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开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对社会道德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
B.“五色体系”形成于西周时期,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具有独特性,隶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贯穿于民族色彩文明史。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五色(紫、黄、赤、白、黑)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书》中记载的“青、黄,赤”三种颜色,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三原色相对应,只是所用词语与今天有所不同。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体现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所以水墨山水画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的一项是 (  )
A.按中国戏剧脸谱颜色传统,曹操、秦桧扮演者宜用白脸,关羽宜用红脸,包拯宜用黑脸。
B.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表明自己的德行节操。
C.南宋画坛志士,如赵孟坚、法常等喜欢以水墨作画,意在用黑色表现其淡泊思绪、隐逸思想。
D.莫言《大风》中绿色的草,暗示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朴野顽强的生命力。
4.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如果你是新版《西游记》剧组的美术指导,按照导演要求,请根据孙悟空及其师父(菩提祖师)的性格特点及身份,分别为其确定服饰主色,并结合材料二说出依据。
【答案】1.C
2.D
3.C
4.①材料一以时间为序,侧重阐述我国各时期的色彩观念,以及古代色彩美学观念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儒、道两家色彩观的不同及它们对中华民族审美精神发展的影响。
5.①孙悟空服饰主色调为红色,结合“五色体系”理论及儒家色彩观重要的“比德”特色,红色为五色之首,亦代表忠勇,符合孙悟空性格及角色定位;②菩提祖师服饰主色调为黑色,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且黑色也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符合菩提祖师的性格及角色定位。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A.“对社会道德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错,原文“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是“社会秩序”,不是“社会道德”。B.“‘五色体系’……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偷换概念,原文“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的是“色彩体系”,不是“五色体系”。D.“紫”错,“五色”应指五原色,即赤、黄、青、黑、白,不包括紫色。故答案为:C
2.D.“所以”因果倒置,原文“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是“因”,“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是“果”。故答案为:D
3.C.文中材料二末段中国文人画偏爱黑色,是因为人生失意而选择超然物外,表达的是淡远无为的心灵世界,体现的是道家颜色观,而“比德”体现的是儒家颜色观。此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故答案为:C
4.①依据“两千年前的西周”“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战国末期”“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可知材料一以时间为序,侧重阐述古代色彩美学观念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②依据“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儒、道两家色彩观对中华民族审美精神发展的影响。
5.①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捉怪,从未胆怯退缩,他的性格特点是“忠勇”,而且几个徒弟中他也是首席大弟子。而材料二“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红色表示忠勇”,同时材料一中也谈到“五色体系”中“红色”为正色,因此可定孙悟空服饰主色调为红色,符合孙悟空性格及角色定位;②菩提祖师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一位祖师级人物,收孙悟空为徒,传授他大品天仙诀,七十二变,筋斗云,又要求孙悟空出师后不能提起师门,低调淡泊,为一个精通诸子百家,三教合一的世外高人形象。他不生不灭,与天地同寿。材料二中有“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因此菩提祖师服饰主色调为黑色,符合菩提祖师的性格及角色定位。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
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
(德)海因里希 伯尔①
在我爷爷的故乡,几乎人人都靠在亚麻作坊里干活糊口,孩子都要在放学后去森林里采蘑菇。
亚麻作坊是巴莱克家的,森林也是他们家的。他们还有一间小铺。我爷爷的爷爷和奶奶小时候就已经捧着装满蘑菇的篮子或者装着干草花的纸口袋,站在小铺桌面的台秤前,紧张地瞧着巴莱克夫人在秤盘上放多少砝码,才使那晃动的指针一丝不差地指着黑线——那条细细的公平线。遇到巴莱克夫人高兴时,她就伸手到台秤旁的大瓶里边,给每个孩子一块糖,让孩子们高兴得满脸通红。
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巴莱克老爷家给全村订了一条规矩: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这条规矩可得小心遵守,谁若违犯了就要被赶出亚麻作坊,邻村也不敢雇这个人干活。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的台秤的人。他十二岁时,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要送给全村每户人家一份巴西咖啡。在庆祝宴会前一天,他们在小铺里发咖啡。他们现在叫巴莱克 冯 比尔甘。
爷爷为自己家和另外三户人家取咖啡。使女格特鲁德数了四包咖啡给他,每包八分之一公斤(由工厂封装好的)。格特鲁德要拿一块糖给我爷爷时,发现瓶空了。格特鲁德转身去拿糖了。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厅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①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指针总算稳稳地指在黑线上。格特鲁德回来了。我爷爷,脸色苍白的小家伙,站在一边,不动声色。他只拿了三包咖啡。更使格特鲁德惊奇害怕的是,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但是格特鲁德只是放声讥笑他。
他把咖啡送给那三家人后,便揣着用麻袋片包好的五颗石子儿,走向茫茫黑夜。他知道在布劳高村,在伯尔茫村都不会有谁家有秤的。他穿过森林,步行两小时来到名叫迪尔海姆的小城镇,那里住着一个叫霍尼希的药剂师。霍尼希为那个冻僵的小男孩开门。②我爷爷解开他的麻袋片儿,取出五颗小石子,说:“我要把它秤一秤。”这时我爷爷才感觉到自己进了暖和的小屋子,他的脚已是湿漉漉的,雪融化在他的那双破鞋里。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③因为他想起有多少蘑菇、多少野草,多少干草花在那台秤上秤过,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霍尼希对他说,“五十五克,不多不少。”我爷爷才停止哭泣。
爷爷又走了两小时路,穿过森林回来,在家里挨了一顿揍,问他为什么不把咖啡拿回来,爷爷死也不开口,他想起自己的哥哥,他采过很多蘑菇,想起了姐姐,想起了成千上百的孩子,他们为巴莱克家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这一次他不哭了,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他的父母、哥哥和姐姐。
元旦那一天,巴莱克一家来到教堂做大弥撒。他们本来以为吉兰登村的人们会向着他们高呼万岁,欢呼他们荣升。但是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年青的巴莱克 冯 比尔甘夫人看到我的爷爷——小弗兰茨,在大庭广众前问他:“你为什么不替你母亲把咖啡拿回去?”④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五公斤咖啡。”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您家的台秤每半斤就缺这些分量。”这位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教堂里的男男女女齐声唱起一支歌:
“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
正当巴菜克一家在教堂里的时候,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账本偷了出来。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账,按巴莱克家收购东西的十分之一计算,已经有几千塔勒。但是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台秤和账本被抢走了。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
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大批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但是每逢星期日,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人们就唱起歌来:“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
