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台州区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台州区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台州区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古代一些战争的规模很大,死伤人口很多,持续不断的战争更是如此。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老弱妇孺下田,加上畜力往往被征用,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战场或军队的驻地往往离粮食产地很远,需要大量人力、畜力从事运输,有时沿途的消耗比运达数量要高好几倍。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因缺少赡养或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战争造成的物质破坏,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带来长期影响。战争期间对死亡人畜不能及时掩埋,往往会引起瘟疫流行,增加新的死亡。战争期间如果同时发生自然灾害,后果就更不堪设想。由于行政机构解体、交通受阻、缺乏必要的物资和人力以及统治者无暇旁顾等原因,灾民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济,灾情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从而造成比平时严重得多的损失。而在缺粮的条件下,俘虏和平民生存的希望更小。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材料二:
我在第一章里已说过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这其实是一切有结构的体系的通性。所谓结构,所谓体系,就是指各分子的存在依赖着别的分子的存在。它们各自据有一定的地位,互相关联,互相维持。社会有结构,因为各个人的生活是互相依赖的,所有的行为是须和别人的行为相配合的。一个结构所能容纳的分子必须有地位安置,不然就格格不入了。社会里的个人并不是堆积而是组合。因之社会的容量受着结构的限制。
社会有一定的容量在战时最为明显。战时的动员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战争是一件临时发生的社会大事,有关生死存亡。每一种战争都需要一种能担负这事务的社会结构。战争里要多少作战人员依着战争的性质、战场的广阔而决定。一定数目的作战部队必须有多少补充的预备部队。这也决定了每一时期要训练多少壮丁。要维持这个数目的军队能在战场上依着计划作战,就得有一定数目的工人在工厂里制造军火和装备,有一定数目的农民在田地上耕种、生产粮食,有一定数目的矿丁在矿山里发掘原料,有一定数目的司机在公路上开汽车,在铁路上开火车,在海面上开轮船,在天空里开飞机。……现代的战争必须有详尽的统计和计划。人数的调遣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战争结束就有所谓复员,这是要把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各部门的人数必须重新加以分配。若是不预先计划,就很容易发生失业的恐慌。这里我们最容易看得明白每一个不同的社会结构有它适当的容量。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出毛病,所谓出毛病就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得到工作,生活发生困难,或是人手不够,社会事业发生停滞。
以往论人口的学者很少注意到人口数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早年的马尔萨斯就是个接受“将错就错”论的人。在他看来,生育是自然现象,人像苍蝇一样会不断地繁殖。人多了食料不够,吃不到饭的人因穷困营养不良而死去,为争食料,大家抢饭吃,发生战争。他于是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使大家能安居乐业,不必在饥荒、战争中去解决人口问题。但是他理论的出发点是把人类视同其他动物,也就是说他忽略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人口的消长并不是自然的生物现象,也不是取决于食料的多寡,而是决定于社会结构的性质。马尔萨斯对于人口的预测没有实现。在十九世纪人口增长极快,而到了二十世纪,在经济发达、食料日增的情形下,西欧各国反而闹人口降落。而中国和印度却始终保持着庞大人口,虽则他们的生活程度已近于生存线。依马尔萨斯的说法,好像人口在可以得到食料的时候,必然会增加,和苍蝇一样;因之人口必然在最低的生活程度上过日子。依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看法则不然。人口的数目是依当时当地的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决定的。若是一个结构里需要的人数多、物资少,这结构中的人甚至可以在半蛰的状态中过着不得饱食的生活;相反,若是一个结构只需少数人口就能维持,尽管食料丰富,也不会依几何级数的速率去生孩子的。
我在《禄村农田》一书里曾特别重视农作里劳力的需要和分配。在以体力来耕种的技术下,在农忙的季节里即使动员全村的劳力还是不够。换一句话说,为了维持农作的劳力的需要——虽则这需要只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期间——农村里不能不养着大量的人口。在这种人口就是生产动力的经济结构中,地狭人众的现象是避免不了的。在以蒸汽和电气等作动力、以机械作工具的经济结构中,如现代的西洋,社会结构所需人口的数目降低了,人口渐减的趋势也日渐显著。我在这里固然不能用数字来说明每种社会结构的容量有多少,但是若从这个观点去研究这问题是可以有结果的。
(摘编自费孝通《生育制度·社会继替》)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战争直接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尤其是古代一些规模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给人口带来的伤害就更为巨大。
B.士兵都出身于农民,他们从军后不但不能生产粮食,反而还要消耗商品粮,这给国家的粮食储备带来了很大影响。
C.复员是指战争结束之后将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并把各部门人数重新分配。复员引起失业恐慌,以至于无法制定计划。
D.马尔萨斯一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人会不断繁殖,最终因食物缺少而导致饥荒与战争,所以他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结构中个人的行为必须与别人的行为相配合,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
B.战时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配合极为密切,人数调遣十分得当,就可赢得战争。
C.纵观历史,可知马尔萨斯的人类因食物不够而引发战争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
D.在科技进步、以机械耕种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中,较难出现地狭人众的现象。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比较全面,体现出作者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的特点。
B.材料二驳立结合,既有理有据地驳斥了马尔萨斯的观点,也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C.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突出战时作战人员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简要论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4.材料二第三段画横线句子中使用了“很少”“必然”两个词语,请分别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但论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A
