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和国家出路的探索 复习课件-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和国家出路的探索 复习课件-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课程标准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复习要点
理解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抗争以及局限性;
第11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考向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0 【Ⅲ】28.洋务运动民用企业 17.山东·洋务运动(詹天佑)
5天津·洋务运动 7海南·洋务运动
2021 【甲】28·太平天国的严峻形势 【乙】28·戊戌变法内容 6湖北·中体西用
6福建·晚清军工企业 6山东·戊戌变法评价
2022 【甲】29·维新变法背景 【乙】28·维新变法背景 10浙江·中体西用 6广东·洋务运动
时空
反侵略的斗争事迹:如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镇南关大捷、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辛亥革命等
探索出路: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五四运动
民族独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尖锐。(列强VS中国|统治VS农民)
(2)官吏贪污人民愤恨统治矛盾。
(3)自然灾害严重激化官民矛盾。
(4)洪秀全屡试不中,心怀不满,探寻新路;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提供理论支持。
2.过程:
1851.1.11金田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
1853.3克南京,
改定天京
1853西征
1853-1855北伐
1856军事全盛
1856年领导集团内讧,由盛转衰
1864年 湘淮加列强军队合力镇压,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拜上帝教】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
不同:西方基督教:主张忍受现世苦难,寄幸福希望于来世。
拜上帝教:会员主要是贫苦群众,宣传农民革命思想和组织号召群众进行斗争的工具,在现世建立人间“天国”。
【基础梳理】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3.纲领性文件:(1)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
土地分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理想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进步性、革命性】
(1)①平均分配土地制度,一定程度满足农民要求,打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2)农民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勇于探索的精神。
【基础梳理】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落后性、空想性、不足性】
(1)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社会现实和发展规律。
(2)落后性:农民阶级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阶级的领导。
(3)不足性:未认清半殖地半封建社会未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核圣库制度】太平天国时期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经济制度,即公库、国库。农民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全部缴纳圣库。定都天京前,保障部队供给,吸引农民参加革命和保障军事纪律等都发挥积极作用;后期成为供太平天国各王、将领等取用的来源。
3.纲领性文件:(2)1859年《资政新篇》
【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改革方案。
【局限性】
①革命性:目的是进行反封建反侵略。
②进步性: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
③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未真正实行。
政治:学习西方以法治国,选举官员。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社会生活:修铁路、公路、办银行,开设新式学堂、医院等。
外交:平等往来,自由通商。
【基础梳理】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4.评价:
【基础梳理】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1)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2)影响:
1)政治上:①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②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 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中央集权被削弱。
2)经济上:导致了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的局面;催生洋务运动的发生。
3)思想上: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4)太平天国运动推动和影响了亚洲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大多迫于贫困,希望改变经济地位。
②领导阶层学识与才略有限。定都天京后,领导者糜烂腐化,又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③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而孤军深入。
④意识形态构建问题: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未处理好拜上帝教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违背人性的措施。
⑤外交失策:未积极争取外援,清政府因与西方列强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而获得支持。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和洋人组织的常胜军(洋枪队)围攻下,溃败而亡。
【基础梳理】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拓展提升】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结合所学知识,构建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内在联系?
鸦片战争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军费与赔款
政府搜刮
加捐加税
洋货涌入(特别是东南沿海)
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
鸦片贸易
银贵钱贱
物价飞涨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广西是客家人聚居区,客家人大量迁入广西东南地区,进一步激化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矛盾。清朝前期,广西人口迅速增加,而耕地面积则所增无几,以致人均耕地面积由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40.88亩下降到嘉庆十七年(1812)的1.62亩。
2.以空间为思考重心,
分析太平天国发生在广西的原因。
(1)从与鸦片战争后开放的地区看,广西地区,靠近广州通商口岸,更易受到外来的冲击,社会变化、动荡也更为激烈。
(2)广西地处西南,属于比较边远的省份,受中央的影响力也相对比较小中央政府对其控制力较弱
(3)客家人大量迁入广西东南地区,人地矛盾、土客矛盾突出。
(4)广西自然灾害严重
【拓展提升】
①客观上:没有一定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②主观上: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③根本上: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为何都无法实行?