我爷爷的父母在埋葬女儿后,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看到,各地各村地主家秤上公平正义的指针都是虚假的。这使他们伤心痛苦。只要有人愿意,就能听到巴莱克 冯 比尔甘的故事:他们家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吞没人家十分之一的钱。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
【注】①海因里希 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兼具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提到巴莱克夫人给孩子们糖,巴莱克家族给每户人家送巴西咖啡,表现了巴莱克家族的慷慨大方、平易近人。
B.“我爷爷”趁使女格特鲁德点取糖的时候偷偷检验巴莱克家的台称,是因为他早就发现了台秤的问题。
C.”偷猎者”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表现出“偷猎者”不仅是一个好猎手,还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神偷”。
D.“巴莱克家的台秤”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象征着当时社会虚伪的“公平正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爷爷小时候的故事,客观真实地还原事情的经过,增强了历史厚重感,侧面反映出人们的反抗由来已久。
B.小说用细腻的笔法,通过对孩子们将蘑菇和干草花卖给巴莱克家时紧盯台秤指针的样子的描写,表现出孩子们重视劳动所得的心理。
C.小说情节设置精心巧妙,开头巴莱克夫人在高兴时给每个孩子一块糖与后文小男孩子把糖踩在地上形成巧妙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多次用“巴莱克 冯 比尔甘”来称呼巴莱克家,与文中相关情节呼应,既突出其高高在上的地位,也暗含其品行与地位不相称的讽刺意味。
8.小说中多次涉及爷爷的“小石子儿”,请简要概括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地方,爷爷在用到或想到“小石子儿”时的心理。
9.海因里希 伯尔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德国的良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他为什么被誉为“德国的良心”。
【答案】6.D
7.A
8.①第一处:紧张、激动、不安、期待;②第二处:期待;③第三处:委屈、难过、痛苦、愤怒④第四处:愤怒、坚定、决绝
9.①巴莱克家依仗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无情地压榨剥削村里人,揭露批判了社会贵族阶层的专横、伪善和当时社会上那些虚伪的“公平正义”。 ②全村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忍受巴克莱家的剥削与压迫,暴动被残酷镇压之后又不得不妥协服从,揭示了百姓的苦难和悲剧,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③区里宪兵队武力镇压村民们的反抗和暴动,深刻揭露了德国反动政权对人民的迫害和镇压,流露出他对德国反动政权的痛恨。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2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6.A.“表现了巴莱克家族的慷慨大方、平易近人”错,通过巴莱克家克扣村民并让宪兵镇压村民来看,“给孩子们糖”“给每户人家送巴西咖啡”是其伪善的表现,是为了更好的欺骗和压榨村民。B.“是因为他早就发现了台秤的问题”错,爷爷只是偶然发现台秤有问题,原文说“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C.“不仅是一个好猎手,还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神偷’”错,文中对“偷猎者”着墨不多“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帐本偷了出来”,两处描写并没有表现出“偷猎者”不仅是个好猎手,还是个令人尊重的“神偷”。故答案为:D
7.A.“增强了历史厚重感,侧面反映出人们的反抗由来已久”错,第三人称视角并不能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在“我”爷爷发现台秤有问题之前,大家都老老实实干活,听巴莱克家族的话,小说也没有体现“人们的反抗由来已久”。故答案为:A
8.①第一处:爷爷发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厅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时,他准备用小石子试探,“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可见他当时既紧张又期待;同时写他往秤盘里放石子时,“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这个过程中他一定是紧张、激动、不安、期待的。②第二处:爷爷走了很远的路,来到霍尼希的药剂师家,他取出五颗石子,要求“我要把它秤一秤”,他很希望知道这五颗石子的重量是多少,因此此处是充满期待的。③第三处:“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那么他吞噬掉了多少村民们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啊,此刻的爷爷既有为自己和村民的委屈、难过,也有被欺骗和剥削的痛苦、愤怒。④第四处:在教堂里,在众人面前,爷爷要揭露事情的真相,爷爷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了他此刻的坚定和决绝,同时也暗含着对被欺骗的愤怒。
9.被誉为“德国的良心”,表明他敢于揭露事实、鞭挞丑恶。①小说中有着亚麻作坊和森林、后来还被受封成贵族巴莱克家,依仗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无情地压榨剥削村里人,他们在寿蘑菇、野草和干草花的台秤上做手脚,每半公斤就要缺五十五克的重量,并且要求“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正如后来大家在教堂唱歌讽刺的那样,“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毫无公平正义可言。小说揭露批判了社会贵族阶层的专横、伪善和当时社会上那些虚伪的“公平正义”。②全村几代人人都要把劳动果实卖给巴克莱家,“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即使被要求不能有磅秤,迫于生计也没人敢反抗,不得不忍受巴克莱家的剥削与压迫;后来得知真相的村民也反抗过,“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帐本偷了出来。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帐”“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但遭到了宪兵的镇压,“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暴动被残酷镇压之后又不得不妥协服从,揭示了百姓的苦难和悲剧,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③当村民们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账时,“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台秤和帐本被抢走了。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别的村子的暴动同样遭受了宪兵的镇压,“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大批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区里宪兵队武力镇压村民们的反抗和暴动,深刻揭露了德国反动政权对人民的迫害和镇压,流露出他对德国反动政权的痛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文言文阅读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欲立之,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不许,强以请公,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之弥贼之;鉏之弥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
(节选自《说苑 立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妄与不A如遗B弃物于沟壑D伋虽贫也E不忍F以身为沟壑G是H以不敢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假,文中指借助,与《劝学》中“假舟楫者”的“假”,两者的词义及用法相同。
B.妻子,文中指妻子的儿子,古代也指妻子和儿女,现指婚姻中的女子一方。
C.爱,文中指喜欢、喜爱,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词义不同。
D.强,文中有坚持、竭力之意,与《老子四章》中“强行者有志”的“强”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游说齐景公,齐景公还没有动身出发就赐给他土地,孔子认为无功不受禄,景公对自己不了解,就告辞离开了。
B.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反复派人前去送给他邑,让他以此来置办衣物,曾子都不肯接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对曾子大加赞赏。
C.兹父做太子时,因父亲喜爱弟弟,就想把太子之位让给目夷,目夷拒绝太子之位而出逃,兹父也跟着出逃了,直到桓公因病召令才回国。
D.晋灵公派鉏之弥刺杀赵宣子,鉏之弥在亲眼目睹了赵宣子盛服等待上朝的情景后,自杀而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
②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14.孔子、曾子、子思在立节上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DEG
11.A
12.A
13.①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里,在车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
②即使国君赏赐我,不轻视我,但我能不惧怕吗?
