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现代”与“传统”原本是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其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并逐渐开始向二元统一的状态过渡。曾经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若仍能保留着一些活力的话,事实上从某些角度来看,它已然具有相当的现代性。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尽力地去保护传统文化的纯粹,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仍旧无法改变传统向现代的流变,虽然这种流变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将这对概念视作一个整体,是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存续的基础视角,也是其得以扩充发展空间的关键条件之一。
②费孝通先生说: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这意味着,站在“历史时间轴”的视角去看待“传统”与“现代”时,“传统”成了“现代”的基础,而任何时期的“现代”也终将会变为“传统”。
③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会结构所孕育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是不同的。影响着文化流变的主要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对于当代的人们来说,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质,应该是它的“过去式”,是先于现代社会结构而产生并被保留下来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我们一方面由于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另一方面却也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这当然是社会变迁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将视角从历史的具体节点扩大到不同时期,并将其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就会发现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直至今日都遵循着“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转换、循环复始。
④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对现代社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功能,而有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则逐渐被贴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例如语言与文字的交互发展,表情达意的功能一直被传承到了今日,这一方面是人类智慧的发展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社会功能的需要,正因为有了语言与文字的交互影响,人类社会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当今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时间”已经以一个崭新的概念构建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快速的生活节奏带给人们的压迫感,使得语言和文字在使用的时候更注重其简单化、清晰化与标准化。利用通信手段来替代传统的语言与文字,已然成为社会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语言与文字的主要媒介。而由语言与文字发展出来的歌曲、戏曲、书法等,则都以“艺术”的各类形式被留存了下来。回看整个交互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以语言与文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源动力,而传统文化的原型,虽然表面上看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但事实上却从未走远——从代替语言的表情包的本质意义上看,我们似乎依然能够看到其与早期象形文字,甚至与远古图腾的同质性。
⑤本杰明·史华慈认为,将“传统”与“现代”两个范畴截然对立是错误的,“传统”与“现代”往往相互渗透,相互既矛盾又融合地客观存在着。传统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存在,里面包含的思想、质素,复杂万端而且常常相互冲突。李孝悌先生也认为在一个快速变迁的现代化社会中,其实包含了许多传统的质素。事实上,只有那些被迫主动向现代进行转变的传统文化,才得以被以“传统”的名义长久地保留下来,至于那些不能或不愿被迫主动改变的传统,最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刘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粹的传统文化并不存在,因为只有那些已具有相当现代性的传统文化才能保存下来。
B.影响传统文化流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其中时间向度更为重要。
C.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任何传统文化都必须遵循着“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转换。
D.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必然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文章第①段指出了将“传统”与“现代”视为一个整体对于传统文化存续的重要意义。
B.文章第②段引用费孝通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C.文章第④段举例论证,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语言和文字简单化、清晰化与标准化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融入“现代”才能长久保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情包从本质意义上讲,其实也是“传统”的一种现代存在方式。
B.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变迁进程中都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传统”在向“现代”流变过程中关键是要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
D.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的流变中,往往是被迫主动的,因此过程常常呈现出激烈对抗的状态。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五代宫廷画家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清代蒋廷锡所绘《塞外花卉图》中,记录下他在塞外观察到的66种野生花卉。这两幅绘画看似只是个例,人们印象中更多的是重视笔墨的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之作,但在传世的大量绘画作品中仍不乏博物绘画,它们还有待于人们深入发掘。
中国博物绘画在20世纪初才真正走向独立发展,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性的博物绘画逐渐为国人所熟知。这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绘画被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其中创始性的代表画家是冯澄如。他在20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这类博物绘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生物资源普查以及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推动了生物科学绘图的发展,这类博物绘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代表性的成果便是历经半个多世纪陆续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两套丛书汇集了众多画家的数万幅作品,由此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物科学绘画风格。
(摘编自王钊《图绘自然:博物绘画在中国》)
材料二:
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博物绘画之美表现在如下维度:一是客观精确之美。一幅博物绘画创作需要长时间的辛劳与耐心,也成就了其精确细致。博物画家利尔画一只鹦鹉有时就需要3个月的时间,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其特征和情貌。二是色彩斑斓之美。博物绘画还原了大自然最为丰富的色彩。博物学家费迪南德·鲍尔的色卡仅绿色就有200多个,红色、蓝色等也有100多个,以展现描绘对象颜色细微的变化。三是复合叠加之美。博物绘画中,为了节省成本,无奈将同一种动物画在一幅画中,比如一幅博物绘画将不同种类的蝴蝶画在一起,展现出令人炫目的效果。有的甚至将不同类的动物放在一起,比如梅里安把蛇、青蛙和蛾子放在一起,讲羽化成蝶的故事,用空间表现时间,有哲学的意味和情趣,真正把读者带入了大自然奇妙的情境之中。
(摘编自张文静《访中央编译局薛晓源:领略博物绘画精细浑厚之美》)
材料三:
博物学绘图在教学、科研中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一,博物学绘图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其二,植物界中,不同类群的植物形态结构和大小千差万别。从植物的细胞结构(微观),到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直至复杂的植物群落、景观生态(宏观)均可以通过博物学绘图的技巧来真实地表达出来。
摄影很难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如:叶脉走向、叶缘锯齿形态、花的内部组织结构等特性)。光线与拍摄角度对物体的影响——由于照片受到光线和拍摄角度的限制,有时不能清楚地表现某些植物分类特征(绘图可以表现细节)。博物学绘图可以通过对物体各部分细节的描绘,正确细致反映植物的花朵、果实、根、茎、叶等部位和形态特征。
(摘编自胡冬梅《博物学绘图的历史使命》)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证明我国五代开始有博物绘画,只不过当时并未独立发展,博物绘画直到20世纪初才走向独立。
B.中国博物绘画的发展,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国家对生物资源的普查、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C.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画历来被人们重视,但这不妨碍博物绘画的创作,绘画作品中不乏博物绘画。
D.博物绘图是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让人们在欣赏博物绘画的同时既能获得审美享受,也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祖先已开始用绘画记录动植物,但这些绘画并非为科学研究服务,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科学绘图。
B.单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不能完成博物绘画的,必须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博物绘画。
C.博物绘画所展现的事物是客观精确的,这是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写意画做不到的。
D.与摄影相比,博物绘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使命,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很好的辅助、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6.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记录动植物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因此有人认为,博物绘画会逐渐被其他手段取代,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
啼晓鸡 吴伯箫
①犬守夜,鸡司晨,殆与人之食色相似,那是天性。
②从很早就向往“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园田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玩味不置的。这还不是什么遁世思想,有以寄迹山林;实是田野风物,那竹篱茅舍、豆棚瓜架之类,所给予的熏染过深的缘故所致。
③在都市里,烟囱、楼厦挤得满满的;处处都是摩托车、霓虹灯,金与肉的辉映。人们黄昏起床,黎明就寝,昼夜生活压根给它翻了个儿,对守夜司晨的鸡犬之声他们怕很生疏吧。那同古昔战场上长矛盔甲一样,在氯气炮坦克车的队里,怪嫌寒乞的。于今,报晓么,有自鸣钟,有早号,汽笛;防护么,有警察,红头阿三。鸡狗禽兽之裔,还不上一边去!你看,一更二更敲着梆子过夜的更夫,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
④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遇故知还乡里般情味,这也许是没落的表征吧,对这点没落却是固执着的。你且想想看:秋天,晌午时分,老大的太阳,正煦暖地晒着,温都都的;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遥遥地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哥嘟嘟……”响亮地叫起来了。停一息,听了听什么,“哥嘟嘟……”又叫了一声。紧跟着,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不知有多少雄鸡,百数十个吧,也一齐答了应声;这里喔喔,那里喔喔,远远近近,嚷成一片地闹着。你不神往么?草垛跟前,谁家烂漫天真的孩子,手指点在腮边,红红的脸,都看呆了呢。“咯咯哒,咯咯哒……”你瞧,偏偏那边又来了母鸡生了蛋的呼唤,真教人高兴!要是太平丰年,家给人足的时候,在这一阵正午的鸡啼声里,你想象不到家家的饭菜香,及那食桌边熙熙和乐的情趣么?
⑤犬吠呢?你且别怕。虽则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致就伤害你的,不过虚张声势,迎你过来送你过去而已。若真的在一家门口伫立稍久的话,那吠声便会给你唤出一个人来。“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说不定还是一位桃花面素朴的姑娘哩。要是熟,就请进作个客人;不熟,“这家杏花开得真好!”或“枣都红满树了?”说了一句话就走也行。那条狗,一壁厢,却已用亲熟的目光注视着你,摇了尾巴了。
⑥怎么样,可过瘾?
