪中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国,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的旅游客源国,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市场。 五、中远程旅游渐趋兴旺 中远程旅游,特别是横渡大洋的国际旅游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运输大发展的直接结果。近年来,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中远程旅游的行列中来。随着更加快捷、安全、舒适的新型航空客机投入运营,全球性大规模的中远程旅游将成为可能。 六、生态化旅游需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不断融合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回归自然欲望的日益强烈,生态旅游需求也应运而生。旅游者从最初的拥挤式旅游环境中走出来,开始追求自然、健康、卫生和环保型的旅游环境,“绿色”成为新世纪旅游业经营的关键点。面对新的旅游需求,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旅游业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应注意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高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科学技术推动了现代交通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方便了人类的旅游活动。高新技术的应用方便了旅行活动,节约了旅游时间,降低了旅游成本。 学习任务二 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地位逐步提升 自1978年我国旅游业从外事接待型转为市场型以来,经历多年发展,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行业结构、管理水平以及市场规模越来越与国际接轨。 随着旅游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旅游业启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参加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机构的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旅游事务规则的制定,加强多边和双边旅游合作,在世界旅游业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在国际旅游事务中发挥旅游大国应有的作用。 二、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东西部旅游协调发展 (二)城乡旅游协调发展 (三)区域旅游成为一种趋势 三、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一)优化行业结构 (二)优化市场结构 (三)优化产品结构 1.完善观光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 2.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建设,适应大众旅游由一般观光到度假休闲的消费转变。 3.推进现代化旅游产品建设,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产品体系。 4.提升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形成新的旅游生产力。 5.推动旅游纪念品的产业化发展,形成旅游纪念品开发体系。 (四)优化组织结构 四、旅游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旅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一大批有实力的国外旅游企业进入中国旅游市场。这些企业在带来大量国际客源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给中国旅游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冲击。中国旅游企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增强竞争实力,迎接未来挑战。 五、旅游企业发展呈现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的趋势 企业集团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集团化是旅游企业发展的趋势,这是因为企业集团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增强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六、旅游业呈现高科技化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旅游业正经历着由规模到效益、由数量到质量、由粗放到精细、由国内到国际的产业提升阶段,要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成功跨越,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新颖的拓展理念来推动旅游业发展。 七、旅游业将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洁净旅游”,要求所有的旅游目的地尽最大的努力控制污染、减少破坏,提供清洁、卫生、安全的旅游环境。 学习任务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明确的体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人就提出许多精辟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是为谋求新的发展模式而创立的新的发展观。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21世纪议程》,即著名的地球宣言,它宣布全世界人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采取一致行动,使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间的准则。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1.生态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 3.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在充分考虑开发旅游资源、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力之上,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既能适应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能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努力谋求旅游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一)公平性 (二)持续性 (三)和谐性 (四)统一性 (五)合作性 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加拿大全球大会,比较全面、系统地表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强化生态意识,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 (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五、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旅游承载力管理,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旅游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三)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增加环保经费,加强科学研究 学习任务四 “两山”理论认知 一、“两山”理论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就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科 学 论 断。 2006 年,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总结了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把 “两 山”理论写入 《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其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明确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二、“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 “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一)“兼顾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二)“前提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三)“转化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两山”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两山”理论的区域意义 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两山”理论不仅要指导浙江省率先建成美丽浙江,而且要指导浙江省成为美丽世界的“重要窗口”。 (二)“两山”理论的国家意义 “两山”理论对于建成美丽中国、加快我国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两山”理论的世界意义 “两山”理论对于美丽世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全球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