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日,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问世,可以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逼真的富有想象力的场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专业视频生成能力。因而,技术与文艺的关系再一次引发人们关注与探讨。近年来,科技的迭代创新让人应接不暇,在催生文艺新形式、文化新业态的同时,也给不少人带来困惑和忙乱。如何认识新技术引发的新文艺现象,如何把握其影响下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方向,是当前需要研究解答的问题。
对文艺来说,除了审美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它还具有传播属性。为什么说文艺有传播属性?或者说为什么要上升到“属性”的层面来认识文艺的传播特性?其一,文艺创作的动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传播。用匈牙利文艺理论家阿诺德·豪泽尔的话说,艺术家每一次对思想、感情和理想的抒发,都是对真实或假想的接受。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交流、传播行为,是个体之间连接的纽带,以建立共同生存所需要的秩序。其二,文艺的呈现依赖传播介质和载体。只有审美意象只能说是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只有借助媒介将其变成“手中之竹”,艺术作品才得以呈现。没有介质和载体,就没有文艺作品的产生。其三,文艺需要传播才能得到欣赏者“身份认证”。从理论上说,只有创作的作品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真正成为艺术品。传播载体和平台正是联结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桥梁和纽带。
文艺的传播属性决定了科技进步是文艺创新的内在动因之一。因为无论是艺术呈现的介质还是作品传播的载体,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并随科技进步而改变,从而对文艺产生深刻影响。
由于文艺的传播属性和与科技的内在关联,科技对文艺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一是促进艺术形象乃至表现形式的创新。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媒介都可能与创作者的情感形成互动,从而影响到审美意象的形成和呈现方式的创新,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二是推动创作方式的变革。比如,电影以工业化的方式进行创作生产,起源于20世纪初,这与工业时代摄影机、制片技术等的改进密切相关;当下,随着信息化带来的电影新技术的应用,电影后期制作的比重显著增加。音视频制作软件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应用等,使音视频创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可以想象,AI等高新技术应用,将会为艺术创作提供更便捷的路径、更广阔的创意空间、更多样的选择。三是带来文艺传播和接受方式的改进。新的技术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体形态,从而极大地改变文艺的传播力、影响力。比如,网络媒体、智能手机普及后,“线性传播”被“点播十互动十伴随”取代,节目“货郎”变成了节目“超市”,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多满足,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文艺生态也会随之改变。四是引起受众欣赏口味和艺术生存“土壤”的变化。科技在影响创作的同时,也在通过另一条渠道影响着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受众。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节奏、人际交往、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比如,电影《百鸟朝凤》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唢呐老艺人焦三爷面临技艺失传时的痛楚,根本原因则是现代条件下人们有了更多新的选择。
(摘编自袁正领《如何看待新技术对文艺的影响》)
材料二:
正如对艺术境界的探索没有终点,技术创新也永无止境。在多种技术交织而成的新型创作语境中,理解人机交互模式、探索人机协同应用场景,是智能时代进行文艺创作的新要求。
首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入将艺术创作分为有人工智能辅助和无人工智能辅助两类。国外已有多家期刊发布公告,明确拒绝接收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有的科幻杂志甚至为此关闭了自由投稿通道,创作者需要在投稿前申明没有用到人工智能工具。其次,人工智能辅助创作也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传统的创作过程是创作者就一部作品持之以恒地进行打磨,但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创作者的艺术创意在很短时间内就产出批量内容,风格品质参差不齐,创作者需要从众多“产品”中选取一件进行精心调整。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水平还不足以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参数式内容生成,还是风格迁移的程序应用,它们在极短时间内批量化产出的语段、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尚未催生出获得公认的人工智能艺术家。这也对人类创作者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要有意识地培养能与智能工具良好沟通的数字素养。