⑦若然有工夫,以袖手旁观态度,看看鸡斗,瞧瞧狗打架,不也有趣么?你看那胜者的趾高气扬,败者的垂头曳尾,就很令人兴感。甚而爱管闲事,以同情心驱策,都想打抱不平。可是我不劝你去学唐明皇:因了喜欢民间清明节的斗鸡戏,便在宫中修了鸡坊,选六军五百小儿,养千数长安雄鸡,来驯扰教饲。那是满可不必的。“软温新剥鸡头肉”,不客气,咱们万岁爷晚年原有点儿荒唐。养狗,而至喂肥了无所事事,去看它赛跑,逗裙边旋风呢,也无聊;酒色财气,鱼鸟狗马之什,成了癖,是都足以使人不争气,堕往泥潭里去的。
⑧要真的像孟尝君的食客,鸡鸣狗盗,也罢了。本来么,鸡叫开关,偏偏夜才三更,不到鸡叫时候,你就学那一声,骗一回塞边鸡,骗一回守关人,有啥关系?总比愁白了头发还过不去关好得多多不是。看来伍员是比较笨的。“绛帻鸡人报晓筹”,《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祭祀夜呼以警百官早起的“鸡人”在。
⑨说回来,犬以守夜吧,夜里犬吠却有点怕人。特别那一阵紧一阵慢,村犬狺狺然的齐声乱吠,就往往把孩子们关在了被里。以为哪里又遭了毛贼了。大人们也不敢睡熟,惯常坐起来,放土枪,警备万一的不测。鸡啼呢,就好:长夜漫漫何时旦?当你在旅床上辗转不寐,风雨夜雷电交迫的时候,啼鸡一声,就有了盼头了。尽管是漆黑漆黑的夜,总敌不住一遍遍的鸡声相催,慢慢地东方欲白,月没星稀,就黎明了,就大亮了。
⑩农家春耕季节,鸡叫头遍长工就起来喂牛。鸡叫三遍就带了犁耙绳索上坡。最怀念:闪烁的星天下,料峭的春风中,鸡啼声里,犬吠声里,那伴了三头耕牛,两只猎狗,一车农具的上坡人啊。咯啰啰的说话,隐约约的人影,犹如梦中。在跟前你不愿同他们一块儿走走么?于我是迷恋着的。还有,除夕夜阑,祠堂前,家人正围绕着发纸马,烧金银锞,放鞭炮的时候,五更鸡啼也一声声繁了起来,那情景又是怎样的静穆,深远呢。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网里,对此怕就打着很密的结吧。
鸡鸣的时辰真怪:在夜要欲曙天,在昼要日当午;阴雨也罢,冷暖也罢,到时辰就喔喔地啼了起来。且是那样有尺寸斟酌的。你万物的灵长啊,康德老先生那有名的哲学散步,虽以时间的准确,惹了人的异常叹服,但比之唱晓雄鸡,不是还有点距离么?是不想,想来确够神秘。
有闻鸡起舞的故事,有长鸣鸡的传说。有野鸡群鸣的古磨笄山。朝有“束带待鸡鸣”,野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喂,你锁在都城的朋友,笼里金丝雀与夫架上鹦鹉听够了,何妨于星月夜、驿桥边,胸怀郁悒时候,去听一听那千户万户的鸡鸣犬吠声呢。它是可以给你很多慰安很多鼓舞的。不信,前路茫茫正自踌躇当儿,隐隐的雄鸡啼处,山那畔村舍就不远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于“山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用“长矛盔甲”与“氯气炮坦克车”,类比“鸡犬之声”与“摩托车、霓虹灯”等,表达了对乡村落后现状的隐忧。
B.第④段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乡间正午鸡啼的热闹场景,绘形绘声,生动逼真,字里行间洋溢着和乐、欣愉。
C.第⑥段用简洁的反问句,既小结前两段对乡下鸡鸣犬吠景观的描写,又引出后两段对古事的征引,为揭示文章主旨做了铺垫。
D.文末提醒“锁在都城的朋友”去听听“鸡鸣犬吠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知识青年的呼吁:走向广阔的乡土,追求光明的未来。
8.本文的选材、表达方式特色鲜明,请分别简要分析。
9.有评论指出,吴伯箫散文“真切地体现出语言意浓、自然、精巧的特点”。试以本文为例,加以简要评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
晋安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卒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选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文中是南燕皇帝慕容超的自称,古代皇帝的自称有“寡人”“孤”等。
B.拔,指被攻破,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中的“举”字都是表被动。
C.“迨其末也”与“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迨”字意义不同。
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用来指其所辖地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安帝进攻南燕时,公孙五楼向慕容超提出了上、中、下三策,结果都遭到了慕容超的否定。
B.慕容超认为自己占据着有利的地形,有强大的军队,纵使晋军过了岘山,也可以击败晋军。
C.慕容镇以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的事例劝说慕容超利用岘山阻守晋军。
D.慕容超派遣段晖率军进驻临朐,准备在东莞与晋军决战,结果被晋军打败,只得逃往广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
②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14.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虽然都以“归嵩山”为题材,但无论是在情感表达上,还是在创作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B.王诗“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赋予“流水”“暮禽”以人的情态,使景物更加多情动人。
C.李诗“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两句描写月亮挂在溪边的松树之上,显现出嵩山秀丽的迷人景色。
D.李诗实写嵩山玉女峰散布着开满紫花的菖蒲,杨山人采摘菖蒲赠送给诗人,表现出二人深厚的友谊。
15.与李诗不同,王诗随着沿途不同景色的移换,暗含着诗人情感细微的变化,请结合王诗简要分析。
16.(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从“取”和“用”两方面来写秦因奢靡丧失民心的两句是“   ,   ”。
(2)边塞诗词中常有对军中号角的描写,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   ”一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一句。
(3)“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类,在古代诗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蛟”的身影,如“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中国诗词大会》继续创新,以“欢喜”“寻味”“本来”“天下”“十年”等为主题串联诗词,结合文物、绘画、工艺等不同文化元素,利用考古成果,发掘遗产价值,探察古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复原古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可谓____,让人眼前一亮。本年度诗词大会邀请18位民间出题人,其中不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国诗词大会》用诗词唱诵祖国壮美山河,用经典诠释中国文化遗产,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追求恰如其分地融入新时代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是____的中华文化的缩影。考古与文物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不应____,只停留于表面形态的片面展示,还可通过场景复原、沉浸体验、实验考古等多种方式对其功能、组合及在古代社会所扮演角色进行深入挖掘,多层次揭示文物蕴藏的历史信息、文明要素,在丰富公众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激活文物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近年来,《中国考古大会》《考古公开课》等扎根于历史传统的考古文物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喜爱,极大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先贤哲思在现代社会再次苏醒,当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文化自信也得到了阐扬与涵育。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以“文化自信”为开头,将文中画横线句子修改为一个长单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面是《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场以“本来”为主题词的观众推介语,请仿照画波浪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将第八场以“天下”为主题词的观众推介语补充完整,要求句意连贯,内容符合主题,语言生动得体。
示例:
《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场本来
“本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抱负,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傲然风骨,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的爱国热忱,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文化包容。“本来”是守住初心、回归本真。《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期将带我们共同寻觅诗词中的源头活水,坚守“本来”,奔赴“未来”。
《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场天下
   。“天下”是江山,是人民;是岁月,是英雄。《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期“天下”将带我们一同领略“胸怀天下、心系天下、爱达天下、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人们都已不再陌生,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作息的不规律,高体重,这“第四高”犹如____,打得人们措手不及,严重威胁着大众健康,并呈现出患者年轻化的趋势。
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进食高热量食物却不运动,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一些微量元素,都可能导致肥胖。所谓“胖从口入”,肥胖____。在我国,高体重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桌文化、重油重盐、喜食肥甘厚腻等,都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
如今肥胖症已经正在成为全球重大慢性疾病之一,它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让人失去美丽的皮囊,就是失去了身体各个方面的健康。不仅如此,许多肥胖症患者都伴随着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鼾”,但许多人不知道,____。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睡眠呼吸暂停导致死亡的肥胖症患者就高达数十万人。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我、自我、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理论。“本我”是本能的我,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奉行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的我,他遵循理想的原则。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人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A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1.B.“时间向度更为重要”这一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属于主观臆断。原文第③段“影响着文化流变的主要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只是说了主要的两个向度,并没有说哪个更为重要。故答案为:B
2.C.“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语言和文字简单化、清晰化与标准化的重要性”理解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文章第④段“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对现代社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功能,而有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则逐渐被贴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例如……”可知,此段举例论证是论述有些传统文化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功能,而另一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则逐渐被贴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故答案为:C