14.孔子、曾子、子思都很好的坚守了儒家在“义”与“利”面前的取舍的标准。他们都重义而轻利,安贫而乐道,不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宁可忍受贫乏的物质生活而追求气节的崇高。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附参考译文】
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里,在车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子路说:“按照礼节,在车上遇见三人经过时就要下车,遇见两人经过时就要扶轼表示敬意。今天陈国修城门的人数众多,先生您为何不扶轼表示敬意?”孔子说:“我听说过,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不智;知道了却不斗争,这是不忠;忠于国家却不殉死,这是不廉。现在陈国这些修城门的人,不能在这里实行其中的一条,我所以不用扶轼向他们表示敬意。”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把廪丘邑赠送给孔子作为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从景公那里出来之后,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才能接受奖赏。现在我游说景公,景公却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赠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了我。于是,孔子辞别景公而去。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并说:“请以此来置办衣物。”曾子不肯接受,使者返回,再次又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不是先生有求于人,而是别人奉送给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惧怕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人会对别人傲慢。即使国君赏赐我,不轻视我,但我能不惧怕吗?”曾子终于没有接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这些话,能够保全他的气节。”
孔伋居住在卫国,他穿的乱麻絮成的袍子连罩衣也没有,二十天才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人赠送他狐白皮衣,恐怕他不接受,便让人对他说:“我借东西给别人,总是忘了它;我送东西给别人,如同丢弃了它。”孔?辞谢不接受。田子方说:“我有您没有,为什么不接受呢?”孔?说:“我听说: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它当成废物丢在山沟溪谷中。我虽然贫穷,但也不愿意把自己当作山沟溪谷,因此不敢承受。” 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宋桓公还有个后妻所生的儿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很宠爱他。 兹父因为父亲宠爱目夷,想要让他立为嗣君,就向宋桓公请求说:“请让目夷立为嗣君,我做他的国相来辅助他。”桓公问:“为什么呢?”兹父回答说:“我的舅家在卫国,很疼爱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嗣,就不能前往,不能再去卫国,这是背弃了母亲。况且我知道自己才能也不足以居于目夷之上。”桓公没有准许,他便坚决向桓公请求,桓公便同意了他。桓公将要立公子目夷为嗣君,目夷推辞说:“兄长立为嗣君而弟在下位,这是符合礼义的。如果弟弟立为嗣君而兄在下位,就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却要我来做,我将要出逃。”于是他就逃到了卫国,兹父随后也跟他到了卫国。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回来,将使我忧愁而死。”兹父这才返回,桓公又立他为嗣,让他做太子,然后目夷也回国了。
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谏,晋灵公对此深以为患,于是派力士鉏之弥刺杀赵宣子。鉏之弥清晨赶到赵宣子宅第,看到内室门已经打开,赵宣子穿了朝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尚早,赵宣子在和衣打盹。?之弥退出来,慨叹说:“赵宣子不忘记恭敬,堪称国家的重臣。杀了国家重臣,不忠;接受国君之命却半途而废,不信;背负不忠、不信两者之中一个名声,都生不如死。”于是他一头撞死在庭院槐树上。
10.句意: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它当成废物丢在山沟溪谷中。我虽然贫穷,但也不愿意把自己当作山沟溪谷,因此不敢承受。“不如”是一个词,不能断开,“遗弃物”是动宾短语,“于沟壑”是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在D处断开。“伋虽贫也”是陈述句,故在后面E处断开。“以身为沟壑”是“不忍”宾语,可在G处断开。“是以”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故答案为:DEG
11.A.错误。借给/借助。句意:我借东西给别人。/借助舟船的人。B.正确。C.正确。喜欢/吝惜。句意:桓公很宠爱他。/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D.正确。坚持、竭力。句意:他便坚决向桓公请求。/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故答案为:A
12.A.“景公还没有动身出发”错误,原文第二段“景公未之行”意思是“景公却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故答案为:A
13.①“燔”,被烧毁,被动句;“因”,于是;“轼”,古代车厢前面供乘车人凭扶的横木,名词作动词,手扶横木表示敬意。译文: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里,在车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
②“纵”,即使;“不我骄也”,宾语前置;“骄”,轻视。译文:即使国君赏赐我,不轻视我,但我能不惧怕吗?
14.由原文第二段“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君子当功以受禄”可知,孔子认为,无功不受禄,他追求的不是封地,优渥的物质条件,而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由原文第三段“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终不受”可知,曾子生活贫苦,但是仍然一再拒绝鲁君赐邑,同时孔子赞美他“足以全其节”,在节义与利前,二人选择都是保全自己节义。由原文第四段子思“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可知,子思生活困苦,但是对田子方赠送的“狐白之裘”,仍然是“辞而不受”,因为子思认为“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宁可贫苦,决不能失去气节。三个人的共同选择都不是“利”,而是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洒落花风。
一窗草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④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释:①作者吴锡畴,南宋末年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灭亡。②濂溪老,指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沫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辣水乡人,世称谏水先生;神宗时居洛阳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④屈原《招魂》,楚怀王客死于秦,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诗人感叹韶光匆匆,内心郁结隐秘之情难以倾诉,感到郁闷惆怅。
B.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
C.颈联是上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与过渡,作者以草木娱己,写窗外草木逆风生长的坚韧。
D.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16.首联中诗人写“几许幽情递不通”,诗人是如何抒发“幽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直抒胸臆。首联感叹韶光太快,内心有郁结隐秘之情难以倾诉;②借景抒情。颔联上句写诗人所见春景,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做窝,下句写诗人所感,自己却如“中酒”一般昏昏沉沉,黯然伤情;③借典抒情。颈联诗人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生活遣怀。尾联用屈原《招魂》典,表达对国势衰颓、无力回天的痛心。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15.C.“作者以草木娱己,写窗外草木逆风生长的坚韧”理解错误,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写一窗绿草欢迎诗人归来,五亩田园偏爱诗人,诗人也乐于安居此处。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故答案为:C
16.①首联“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诗意是美丽的春光已经离去了大半,心中多少郁结幽情都难以诉说。诗人直抒胸臆,直接感叹韶光太快,自己内心有郁结隐秘之情难以倾诉。②颔联“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诗意是燕子筑巢未就,穿梭于寒食雨中衔泥筑巢,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昏昏沉沉。颔联上句写诗人所见春燕,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做窝,下句写诗人所感,自己却如“中酒”一般昏昏沉沉,黯然伤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幽情”。③颈联“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诗意是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根据注解②③可知,颈联中诗人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说明自己像周敦颐、司马光那样借田园生活遣怀。尾联“无赋招魂成独啸”运用屈原《招魂》的典故,表达对国事衰颓、无力回天的痛心。采用了运用典故的方法抒发“幽情”。
17.(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2)《过秦论》中贾谊用八个字“   ,   ”形容秦凭借有利形势,割取天下土地,重新划分山河区域后各国对待秦国的态度。
(3)“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是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含“月”的诗句有:
“   ,   。”