以人工智能绘画为例,设计师为了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可能要先后借助智能工具和图形软件生成数百幅画作。这些画作的主题立意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每幅画的题材、场景、视角、氛围元素,等等。随着设计师发出越来越具体、确切的语句指令,人工智能不断做出精细调整。这样的创作方式体现出数字素养对于未来人机协同创作者的重要性。创作者需要有效组织人工智能所能理解的语言,形成最优指令,尽可能释放人工智能的潜力,使之快速而大量地输出内容,以便创作者从中进行甄别和挑选。回顾人机结合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艺术创作经历了人工创作、机械复制和数字化转型之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将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带入了新的智能化阶段。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的创作者们正在大幅延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体现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全新赋能。
作为一项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为文艺创作带来多方面影响。辩证地看,它一方面有助于更加高效、便捷地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内容产品,另一方面也因产品数量的激增而面临艺术性和原创性等考验,艺术创作的诗意和不可预期的灵感愈发显得珍贵。我们要掌握好驾驭这项新技术的本领,借以提升文艺创作生产效能,减少它所带来的其他影响。如何将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挑战转化为激发创作的新机遇,是当代文艺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并不断探索的课题。
(摘编自杨俊蕾《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借助媒介将审美意象变成“手中之竹”,艺术作品才能得以呈现,否则单独的审美意象只能是“胸中之竹”。
B.新的技术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体形态,能够更多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改变文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C.与传统的创作过程不同,现代创作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在风格品质众多的艺术产品中选取一件进行精心调整。
D.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的语段、图像等都无法得到公众的认可,因此它不能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技发展带来的电影新技术的应用,使后期制作比前期拍摄更为重要,这推动了电影创作方式的变革。
B.人工智能会根据操作者的指令做出调整,这就要求创作者具备能与智能工具进行良好沟通的数字素养。
C.创作者们借助人工智能大幅延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这使得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将步入新的智能化阶段。
D.人工智能促进文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新机遇是当代文艺发展的重中之重。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使得论证逻辑严密,层层深入。
B.材料一将传播载体和平台比作桥梁和纽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C.材料二举国外多家期刊已明确拒收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例子,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
D.材料二中“无论……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基本”等词语体现了论证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为明清小说的繁盛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B.艺术作品中的美学和创意能助力科学家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
C.艺术家能在互联网上接触到更多素材,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D.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艺术作品中。
5.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过 河
周天红
雨在天空中飘着,肩上是一挑竹片,大林感觉自己就要被压入河底。
一挑竹片对于一个娃来说,那是很沉的重量,何况还走了七八里的山路。大林累得不行,竹片和河水一直往自己身上压,害怕、恐惧、绝望,一切都像河水一样往心里涌。大林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感到自己快要死了—要么被竹片压死,要么被河水淹死。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痛苦而艰难的过程。何况大林还是一个半大的娃呢。
大林想到了爹。爹是同大林一起从村子里挑竹片去洞子场卖的。一路上,爹都不紧不慢地跟在大林后面。这是大林第一次挑竹片去洞子场卖,也是在爹的鼓动和带领下,他才感觉自己全身都是力气,能行。有钱的刺激和洞子场包子、馒头、稀饭的刺激,不行也得行。可这一身的力气太小了,经不起竹片和河水的挤压。大林感觉自己真的快不行了,不停地喊着:“爹呀,快来救救我。”大林知道,这个时候,爹是唯一可以救自己命的人。可爹在哪里呢?他喊破了喉咙,爹还是没有回应。绝地反击,绝处逢生,大林用尽了全身力气,推开肩上的竹片,双手撑着河底,用腿脚紧扒着河底,站起来了。
大林站起身后,一眼便看到了爹就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抽着叶子烟,两眼直直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一股子无名的恨涌上心头,直抵脑尖。大林恨爹,在自己最困难最要命的生死时刻,他怎么就不伸出援手帮自己一把啊。哪怕是喊两声“站起来”鼓一把劲儿也好呀。爹是不是觉得自己无能,想让自己早点死,让自己难堪而懦弱地离开这个世界?