2.B
3.C
4.①“很少了是从数量上对“以往论人口的学者”的限定,说明这样的学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严谨性;②“必然”用语斩钉截铁,不留余地,说明在上述情形下,绝对会出现后面的结果。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准确性。
5.①材料一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战争对人口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作者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多个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巨大伤害。②材料二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的观点。在战争中,国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人口数量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应有适当的人口容量。
【知识点】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①代入法。即将选项一一代入原文,仔细揣摩它与原文的叙述有何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改变原句的意思。②归谬法。即根据文意,逐项判断对错。③排除法。即首先排除已确认的选项。④归类法。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会涉及四个方面,如果四个选项中有重复的方面,答案很有可能就在其中。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5)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②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④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士兵都出身于农民”错,材料一中说“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
C项“复员引起失业恐慌,以至于无法制定计划”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的是“若是不预先计划,就很容易发生失业恐慌”。
D项“马尔萨斯一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错。材料二第三段说“早年的马尔萨斯就是个接受‘将错就错’论的人。在他看来,生育是自然现象……”,由此可见,D项中的观点只是马尔萨斯“早年”的看法。
故答案为:A
2.B项“就可赢得战争”说法错误,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人数的调遣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口数量配合和人数调遣只是取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故答案为:B
3.C项“突出战时作战人员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主要是为了突出“现代的战争必须有详尽的统计和计划”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C
4.本题注意结合词义和语境进行分析:
①由原文“以往论人口的学者很少注意到人口数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可知,“很少”,稀缺、不多、罕见,表述同一事物的数量的多少,是从数量上对“以往论人口的学者”的限定,说明这样的学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严谨性;
②由原文“因之人口必然在最低的生活程度上过日子"可知,“必然”,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用语斩钉截铁,不留余地,说明在上述情形下,绝对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
①“很少了是从数量上对“以往论人口的学者”的限定,说明这样的学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严谨性;
②“必然”用语斩钉截铁,不留余地,说明在上述情形下,绝对会出现后面的结果。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准确性。
5.①由材料一原文“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战争造成的物质破坏,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带来长期影响”可知,材料一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战争对人口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作者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多个角度,较详尽地论述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巨大伤害;
②由材料二原文“我在第一章里已说过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战时的动员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这里我们最容易看得明白每一个不同的社会结构有它适当的容量。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出毛病"可知,材料二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的观点。在战争中,国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人口数量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应有适当的容量,人数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故答案为:
①材料一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战争对人口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作者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多个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巨大伤害。
②材料二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的观点。在战争中,国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人口数量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应有适当的人口容量。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有事总不免麻烦(节选)
沈从文
会长想起亲家长顺委托的事情,转到下河街伏波宫保安队去拜会队长。
队长见来客是会长,便说:“会长,你这个忙人,忙得真紧,我昨天请你吃狗肉也不来! 我们一共六个人,一人喝了十二两汾酒,见底干。”队长一面形容一面说,不由得为过去的事捧起腹来。
会长虽别有心事,却装作满有兴致的神气,随声附和打哈哈。
队长又说:“会长,我听说你买了一船橘子,是不是预备运到武汉去发财? 橘子在这里不值钱,到了武汉可就是宝贝!”