3.B.“外显特征较为具体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变迁进程中都”理解错误,扩大了范围,文中第④段说的是“有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而不是“都”。C.“关键是要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事实上,只有那些被迫主动向现代进行转变的传统文化,才得以被以‘传统’的名义长久地保留下来,至于那些不能或不愿被迫主动改变的传统,最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并没有提到“关键是要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D.“因此过程常常呈现出激烈对抗的状态”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①段“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尽力地去保护传统文化的纯粹,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仍旧无法改变传统向现代的流变,虽然这种流变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日积月累形成的”表明这种流变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形成的,而非激烈对抗。
故答案为:A
【答案】4.A
5.B
6.我认为博物绘画不会被取代。①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具有精细浑厚之美,能带给人美的享受;②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能从微观、宏观角度真实地表达出事物之美;③博物绘画能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单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
4.A.“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证明我国五代开始有博物绘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五代宫廷画家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可知,文中只是举例,并不能证明“我国五代开始有博物绘画”。故答案为:A
5.B.“单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不能完成博物绘画的”“必须”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和材料一第二段“他在20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可知,在冯澄如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之情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博物绘画,因此不能说“单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不能完成博物绘画的”。故答案为:B
6.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我认为博物绘画不会被其他手段取代,然后再分析理由。①根据材料二“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可知,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根据材料二“博物绘画之美表现在如下维度:一是客观精确之美。”“二是色彩斑斓之美。”“三是复合叠加之美。”“用空间表现时间,有哲学的意味和情趣,真正把读者带入了大自然奇妙的情境之中”可知,博物绘画具有精细浑厚之美,能带给人美的享受;②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博物学绘图在教学、科研中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一,博物学绘图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可知,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其二,植物界中,不同类群的植物形态结构和大小千差万别。从植物的细胞结构(微观),到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直至复杂的植物群落、景观生态(宏观)均可以通过博物学绘图的技巧来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知,博物学绘图能从微观、宏观角度真实地表达出事物之美;③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光线与拍摄角度对物体的影响——由于照片受到光线和拍摄角度的限制,有时不能清楚地表现某些植物分类特征(绘图可以表现细节)。博物学绘图可以通过对物体各部分细节的描绘,正确细致反映植物的花朵、果实、根、茎、叶等部位和形态特征”可知,摄影由于受光线与拍摄角度对物体的影响,有时很难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但博物绘画能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答案】7.B
8.①选材:善于从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最为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诸如鸡鸣犬吠都是人们在乡村中习见的;又能平中见奇,联想到与啼晓鸡有关的各种古诗文、典故等。②表达方式:叙事状物逼真生动,引人入胜,如对鸡啼场景的描写栩栩如生;以叙述为主体,善于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有浓郁的抒情氛围。
9.①意浓:熔铸古诗文名句、典故,糅合民间传说等,信手拈来地引用,极大开拓了意境,充实了含意。②自然:善用口语、拟声词、叠词、问句等,使得叙述、描写鲜活生动和通俗易懂,有乡土气息。③精巧:有节制地穿插文言词汇、句式等,恰当运用对称的整句,使得遣词造句简约且凝练,颇具节奏感。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2)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语言、把握重要意象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要能够区分。
7.A.“表达了对乡村落后现状的隐忧”这一分析不正确,属于过度解读,从原文“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遇故知还乡里般情味”看,这一段中的类比主要是为了强调都市之中鸡犬之声的鲜见。C.“为揭示文章主旨做了铺垫”这一分析不正确,“怎么样,可过瘾”以疑问句式表达乡村犬吠情景的醉人,和“‘啼晓鸡’的精神力量,能激励、鼓舞人”的主旨关系不大,这一解析显得牵强。D.“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知识青年的呼吁:走向广阔的乡土,追求光明的未来”,这一分析不正确,属于过度解读;从原文语境看,结尾这样写,传达的是作者个人的感触,强调“啼晓鸡”带给迷惘中的人的鼓舞作用。故答案为:B
8.题干明确评鉴的两个切入点。考生可通读全文,结合文本实际,将本文选材、记叙的艺术特点扼要地加以评析。本文取材注重贴近日常生活,善于从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最为熟悉事物中取材,“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致就伤害你的”,鸡鸣犬吠都是人们在乡村中习见的;“从很早就向往“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园田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选材上还联想到与啼晓鸡有关的各种古诗文、典故等。又能灵活驰骋联想,平中见奇。表达方式方面,叙事状物逼真生动,引人入胜,如“‘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生动呈现农村人和狗和谐相处的场面,写鸡啼场景,从“丽花”的外形,“骄傲”的神态,耀眼的羽毛等角度,描写的也是栩栩如生;写都市的场景,写狗打架、守夜等,以叙述为主;“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遥遥地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为描写兼抒情,“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网里,对此怕就打着很密的结”“去听一听那千户万户的鸡鸣犬吠声呢。它是可以给你很多慰安很多鼓舞的”为议论。文中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以叙述为主体,善于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有浓郁的抒情氛围。
9.题干引用相关学者对吴伯箫散文的语言风格的评论,以此作为答题的提示,要求考生以《啼晓鸡》为例加以评析。解答此题,可以扣紧题干所给评论的三个关键词“意浓”“自然”“精巧”,细读《啼晓鸡》这一文本,从中找出相关语例,加以具体评析。“意浓”可以从本文遣词造句善于引用的角度,评析其联想广泛、含意丰富隽永的特点。“总比愁白了头发还过不去关好得多多不是。看来伍员是比较笨的‘绛帻鸡人报晓筹’《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祭祀夜呼以警百官早起的‘鸡人’在”“朝有‘束带待鸡鸣’,野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本文善于引用古诗文,联想广泛自然,且古诗文以虚写实,含意丰富、隽永,耐人寻味;“自然”则可以从本文善用口语、拟声词、叠音词、问句等,评析语言通俗易懂和生动活泼,有乡土气息的特点。如“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就大亮了”为口语;“哥嘟嘟……”“喔喔”为拟声词;“温都都”“看看”“瞧瞧”为叠音词;“怎么样,可过瘾?”为问句。本文善用口语、拟声词、叠音词、问句等,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精巧”则可从本文有节制地穿插文言词汇、句式,恰当运用整句,评析使得语言简约、凝练,有节奏感。“古昔”“之裔”是文言词汇;“选六军五百小儿,养千数长安雄鸡”“咯啰啰的说话,隐约约的人影”是文言句式;“在夜要欲曙天,在昼要日当午;阴雨也罢,冷暖也罢”等是整句。本文随文穿插文言词汇、句式,恰当运用整句,使得语言简约、凝练,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
【答案】10.CFG
11.C
12.D
13.①然后从容挑选精锐的两千骑兵,沿海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
②而不知道地利就在指掌之间,哪里值得与(这样的人)谈论什么地利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对敌作战,部队必须占据有利地形,这样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就是说,知道敌人可以攻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行攻击,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胜利的把握只能有一半。
东晋安帝进攻南燕时,南燕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的办法。公孙五楼说:“晋军强大,利在速战,刚来时的士气勇猛锋锐,不能攻击。宜据守大岘山,使晋军不能进来,拖延时间,以挫其锐气。然后从容挑选精锐的两千骑兵,沿海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再派段晖率领各州军队,沿大岘山东下。腹背夹击晋军,这是上策。命令守军依托险阻地形各自固守,除必要的钱粮储备之外,其余的全部焚毁,铲除青苗,使敌人来后什么也得不到,实行坚壁清野,以等待敌人出现破绽,再乘机进攻,这是中策。放敌兵进入大岘山,我军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说:“京都物资丰富,人口众多,很难立即转入战时防御。青苗遍野,一时也难以铲除。即使能铲除青苗,固守城池而得以保全性命,我也不能答应。我占据着五州的强地,控制着山河的险固,有战车万乘、铁骑万群,纵使晋军过岘山来到平地,我以精兵徐徐攻击,也必定能全部俘获他。”慕容镇说:“如果按照您的旨意办,必须在平原地带每十里处扎营,营垒建成后,使用骑兵比较方便,因此,最好能前出至大岘山以外,这样即使在迎战时不能取胜,也可以退守。不可将敌放进大岘山,给自己造成极为不利的局面。过去赵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于被韩信屈服;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终于被邓艾擒获。臣以为天时不如地利,据守大岘山,确实是上策。”慕容超又不听从,只是命令驻莒县、梁父山二地的部队修筑城墙和护城河,挑选官兵和战马,养精蓄锐等候晋军。那年夏天,晋军已驻扎在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军段晖等五万步骑兵进驻临朐。不久,晋军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十分恐慌,忙率兵四万向段晖部队靠拢,在临朐战败,慕容超逃奔广固固守,数日后,广固也被晋军攻破。南燕终于全部被晋军扫平。
材料二: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函谷关、剑阁,是天下的险要之地。(战国时,)秦依据函谷关击败六国而绰绰有余,可到后来,在秦朝快要灭亡时,抵御四方群盗还嫌它不够险要。诸葛武侯出兵剑阁,威震秦、陇,规划谋取三辅之地;而刘禅虽然据有剑阁之险却连成都也保不住。所以再坚固险要的城池,要是没有适当的人来把守它,竟连低矮的小山、地面的浅水都比不上;有了适当的人,纵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来给敌人造成困难。只知道到崇山深谷、名城大都去寻求地利,而不知道地利就在指掌之间,哪里值得与(这样的人)谈论什么地利呢?