大林狠狠地看了爹一眼。
爹轻描淡写地看了大林一眼,用手朝河里指了指,意思是让大林朝河中间走走看。
走走就走走,都死过一回的人了,有什么好怕的。大林顺着爹指的方向朝河对岸一直走去,全身上下包括心情一下子都轻松多了。这河水,能淹死人?河水浅着呢,不过两个拳头深的水,刚好淹到腿肚子的地方,想淹怕都不能够死人。
村子被四面大山围着,一条小河绕着村庄流淌,没有桥,要想出村子,就得从长石滩踩水过河。洞子场是方圆二三十里唯一的场镇。山里人要卖猪、牛、鸡、鸭等牲口或是要买油、盐、柴、米等生活用品,都得去洞子场。山里人要卖木料或竹片,就更不用说了,得去洞子场,要么在那里装车,要么在那里扎成竹木筏子成捆成捆地顺着小河划出去才能变成现钱。从村子出发,上老鹰崖,下半边坡,走鹅颈岭,长石滩是绕不开的地方。长石滩是一条小河最浅处,只有那里才能踩水过河。一条长约十几米、宽约七八米的石滩子横着长在河里,像牛背一样露着。石滩上常年流水不止,时不时有鱼虾乱蹦。大山里没涨洪水的时候,踩着它就能过河。
①从河的这边走到那边,又从河的那边走回这边,大林试着胆儿顺着石滩子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水真的一点都不深,真能踩着过去,哪能淹得死人呢,都是自己在吓自己。
爹坐在河岸边的大石头上,看着大林踩水过河时越来越大胆越来越自信的模样,笑出了声。
全明白了,大林心领神会,爹是在测试自己的胆量。挑着竹片去洞子场的路上,大林的脚步明显轻快了许多。②在洞子场上卖了竹片,爹还破例喊他一起去刘二娘的店里吃了回豆花饭。那肚皮吃得鼓鼓的。
后来好多时候,大林都是一个人挑着竹片去洞子场,路熟悉了,三五几步就能踩着长石滩的河水,过了那条河,心里一点也不紧张,每次都有一股子成就感涌上心头。
爹说:“娃啊,还记得那年长石滩挑竹片淹水的事儿不?”
又一个黄昏,西山的太阳就要沉入山底,眼看又是一场雨。
好些年过去了,大林已经很久没有和爹一起在门前屋檐下说说话了。收竹片,拉竹片,卖竹片,出村子,去山外,到城里,这些年,大林还是同竹片打着交道。山里娃呀,要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过上好日子,就得围绕着山里打转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竹子是村子的主要出产,卖竹片是山里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大林做起了竹片的文章,大车小车地往山外拉竹片,成了山里人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
爹说:“不就是两车竹片翻到河里了吗?有什么过不去的河?”
③大林听着爹的话,一脸阴沉。
这次,大林真的损失不小。两大车竹片,全是上等的货,过一块桥时,雨天路滑,车子抛锚,全翻进了河里。车,摔得不成样子,货,全被河水冲没了。那条河,真是不好过。
爹说:“车烂了,货没了,都是小事儿。只要人在,就没有过不去的河。”
“娃啊,当年,你跟着我一路挑竹片去洞子场卖,胆儿也够小的了。在老鹰崖那地方,要是林子里突然飞出一只山鸡或是麻雀,都能吓得你倒退好几步。后来,经常走过,不要说林子里飞出什么鸟,就是一条蛇,你都没有怕过。还有那长石滩踩水过河的事儿……”
大林看着爹又要讲那年长石滩自己挑竹片怕淹水的往事,赶紧给爹递上一杯茶,示意他不要再讲了。
好久,大林和爹都不再说话。屋檐下,静得很,④听得见有风吹过岭上的声音。
残阳沉入云口,雨说下还是没有下。
大林猛地站起身来,趁着麻麻眼的夜色往村子口走去。
爹问:“娃,天都这时候了,还要往哪里去呀?”
大林说:“收竹片呀,这天,还早着呢,打着火把还能照见,收上一大车竹片,是没问题的。”
爹用力抖了抖手里叶子烟杆上的烟灰,说了句:“你这个娃!”