会长笑着说:“哪里发什么财? 我看今年我们这里橘子格外好,跟萝卜溪姓滕的打商量,匀了半船,趁顺水船带下去送亲戚朋友湿湿口! 这东西吕家坪要多少有多少,不值钱的,带下去恐怕也不值钱吧。”
队长说:“可不是! 橘子这东西值多少钱,有多少赚头? 有件事我正要同你说说,萝卜溪姓滕的,听说是你干亲家,有几个钱,颈板硬硬的像个水牛一样。人太不识相,惹我生气! 我上回也想送点礼给下河朋友,想不出送什么好。师爷说萝卜溪橘子好,因此特意到那里去看看,办个交涉,要他卖一船橘子把我。现钱买现货,公平交易,谁知老家伙要理不理,好像我是要抢他橘子神气。先问我要多少,告他一船,又说大船小船得明白,不明白不好下橘子。告他大船小船总之要一船。一百石三百石价钱照算。又说不用买,我派人送十挑来吧。还当我姓宗的是划干龙船的,只图打发我出门了事。惹得我生了气,就告他:‘姓滕的,放清楚些! 你不卖橘子吧,好,我明天派人来砍了你的树,你到.南京告我去。’……”
队长说的正是会长要说的,既自己先提起这问题,就顺猫毛理了一理:“队长,这是乡愚无知,你不要多心,不必在意! 我这干亲家上了年纪,耳朵有点背,吃生米饭长大的,话说得生硬,得罪了队长,自己还不明白! 这人真像你说的颈板硬硬的,人可是个好人。肠子笔直,不会转弯。”
队长说:“不相信,你们这地方人都差不多——会长,除你在外——剩下这些人,找了几个钱,有点小势力,成了土豪,动不动就说凡事有个理字,用理压人,可是对我们武装同志,就真不大讲理了。以为我们是外来人,不敢怎么样。这种土豪劣绅,也是在这个小地方能够听他称王作霸,若到省里去……不打倒才怪! 什么理? 蚌壳李,珍珠李,酸得多久!”
会长听过这种不三不四的议论后,依然按捺住性子,做成和颜悦色:“大人不见小人过,我知道你说的是笑话。 乡下人懂什么理不理? 哪有资格做土豪,来让队长打倒他?姓滕的已明白他的过错了,话说得不大接榫,得罪了队长,所以特意要我来这里说句好话。我和他说:‘亲家,这是你的不是。 可是不用急,不用怕,队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革命军人,(说到这里时两人都笑笑,笑的意思却不大相同。)气量大,宰相肚中好撑船,决不会这样子摧残我们地方风水的!我去说一声看,队长不看金面看佛面,会一笑置之。’队长,你不知道,大家都说萝卜溪的风水,就全靠那一片橘子树撑住。”
会长提起风水,却触动了队长一点心事,想起夭夭那个黑而俏的后影子,不禁微笑起来。会长不明白就里,还说:“队长看我巴掌大的脸,体恤这个乡下人,饶了他吧。”
队长说:“是的,是的,就看会长的面子,这事不用提了。”等等又说:“会长,我且问你,那姓滕的有几个女儿?”
问话比较轻,会长虽听得分明却装作不曾听到,还继续谈原来那件事情。因为“得罪官长”事虽不用提,橘子是要一船还是要几担,终得讲个清楚。委实说,队长自从打听明白一只小船两个舱装橘子送下常德去,得花个四百块钱左右时,就对于这种事不大发生兴趣,以为师爷出的计策并不十分高明了。只因为和长顺闹僵了,话转不过口,如今会长一来,做好做歹,总说乡下人不敢有意得罪官长,错处出于无心。队长也乐得借此收帆转舵,以为这事既由会长来解释,就算过去了。
会长因队长说买橘子只是送礼,就说长顺已摘下十挑老树“大开刀”,要队长肯赏脸收下,才敢送来。
这么一来,队长倒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了,聊以解嘲地说:“他不肯卖把我,我们革命军人自然不能强买民间东西。 卖十挑把我也成,要多少钱开个数目来,我一定照价付款。”
会长说:“队长,你真是……这值几个钱?”并说曾将干亲家骂了一回,以为不懂是非好坏。且在这件事上把队长身份品性绰掇得高高的,等于用言语当成一把梳子,在这个官长心头上痒处一一梳去,使他无话可说。
谈到末了,队长不能不承认十担橘子送礼已足够用。会长见交涉办成功,就说号上来了几只船,要去照看照看,预备抽身走路。队长这时节却拉住了会长,眯笑眯笑,像有什么话待说,却有点碍于习惯,不便开口。许久方迟迟疑疑地问:“会长,我有句话问你,萝卜溪那滕家小姑娘,有了对手没有?”
会长体会得出这个问话的意思,却把问题岔开,故意相左:“队长,是不是你有什么好朋友看中了那个小毛丫头?可惜早有了人,在省里第三中学读书!”