10.句意: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知敌之可击”和“知吾卒之可以击”两句结构一致,“击”在句中都是作谓语动词,所以两句都应独立成句,选CF;“而不知地利”“而”表转折,“地利”作“不知”的宾语,所以应从“地利”后边断开,选G。故答案为:CFG
11.A.正确。B.正确。拔,指被攻破。/举,指被攻下。句意: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函谷关被攻下。C.错误。两句中的“迨”字意义相同,都是“等到”的意思。句意:可到后来,等到秦朝快要灭亡时。/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D.正确。故答案为:C
12.D.“准备在东莞与晋军决战”理解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可知,是晋军进至东莞后,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不久,晋军顺利越过大岘山,慕容超害怕了。并不是慕容超准备在东莞与晋军决战。故答案为:D
13.①“徐”,从容;“拣”,挑选;“二千骑”,两千骑兵;“循”,沿着;“绝”,切断。译文:然后从容挑选精锐的两千骑兵,沿海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
②“知”,知道;“乌”,哪里;“足”,值得;“言”,谈论。译文:而不知道地利就在指掌之间,哪里值得与(这样的人)谈论什么地利呢?
【答案】14.D
15.首先描写清水环绕草木,马儿徐徐前行,流水温婉有情,鸟儿结伴而行,反映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然后诗人看到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诗人的心情变得凄清。最后两句对山势做了描写,诗人不再过问社会人事,安心地过自己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诗人的心境重又回归于淡泊闲适。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14.D.“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是诗人送别朋友时想象的景象,是虚写,不是实写。故答案为:D
15.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出诗歌中情感的变化层次。结合首联和颔联所写景来看,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闲闲”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随着景物的荒芜、冷清,诗人情感也凄凉起来。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点明隐居主题,“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安心地过自己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诗人的心境重又回归于淡泊闲适。
16.【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角声满天秋色里;四面边声连角起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杜牧《阿房宫赋》中,从“取”和“用”两方面来写秦因奢靡丧失民心的两句是可得出 奈何取之尽锱铢 ; 用之如泥沙
(2)根据语境 边塞诗词中常有对军中号角的描写 可得出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四面边声连角起
(3)根据语境“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类,在古代诗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蛟”的身影可得出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案】17.别出心裁;博大精深;浮光掠影
18.文化自信在先贤哲思于现代社会再次苏醒、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的过程中得到了阐扬与涵育。
19.“天下”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阔胸襟,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感,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仿写句式;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考生的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先找出短句中的中心主语、中心谓语及宾语为主干,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增删个别语词,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
(3)本题考查仿写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和所给例句或语段,从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等角度进行仿写。本题要求写评论,以内容风格和例子相近为主。修辞上选用比喻、排比、对偶较好。
17.①语境是说《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内容上的创新之举,可用“别出心裁”。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②语境形容中华文化广博,可用“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③语境“只停留于表面形态”形容对文物的展示过于表面化,可用“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也比喻世事稍纵即逝,不可捉摸。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18.首先明确开头词所在的句子是:文化自信得到了阐扬与涵育。然后把“当先贤哲思在现代社会再次苏醒,当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化作句子的状语“在先贤哲思于现代社会再次苏醒、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的过程中”,修饰“得到”。最后梳理句子逻辑顺序,改为:文化自信在先贤哲思于现代社会再次苏醒、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的过程中得到了阐扬与涵育。
19.首先明确所仿写句子的句式:主题词+是……是……是……。其中引号部分为引用诗句。内容上,主题词是“天下”,推介语要围绕“天下”表达,引用的诗句要积极向上,以表达爱国、英雄气概为主,可以借助下文“胸怀天下、心系天下、爱达天下、天下为公”,表现家国情怀。注意诗句与后面的概括性语言要协调一致。
【答案】20.一支发动奇袭的军队;其实是一种吃出来的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严重时可致死亡
21.如今肥胖症已经成为全球重大慢性疾病之一,它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让人失去美丽的皮囊,而是失去了身体各个方面的健康。
【知识点】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20.从“犹如”可判断,第①处是对“第四高”的比喻,再依据“打得人们措手不及”“严重威胁……”可判断此处强调对人类的影响很突然,应填写的喻体是“一支发动奇袭的军队”之类的短语。第②处,根据前面的句子可知是解释肥胖和饮食的关系,再依据后面“在我国,高体重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等内容,可判断应填写的是“其实是一种吃出来的疾病”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上下文可判断,此处填写的应是对后面数据显示的情况的说明,后面主要说的是睡眠呼吸暂停导致肥胖症患者死亡的人数,再根据前面的“许多人不知道”,可推断此处应填写的是“睡眠呼吸暂停严重时可致死亡”之类的句子。
21.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不合逻辑,“已经正在”语意矛盾,应删去“正在”;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不是……就是”表选择,而原文语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把“就是”改为“而是”。
22.【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四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提出了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的三个“我”,第二句话对三个“我”的内涵和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解读,第三句话概括了三个“我”之间的联系,第四句话强调了三个“我”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可见,这是一道哲理思辨类作文题,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提炼观点。材料出现了三个词语,即“本我、自我、超我”,认真研读材料,我们会发现,“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本我是人格的基础,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中介,超我则是理想化的、道德化的目标。本我和超我之间是一种矛盾的关系,本我是没有经过任何压抑扭曲的人类原始欲望,追求个体的快乐和利益,而超我是精神和道德层面纯粹高尚的信仰,追求社会和道德的标准。自我则处于两者之间,既要满足本我的需求,又要遵循超我的规范。有些人往往会受到本我的支配,无法自拔。他们可能会沉迷于某种欲望或冲动,无法自制,甚至会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而有些人往往会过于强调自我,忽视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这些人可能会表现得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还有些人往往会通过超我的力量来实现自我价值和超越个人局限。这些人可能会追求高尚的品格和精神追求,忽视了个人的欲望和冲动。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培养健康的心理,积极有为,实现自身价值。我们需要认识到本我的内在需要和局限性,同时借助超我的力量来完善自我的个性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和人生的价值。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要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层进式结构,逐层深入地阐述本我、自我、超我在人生境界中所处的层次。也可以阐述如何充分发挥三个“我”的优势,让其彼此制约,互相成就,从而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立意:
1.用“超我”成就“自我”。
2.掌控“本我”,完善“自我”,实现“超我”。
3.在“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中健康成长。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1 / 1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现代”与“传统”原本是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其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并逐渐开始向二元统一的状态过渡。曾经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若仍能保留着一些活力的话,事实上从某些角度来看,它已然具有相当的现代性。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尽力地去保护传统文化的纯粹,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仍旧无法改变传统向现代的流变,虽然这种流变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将这对概念视作一个整体,是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存续的基础视角,也是其得以扩充发展空间的关键条件之一。
②费孝通先生说: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这意味着,站在“历史时间轴”的视角去看待“传统”与“现代”时,“传统”成了“现代”的基础,而任何时期的“现代”也终将会变为“传统”。
③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会结构所孕育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是不同的。影响着文化流变的主要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对于当代的人们来说,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质,应该是它的“过去式”,是先于现代社会结构而产生并被保留下来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我们一方面由于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另一方面却也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这当然是社会变迁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将视角从历史的具体节点扩大到不同时期,并将其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就会发现任何一种传统文化,直至今日都遵循着“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转换、循环复始。
④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对现代社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功能,而有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则逐渐被贴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例如语言与文字的交互发展,表情达意的功能一直被传承到了今日,这一方面是人类智慧的发展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社会功能的需要,正因为有了语言与文字的交互影响,人类社会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当今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时间”已经以一个崭新的概念构建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快速的生活节奏带给人们的压迫感,使得语言和文字在使用的时候更注重其简单化、清晰化与标准化。利用通信手段来替代传统的语言与文字,已然成为社会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语言与文字的主要媒介。而由语言与文字发展出来的歌曲、戏曲、书法等,则都以“艺术”的各类形式被留存了下来。回看整个交互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以语言与文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源动力,而传统文化的原型,虽然表面上看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但事实上却从未走远——从代替语言的表情包的本质意义上看,我们似乎依然能够看到其与早期象形文字,甚至与远古图腾的同质性。
⑤本杰明·史华慈认为,将“传统”与“现代”两个范畴截然对立是错误的,“传统”与“现代”往往相互渗透,相互既矛盾又融合地客观存在着。传统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存在,里面包含的思想、质素,复杂万端而且常常相互冲突。李孝悌先生也认为在一个快速变迁的现代化社会中,其实包含了许多传统的质素。事实上,只有那些被迫主动向现代进行转变的传统文化,才得以被以“传统”的名义长久地保留下来,至于那些不能或不愿被迫主动改变的传统,最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刘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粹的传统文化并不存在,因为只有那些已具有相当现代性的传统文化才能保存下来。