话音刚落,就听见村子口传来大林踩水过河收竹片上大车的动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运用插叙,介绍了村子周围的环境、山里人的生存状态及长石滩等内容,交代了大林过河的原因。
B.儿时的大林对父亲充满了埋怨甚至是仇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C.小说叙述山里人将木料或竹片变成现钱的路径,既体现了洞子场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山村的落后。
D.当爹再次讲起大林过长石滩怕淹水的往事时,大林递给爹一杯茶,侧面表现了大林此时内心的烦闷。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走到那边”“走回这边”反复的动作形象地展现了大林内心的惊喜,也符合儿童的行为特征。
B.句子②中的“破例”表示与往常不同,显示二人心情的愉悦,隐含了父亲对大林成功挑竹片过河的肯定。
C.句子③是大林的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暗示了大林此次的损失十分严重。
D.句子④以声衬静,营造了寂静的氛围,烘托了大林和父亲面对眼前的困境苦思对策而陷入沉默的心情。
8.从决定挑竹片到洞子场去卖到“狠狠地看了爹一眼”,大林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班级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父亲·生活·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过河。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材料二: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已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辞多类A非B而是C多类D是E而非F是G非之H经1不可不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国亡身死也”与“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B.“重黎又欲益求人”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求”意思不同。
C.“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本”意思不同。
D.“子夏之晋,过卫”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这是因为愚蠢的人对传闻不加以审察并故意传播不实信息。
B.材料二举齐桓公、楚庄王注重审察人才,最终使得国家称霸的例子,论证了审察听闻会有好处的观点。
C.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是否只有一只脚,孔子便将舜与乐正夔之间的故事告诉鲁哀公并解答了他的疑问。
D.丁氏因家中无井需派专人打水,而当有井后便感叹挖井节省了人力,结果被传为丁氏在井中挖到了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面对疑问和传闻时,我们应如何审察?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商山麻涧①
杜 牧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②老父对樽酒,茜袖③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去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②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毛特别长,称为秀眉,旧时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③茜袖:大红色的衣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显山村生活的宁静、祥和。
B.诗歌前两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山村的美景,其意境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似。
C.尾联通过“书细沙”的描写,既点明诗人的文人身份,也暗含了诗人身不由己的官宦心理。
D.本诗与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是摒去词采典故的佳作,擅用白描手法,具有不尽之味。
16.诗歌颈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杜甫在《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凭吊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绝壁险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中国科学报》就此邀请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锡伟教授进行分析解读。
《中国科学报》:此次中级地震伤亡人数为何偏高?
徐锡伟:此次地震伤亡人数出乎我的意料。6.2级属于中等强度地震,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强震不同,这样“背景性”的地震发生率更高。
造成此次地震人员伤亡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震中位于山区,坡度较陡、地基不稳,相对容易造成崩塌。其次,房屋的抗震性能相对不强,大地震动时房屋很容易倒塌或发生边墙倒塌。此外,地震发生在深夜,大部分人已经休息,地震来时人们来不及躲避。
《中国科学报》:甘肃、青海地震台网布局如何?
徐锡伟:我国地震台网布设较为广泛,但甘肃、青海等地的台网密度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地震台网系统就像“守夜人”,仪器设备24小时工作,但当前我们对地震机理的认识还不完善,所以对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仍然无法准确预测预报。
《中国科学报》:对灾后建设有何建议?