队长心有所恧,不大好意思,便随口说:“喔,那真可惜。我有个好朋友,军校老同学,是你们湘西人,父亲做过三任知事,家道富有,人材出众,托我做个媒,看一房亲事。我那天无忘中看到你亲家那个女儿,心想和那朋友配在一处,真是郎才女貌……”
会长明白这不过是谈白话,信口乱说,就对队长应酬了几句不相干的闲话,不再耽延,走出了伏波宫。这一来总算解决了一件事情,心里觉得还痛快。到正街上碰着了号上一个小伙计,就要那人下萝卜溪,传语给长顺亲家,砍橘子树破风水事情,调停结果已解决了,不用再担心。 明天一早送十担橘子到伏波宫来,一切了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长与保安队长比较熟悉,所以在亲家长顺得罪了保安队长后,才能替他去说情。
B.队长口说买一船橘子是为给朋友送礼,其实另有所图,长顺对他的意图有所觉察。
C.队长认为乡民动辄以理压人,可自己是“武装同志”,只相信武力,而不大讲理。
D.经会长调解,队长同意接受十挑橘子,表示愿“照价付款”,但这话并非发自真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虽为节选,但从二人的对话中可以推测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语言的某些“潜台词”则需仔细品味方知其意。
B.会长劝说队长接受十担橘子、放弃一船橘子的内容,与开头会长说橘子“带下去恐怕也不值钱吧”形成呼应。
C.文本运用了不少湘西方言,如“划干龙船”“大开刀”“对手”等,虽古拙朴讷却新鲜别致,较好地凸显了地域色彩。
D.“依然按捺住性子,做成和颜悦色”,运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表现出作为说客的会长的克制和无奈。
8.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曾说:“在短短的语言中,藏有丰富的智慧。”请据此赏析画横线段落中会长的语言之妙。
9.文本刻画了保安队长丑恶的嘴脸,其丑恶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
7.D
8.①预留台阶,不使对方过于尴尬。会长非常清楚队长的花花心思,但巧妙地将它“转嫁”到队长的“好朋友”身上,这就为队长的转弯留下了余地,不至于因自身所求不遂而动怒。②清楚明白,断绝对方非分之想。所谓“早有了人……”,本在虚虚实实之间,但会长说得肯定决绝,这就彻底打消了队长的非分念想。
9.①敲诈乡民,蛮不讲理。保安孤长口说要买一船橘子送礼,“现钱买现货,公平交易”,其实是希望别人免费奉送。被别人识被来意后,恼羞成怒,竟要派人来砍掉桶树。②贪财好色,心存邪念。保安队长自称“革命军人”,其实贪财好色:他买橘子送礼是假,想将橘子销往别处赚大钱是真;他再三打听夭夭的消息,妄想将她据为己有。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6.C项“可自己是‘武装同志’,只相信武力,而不大讲理”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可是对我们武装同志,就真不大讲理了”,是队长向会长抱怨乡民对自己不大讲理,并非“我们武装同志”只相信武力,而不大讲理。故答案为:C
7.D项“外貌描写”分析错误。 “和颜悦色”是神态描写,不是外貌描写。故答案为:D
8.本题作答首先注意划线句子前面语境“ 会长体会得出这个问话的意思,却把问题岔开 ”,言下之意,会长非常清楚队长的花花心思。
①由“ 是不是你有什么好朋友看中了那个小毛丫头? ”可知,会长巧妙地将它“转嫁”到队长的“好朋友”身上,这就为队长的转弯留下了余地,不使对方过于尴尬。
②由“ 可惜早有了人,在省里第三中学读书! ”可知,会长彻底打消了队长的非分念想。
故答案为:
①预留台阶,不使对方过于尴尬。会长非常清楚队长的花花心思,但巧妙地将它“转嫁”到队长的“好朋友”身上,这就为队长的转弯留下了余地,不至于因自身所求不遂而动怒。
②清楚明白,断绝对方非分之想。所谓“早有了人……”,本在虚虚实实之间,但会长说得肯定决绝,这就彻底打消了队长的非分念想。
9.本题注意结合原文对 保安队长 言行细节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①由“惹得我生了气,就告他:‘姓滕的,放清楚些! 你不卖橘子吧,好,我明天派人来砍了你的树,你到.南京告我去。’”可知,保安队长一言不合,就恼羞成怒,竟要派人来砍掉橘子树,可知其敲诈乡民,蛮不讲理。
②由“会长,我听说你买了一船橘子,是不是预备运到武汉去发财? 橘子在这里不值钱,到了武汉可就是宝贝!”“会长,我且问你,那姓滕的有几个女儿?”“ 队长不能不承认十担橘子送礼已足够用 ”可知,队长他买橘子送礼是假,想将橘子销往别处赚大钱是真;他再三打听夭夭的消息,妄想将她据为己有。
故答案为:
①敲诈乡民,蛮不讲理。保安队长口说要买一船橘子送礼,“现钱买现货,公平交易”,其实是希望别人免费奉送。被别人识破来意后,恼羞成怒,竟要派人来砍掉桶树。
②贪财好色,心存邪念。保安队长自称“革命军人”,其实贪财好色:他买橘子送礼是假,想将橘子销往别处赚大钱是真;他再三打听夭夭的消息,妄想将她据为己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吕端,字易直,其先燕人。历官四十年始大用。淳化四年参知政事,至道初拜相,太宗尝憾任用之晚。端持重识大体。同列奏对,或多异议,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经吕端裁决乃得闻奏。咸平初以疾罢,薨,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尝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恐怖,端读书自若。两使绝域后有往者必问端为宰相未其为远近所慕如此。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宰臣》)
材料二:
保安军奏获李继迁①母,太宗甚喜。是时寇准为枢密副使,吕端为宰相,上独召准与之谋。准退,自宰相幕次前过不入,端使人邀入幕中,曰:“向者主上召君何为?”准曰:“议边事耳。”端曰:“陛下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不然。”端曰:“若边鄙常事,枢密院之职,端不必预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以莫之知也。”准以获继迁母告,端曰:“君何以处之?”准曰:“准欲斩于保安军北门之外,以戒凶逆。”端曰:“陛下以为何如?”准曰:“陛下以为然,令准之密院行文书耳。”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者也。愿君少缓其事,文书勿亟下,端将入,覆奏之。”即召阁门吏,使奏“宰臣吕端请对”。上召入之,端见,具道准言,且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汉高祖曰:‘愿遗我一杯羹’’夫举大事者,固不顾其亲,况继迁胡夷悖逆之人哉! 且陛下今日杀继迁之母,继迁可擒乎? 若不然,徒树怨雠而益坚其叛心耳。”上曰:“然则奈何?”端曰:“以臣之愚,谓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徕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上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端策。其母后疾死于延州,继迁寻亦死,其子德明竟纳降请命。