B.影响传统文化流变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其中时间向度更为重要。
C.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看,任何传统文化都必须遵循着“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转换。
D.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必然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文章第①段指出了将“传统”与“现代”视为一个整体对于传统文化存续的重要意义。
B.文章第②段引用费孝通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C.文章第④段举例论证,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语言和文字简单化、清晰化与标准化的重要性。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融入“现代”才能长久保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情包从本质意义上讲,其实也是“传统”的一种现代存在方式。
B.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变迁进程中都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传统”在向“现代”流变过程中关键是要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
D.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的流变中,往往是被迫主动的,因此过程常常呈现出激烈对抗的状态。
【答案】1.B
2.C
3.A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1.B.“时间向度更为重要”这一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属于主观臆断。原文第③段“影响着文化流变的主要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只是说了主要的两个向度,并没有说哪个更为重要。故答案为:B
2.C.“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语言和文字简单化、清晰化与标准化的重要性”理解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文章第④段“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对现代社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功能,而有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则逐渐被贴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例如……”可知,此段举例论证是论述有些传统文化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功能,而另一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则逐渐被贴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故答案为:C
3.B.“外显特征较为具体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变迁进程中都”理解错误,扩大了范围,文中第④段说的是“有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而不是“都”。C.“关键是要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事实上,只有那些被迫主动向现代进行转变的传统文化,才得以被以‘传统’的名义长久地保留下来,至于那些不能或不愿被迫主动改变的传统,最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并没有提到“关键是要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D.“因此过程常常呈现出激烈对抗的状态”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①段“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尽力地去保护传统文化的纯粹,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仍旧无法改变传统向现代的流变,虽然这种流变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日积月累形成的”表明这种流变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形成的,而非激烈对抗。
故答案为:A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五代宫廷画家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清代蒋廷锡所绘《塞外花卉图》中,记录下他在塞外观察到的66种野生花卉。这两幅绘画看似只是个例,人们印象中更多的是重视笔墨的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之作,但在传世的大量绘画作品中仍不乏博物绘画,它们还有待于人们深入发掘。
中国博物绘画在20世纪初才真正走向独立发展,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性的博物绘画逐渐为国人所熟知。这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绘画被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其中创始性的代表画家是冯澄如。他在20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这类博物绘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生物资源普查以及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推动了生物科学绘图的发展,这类博物绘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代表性的成果便是历经半个多世纪陆续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两套丛书汇集了众多画家的数万幅作品,由此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物科学绘画风格。
(摘编自王钊《图绘自然:博物绘画在中国》)
材料二:
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博物绘画之美表现在如下维度:一是客观精确之美。一幅博物绘画创作需要长时间的辛劳与耐心,也成就了其精确细致。博物画家利尔画一只鹦鹉有时就需要3个月的时间,需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其特征和情貌。二是色彩斑斓之美。博物绘画还原了大自然最为丰富的色彩。博物学家费迪南德·鲍尔的色卡仅绿色就有200多个,红色、蓝色等也有100多个,以展现描绘对象颜色细微的变化。三是复合叠加之美。博物绘画中,为了节省成本,无奈将同一种动物画在一幅画中,比如一幅博物绘画将不同种类的蝴蝶画在一起,展现出令人炫目的效果。有的甚至将不同类的动物放在一起,比如梅里安把蛇、青蛙和蛾子放在一起,讲羽化成蝶的故事,用空间表现时间,有哲学的意味和情趣,真正把读者带入了大自然奇妙的情境之中。
(摘编自张文静《访中央编译局薛晓源:领略博物绘画精细浑厚之美》)
材料三:
博物学绘图在教学、科研中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一,博物学绘图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其二,植物界中,不同类群的植物形态结构和大小千差万别。从植物的细胞结构(微观),到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直至复杂的植物群落、景观生态(宏观)均可以通过博物学绘图的技巧来真实地表达出来。
摄影很难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如:叶脉走向、叶缘锯齿形态、花的内部组织结构等特性)。光线与拍摄角度对物体的影响——由于照片受到光线和拍摄角度的限制,有时不能清楚地表现某些植物分类特征(绘图可以表现细节)。博物学绘图可以通过对物体各部分细节的描绘,正确细致反映植物的花朵、果实、根、茎、叶等部位和形态特征。
(摘编自胡冬梅《博物学绘图的历史使命》)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证明我国五代开始有博物绘画,只不过当时并未独立发展,博物绘画直到20世纪初才走向独立。
B.中国博物绘画的发展,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国家对生物资源的普查、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C.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画历来被人们重视,但这不妨碍博物绘画的创作,绘画作品中不乏博物绘画。
D.博物绘图是融艺术与科学为一体的,让人们在欣赏博物绘画的同时既能获得审美享受,也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祖先已开始用绘画记录动植物,但这些绘画并非为科学研究服务,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科学绘图。
B.单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不能完成博物绘画的,必须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博物绘画。
C.博物绘画所展现的事物是客观精确的,这是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写意画做不到的。
D.与摄影相比,博物绘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使命,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很好的辅助、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6.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记录动植物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因此有人认为,博物绘画会逐渐被其他手段取代,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答案】4.A
5.B
6.我认为博物绘画不会被取代。①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具有精细浑厚之美,能带给人美的享受;②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能从微观、宏观角度真实地表达出事物之美;③博物绘画能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单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
4.A.“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证明我国五代开始有博物绘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五代宫廷画家黄筌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可知,文中只是举例,并不能证明“我国五代开始有博物绘画”。故答案为:A
5.B.“单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不能完成博物绘画的”“必须”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和材料一第二段“他在20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可知,在冯澄如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之情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博物绘画,因此不能说“单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不能完成博物绘画的”。故答案为:B
6.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我认为博物绘画不会被其他手段取代,然后再分析理由。①根据材料二“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可知,博物绘画是科学与美学、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根据材料二“博物绘画之美表现在如下维度:一是客观精确之美。”“二是色彩斑斓之美。”“三是复合叠加之美。”“用空间表现时间,有哲学的意味和情趣,真正把读者带入了大自然奇妙的情境之中”可知,博物绘画具有精细浑厚之美,能带给人美的享受;②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博物学绘图在教学、科研中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其一,博物学绘图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可知,只有博物学绘图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统一,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其二,植物界中,不同类群的植物形态结构和大小千差万别。从植物的细胞结构(微观),到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直至复杂的植物群落、景观生态(宏观)均可以通过博物学绘图的技巧来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知,博物学绘图能从微观、宏观角度真实地表达出事物之美;③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光线与拍摄角度对物体的影响——由于照片受到光线和拍摄角度的限制,有时不能清楚地表现某些植物分类特征(绘图可以表现细节)。博物学绘图可以通过对物体各部分细节的描绘,正确细致反映植物的花朵、果实、根、茎、叶等部位和形态特征”可知,摄影由于受光线与拍摄角度对物体的影响,有时很难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但博物绘画能充分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
啼晓鸡 吴伯箫
①犬守夜,鸡司晨,殆与人之食色相似,那是天性。
②从很早就向往“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园田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玩味不置的。这还不是什么遁世思想,有以寄迹山林;实是田野风物,那竹篱茅舍、豆棚瓜架之类,所给予的熏染过深的缘故所致。
③在都市里,烟囱、楼厦挤得满满的;处处都是摩托车、霓虹灯,金与肉的辉映。人们黄昏起床,黎明就寝,昼夜生活压根给它翻了个儿,对守夜司晨的鸡犬之声他们怕很生疏吧。那同古昔战场上长矛盔甲一样,在氯气炮坦克车的队里,怪嫌寒乞的。于今,报晓么,有自鸣钟,有早号,汽笛;防护么,有警察,红头阿三。鸡狗禽兽之裔,还不上一边去!你看,一更二更敲着梆子过夜的更夫,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
④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遇故知还乡里般情味,这也许是没落的表征吧,对这点没落却是固执着的。你且想想看:秋天,晌午时分,老大的太阳,正煦暖地晒着,温都都的;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遥遥地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哥嘟嘟……”响亮地叫起来了。停一息,听了听什么,“哥嘟嘟……”又叫了一声。紧跟着,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不知有多少雄鸡,百数十个吧,也一齐答了应声;这里喔喔,那里喔喔,远远近近,嚷成一片地闹着。你不神往么?草垛跟前,谁家烂漫天真的孩子,手指点在腮边,红红的脸,都看呆了呢。“咯咯哒,咯咯哒……”你瞧,偏偏那边又来了母鸡生了蛋的呼唤,真教人高兴!要是太平丰年,家给人足的时候,在这一阵正午的鸡啼声里,你想象不到家家的饭菜香,及那食桌边熙熙和乐的情趣么?