【答案】(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夜,短松冈……)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可得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根据语境 形容秦凭借有利形势,割取天下土地,重新划分山河区域后各国对待秦国的态度 可得出 强国请服 ; 弱国入朝
(3)根据语境“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是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含“月”的诗句有可得出 春江潮水连海平 ; 海上明月共潮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Ⅰ
“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生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儿化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具体需要看对象和情境。因为儿化在语音,词汇上具有丰富的功能和意蕴,所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得以发展和保存。
《红楼梦》是以北京话为语体写成的,这个语体的重要标志就是引入儿化词。曹雪芹对儿化词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其儿化用语多出现在口语场合,例如在人物对话如拉家常、闲聊中。但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政、北静王、贾雨村等则嗜好运用晦涩的文言雅文。贾府中运用儿化词语上自贾母、王熙凤,下至刘姥姥、老嬷嬷等阶层。当然,人物身份不同,儿化词的表意也各异:贾母的儿化词语包含对晚辈的关爱,凤姐儿则多表现为幽默打趣,刘姥姥等下层人物多出自质朴粗俗。
18.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朱自清在散文《春》当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请赏析句中的儿化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8.将“因为儿化”改为“儿化因为”,“发展和保存”改为“保存和发展”。
19.①“赶趟儿”,将人“赶趟儿”(凑热闹)的行为赋予给桃树、杏树、梨树,口语化的运用体现
了朱自清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对果树开花时的热闹场景的喜爱;②“桃儿、杏
儿、梨儿”,运用儿化音,展现了桃子、杏子、李子在春天刚刚长出时的细小,表达了作者对果子
的喜爱、亲昵之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搭配不当;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比较原句和修改后的两个句子,找出两句话中不同的地方,通过对其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语气的分析。
18.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都是“儿化”,应将“因为”放在“儿化”后面;“发展和保存”语序不当,应先“保存”再“发展”,可改为“保存和发展”。
19.①选文中谈到了儿化音的效果,其中有“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春》中的“赶趟儿”就是此类作用。“赶趟儿”原本指人“凑热闹”,此处用来修饰“桃树、杏树、梨树”,将人的行为赋予给桃树、杏树、梨树;“赶趟儿”是口语词,口语化的运用体现了朱自清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花朵开放的多而热闹,表现了作者对果树开花时的热闹场景的喜爱;②选文中儿化音“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春》中“桃儿、杏儿、梨儿”的儿化音就是此类作用。此处作者看到果树开满了鲜花,幻想着小小的果实已经在孕育当中,运用儿化音,展现了桃子、杏子、李子在春天刚刚长出时的细小,表达了作者对果子的喜爱、亲昵之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它包括: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比如,大前提是“名著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小前提是“《红楼梦》是名著”,结论是“①____”。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②____。当时,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着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凡有名贵波斯猫的地方就有法军高级指挥官”的大前提和“③____”的小前提,推出结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
其实,“老马识途“的故事,从逻辑上讲,用的也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归路。管仲向齐桓公表达了自己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们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走出山谷”的意思。齐桓公随即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紧跟其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20.下列句子中使用的破折号,与选段画横线句子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B.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C.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D.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21.下列句中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意思”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黎峒丸来。
B.船价不过意思而已,每只做了五两船钱。
C.门外阴沉沉的,一股冷气灌进屋里,有下雪的意思了。
D.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本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答案】20.D
21.A
22.①《红楼梦》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②德军曾用三段论推理找到法军指挥官所在地;③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特别注意问号、顿号、引号、冒号、破折号的特殊用法。
(2)本题考查对词义的把握能力。
1、要搞清词语的感彩。
2、注意运用的对象。
3、注意范围的大小。
4、注意程度的轻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20.画横线的句子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说话断断续续;B.表示语意的转换;C.表示话未说完;D.表示解释说明。故答案为:D
21.句中的“意思”是“意见”“愿望”的含义。A.意见、愿望;B.表示一点心意;C.趋势或苗头;D.情趣;趣味。故答案为:A
22.①由前面分析“三段论”的特点可知,大前提是“名著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小前提是“《红楼梦》是名著”,结论应是“特殊化陈述”——《红楼梦》,“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可填:《红楼梦》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②此处为总领句,根据后文“于是德军军官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可知,德军利用三段论推理找到了法军指挥官所在地,可填:德军曾用三段论推理找到法军指挥官所在地。③此处要填“小前提”,根据第一段,小前提是“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这里的特殊化陈述应是“前方阵地”“波斯猫”,可填: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内江,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一个有着深厚红色积淀的地方。在这里,有坐落在苌弘故里资中的文庙,它是儒学的精神家园;有毗邻隆昌古宇湖的孔子广场,处处彰显儒家优秀文化思想;有位于市中区人民公团的喻培伦将军纪念馆,诉说着英雄为国奋战,用血肉开拓祖国未来道路的英勇无畏;有地处威远青龙山的罗世文烈士纪念馆,展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甜城儿女,你们有着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题干分析】
素材写出了作为新时代甜城儿女对家乡的感受和思考。在指导材料部分,介绍了内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二是“红色积淀深厚的地方”,即重点介绍了内江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从历史文化上看,这里是“儒家的精神家园”。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塑造了中华儿女的人格特质。那么内江的孩子也会被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比如仁、义、礼、智、信。从革命文化的角度来看,爱国精神、牺牲精神、责任感等。这里展示的革命英雄也是内江儿童共有的精神品格。
材料提出,“作为新时代甜城的孩子们,你们有什么样的思考?”这就需要内江的孩子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立足新时代,思考内江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要以内江为荣,思考家乡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思考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塑造新时代内江儿女的精神品格;同时,我们也应该想想我们能回报我们的家乡和祖国什么。我们应该立足于家乡的建设和祖国的发展,思考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写作时可以写议论文,采用层进式结构,写介绍家乡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表达作为内江人的骄傲和自豪;再写在这样的影响下,内江人的性格特点,做事风格等,再次表达对家乡养育之恩的感激;最后思考新时代的内江需要如何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甜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锤炼什么品格,为家乡发展、祖国发展做出属于内江儿女的独特贡献。