(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
【注】①李继迁:银州人,党项族。西夏建国后,追谥神武皇帝,庙号太祖。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两使A绝域B后C有往者D必问端E为宰相未F其为远近G所慕H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用,指被重用,“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下,两者用法相同。
B.中书,在文中指中书省,宋代为宰相办公之所,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
C.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相同。
D.大事,指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与现在一般所说的“大事”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端老成持重能识大体,直到很晚才担任参知政事和宰相,太宗为此感到遗憾。他曾出使高丽,遇到风险,但镇定自若毫不畏惧。
B.宋朝军队抓获李继迁之母,太宗担心走漏消息,单独召见寇准商议此事。两人议定,将李继迁之母斩首示众,警戒凶恶叛逆之人。
C.吕端认为自己既然身为宰相,自然应该知晓军国大事。寇准向他如实说明情况后,吕端指出计策不当,请求入见皇帝,陈述己见。
D.项羽欲烹杀刘邦之父,却吓不倒刘邦。吕端用这一历史故事劝谏太宗,不要诛杀李继迁之母,可羁押、善待她,以维系李继迁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君少缓其事,文书勿亟下,端将入,覆奏之。
②上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端策。
14.从对待李继迁之母一事上看,吕端最优秀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并分析。
【答案】10.BDF
11.C
12.B
13.①希望您稍微缓一缓办理此事,文书不要急于下发,我将入宫觐见,再次奏闻此事。②太宗拍着大腿叫好,说:“如果不是您,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吕端的计策。
14.深谋远虑。吕端反对诛杀李继迁之母,认为这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主张羁押、善待李继迁之母,以此维系李继迁之心。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社会习俗;称谓;行政建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吕端,字易直,他的祖上是燕地人。任官四十年才获重用。淳化四年担任参知政事,至道初年就任宰相,太宗曾为重用他太晚感到遗憾。吕端谨慎稳重,能识大体。同僚回答皇帝的提问,有时看法各不相同,一天宫内传出皇帝手书,告诫训谕大臣,命令自今以后中书省事务须经吕端裁判断定才能报告皇帝。咸平初年因病罢任,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司空,谥号正惠。(吕端)曾出使高丽,暴风折断了桅杆,船夫大为恐惧,吕端照常读书。两次出使塞外,后来有到塞外出使的人(异族君主)一定会问吕端担任宰相没有。他被远方的人仰慕到了如此地步。
材料二:
保安军奏告朝廷,抓获了李继还(西夏太祖)的母亲,太宗非常高兴。当时寇准担任枢密副使,吕端担任宰相,太宗单独召见寇准,与他商议此事。寇准退出后,从宰相办公处经过却不入内,吕端派人请他到幕府中,说:“刚才皇上召见您做什么 ”寇准说:“商议边境上的事情而已。”吕端说:“陛下告诫您不要对我讲这件事了吗 ”寇准说:“没有。”吕端说:“如果是边境上的一般事情,那是枢密院的职责,我不必参与了解;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充任宰相,不可以不知道。”寇准告诉他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吕端问:“您准备怎样对待她 ”寇准说:“我打算在保安军北门之外将她斩首,以此警戒凶恶叛逆之人。”吕端问:“陛下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寇准说:“陛下赞同我的意见,命我到枢密院发布公文。”吕端说:“一定要像这样,不是好的计策。希望您稍微缓一缓办理此事,文书不要急于下发,我将入宫觐见,再次奏闻此事。”立即召来阁门吏,派他奏告“宰臣吕端请求奏对”。太宗召见吕端,吕端见到太宗,详细陈述了寇准的话,并说:“从前项羽抓获了太公(刘邦之父),准备烹煮他,汉高祖说:‘希望分我一杯肉羹。’做大事的人,本来不会顾及自己的双亲,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异族叛逆之人呢! 再说陛下今天诛杀了李继迁的母亲,李继迁就可以被活捉吗 如果不是这样,只会白白树敌而使他的叛心更加坚定而已。”太宗说:“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 ”吕端说:“按照我的愚见,认为应该将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服侍她,以此招抚李继迁,即使不能让他立刻投降,终究可以维系他的心思,(因为)他母亲的生死操纵在我方手上。”太宗拍着大腿叫好,说:“如果不是您,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吕端的计策。李继迁的母亲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去世,他的儿子李德明最终归顺宋朝,请求饶恕己命。