⑤犬吠呢?你且别怕。虽则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致就伤害你的,不过虚张声势,迎你过来送你过去而已。若真的在一家门口伫立稍久的话,那吠声便会给你唤出一个人来。“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说不定还是一位桃花面素朴的姑娘哩。要是熟,就请进作个客人;不熟,“这家杏花开得真好!”或“枣都红满树了?”说了一句话就走也行。那条狗,一壁厢,却已用亲熟的目光注视着你,摇了尾巴了。
⑥怎么样,可过瘾?
⑦若然有工夫,以袖手旁观态度,看看鸡斗,瞧瞧狗打架,不也有趣么?你看那胜者的趾高气扬,败者的垂头曳尾,就很令人兴感。甚而爱管闲事,以同情心驱策,都想打抱不平。可是我不劝你去学唐明皇:因了喜欢民间清明节的斗鸡戏,便在宫中修了鸡坊,选六军五百小儿,养千数长安雄鸡,来驯扰教饲。那是满可不必的。“软温新剥鸡头肉”,不客气,咱们万岁爷晚年原有点儿荒唐。养狗,而至喂肥了无所事事,去看它赛跑,逗裙边旋风呢,也无聊;酒色财气,鱼鸟狗马之什,成了癖,是都足以使人不争气,堕往泥潭里去的。
⑧要真的像孟尝君的食客,鸡鸣狗盗,也罢了。本来么,鸡叫开关,偏偏夜才三更,不到鸡叫时候,你就学那一声,骗一回塞边鸡,骗一回守关人,有啥关系?总比愁白了头发还过不去关好得多多不是。看来伍员是比较笨的。“绛帻鸡人报晓筹”,《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祭祀夜呼以警百官早起的“鸡人”在。
⑨说回来,犬以守夜吧,夜里犬吠却有点怕人。特别那一阵紧一阵慢,村犬狺狺然的齐声乱吠,就往往把孩子们关在了被里。以为哪里又遭了毛贼了。大人们也不敢睡熟,惯常坐起来,放土枪,警备万一的不测。鸡啼呢,就好:长夜漫漫何时旦?当你在旅床上辗转不寐,风雨夜雷电交迫的时候,啼鸡一声,就有了盼头了。尽管是漆黑漆黑的夜,总敌不住一遍遍的鸡声相催,慢慢地东方欲白,月没星稀,就黎明了,就大亮了。
⑩农家春耕季节,鸡叫头遍长工就起来喂牛。鸡叫三遍就带了犁耙绳索上坡。最怀念:闪烁的星天下,料峭的春风中,鸡啼声里,犬吠声里,那伴了三头耕牛,两只猎狗,一车农具的上坡人啊。咯啰啰的说话,隐约约的人影,犹如梦中。在跟前你不愿同他们一块儿走走么?于我是迷恋着的。还有,除夕夜阑,祠堂前,家人正围绕着发纸马,烧金银锞,放鞭炮的时候,五更鸡啼也一声声繁了起来,那情景又是怎样的静穆,深远呢。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网里,对此怕就打着很密的结吧。
鸡鸣的时辰真怪:在夜要欲曙天,在昼要日当午;阴雨也罢,冷暖也罢,到时辰就喔喔地啼了起来。且是那样有尺寸斟酌的。你万物的灵长啊,康德老先生那有名的哲学散步,虽以时间的准确,惹了人的异常叹服,但比之唱晓雄鸡,不是还有点距离么?是不想,想来确够神秘。
有闻鸡起舞的故事,有长鸣鸡的传说。有野鸡群鸣的古磨笄山。朝有“束带待鸡鸣”,野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喂,你锁在都城的朋友,笼里金丝雀与夫架上鹦鹉听够了,何妨于星月夜、驿桥边,胸怀郁悒时候,去听一听那千户万户的鸡鸣犬吠声呢。它是可以给你很多慰安很多鼓舞的。不信,前路茫茫正自踌躇当儿,隐隐的雄鸡啼处,山那畔村舍就不远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于“山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用“长矛盔甲”与“氯气炮坦克车”,类比“鸡犬之声”与“摩托车、霓虹灯”等,表达了对乡村落后现状的隐忧。
B.第④段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乡间正午鸡啼的热闹场景,绘形绘声,生动逼真,字里行间洋溢着和乐、欣愉。
C.第⑥段用简洁的反问句,既小结前两段对乡下鸡鸣犬吠景观的描写,又引出后两段对古事的征引,为揭示文章主旨做了铺垫。
D.文末提醒“锁在都城的朋友”去听听“鸡鸣犬吠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知识青年的呼吁:走向广阔的乡土,追求光明的未来。
8.本文的选材、表达方式特色鲜明,请分别简要分析。
9.有评论指出,吴伯箫散文“真切地体现出语言意浓、自然、精巧的特点”。试以本文为例,加以简要评析。
【答案】7.B
8.①选材:善于从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最为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诸如鸡鸣犬吠都是人们在乡村中习见的;又能平中见奇,联想到与啼晓鸡有关的各种古诗文、典故等。②表达方式:叙事状物逼真生动,引人入胜,如对鸡啼场景的描写栩栩如生;以叙述为主体,善于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有浓郁的抒情氛围。
9.①意浓:熔铸古诗文名句、典故,糅合民间传说等,信手拈来地引用,极大开拓了意境,充实了含意。②自然:善用口语、拟声词、叠词、问句等,使得叙述、描写鲜活生动和通俗易懂,有乡土气息。③精巧:有节制地穿插文言词汇、句式等,恰当运用对称的整句,使得遣词造句简约且凝练,颇具节奏感。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2)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语言、把握重要意象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要能够区分。
7.A.“表达了对乡村落后现状的隐忧”这一分析不正确,属于过度解读,从原文“可是,虽说如此,对喔喔的鸡啼、汪汪的犬吠,还是觉得有些亲近。无论在哪里听到,总仿佛遇故知还乡里般情味”看,这一段中的类比主要是为了强调都市之中鸡犬之声的鲜见。C.“为揭示文章主旨做了铺垫”这一分析不正确,“怎么样,可过瘾”以疑问句式表达乡村犬吠情景的醉人,和“‘啼晓鸡’的精神力量,能激励、鼓舞人”的主旨关系不大,这一解析显得牵强。D.“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知识青年的呼吁:走向广阔的乡土,追求光明的未来”,这一分析不正确,属于过度解读;从原文语境看,结尾这样写,传达的是作者个人的感触,强调“啼晓鸡”带给迷惘中的人的鼓舞作用。故答案为:B
8.题干明确评鉴的两个切入点。考生可通读全文,结合文本实际,将本文选材、记叙的艺术特点扼要地加以评析。本文取材注重贴近日常生活,善于从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最为熟悉事物中取材,“在乡间,一个小村落里,谁家禾场上秋收后一大堆草垛的顶上,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踏入一座山庄或走近一家宅院的时候,总会有瘦的,肥的,波波嗡嗡的大小狗,以凶凶嘴脸向你袭来示威;然而它不致就伤害你的”,鸡鸣犬吠都是人们在乡村中习见的;“从很早就向往“鸡犬之声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那种古朴的乡村生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渊明翁《归园田居》里的名句,也是从心底里爱好着”,选材上还联想到与啼晓鸡有关的各种古诗文、典故等。又能灵活驰骋联想,平中见奇。表达方式方面,叙事状物逼真生动,引人入胜,如“‘狗!谁呀?’清脆娇婉的声音”生动呈现农村人和狗和谐相处的场面,写鸡啼场景,从“丽花”的外形,“骄傲”的神态,耀眼的羽毛等角度,描写的也是栩栩如生;写都市的场景,写狗打架、守夜等,以叙述为主;“高高站了一只丽花大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尾上长长的飘翎招展着,那样洒脱,那样美,映了日光在熠熠闪耀。它遥遥地先兀自向四方眺望一会,忽然伸长了脖颈”为描写兼抒情,“很多人童年记忆的网里,对此怕就打着很密的结”“去听一听那千户万户的鸡鸣犬吠声呢。它是可以给你很多慰安很多鼓舞的”为议论。文中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以叙述为主体,善于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有浓郁的抒情氛围。