也可以写记叙文或者散文,通过探访某处文化景观,描写景物,联想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抒写自己作为内江儿女的感悟和思考。结尾可以升华主旨,表达努力学习,将来担当起建设家乡的重大责任,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豪情。
【立意提取】
1.内江,我为你骄傲。
2.传承历史文化,甜城儿女让家乡更美好。
3.建设美丽家乡,看我甜城青年。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开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对社会道德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
B.“五色体系”形成于西周时期,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具有独特性,隶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贯穿于民族色彩文明史。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五色(紫、黄、赤、白、黑)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书》中记载的“青、黄,赤”三种颜色,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三原色相对应,只是所用词语与今天有所不同。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体现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所以水墨山水画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的一项是 (  )
A.按中国戏剧脸谱颜色传统,曹操、秦桧扮演者宜用白脸,关羽宜用红脸,包拯宜用黑脸。
B.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表明自己的德行节操。
C.南宋画坛志士,如赵孟坚、法常等喜欢以水墨作画,意在用黑色表现其淡泊思绪、隐逸思想。
D.莫言《大风》中绿色的草,暗示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朴野顽强的生命力。
4.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如果你是新版《西游记》剧组的美术指导,按照导演要求,请根据孙悟空及其师父(菩提祖师)的性格特点及身份,分别为其确定服饰主色,并结合材料二说出依据。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
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
(德)海因里希 伯尔①
在我爷爷的故乡,几乎人人都靠在亚麻作坊里干活糊口,孩子都要在放学后去森林里采蘑菇。
亚麻作坊是巴莱克家的,森林也是他们家的。他们还有一间小铺。我爷爷的爷爷和奶奶小时候就已经捧着装满蘑菇的篮子或者装着干草花的纸口袋,站在小铺桌面的台秤前,紧张地瞧着巴莱克夫人在秤盘上放多少砝码,才使那晃动的指针一丝不差地指着黑线——那条细细的公平线。遇到巴莱克夫人高兴时,她就伸手到台秤旁的大瓶里边,给每个孩子一块糖,让孩子们高兴得满脸通红。
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巴莱克老爷家给全村订了一条规矩: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这条规矩可得小心遵守,谁若违犯了就要被赶出亚麻作坊,邻村也不敢雇这个人干活。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的台秤的人。他十二岁时,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要送给全村每户人家一份巴西咖啡。在庆祝宴会前一天,他们在小铺里发咖啡。他们现在叫巴莱克 冯 比尔甘。
爷爷为自己家和另外三户人家取咖啡。使女格特鲁德数了四包咖啡给他,每包八分之一公斤(由工厂封装好的)。格特鲁德要拿一块糖给我爷爷时,发现瓶空了。格特鲁德转身去拿糖了。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厅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①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指针总算稳稳地指在黑线上。格特鲁德回来了。我爷爷,脸色苍白的小家伙,站在一边,不动声色。他只拿了三包咖啡。更使格特鲁德惊奇害怕的是,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但是格特鲁德只是放声讥笑他。
他把咖啡送给那三家人后,便揣着用麻袋片包好的五颗石子儿,走向茫茫黑夜。他知道在布劳高村,在伯尔茫村都不会有谁家有秤的。他穿过森林,步行两小时来到名叫迪尔海姆的小城镇,那里住着一个叫霍尼希的药剂师。霍尼希为那个冻僵的小男孩开门。②我爷爷解开他的麻袋片儿,取出五颗小石子,说:“我要把它秤一秤。”这时我爷爷才感觉到自己进了暖和的小屋子,他的脚已是湿漉漉的,雪融化在他的那双破鞋里。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③因为他想起有多少蘑菇、多少野草,多少干草花在那台秤上秤过,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霍尼希对他说,“五十五克,不多不少。”我爷爷才停止哭泣。
爷爷又走了两小时路,穿过森林回来,在家里挨了一顿揍,问他为什么不把咖啡拿回来,爷爷死也不开口,他想起自己的哥哥,他采过很多蘑菇,想起了姐姐,想起了成千上百的孩子,他们为巴莱克家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这一次他不哭了,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他的父母、哥哥和姐姐。
元旦那一天,巴莱克一家来到教堂做大弥撒。他们本来以为吉兰登村的人们会向着他们高呼万岁,欢呼他们荣升。但是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年青的巴莱克 冯 比尔甘夫人看到我的爷爷——小弗兰茨,在大庭广众前问他:“你为什么不替你母亲把咖啡拿回去?”④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五公斤咖啡。”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您家的台秤每半斤就缺这些分量。”这位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教堂里的男男女女齐声唱起一支歌:
“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
正当巴菜克一家在教堂里的时候,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账本偷了出来。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账,按巴莱克家收购东西的十分之一计算,已经有几千塔勒。但是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台秤和账本被抢走了。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
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大批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但是每逢星期日,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人们就唱起歌来:“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
我爷爷的父母在埋葬女儿后,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看到,各地各村地主家秤上公平正义的指针都是虚假的。这使他们伤心痛苦。只要有人愿意,就能听到巴莱克 冯 比尔甘的故事:他们家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吞没人家十分之一的钱。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
【注】①海因里希 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兼具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提到巴莱克夫人给孩子们糖,巴莱克家族给每户人家送巴西咖啡,表现了巴莱克家族的慷慨大方、平易近人。
B.“我爷爷”趁使女格特鲁德点取糖的时候偷偷检验巴莱克家的台称,是因为他早就发现了台秤的问题。
C.”偷猎者”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表现出“偷猎者”不仅是一个好猎手,还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神偷”。
D.“巴莱克家的台秤”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象征着当时社会虚伪的“公平正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爷爷小时候的故事,客观真实地还原事情的经过,增强了历史厚重感,侧面反映出人们的反抗由来已久。
B.小说用细腻的笔法,通过对孩子们将蘑菇和干草花卖给巴莱克家时紧盯台秤指针的样子的描写,表现出孩子们重视劳动所得的心理。
C.小说情节设置精心巧妙,开头巴莱克夫人在高兴时给每个孩子一块糖与后文小男孩子把糖踩在地上形成巧妙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多次用“巴莱克 冯 比尔甘”来称呼巴莱克家,与文中相关情节呼应,既突出其高高在上的地位,也暗含其品行与地位不相称的讽刺意味。
8.小说中多次涉及爷爷的“小石子儿”,请简要概括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地方,爷爷在用到或想到“小石子儿”时的心理。
9.海因里希 伯尔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德国的良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他为什么被誉为“德国的良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文言文阅读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欲立之,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不许,强以请公,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之弥贼之;鉏之弥晨往,则寝门辟矣,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
(节选自《说苑 立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妄与不A如遗B弃物于沟壑D伋虽贫也E不忍F以身为沟壑G是H以不敢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假,文中指借助,与《劝学》中“假舟楫者”的“假”,两者的词义及用法相同。
B.妻子,文中指妻子的儿子,古代也指妻子和儿女,现指婚姻中的女子一方。
C.爱,文中指喜欢、喜爱,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词义不同。
D.强,文中有坚持、竭力之意,与《老子四章》中“强行者有志”的“强”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游说齐景公,齐景公还没有动身出发就赐给他土地,孔子认为无功不受禄,景公对自己不了解,就告辞离开了。