10.本题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断句:首先看“ 两使绝域 ”为动宾谓语句,省略了主语吕端,故应在B处停顿;再看“ 后有往者 ”也是动宾谓语句,意思是“后来有到塞外出使的人”,故在D处停顿;最后看“ 必问端为宰相未 ”,这里“未”句末疑问词,有没有的意思,再说“ 其为远近所慕如此 ”中的“其”为句子主语,应为句首,故应在F处停顿。
句意:两次出使塞外,后来有到塞外出使的人,(异族君主)一定会问吕端担任宰相没有。他被远方的人仰慕到了如此地步。
故答案为:BDF
11.C项用法不同,“越国以鄙远”的“鄙”指把……当作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与文中的“鄙”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12.B项“太宗担心走漏消息”概述错误,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B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少”,稍微;“亟”,急于;覆 ,通“复”,再次;②“ 抚髀 ”,拍大腿;“微”,如果不是;“几”,几乎; “策” ,计策。
故答案为:①希望您稍微缓一缓办理此事,文书不要急于下发,我将入宫觐见,再次奏闻此事。
(2)太宗拍着大腿叫好,说:“如果不是您,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吕端的计策。
14.本题注意结合人物相关言行进行梳理整合分析:
①由“必若此,非计之得者也。愿君少缓其事,文书勿亟下,端将入,覆奏之”“ 且陛下今日杀继迁之母,继迁可擒乎? 若不然,徒树怨雠而益坚其叛心耳 ”可知,吕端反对诛杀李继迁之母,认为这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②由“以臣之愚,谓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徕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可知,吕端主张羁押、善待李继迁之母,以此维系李继迁之心。
综上分析可知, 吕端最优秀的品质是深谋远虑。
故答案为:深谋远虑。吕端反对诛杀李继迁之母,认为这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主张羁押、善待李继迁之母,以此维系李继迁之心。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渔家傲(其九)
欧阳修
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①金粉,人家帘幕重阳近。
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②轻寒嫩。新雁一声风又劲,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注】①遗(yí):撒落。②授衣时节:农历九月。授衣,备制冬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写时至九月,霜浓寒重,山野间到处都是即将凋败的红色树叶。
B.“惟有”句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金粉”运用借喻,比喻菊花撒落的花瓣。
C.下阕前两句写天气特点,天色阴沉,阴晴难料,“嫩”字形容天气刚刚变冷。
D.“新雁”二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风”“云”景物,将读者带入萧瑟、凄凉之境。
16.有人认为,本词上阕末句与下阕末句在语意上“笔断意连”。请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上阕末句只说到重阳已近,天气变冷,下阕末句才点明思乡、思亲主旨。由此看来,二者在语意上似无关联,故为“笔断”;②重阳节为“佳节”,佳节临近,鸿雁南归,词人目睹此景,倍加思乡、思亲。由此看来,二者在语意上实有关联,故为“意连”。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以及人称的变化等等,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15.D项“从视觉角度”赏析错误,概括不全。“新雁一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写景,“风又劲”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景。
故答案为:D
16.本题注意依次分析本词上阕末句与下阕末句,再整合作答:
①本词上阕末句“人家帘幕重阳近”,强调重阳已近,天气变冷,帘幕变厚;下阕末句“ 雁来应有吾乡信 ”,点出大雁南飞,应该有家乡的来信,点明思乡、思亲主旨,前后似并无关联。
②由“ 九月霜秋秋已尽 ”点出“重阳近”,佳节将至,加上鸿雁南归,词人自然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即为“意连”
故答案为:①上阕末句只说到重阳已近,天气变冷,下阕末句才点明思乡、思亲主旨。由此看来,二者在语意上似无关联,故为“笔断”;②重阳节为“佳节”,佳节临近,鸿雁南归,词人目睹此景,倍加思乡、思亲。由此看来,二者在语意上实有关联,故为“意连”。
17.(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描述了房前屋后树木成荫的美好景色。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阐明了儒者尤为重视名实是否相符的原因。
(3)暑期中,小明和爸爸妈妈到山间游玩,面对山水胜景,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   。”
【答案】(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榆,檐,明,逆折,簇,缪等。
