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项目四 旅游资源分析教学任务 旅游资源 授课形式 混合式授课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 6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及研究意义 2.熟悉国家标准体系中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3.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调查方法 2.能够独立完成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3.能够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进行系统规划思政目标 1.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感情 2.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肩负起生态发展的责任与使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学内容学习任务一 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介绍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一)资源的含义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人类劳动为社会经济生活创造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 (二)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一)美学观赏性 即旅游资源同一般的经济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具有美学特征。 (二)地域分异性 即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反映着一定的地理环境、建筑艺术、民俗、宗教、文化的特点。 (三)内容广泛性 旅游资源在其表现形式上看,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代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时间节律性 即旅游资源受所在地理纬度、地势、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其自然景观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固定性 旅游资源总是和区域环境融为一体,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具有空间固定性的特点。 脆弱易损性 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本身的脆弱性以及旅游资源环境载体的易损性,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原貌。 (七)变化发展性 随着人们审美体验的变化和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 三、研究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 异地的旅游资源对人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没有旅游资源,人们的旅游活动便不可能发生。 (二)旅游资源是刺激旅游需求的外在动因 旅游资源的品位越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会越大,那么,旅游者的需求欲望就会变得越强。 (三)旅游资源是设计旅游产品的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旅游产品设计、旅游项目规划以及旅游线路安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旅游资源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基础 任何一个地区想要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条件,而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开发的基础性条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 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分类 (一)旅游资源分类的含义 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共同特点和存在的差异进行归并,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类型)的工作过程。 (二)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体系 2017年12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国家标准。该标准根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形态、特征等,将我国旅游资源划分为8个主类、23个亚类、110种基本类型三个基本层次。 (三)建立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体系的作用 首先,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管理和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 其次,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体系,注重了旅游资源的观赏属性,强调了现存状况、形态、特征等因素在资源类型划分中的作用。 最后,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体系,分别增加了“自然景观综合体”和“人文景观综合体”两个亚类,使旅游资源单体区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二、旅游资源调查 (一)旅游资源调查的含义 旅游资源调查是根据旅游资源国家分类标准,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种类、数量、规模、结构、级别、特征、成因、空间分布、组合程度等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统计和整理,以确定旅游资源的存量状况,并为区域旅游开发提供决策依据的工作过程。 根据调查方式和精度要求的不同,旅游资源调查可分为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两个层次。 (二)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1.旅游资源的环境背景调查 旅游资源的环境背景调查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调查、人文环境调查以及环境质量调查。 自然环境调查具体指调查区概况、地质地貌要素、水体要素、气象气候要素、动植物要素等方面内容; 人文环境调查具体指调查区的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措施、法律环境、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医疗卫生以及当地居民态度等基础性内容; 环境质量调查具体指调查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状况,包括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类污染以及治理程度,还有对传染疾病、放射性物质、易燃易爆物品等的管理。 2.旅游资源的本身状况调查 旅游资源的本身状况调查主要涉及对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结构、特征、成因、空间分布、组合程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的调查。 3.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调查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调查具体是指旅游供给要素调查、旅游客源市场调查以及旅游区位关系调查。 (三)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 1.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法 通过收集旅游资源的各种现存数据资料,从中选取与调查项目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2.现代科技手段分析法 通过使用各种声像摄录设备(照相机、摄像机等)、地理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先进测量手段、现代物探技术等,在调查区进行实地勘察的时候,将各类旅游资源全面完整地记录下来。 3.田野勘测调查分析法 通过观察、踏勘、测量、记录、填绘、摄像等方式,亲身接触旅游资源,获得客观感性认识,形成第一手宝贵资料。 4.访谈询问调查分析法 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 三、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含义 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本身价值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1.全面系统原则 不仅要注重旅游资源本身的规模、结构、成因、特色等多种因素,还要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区位、环境、客源、交通等作为外部条件纳入评价范围。 2.动态发展原则 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变化趋势,从而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做出科学、准确和全面的评价 3.