B.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反复派人前去送给他邑,让他以此来置办衣物,曾子都不肯接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对曾子大加赞赏。
C.兹父做太子时,因父亲喜爱弟弟,就想把太子之位让给目夷,目夷拒绝太子之位而出逃,兹父也跟着出逃了,直到桓公因病召令才回国。
D.晋灵公派鉏之弥刺杀赵宣子,鉏之弥在亲眼目睹了赵宣子盛服等待上朝的情景后,自杀而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
②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14.孔子、曾子、子思在立节上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洒落花风。
一窗草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④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释:①作者吴锡畴,南宋末年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灭亡。②濂溪老,指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沫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辣水乡人,世称谏水先生;神宗时居洛阳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④屈原《招魂》,楚怀王客死于秦,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诗人感叹韶光匆匆,内心郁结隐秘之情难以倾诉,感到郁闷惆怅。
B.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
C.颈联是上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与过渡,作者以草木娱己,写窗外草木逆风生长的坚韧。
D.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16.首联中诗人写“几许幽情递不通”,诗人是如何抒发“幽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2)《过秦论》中贾谊用八个字“   ,   ”形容秦凭借有利形势,割取天下土地,重新划分山河区域后各国对待秦国的态度。
(3)“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是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含“月”的诗句有: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Ⅰ
“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生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儿化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具体需要看对象和情境。因为儿化在语音,词汇上具有丰富的功能和意蕴,所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得以发展和保存。
《红楼梦》是以北京话为语体写成的,这个语体的重要标志就是引入儿化词。曹雪芹对儿化词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其儿化用语多出现在口语场合,例如在人物对话如拉家常、闲聊中。但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政、北静王、贾雨村等则嗜好运用晦涩的文言雅文。贾府中运用儿化词语上自贾母、王熙凤,下至刘姥姥、老嬷嬷等阶层。当然,人物身份不同,儿化词的表意也各异:贾母的儿化词语包含对晚辈的关爱,凤姐儿则多表现为幽默打趣,刘姥姥等下层人物多出自质朴粗俗。
18.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朱自清在散文《春》当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请赏析句中的儿化词的表达效果。
(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它包括: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比如,大前提是“名著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小前提是“《红楼梦》是名著”,结论是“①____”。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②____。当时,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着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凡有名贵波斯猫的地方就有法军高级指挥官”的大前提和“③____”的小前提,推出结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
其实,“老马识途“的故事,从逻辑上讲,用的也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归路。管仲向齐桓公表达了自己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们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走出山谷”的意思。齐桓公随即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紧跟其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
20.下列句子中使用的破折号,与选段画横线句子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B.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C.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D.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21.下列句中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意思”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黎峒丸来。
B.船价不过意思而已,每只做了五两船钱。
C.门外阴沉沉的,一股冷气灌进屋里,有下雪的意思了。
D.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本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内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内江,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一个有着深厚红色积淀的地方。在这里,有坐落在苌弘故里资中的文庙,它是儒学的精神家园;有毗邻隆昌古宇湖的孔子广场,处处彰显儒家优秀文化思想;有位于市中区人民公团的喻培伦将军纪念馆,诉说着英雄为国奋战,用血肉开拓祖国未来道路的英勇无畏;有地处威远青龙山的罗世文烈士纪念馆,展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甜城儿女,你们有着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C
4.①材料一以时间为序,侧重阐述我国各时期的色彩观念,以及古代色彩美学观念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儒、道两家色彩观的不同及它们对中华民族审美精神发展的影响。
5.①孙悟空服饰主色调为红色,结合“五色体系”理论及儒家色彩观重要的“比德”特色,红色为五色之首,亦代表忠勇,符合孙悟空性格及角色定位;②菩提祖师服饰主色调为黑色,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且黑色也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符合菩提祖师的性格及角色定位。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A.“对社会道德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错,原文“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是“社会秩序”,不是“社会道德”。B.“‘五色体系’……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偷换概念,原文“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的是“色彩体系”,不是“五色体系”。D.“紫”错,“五色”应指五原色,即赤、黄、青、黑、白,不包括紫色。故答案为:C
2.D.“所以”因果倒置,原文“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是“因”,“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是“果”。故答案为:D
3.C.文中材料二末段中国文人画偏爱黑色,是因为人生失意而选择超然物外,表达的是淡远无为的心灵世界,体现的是道家颜色观,而“比德”体现的是儒家颜色观。此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故答案为:C
4.①依据“两千年前的西周”“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战国末期”“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可知材料一以时间为序,侧重阐述古代色彩美学观念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②依据“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儒、道两家色彩观对中华民族审美精神发展的影响。
5.①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捉怪,从未胆怯退缩,他的性格特点是“忠勇”,而且几个徒弟中他也是首席大弟子。而材料二“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红色表示忠勇”,同时材料一中也谈到“五色体系”中“红色”为正色,因此可定孙悟空服饰主色调为红色,符合孙悟空性格及角色定位;②菩提祖师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一位祖师级人物,收孙悟空为徒,传授他大品天仙诀,七十二变,筋斗云,又要求孙悟空出师后不能提起师门,低调淡泊,为一个精通诸子百家,三教合一的世外高人形象。他不生不灭,与天地同寿。材料二中有“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因此菩提祖师服饰主色调为黑色,符合菩提祖师的性格及角色定位。
【答案】6.D
7.A
8.①第一处:紧张、激动、不安、期待;②第二处:期待;③第三处:委屈、难过、痛苦、愤怒④第四处:愤怒、坚定、决绝
