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登高》——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第1版教学目标1.把握《登高》文本中“景—情”关系的特征,了解并练习为诗歌作注的鉴赏方法。 2.品词赏句,感知与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感情。 3.体会“登高”文化并形成对其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把握《登高》文本中“景—情”关系的特征。2. 了解并练习为诗歌作注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 1. 品词赏句,感知与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感情。2. 体会“登高”文化并形成对其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学习目标】 1.把握《登高》文本中“景—情”关系,了解并练习为诗歌作注的鉴赏方法。 2.品词赏句,感知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3.体会“登高”文化并形成对其文化价值的正确认识。 【理解感知】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千家注杜诗】作注是一种阅读、传承方式。 【导入】核心任务:为下一届同学学习杜甫《登高》提供一份注解较为全面的学习资料 【活动一】结合前两联,参照教材注释,抓住景物特点结合自身感悟为其作注。 问题1: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景物特写镜头 (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结合自身感悟为其作注 【我注杜诗】 【急风】诗人内心的悲凉。 【高天】诗人内心的孤苦无助。 【哀猿】用猿声的哀伤来传达内心的哀愁。 【飞鸟】用“回鸟”自比,表达自己因为战乱而到处漂泊,有家难回的艰难处境。 【清渚和白沙】用冷色调的事物传达内心的沉郁。 问题2:体会作者心情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沉郁的情感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的哀鸣,仿佛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我注杜诗】 【落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长江】一泻干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范围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数量上)】 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村托了生命的短暂。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放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无边落木之声,不尽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的苍凉雄浑、沉郁悲壮,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小结】全诗前两联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衔接过渡】如果说前两联重在写景,那么后两联我们作注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哪个方面呢? 【明确】情感 【活动二】结合后两联,超越教材注释,抓住情感为其作注。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一) 读书和漫游时期 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 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不第,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走近作者(二) 困居长安为官时期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走近作者(三) 羁旅和舟中长逝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诗。后来他逃出长安,战乱和饥荒,加之对仕途的失望,47岁弃官入蜀。在朋友的帮助下建了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当时安史之乱虽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内部朝政腐败,割据势力征战不断,外有吐蕃的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皇帝出逃。 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去世,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郁闷像一团乌云一样压在心头。为排遣烦恼苦闷,作者抱病登台写下这首七言律诗,但悲凉的江峡秋景更增添了他的悲哀。此时杜甫55岁,三年后客死舟中。 (引用)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问题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 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注杜诗】 【羁旅之思、暮年之叹、疾病之痛、孤独之苦】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而忧心忡忡。 【艰难、潦倒】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想借酒浇愁,无奈老病缠身只能停止。 (感知诗人)【忧国忧民】 【总结】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境界雄浑、阔大,内容深广、深厚,情感深沉、含蓄; 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活动三】拓展延伸,品味“登高”文化。 【我探我究】 意象注释情怀(参考资料) 登高诗常见思想情感: 1、登高怀人、客中思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重在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课后作业】熟悉网站用法,梳理出杜甫晚年漂泊线路上与登高内容相关的作品,去进一步感受杜甫这些登高作品给予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https://www.sou-yun.com/poetlifemap.html 766年夔州《阁夜》、767年夔州《登高》、767年岳阳《登岳阳楼》、769年湘阴《登白马 潭》、769年长沙《楼上》…… ——杜甫行迹图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