①客观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
②主观上: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③根本上: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拓展提升】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4.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拓展提升】
6.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看太平天国
(1)从太平天国爆发原因看是既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冲击的产物
(2)从太平天国起义理论新看用外来基督思想发动农民反封建
(5)从太平天国影响看具有世界性意义,成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3)从太平天国治国方案《资政新篇》顺应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性,
《天朝田亩制度》固守农耕经济的牢笼,与世界发展资本主义大势相悖。
(4)从太平天国失败看,它具有其他农民起义不具备的特点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拓展提升】
(1)太平天国运动与清王朝:扫荡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同时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地方督抚权力膨胀,削弱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地主地位得以提升;湘军、淮军的崛起,也为中国近代军阀的诞生树立了榜样。
(2)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间接促使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展,间接促使中国迈开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3)太平天国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金田起义被康有为借来说服皇帝变法的重要依据;孙中山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总之对中国的许多政治势力产生了间接影响。
6.用联系的观点看太平天国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关系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拓展提升】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乡村,外国教会猖狂膨胀,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过程
(1)时间:1900年前后(1898—1901)
(2)口号:扶清灭洋
(3)范围:中国北方(山东、京津地区、东北等)
(4)过程:起自山东—扩展至京津—被镇压
(5)形式:武装起义
(6)结果:中外联合镇压下失败
3.当局态度
(1)清政府:支持—利用—镇压;镇压。
(2)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取缔;镇压。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基础梳理】
【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盲目排外;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
二、义和团运动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基础梳理】
【进步性】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进行改革。
4.评价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为什么是山东?
1、自然灾害尤为严重
2、义和拳等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有着长期活动的历史
3、山东督抚剿抚兼使,以抚为主的政策
4、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侵略加剧
二、义和团运动
【拓展提升】
第一篇章 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助清灭洋
兴清灭洋
保清灭洋
扶清灭洋
【拓展提升】
2.“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二、义和团运动
【归纳总结】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 政治上 思想上 组织上
太平天国运动 《田》《资》 拜上帝会 天京变乱
义和团 运动 无纲领; 扶清灭洋 中国传统宗教(白莲教等) 义和团没有统一组织领导,斗争分散
一、阶级局限性
二、时代局限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农民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宗教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国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开始对外侵略扩张,输出商品,掠夺原料。
(2)国内: ①清朝政治统治危机四伏,妄自尊大; ②外患日深 ③鸦片战争失败,惊醒有识之士,爱国的士大夫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1785-1850):设译馆,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1794-1857):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各国政治制度,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为洋务派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推动作用)
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长处。②“制夷”:抵抗西方侵略。
(3)徐继畲:《瀛寰志略》介绍世界各国风土人情和西方的民主制度,近代第一部地理著作。
3.目的:学习西方技术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基础梳理】
积极:
①迈出向西学习第一步,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②开阔国人视野,启迪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从此西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③对后来洋务派和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
①其思想属于传统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范畴,不未触及专制制度。 ②没有大规模付诸实践。 ③对西学认识不足。对西方学习认识处于历史地理、军事等,未触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根源性方面。④少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未形成时代风气。⑤仍存“天朝上国”的傲慢
一、开眼看世界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基础梳理】
①冲破传统闭关自守的禁锢,开始“开眼看世界”。
②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主张“师夷长技”。
③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
(1)新思想:
4.林则徐和魏源的新思想及评价
(2)评价: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动摇统治基础。
(2)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加剧。
(3)理论:西学加快传播,“中体西用”发展。
2.目的:自强、求富
(1)直接目的:镇压太平天国,抵御列强侵略。
(2)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
4.特点
(1)只习西方技术,未习先进制度。
(2)引进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技术,开启早期现(近代化)尝试。
【历史解释】洋务运动的特点
1.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压力。
2.以兴办军事工业为开端。
3.以移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要途径。
4.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
5.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
——虞和等《中国近代史(第3卷)早期近代化尝试》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基础梳理】
前期(19C60S):为自强 创办官办 军事工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前期(19C60S):为求富 官督商办 民用企业
工业近代化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基础梳理】
5.实践
①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基础梳理】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②客观上激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政府的国防力量;