9.①巴莱克家依仗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无情地压榨剥削村里人,揭露批判了社会贵族阶层的专横、伪善和当时社会上那些虚伪的“公平正义”。 ②全村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忍受巴克莱家的剥削与压迫,暴动被残酷镇压之后又不得不妥协服从,揭示了百姓的苦难和悲剧,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③区里宪兵队武力镇压村民们的反抗和暴动,深刻揭露了德国反动政权对人民的迫害和镇压,流露出他对德国反动政权的痛恨。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2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6.A.“表现了巴莱克家族的慷慨大方、平易近人”错,通过巴莱克家克扣村民并让宪兵镇压村民来看,“给孩子们糖”“给每户人家送巴西咖啡”是其伪善的表现,是为了更好的欺骗和压榨村民。B.“是因为他早就发现了台秤的问题”错,爷爷只是偶然发现台秤有问题,原文说“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C.“不仅是一个好猎手,还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神偷’”错,文中对“偷猎者”着墨不多“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帐本偷了出来”,两处描写并没有表现出“偷猎者”不仅是个好猎手,还是个令人尊重的“神偷”。故答案为:D
7.A.“增强了历史厚重感,侧面反映出人们的反抗由来已久”错,第三人称视角并不能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在“我”爷爷发现台秤有问题之前,大家都老老实实干活,听巴莱克家族的话,小说也没有体现“人们的反抗由来已久”。故答案为:A
8.①第一处:爷爷发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厅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时,他准备用小石子试探,“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可见他当时既紧张又期待;同时写他往秤盘里放石子时,“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这个过程中他一定是紧张、激动、不安、期待的。②第二处:爷爷走了很远的路,来到霍尼希的药剂师家,他取出五颗石子,要求“我要把它秤一秤”,他很希望知道这五颗石子的重量是多少,因此此处是充满期待的。③第三处:“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那么他吞噬掉了多少村民们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啊,此刻的爷爷既有为自己和村民的委屈、难过,也有被欺骗和剥削的痛苦、愤怒。④第四处:在教堂里,在众人面前,爷爷要揭露事情的真相,爷爷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了他此刻的坚定和决绝,同时也暗含着对被欺骗的愤怒。
9.被誉为“德国的良心”,表明他敢于揭露事实、鞭挞丑恶。①小说中有着亚麻作坊和森林、后来还被受封成贵族巴莱克家,依仗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无情地压榨剥削村里人,他们在寿蘑菇、野草和干草花的台秤上做手脚,每半公斤就要缺五十五克的重量,并且要求“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正如后来大家在教堂唱歌讽刺的那样,“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毫无公平正义可言。小说揭露批判了社会贵族阶层的专横、伪善和当时社会上那些虚伪的“公平正义”。②全村几代人人都要把劳动果实卖给巴克莱家,“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即使被要求不能有磅秤,迫于生计也没人敢反抗,不得不忍受巴克莱家的剥削与压迫;后来得知真相的村民也反抗过,“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帐本偷了出来。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帐”“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但遭到了宪兵的镇压,“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暴动被残酷镇压之后又不得不妥协服从,揭示了百姓的苦难和悲剧,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③当村民们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账时,“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台秤和帐本被抢走了。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别的村子的暴动同样遭受了宪兵的镇压,“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大批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区里宪兵队武力镇压村民们的反抗和暴动,深刻揭露了德国反动政权对人民的迫害和镇压,流露出他对德国反动政权的痛恨。
【答案】10.DEG
11.A
12.A
13.①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里,在车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
②即使国君赏赐我,不轻视我,但我能不惧怕吗?
14.孔子、曾子、子思都很好的坚守了儒家在“义”与“利”面前的取舍的标准。他们都重义而轻利,安贫而乐道,不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宁可忍受贫乏的物质生活而追求气节的崇高。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每次考试中都要对文学常识进行积累,然后课下不断复习从而对此题进行把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附参考译文】
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里,在车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子路说:“按照礼节,在车上遇见三人经过时就要下车,遇见两人经过时就要扶轼表示敬意。今天陈国修城门的人数众多,先生您为何不扶轼表示敬意?”孔子说:“我听说过,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不智;知道了却不斗争,这是不忠;忠于国家却不殉死,这是不廉。现在陈国这些修城门的人,不能在这里实行其中的一条,我所以不用扶轼向他们表示敬意。”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把廪丘邑赠送给孔子作为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从景公那里出来之后,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才能接受奖赏。现在我游说景公,景公却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赠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了我。于是,孔子辞别景公而去。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并说:“请以此来置办衣物。”曾子不肯接受,使者返回,再次又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不是先生有求于人,而是别人奉送给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惧怕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人会对别人傲慢。即使国君赏赐我,不轻视我,但我能不惧怕吗?”曾子终于没有接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这些话,能够保全他的气节。”
孔伋居住在卫国,他穿的乱麻絮成的袍子连罩衣也没有,二十天才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了这件事,便派人赠送他狐白皮衣,恐怕他不接受,便让人对他说:“我借东西给别人,总是忘了它;我送东西给别人,如同丢弃了它。”孔?辞谢不接受。田子方说:“我有您没有,为什么不接受呢?”孔?说:“我听说: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它当成废物丢在山沟溪谷中。我虽然贫穷,但也不愿意把自己当作山沟溪谷,因此不敢承受。” 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宋桓公还有个后妻所生的儿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很宠爱他。 兹父因为父亲宠爱目夷,想要让他立为嗣君,就向宋桓公请求说:“请让目夷立为嗣君,我做他的国相来辅助他。”桓公问:“为什么呢?”兹父回答说:“我的舅家在卫国,很疼爱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嗣,就不能前往,不能再去卫国,这是背弃了母亲。况且我知道自己才能也不足以居于目夷之上。”桓公没有准许,他便坚决向桓公请求,桓公便同意了他。桓公将要立公子目夷为嗣君,目夷推辞说:“兄长立为嗣君而弟在下位,这是符合礼义的。如果弟弟立为嗣君而兄在下位,就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却要我来做,我将要出逃。”于是他就逃到了卫国,兹父随后也跟他到了卫国。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回来,将使我忧愁而死。”兹父这才返回,桓公又立他为嗣,让他做太子,然后目夷也回国了。
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谏,晋灵公对此深以为患,于是派力士鉏之弥刺杀赵宣子。鉏之弥清晨赶到赵宣子宅第,看到内室门已经打开,赵宣子穿了朝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尚早,赵宣子在和衣打盹。?之弥退出来,慨叹说:“赵宣子不忘记恭敬,堪称国家的重臣。杀了国家重臣,不忠;接受国君之命却半途而废,不信;背负不忠、不信两者之中一个名声,都生不如死。”于是他一头撞死在庭院槐树上。
10.句意: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它当成废物丢在山沟溪谷中。我虽然贫穷,但也不愿意把自己当作山沟溪谷,因此不敢承受。“不如”是一个词,不能断开,“遗弃物”是动宾短语,“于沟壑”是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在D处断开。“伋虽贫也”是陈述句,故在后面E处断开。“以身为沟壑”是“不忍”宾语,可在G处断开。“是以”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故答案为:DEG
11.A.错误。借给/借助。句意:我借东西给别人。/借助舟船的人。B.正确。C.正确。喜欢/吝惜。句意:桓公很宠爱他。/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D.正确。坚持、竭力。句意:他便坚决向桓公请求。/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故答案为:A
12.A.“景公还没有动身出发”错误,原文第二段“景公未之行”意思是“景公却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故答案为:A
13.①“燔”,被烧毁,被动句;“因”,于是;“轼”,古代车厢前面供乘车人凭扶的横木,名词作动词,手扶横木表示敬意。译文: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里,在车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
②“纵”,即使;“不我骄也”,宾语前置;“骄”,轻视。译文:即使国君赏赐我,不轻视我,但我能不惧怕吗?