徐锡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都有“忘却”一词。
B.福林路工厂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都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C.社会上总有一些“聪明”的人铤而走险,以传销形式贩卖鸡汤课程。
D.“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的先验论。
19.请根据上文内容帮助徐锡伟教授回答第三个问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当年,得知北京申奥成功后,杨兆群历时4年创作出一幅在剪纸界和体育界引发强烈反响、连萨马兰奇都被其技艺、寓意深深折服的长29米、宽2.008米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
刻纸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杨兆群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总能 ① 。20世纪80年代初,杨兆群在农村当电影放映员,除了放电影,还承担着宣传政府政策的责任。怎么宣传呢?大多数放映员在放电影前,只是 ② 地把政府文件读一遍,而杨兆群发挥自身所长,把政策“翻译”成刻纸作品上的人物和故事,然后用电影幻灯片播放,这种方式深受群众欢迎。
传统文化从来不是 ③ ,它总是在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中延续自己的活力。为了让刻纸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杨兆群还将刻纸艺术与汽车、时装、游戏等结合,不断在跨界中寻找新的方向和可能。比如,他利用刻纸为手游《三国志幻想大陆》中的貂蝉设计皮肤,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50多年的刻纸生涯中,杨兆群用一把刀、一张纸,刻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刻出了现实世界的精彩,也刻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四个短句。要求语句连贯,可以少量增删词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材料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语言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元旦,哈尔滨火了。雪城哈尔滨不断“整活”,从冻梨摆盘、冻梨咖啡,到人造月亮、飞马踏冰,每一种设计都别具匠心,受到游客的频频点赞。所有这些,都展示了哈尔滨以“冷资源”成就“热经济”的良苦用心。
类似这种“冷”“热”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我们也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3月质量检测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的语段、图像等都无法得到公众的认可,因此它不能撼动人类创作者的主体地位”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目前……都尚未催生出获得公认的人工智能艺术家”,是说还没催生出公众认可的人工智能艺术家,不等于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的语段、图像等都未得到公众认可。)
2.B (A项,“使后期制作比前期拍摄更为重要”错,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后期制作的比重显著增加”,没有说后期比前期重要,且也不可能后期比前期重要。C项,“这使得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将步入新的智能化阶段”错,已然当未然。原文是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将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带入了新的智能化阶段”,人机结合的创作实践已经步入新的智能化阶段,不是“将步入”。前后两个句子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D项,“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新机遇是当代文艺发展的重中之重”错,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当代文艺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并不断探索的课题”,并没有说其是重中之重。)
3.D (A项,“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错,整体上是采用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的论证结构。B项,“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错,将传播载体和平台比作桥梁和纽带,是论证传播载体与平台对连接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作用重大。C项,“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错,举国外多家期刊明确拒收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例子是介绍人工智能生成产品的一些现状,与其创作水平的高低无关。)
4.B (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论述科技对文艺产生的影响。B项是艺术对科技的影响,ACD三项均是科技对文艺的影响。)
5.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文艺的传播属性促使科技对文艺创作产生多方面影响;②材料二侧重论述智能时代文艺创作者应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6.B (“儿时的大林对父亲充满了埋怨甚至是仇恨”错,文中只是说大林对父亲不救自己的那一刻有埋怨和仇恨之心,但不是一直如此。“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错,大林在父亲指点下成功渡河时,便理解了父亲,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
7.C (“句子③是大林的心理活动刻画”错,此处是大林的神态描写,不是心理描写。)
8.①大林在爹的鼓动和带领下决定挑竹片去卖时,感觉自己全身有力,充满自信;②过长石滩时,大林觉得自己要被压入水底,害怕、恐惧、绝望涌上心头;③大林向爹求救,害怕到了极点;④听不到爹的回应,大林凭着想活的念头,站了起来,内心坚定;⑤看到爹坐在石头上吸烟看自己时,大林恨极了爹的“见死不救”。(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甲组:①文中的父亲是大林生活中的引路人,在大林“陷入困境”时,父亲没有直接帮助大林,而是巧妙地指点大林;②大林在面对生活中的考验时难免手足无措,父亲的指点对他来说弥足珍贵;③大林在父亲的指点下克服了过河的难题,这是大林成长的表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乙组:①文中两个重要情节都与过河有关,②大林第一次成功徒步过河是在父亲的指点下完成的,第二次他遭遇翻车丢竹片事件,也是在父亲的劝导下重新振作起来的;③过河既指跨过现实中的河流,也指跨过生活中的挫折,启示人们没有过不去的河流,也没有过不去的挫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任选一组作答即可)