故答案为:(1)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2)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3)示例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示例二: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示例三: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上了绿色天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①____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得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感。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②____,要生动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濛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濛濛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只有细细的雨丝,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这时,忽然一声欸乃,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驶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时只有细细的雨丝,打着船篷、江面、岸边的草和树”,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8.①漫山遍野;②千变万化
19.①画波浪线句连用三个“打着……”,句式整齐,形成排比,节奏鲜明,抒情意味较浓,给人悠闲安适之感。②改句去掉了两个“打着”变成了一般的陈述句,淡化了抒情意味。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18.①处,注意“ 开满了血红的杜鹃 ”,需要一个地点名词,可以填“漫山遍野”。漫山遍野: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极多。
②处,注意前文语境“ 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 ”强调变化多端,所以可填“千变万化”。千变万化: 比喻变化很多 。
故答案为:①漫山遍野 ②千变万化
19.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原句句式及用词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①由“ 这时只有细细的雨丝,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 ”可知,这里连用三个“打着……”,句式整齐,运用了排比修辞,给人悠闲安适的感觉;
②由改句“ 打着船篷、江面、岸边的草和树 ”,没用排比,只是普通陈述,抒情的意味就少了很多。
故答案为:①画波浪线句连用三个“打着……”,句式整齐,形成排比,节奏鲜明,抒情意味较浓,给人悠闲安适之感。②改句去掉了两个“打着”变成了一般的陈述句,淡化了抒情意味。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般来说,年轻爸妈最关心孩子的饮食问题。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每天吃什么①____。如果家里有 个挑食娃,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做父母的就更加担心了。根据《中国儿童维生素AD缺乏现状及补充指导》显示,我国6月龄~14岁儿童维生素A不足比例约为47.98%左右,3~5岁儿童维生素D不足比例甚至高达51.9%。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越来越成为影响3~17 岁儿童、青少年体质的瓶颈问题。
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一些重要营养素的缺失,会影响到他们骨骼、大脑、视力和免疫系统的发育,还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运动体质、认知能力等。如维生素D,因为含有它的天然食物很少,日光照射合成又不 定足够,②____,从而影响钙质的吸收,不利于孩子的骨质发育。再如维生素A,它是人体视网膜内感光色素的组成部分,也参与免疫与繁殖,含有它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胡萝卜等,③____,就有可能造成缺失,影响孩子的眼睛健康和免疫力等。 因此,专家建议家中可以准备一些日常需要的微量营养素补充剂,来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20.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一般来说”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风阵阵吹过,绿色的麦浪一起一伏,仿佛大地也漾起绸缎一般的锦纹。
B.《太阳吟》:“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的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C.平时他说出啥意见一般都得到汤阿英的尊重,这点小事就更不在话下了。
D.张琼以为现在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C
21.①都牵动着父母的心;②就很容易造成缺失;③如果孩子不喜欢吃
22.示例一:《中国儿童维生素 AD 缺乏现状及补充指导》显示,我国6月龄~14岁儿童维生素A不足比例约为47.98%,3~5岁儿童维生素D不足比例甚至高达51.9%。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本题首先注意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般”,是副词,指普通、通常。
A项中的“一般”,是形容词,指一样、同样。
B项中的“一般”,是数量词,指一番、一种。
C 项中的“一般”是副词,指普通、通常。
D项中的“一般”,是数量词,指一班,用于人群。
故答案为:C
21.①处,注意前文说“ 年轻爸妈最关心孩子的饮食问题 ”,而后文语境“ 如果家里有 个挑食娃,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做父母的就更加担心了 ”,暗示此处强调孩子每天吃什么“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②处,注意前文说“ 如维生素D,因为含有它的天然食物很少,日光照射合成又不一 定足够 ”,意在强调维生素D容易造成缺失,照应后文“从而影响钙质的吸收”的结果。