14.由原文第二段“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君子当功以受禄”可知,孔子认为,无功不受禄,他追求的不是封地,优渥的物质条件,而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由原文第三段“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终不受”可知,曾子生活贫苦,但是仍然一再拒绝鲁君赐邑,同时孔子赞美他“足以全其节”,在节义与利前,二人选择都是保全自己节义。由原文第四段子思“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可知,子思生活困苦,但是对田子方赠送的“狐白之裘”,仍然是“辞而不受”,因为子思认为“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宁可贫苦,决不能失去气节。三个人的共同选择都不是“利”,而是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
【答案】15.C
16.①直抒胸臆。首联感叹韶光太快,内心有郁结隐秘之情难以倾诉;②借景抒情。颔联上句写诗人所见春景,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做窝,下句写诗人所感,自己却如“中酒”一般昏昏沉沉,黯然伤情;③借典抒情。颈联诗人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生活遣怀。尾联用屈原《招魂》典,表达对国势衰颓、无力回天的痛心。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15.C.“作者以草木娱己,写窗外草木逆风生长的坚韧”理解错误,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写一窗绿草欢迎诗人归来,五亩田园偏爱诗人,诗人也乐于安居此处。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故答案为:C
16.①首联“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诗意是美丽的春光已经离去了大半,心中多少郁结幽情都难以诉说。诗人直抒胸臆,直接感叹韶光太快,自己内心有郁结隐秘之情难以倾诉。②颔联“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诗意是燕子筑巢未就,穿梭于寒食雨中衔泥筑巢,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昏昏沉沉。颔联上句写诗人所见春燕,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做窝,下句写诗人所感,自己却如“中酒”一般昏昏沉沉,黯然伤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幽情”。③颈联“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诗意是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根据注解②③可知,颈联中诗人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说明自己像周敦颐、司马光那样借田园生活遣怀。尾联“无赋招魂成独啸”运用屈原《招魂》的典故,表达对国事衰颓、无力回天的痛心。采用了运用典故的方法抒发“幽情”。
17.【答案】(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夜,短松冈……)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可得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根据语境 形容秦凭借有利形势,割取天下土地,重新划分山河区域后各国对待秦国的态度 可得出 强国请服 ; 弱国入朝
(3)根据语境“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是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含“月”的诗句有可得出 春江潮水连海平 ; 海上明月共潮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案】18.将“因为儿化”改为“儿化因为”,“发展和保存”改为“保存和发展”。
19.①“赶趟儿”,将人“赶趟儿”(凑热闹)的行为赋予给桃树、杏树、梨树,口语化的运用体现
了朱自清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对果树开花时的热闹场景的喜爱;②“桃儿、杏
儿、梨儿”,运用儿化音,展现了桃子、杏子、李子在春天刚刚长出时的细小,表达了作者对果子
的喜爱、亲昵之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搭配不当;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读懂句子,弄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在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后,再回到原句上去看哪个词影响了原意,并根据划分的句子成分和特征等区分是哪种语病。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利用修改方法,改正错误但不要改变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比较原句和修改后的两个句子,找出两句话中不同的地方,通过对其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和语气的分析。
18.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都是“儿化”,应将“因为”放在“儿化”后面;“发展和保存”语序不当,应先“保存”再“发展”,可改为“保存和发展”。
19.①选文中谈到了儿化音的效果,其中有“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春》中的“赶趟儿”就是此类作用。“赶趟儿”原本指人“凑热闹”,此处用来修饰“桃树、杏树、梨树”,将人的行为赋予给桃树、杏树、梨树;“赶趟儿”是口语词,口语化的运用体现了朱自清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花朵开放的多而热闹,表现了作者对果树开花时的热闹场景的喜爱;②选文中儿化音“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春》中“桃儿、杏儿、梨儿”的儿化音就是此类作用。此处作者看到果树开满了鲜花,幻想着小小的果实已经在孕育当中,运用儿化音,展现了桃子、杏子、李子在春天刚刚长出时的细小,表达了作者对果子的喜爱、亲昵之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答案】20.D
21.A
22.①《红楼梦》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②德军曾用三段论推理找到法军指挥官所在地;③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特别注意问号、顿号、引号、冒号、破折号的特殊用法。
(2)本题考查对词义的把握能力。
1、要搞清词语的感彩。
2、注意运用的对象。
3、注意范围的大小。
4、注意程度的轻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 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 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 子大体。 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
20.画横线的句子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说话断断续续;B.表示语意的转换;C.表示话未说完;D.表示解释说明。故答案为:D
21.句中的“意思”是“意见”“愿望”的含义。A.意见、愿望;B.表示一点心意;C.趋势或苗头;D.情趣;趣味。故答案为:A
22.①由前面分析“三段论”的特点可知,大前提是“名著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小前提是“《红楼梦》是名著”,结论应是“特殊化陈述”——《红楼梦》,“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可填:《红楼梦》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②此处为总领句,根据后文“于是德军军官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可知,德军利用三段论推理找到了法军指挥官所在地,可填:德军曾用三段论推理找到法军指挥官所在地。③此处要填“小前提”,根据第一段,小前提是“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这里的特殊化陈述应是“前方阵地”“波斯猫”,可填: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题干分析】
素材写出了作为新时代甜城儿女对家乡的感受和思考。在指导材料部分,介绍了内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二是“红色积淀深厚的地方”,即重点介绍了内江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从历史文化上看,这里是“儒家的精神家园”。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塑造了中华儿女的人格特质。那么内江的孩子也会被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比如仁、义、礼、智、信。从革命文化的角度来看,爱国精神、牺牲精神、责任感等。这里展示的革命英雄也是内江儿童共有的精神品格。
材料提出,“作为新时代甜城的孩子们,你们有什么样的思考?”这就需要内江的孩子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立足新时代,思考内江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要以内江为荣,思考家乡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思考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塑造新时代内江儿女的精神品格;同时,我们也应该想想我们能回报我们的家乡和祖国什么。我们应该立足于家乡的建设和祖国的发展,思考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写作时可以写议论文,采用层进式结构,写介绍家乡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表达作为内江人的骄傲和自豪;再写在这样的影响下,内江人的性格特点,做事风格等,再次表达对家乡养育之恩的感激;最后思考新时代的内江需要如何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甜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什么,锤炼什么品格,为家乡发展、祖国发展做出属于内江儿女的独特贡献。
也可以写记叙文或者散文,通过探访某处文化景观,描写景物,联想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抒写自己作为内江儿女的感悟和思考。结尾可以升华主旨,表达努力学习,将来担当起建设家乡的重大责任,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豪情。
【立意提取】
1.内江,我为你骄傲。
2.传承历史文化,甜城儿女让家乡更美好。
3.建设美丽家乡,看我甜城青年。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