9.题干引用相关学者对吴伯箫散文的语言风格的评论,以此作为答题的提示,要求考生以《啼晓鸡》为例加以评析。解答此题,可以扣紧题干所给评论的三个关键词“意浓”“自然”“精巧”,细读《啼晓鸡》这一文本,从中找出相关语例,加以具体评析。“意浓”可以从本文遣词造句善于引用的角度,评析其联想广泛、含意丰富隽永的特点。“总比愁白了头发还过不去关好得多多不是。看来伍员是比较笨的‘绛帻鸡人报晓筹’《周礼·春官》中就有所谓祭祀夜呼以警百官早起的‘鸡人’在”“朝有‘束带待鸡鸣’,野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本文善于引用古诗文,联想广泛自然,且古诗文以虚写实,含意丰富、隽永,耐人寻味;“自然”则可以从本文善用口语、拟声词、叠音词、问句等,评析语言通俗易懂和生动活泼,有乡土气息的特点。如“都躲到僻静的城角落去了呢”“就大亮了”为口语;“哥嘟嘟……”“喔喔”为拟声词;“温都都”“看看”“瞧瞧”为叠音词;“怎么样,可过瘾?”为问句。本文善用口语、拟声词、叠音词、问句等,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精巧”则可从本文有节制地穿插文言词汇、句式,恰当运用整句,评析使得语言简约、凝练,有节奏感。“古昔”“之裔”是文言词汇;“选六军五百小儿,养千数长安雄鸡”“咯啰啰的说话,隐约约的人影”是文言句式;“在夜要欲曙天,在昼要日当午;阴雨也罢,冷暖也罢”等是整句。本文随文穿插文言词汇、句式,恰当运用整句,使得语言简约、凝练,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
晋安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卒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选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文中是南燕皇帝慕容超的自称,古代皇帝的自称有“寡人”“孤”等。
B.拔,指被攻破,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中的“举”字都是表被动。
C.“迨其末也”与“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迨”字意义不同。
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用来指其所辖地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安帝进攻南燕时,公孙五楼向慕容超提出了上、中、下三策,结果都遭到了慕容超的否定。
B.慕容超认为自己占据着有利的地形,有强大的军队,纵使晋军过了岘山,也可以击败晋军。
C.慕容镇以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的事例劝说慕容超利用岘山阻守晋军。
D.慕容超派遣段晖率军进驻临朐,准备在东莞与晋军决战,结果被晋军打败,只得逃往广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
②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答案】10.CFG
11.C
12.D
13.①然后从容挑选精锐的两千骑兵,沿海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
②而不知道地利就在指掌之间,哪里值得与(这样的人)谈论什么地利呢?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对敌作战,部队必须占据有利地形,这样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就是说,知道敌人可以攻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行攻击,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胜利的把握只能有一半。
东晋安帝进攻南燕时,南燕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的办法。公孙五楼说:“晋军强大,利在速战,刚来时的士气勇猛锋锐,不能攻击。宜据守大岘山,使晋军不能进来,拖延时间,以挫其锐气。然后从容挑选精锐的两千骑兵,沿海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再派段晖率领各州军队,沿大岘山东下。腹背夹击晋军,这是上策。命令守军依托险阻地形各自固守,除必要的钱粮储备之外,其余的全部焚毁,铲除青苗,使敌人来后什么也得不到,实行坚壁清野,以等待敌人出现破绽,再乘机进攻,这是中策。放敌兵进入大岘山,我军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说:“京都物资丰富,人口众多,很难立即转入战时防御。青苗遍野,一时也难以铲除。即使能铲除青苗,固守城池而得以保全性命,我也不能答应。我占据着五州的强地,控制着山河的险固,有战车万乘、铁骑万群,纵使晋军过岘山来到平地,我以精兵徐徐攻击,也必定能全部俘获他。”慕容镇说:“如果按照您的旨意办,必须在平原地带每十里处扎营,营垒建成后,使用骑兵比较方便,因此,最好能前出至大岘山以外,这样即使在迎战时不能取胜,也可以退守。不可将敌放进大岘山,给自己造成极为不利的局面。过去赵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于被韩信屈服;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终于被邓艾擒获。臣以为天时不如地利,据守大岘山,确实是上策。”慕容超又不听从,只是命令驻莒县、梁父山二地的部队修筑城墙和护城河,挑选官兵和战马,养精蓄锐等候晋军。那年夏天,晋军已驻扎在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军段晖等五万步骑兵进驻临朐。不久,晋军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十分恐慌,忙率兵四万向段晖部队靠拢,在临朐战败,慕容超逃奔广固固守,数日后,广固也被晋军攻破。南燕终于全部被晋军扫平。
材料二: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函谷关、剑阁,是天下的险要之地。(战国时,)秦依据函谷关击败六国而绰绰有余,可到后来,在秦朝快要灭亡时,抵御四方群盗还嫌它不够险要。诸葛武侯出兵剑阁,威震秦、陇,规划谋取三辅之地;而刘禅虽然据有剑阁之险却连成都也保不住。所以再坚固险要的城池,要是没有适当的人来把守它,竟连低矮的小山、地面的浅水都比不上;有了适当的人,纵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来给敌人造成困难。只知道到崇山深谷、名城大都去寻求地利,而不知道地利就在指掌之间,哪里值得与(这样的人)谈论什么地利呢?