尊重事实原则 广泛运用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建筑学、审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本质、属性、价值、功能等核心内容,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 4.兼顾三大效益原则 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既要从理论方面对旅游资源的性状特征进行深入全面的定性分析,又要根据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将各种评价因素予以指标量化,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把定性描述用定量关系来求证。 (三)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1.旅游资源个体品质评价 对旅游资源的特征、性质、状态、成因、数量规模以及功能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 2.旅游资源组合系统评价 分析评价旅游资源个体在区域组合系统中的突出地位与重要作用、类型结构及空间组合、不同级别资源个体的搭配关系、交通联系的便利程度等。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自然生态条件、建设用地条件、城镇分布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条件、旅游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主要客源市场分布及距离的远近等。 (四)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1.定性评价法 定性评价法又称经验评价法,是评价者在调查并收集了大量旅游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经验将各种信息分类整理,主观地进行价值判断。 比较成熟的定性评价法有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和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 2.定量评价法 定量评价法是通过统计、分析、计算、整理,用具体的数值来表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质量等级的方法。 定量评价法根据参与评价的因子数量不同,又可分为技术性单因子评价法和多因子综合量化评价法。 3.旅游资源国家分类标准体系中的评价方法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国家标准中,提出了由“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赋分和“附加值”赋分两部分组成的评价方法。 据旅游资源单体在评价过程中所得分值的不同,从高到低可将其分为五个级别: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大于或等于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为30~44分。 学习任务三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含义 旅游资源开发是以旅游业为前提,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 旅游资源开发包括以下基本含义:首先,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旅游业,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其次,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就是将特色旅游资源加工成景区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最后,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组织性、计划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充分验证才能成功。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 (一)突出特色原则 只有根植于本地自然、历史和民族文化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二)保护利用原则 一方面,要对旅游资源本身实施严格保护,尽量延缓自然衰减,努力避免人为破坏;另一方面,要对旅游资源所依存的各种环境条件进行严格监管,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三)市场导向原则 必须研究旅游客源市场,了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动态,掌握需求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开发方向。 (四)总体规划原则 开发之前必须做好总体规划,合理调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力量,强化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协同合作。 (五)综合效益原则 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中经济、文化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力争做到旅游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全面兼顾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综合效益。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内容 (一)设计旅游景区景点 既包括新的景区景点的规划、设计、论证和施工建设,同时也包括对原有景区景点的维护、改造、创新和升级。 (二)规划旅游交通设施 便宜、快捷、安全、舒适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基本要求,在旅游界也通常用“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这九个字来评价和衡量一个旅游目的地交通的完善程度。 (三)完善旅游配套服务 旅游配套服务是指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期间必须依赖的各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一般分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两大类。 (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 加强旅游人力资源规划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能够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从而推动区域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分析 综合归纳可以分为自然作用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 1.自然作用:第一,各种自然灾害;第二,环境要素的缓慢变化;第三,某些动物和昆虫的直接破坏。 2.人为因素:第一,旅游者在消费活动过程中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破坏;第二,目的地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破坏。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首先,作为一种资源,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其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都是可利用的。其次,任何一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不可能对它们进行无休止、无穷尽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坚决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三)实施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技术保护措施 针对不同的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性措施来抵御自然力和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与破坏是最直接有效的。 2.旅游资源的行政保护措施 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分两种情况进行:一是设立风景名胜区政府,旅游开发由该级政府全面实行管理,如黄山风景名胜区就是由安徽省黄山市全面负责管理;二是风景名胜区没有成立政府的,则在风景名胜区内部设立相应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3.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措施 依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条例规章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条件进行保护的行为。 4.旅游资源的教育保护措施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使社会所有成员树立环保意识,珍惜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规划保护措施 编制旅游规划,特别是《旅游资源保护专项规划》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以此指导特定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