④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促进本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⑤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⑥不改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6.评价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基础梳理】
7.失败的原因
从学习目的上 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从学习内容上 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从企业管理上 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管理制度混乱。
从国内环境看 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从外部环境看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1.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也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拓展提升】
二、洋务运动(19世纪六十年代——1895年)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拓展提升】
二、洋务运动(19世纪六十年代——1895年)
2.洋务企业的特点
位置:主要 分布在上海、天津、武汉、福州等通商口岸;
近代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创办方式多元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经营方式多元化:引入股份制;发行股票
创办者:企业创办者主要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地方督抚;
领域:企业主要涉及枪炮、船舶、矿冶、纺织等军事与民用相关领域
(2018·课标全国卷Ⅱ·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缺乏核心技术
缺乏专业人才
管理体制落后
资金技术不足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二、洋务运动(19世纪六十年代——1895年)
3.洋务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拓展提升】
4.洋务运动之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拓展提升】
二、洋务运动(19世纪六十年代——1895年)
1)内容:“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用”主要指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坚持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为国家的基础;“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洋务派主张“变器不变道”,即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3)影响: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利于推进近代化。对西学认识局限于物质层面;将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相结合,注定要失败。
2)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人不易接受新思想;
策略中庸,便于国人接受,利于西学传播。
内容:
⑴政:减冗衙,修刑律,改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⑵经:重工商,振农业,奖实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系列工商业规章;
⑶军:改军制,扩新军。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⑷教: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结果: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1.清末新政(1901-1905)
背景: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性质:清政府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
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推动民主思想传播,加速资产阶级革命到来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基础梳理】
三、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11)
2、预备立宪(1906-1911)
影响
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封建统治
经过
⑴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⑵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 ,渐行立宪
⑶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⑷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阁员,皇族占7人
骗局。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组成“皇族内阁”,按英日立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
实质:
目的:
⑵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
⑶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⑷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⑴客观进步意义: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潮流
如:第一次颁布了宪法大纲,成立经选举产生的具有议院雏形的资政院和谘议局。其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基础梳理】
三、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11)
材料:清末新政作为传统集权政治体制下的社会变革运动,最终是失败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来,这是因为清政府无法应对现代化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从而使自己陷入越来越严重的权威危机,并最终被改革所引发的各种合力所推翻。
——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废科举
建新军
兴实业
组建皇族内阁
新式教育
地方咨议局设立
知识分子前途危机
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人才
传播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革命思想,使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革命新军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壮大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力量
立宪派离心,汉族官僚的离心,更多的人同情或倾向革命,壮大了革命的力量
推行地方自治,中央集权进一步衰弱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拓展提升】
三、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11)
1.清政府是怎样被改革引发的各种合力所推翻。
①本质封建落后性: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②主观目的反动性:为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③客观影响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④实际作用背离性:从直接影响看,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从根本影响看,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⑤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
2.整体认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拓展提升】
三、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11)
第二篇章 地主阶级的探索
【归纳总结】从开眼开世界、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看地主阶级探索
开眼看世界
开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维护清朝统治;
主要学军事技术;未付诸实践等
洋务运动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中体西用;单纯学习技术,未触及政治制度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
维护清朝统治;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结论:地主阶级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关心自身统治更甚于关注近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无法迈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关键的步伐,一再错失中国近代化的机遇,清王朝最终在革命中覆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