10.CFI(原文标点为: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11.A (A项,前者是“死”,后者是同“无”。B项,前者是“寻找、寻求”,后者是“请求”。C项,前者是“根本”,后者是“考察”。D项,都是动词,到。)
12.A (“这是因为愚蠢的人对传闻不加以审察并故意传播不实信息”错,文中没有说愚蠢的人“故意传播不实信息”。)
13.(1)舜驾驭马车,尧坐在车的左面,禹坐在车的右面,进入草泽也要问牧童,到了水边也要问渔夫,这是什么缘故呢?(“御”“泽”各1分,“奚故也”疑问句1分,句意1分)
(2)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于是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进”“以为”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
14.①要找到适当的人询问;②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③要遵循人的情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对于令人疑惑的相似的现象,不能不审察清楚,审察这种现象一定要找适当的人。舜驾驭马车,尧坐在车的左面,禹坐在车的右面,进入草泽也要问牧童,到了水边也要问渔夫,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牧童和渔夫对草泽和水边的情况了解得清楚。孪生子长得很相像,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儿子了解得清楚。
材料二: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因为传闻经过多次传播白的会变成黑的,黑的会变成白的。所以狗像玃,玃像猕猴,猕猴像人,但是人和狗的差别就太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会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以审察,还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能够审察他们,因此国家能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性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了解辨别,人都必须用理来检验它。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于是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寻找更多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而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便经常派一个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挖井)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的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已亥日过黄河。古文‘已’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15.A (“颔联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错,本诗中是动静结合,没有以动衬静。)
16.①诗歌颈联描写长寿的老者饮酒与山村姑娘簪花的场景,②表现了山村的升平气象及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③反衬了诗人宦途怅惘和羁旅的愁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17.(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B(文中“守夜人”的引号与B项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引用和强调,C项表反语,D项表特定称谓。)
19.①灾后建设要注意以下三件事情。一是选址时要选择边坡稳定性更好的地基进行建设,防止地震带来的滑坡等次生灾害。②二是在房屋建设方面,要提高房屋的抗震性,以减少地震发生时人员的伤亡。③三是建全地震台网的布局,提高对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等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以便及时做好防范。(答出“选址”与“房屋建设具有抗震性”“建全地震台网布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0.①独树一帜(别出心裁) ②照本宣科 ③一潭死水(一成不变)(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酌情给分)
21.杨兆群历时四年创作出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这幅刻纸作品长29米、宽2.008米,在剪纸界和体育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其技艺和寓意使得萨马兰奇都深深折服。(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2.①杨兆群将刻纸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②使得刻纸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概括内容2分,因果关系1分,语句准确流畅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本题由材料语和导写语两部分构成。材料语概括说明哈尔滨人用别具匠心的创意将“冷资源”变成“热经济”,点出了“冷”可转化成“热”。接着推而广之,由个别推出一般,类似这种“冷”“热”相互转化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可见,本题重心在于论述“冷”与“热”的辩证关系。
导语中的关键词“冷”与“热”既对立又统一。“冷”可以体现为冷清、冷落、冷淡、冷眼旁观等状态;“热”则呈现出热闹、热忱、热爱、热血沸腾等情结。“刀子嘴豆腐心”正是面冷心热的表现;对敌人,要“横眉冷对”,对人民,要“古道热肠”;“板凳要坐十年冷”,比喻长期做寂寞清苦的工作,但如果没有对事业的由衷热爱,又怎能坐得住“冷板凳”?同理,不经过训练场上的热汗横流、热火朝天,运动员又怎能在赛场上频爆冷门、为国争光呢?可见,“冷”与“热”可以互为因果,“热”是“冷”的前提,“冷”是“热”的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立意参考】①冷与热,相得益彰。②冷门何须惧,爱促热力高。③捧“冷”文化清泉,煮新传承“热”茶。④“热血饮冰”,方能化“冷”为“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