10.句意: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知敌之可击”和“知吾卒之可以击”两句结构一致,“击”在句中都是作谓语动词,所以两句都应独立成句,选CF;“而不知地利”“而”表转折,“地利”作“不知”的宾语,所以应从“地利”后边断开,选G。故答案为:CFG
11.A.正确。B.正确。拔,指被攻破。/举,指被攻下。句意: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函谷关被攻下。C.错误。两句中的“迨”字意义相同,都是“等到”的意思。句意:可到后来,等到秦朝快要灭亡时。/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D.正确。故答案为:C
12.D.“准备在东莞与晋军决战”理解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可知,是晋军进至东莞后,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不久,晋军顺利越过大岘山,慕容超害怕了。并不是慕容超准备在东莞与晋军决战。故答案为:D
13.①“徐”,从容;“拣”,挑选;“二千骑”,两千骑兵;“循”,沿着;“绝”,切断。译文:然后从容挑选精锐的两千骑兵,沿海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
②“知”,知道;“乌”,哪里;“足”,值得;“言”,谈论。译文:而不知道地利就在指掌之间,哪里值得与(这样的人)谈论什么地利呢?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14.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虽然都以“归嵩山”为题材,但无论是在情感表达上,还是在创作风格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B.王诗“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赋予“流水”“暮禽”以人的情态,使景物更加多情动人。
C.李诗“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两句描写月亮挂在溪边的松树之上,显现出嵩山秀丽的迷人景色。
D.李诗实写嵩山玉女峰散布着开满紫花的菖蒲,杨山人采摘菖蒲赠送给诗人,表现出二人深厚的友谊。
15.与李诗不同,王诗随着沿途不同景色的移换,暗含着诗人情感细微的变化,请结合王诗简要分析。
【答案】14.D
15.首先描写清水环绕草木,马儿徐徐前行,流水温婉有情,鸟儿结伴而行,反映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然后诗人看到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诗人的心情变得凄清。最后两句对山势做了描写,诗人不再过问社会人事,安心地过自己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诗人的心境重又回归于淡泊闲适。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14.D.“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是诗人送别朋友时想象的景象,是虚写,不是实写。故答案为:D
15.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出诗歌中情感的变化层次。结合首联和颔联所写景来看,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闲闲”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随着景物的荒芜、冷清,诗人情感也凄凉起来。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点明隐居主题,“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安心地过自己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诗人的心境重又回归于淡泊闲适。
16.(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从“取”和“用”两方面来写秦因奢靡丧失民心的两句是“   ,   ”。
(2)边塞诗词中常有对军中号角的描写,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   ”一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一句。
(3)“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类,在古代诗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蛟”的身影,如“   ,   ”两句。
【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角声满天秋色里;四面边声连角起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杜牧《阿房宫赋》中,从“取”和“用”两方面来写秦因奢靡丧失民心的两句是可得出 奈何取之尽锱铢 ; 用之如泥沙
(2)根据语境 边塞诗词中常有对军中号角的描写 可得出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四面边声连角起
(3)根据语境“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类,在古代诗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蛟”的身影可得出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Ⅰ
《2023中国诗词大会》继续创新,以“欢喜”“寻味”“本来”“天下”“十年”等为主题串联诗词,结合文物、绘画、工艺等不同文化元素,利用考古成果,发掘遗产价值,探察古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复原古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可谓____,让人眼前一亮。本年度诗词大会邀请18位民间出题人,其中不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国诗词大会》用诗词唱诵祖国壮美山河,用经典诠释中国文化遗产,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追求恰如其分地融入新时代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是____的中华文化的缩影。考古与文物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不应____,只停留于表面形态的片面展示,还可通过场景复原、沉浸体验、实验考古等多种方式对其功能、组合及在古代社会所扮演角色进行深入挖掘,多层次揭示文物蕴藏的历史信息、文明要素,在丰富公众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激活文物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近年来,《中国考古大会》《考古公开课》等扎根于历史传统的考古文物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喜爱,极大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先贤哲思在现代社会再次苏醒,当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文化自信也得到了阐扬与涵育。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以“文化自信”为开头,将文中画横线句子修改为一个长单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面是《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场以“本来”为主题词的观众推介语,请仿照画波浪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将第八场以“天下”为主题词的观众推介语补充完整,要求句意连贯,内容符合主题,语言生动得体。
示例:
《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场本来
“本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宏伟抱负,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傲然风骨,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的爱国热忱,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文化包容。“本来”是守住初心、回归本真。《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期将带我们共同寻觅诗词中的源头活水,坚守“本来”,奔赴“未来”。
《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场天下
   。“天下”是江山,是人民;是岁月,是英雄。《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期“天下”将带我们一同领略“胸怀天下、心系天下、爱达天下、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
【答案】17.别出心裁;博大精深;浮光掠影
18.文化自信在先贤哲思于现代社会再次苏醒、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的过程中得到了阐扬与涵育。
19.“天下”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阔胸襟,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感,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仿写句式;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考生的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先找出短句中的中心主语、中心谓语及宾语为主干,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增删个别语词,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
(3)本题考查仿写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和所给例句或语段,从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等角度进行仿写。本题要求写评论,以内容风格和例子相近为主。修辞上选用比喻、排比、对偶较好。
17.①语境是说《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内容上的创新之举,可用“别出心裁”。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②语境形容中华文化广博,可用“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③语境“只停留于表面形态”形容对文物的展示过于表面化,可用“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也比喻世事稍纵即逝,不可捉摸。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18.首先明确开头词所在的句子是:文化自信得到了阐扬与涵育。然后把“当先贤哲思在现代社会再次苏醒,当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化作句子的状语“在先贤哲思于现代社会再次苏醒、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的过程中”,修饰“得到”。最后梳理句子逻辑顺序,改为:文化自信在先贤哲思于现代社会再次苏醒、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的过程中得到了阐扬与涵育。
19.首先明确所仿写句子的句式:主题词+是……是……是……。其中引号部分为引用诗句。内容上,主题词是“天下”,推介语要围绕“天下”表达,引用的诗句要积极向上,以表达爱国、英雄气概为主,可以借助下文“胸怀天下、心系天下、爱达天下、天下为公”,表现家国情怀。注意诗句与后面的概括性语言要协调一致。
(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人们都已不再陌生,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作息的不规律,高体重,这“第四高”犹如____,打得人们措手不及,严重威胁着大众健康,并呈现出患者年轻化的趋势。
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进食高热量食物却不运动,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一些微量元素,都可能导致肥胖。所谓“胖从口入”,肥胖____。在我国,高体重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桌文化、重油重盐、喜食肥甘厚腻等,都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
如今肥胖症已经正在成为全球重大慢性疾病之一,它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让人失去美丽的皮囊,就是失去了身体各个方面的健康。不仅如此,许多肥胖症患者都伴随着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鼾”,但许多人不知道,____。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睡眠呼吸暂停导致死亡的肥胖症患者就高达数十万人。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一支发动奇袭的军队;其实是一种吃出来的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严重时可致死亡
21.如今肥胖症已经成为全球重大慢性疾病之一,它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让人失去美丽的皮囊,而是失去了身体各个方面的健康。
【知识点】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20.从“犹如”可判断,第①处是对“第四高”的比喻,再依据“打得人们措手不及”“严重威胁……”可判断此处强调对人类的影响很突然,应填写的喻体是“一支发动奇袭的军队”之类的短语。第②处,根据前面的句子可知是解释肥胖和饮食的关系,再依据后面“在我国,高体重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等内容,可判断应填写的是“其实是一种吃出来的疾病”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上下文可判断,此处填写的应是对后面数据显示的情况的说明,后面主要说的是睡眠呼吸暂停导致肥胖症患者死亡的人数,再根据前面的“许多人不知道”,可推断此处应填写的是“睡眠呼吸暂停严重时可致死亡”之类的句子。
21.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不合逻辑,“已经正在”语意矛盾,应删去“正在”;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不是……就是”表选择,而原文语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把“就是”改为“而是”。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三上·鄠邑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我、自我、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理论。“本我”是本能的我,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奉行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的我,他遵循理想的原则。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人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四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提出了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的三个“我”,第二句话对三个“我”的内涵和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解读,第三句话概括了三个“我”之间的联系,第四句话强调了三个“我”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可见,这是一道哲理思辨类作文题,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提炼观点。材料出现了三个词语,即“本我、自我、超我”,认真研读材料,我们会发现,“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本我是人格的基础,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中介,超我则是理想化的、道德化的目标。本我和超我之间是一种矛盾的关系,本我是没有经过任何压抑扭曲的人类原始欲望,追求个体的快乐和利益,而超我是精神和道德层面纯粹高尚的信仰,追求社会和道德的标准。自我则处于两者之间,既要满足本我的需求,又要遵循超我的规范。有些人往往会受到本我的支配,无法自拔。他们可能会沉迷于某种欲望或冲动,无法自制,甚至会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而有些人往往会过于强调自我,忽视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这些人可能会表现得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还有些人往往会通过超我的力量来实现自我价值和超越个人局限。这些人可能会追求高尚的品格和精神追求,忽视了个人的欲望和冲动。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培养健康的心理,积极有为,实现自身价值。我们需要认识到本我的内在需要和局限性,同时借助超我的力量来完善自我的个性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和人生的价值。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要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层进式结构,逐层深入地阐述本我、自我、超我在人生境界中所处的层次。也可以阐述如何充分发挥三个“我”的优势,让其彼此制约,互相成就,从而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立意:
1.用“超我”成就“自我”。
2.掌控“本我”,完善“自我”,实现“超我”。
3.在“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中健康成长。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