③处,注意前文“含有它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胡萝卜等”,意在强调如果吃了这些食物,就不会缺失维生素A,而相反“就有可能造成缺失”,据此可知应填“如果孩子不喜欢吃”。
故答案为:
①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②就很容易造成缺失
③如果孩子不喜欢吃
22.本题注意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两处:①“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可以去掉任意一个;②“约为……左右”两个表约数的词语重复赘余,可删去任意一个。
故答案为:示例一:《中国儿童维生素 AD 缺乏现状及补充指导》显示,我国6月龄~ 14 岁儿童维生素 A 不足比例约为47.98%,3~5岁儿童维生素 D 不足比例甚至高达51.9%。
示例二:根据《中国儿童维生素 AD 缺乏现状及补充指导》,我国6 月龄 ~ 14 岁儿童维生素 A 不足比例为47.98%左右,3~5岁儿童维生素 D 不足比例甚至高达51.9%。
四、写作。
23.(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飞行原理,飞机的升力来自飞机与气流的相对速度,速度越快,升力越大。逆风能够增加相对速度,所以飞机起飞时最好是逆风,这样使飞机有足够升力,飞得更稳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哲理类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把握材料,材料介绍了飞机起飞的原理:因为飞机与气流的相对速度越快,升力就越大,所以,飞机起飞时最好选择逆风条件,这就是所谓“逆风起飞”现象。材料向我们展现的是物理现象,但我们不能“就地打滚”,而应生发类比联想;也可以这样说,将材料视为比喻类型,抓住其中的关键,进行多角度的横向联想,从飞机起飞谈到人生崛起,从物理现象谈到社会现象,使文章得以升华。
由此我们可以进行横向联想,一定要紧紧抓住材料的核心概念一逆风起飞。“逆风”可视为人生中的逆境,“起飞”可视为人生境界的提升。两者的关系就是:逆境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文章围绕这一立意展开论述,可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励志人物和故事,最好聚焦当下,充溢时代气息。
结合写作任务看,写作没有规定明确的任务,只有一句“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的引导语,为落实“联想和思考”,最好选择议论文。
参考立意:
①逆境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
②低头是为了高飞
③沉潜是为了逆势起飞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1 / 1浙江省台州区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古代一些战争的规模很大,死伤人口很多,持续不断的战争更是如此。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老弱妇孺下田,加上畜力往往被征用,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战场或军队的驻地往往离粮食产地很远,需要大量人力、畜力从事运输,有时沿途的消耗比运达数量要高好几倍。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因缺少赡养或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战争造成的物质破坏,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带来长期影响。战争期间对死亡人畜不能及时掩埋,往往会引起瘟疫流行,增加新的死亡。战争期间如果同时发生自然灾害,后果就更不堪设想。由于行政机构解体、交通受阻、缺乏必要的物资和人力以及统治者无暇旁顾等原因,灾民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济,灾情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从而造成比平时严重得多的损失。而在缺粮的条件下,俘虏和平民生存的希望更小。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材料二:
我在第一章里已说过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这其实是一切有结构的体系的通性。所谓结构,所谓体系,就是指各分子的存在依赖着别的分子的存在。它们各自据有一定的地位,互相关联,互相维持。社会有结构,因为各个人的生活是互相依赖的,所有的行为是须和别人的行为相配合的。一个结构所能容纳的分子必须有地位安置,不然就格格不入了。社会里的个人并不是堆积而是组合。因之社会的容量受着结构的限制。
社会有一定的容量在战时最为明显。战时的动员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战争是一件临时发生的社会大事,有关生死存亡。每一种战争都需要一种能担负这事务的社会结构。战争里要多少作战人员依着战争的性质、战场的广阔而决定。一定数目的作战部队必须有多少补充的预备部队。这也决定了每一时期要训练多少壮丁。要维持这个数目的军队能在战场上依着计划作战,就得有一定数目的工人在工厂里制造军火和装备,有一定数目的农民在田地上耕种、生产粮食,有一定数目的矿丁在矿山里发掘原料,有一定数目的司机在公路上开汽车,在铁路上开火车,在海面上开轮船,在天空里开飞机。……现代的战争必须有详尽的统计和计划。人数的调遣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战争结束就有所谓复员,这是要把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各部门的人数必须重新加以分配。若是不预先计划,就很容易发生失业的恐慌。这里我们最容易看得明白每一个不同的社会结构有它适当的容量。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出毛病,所谓出毛病就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得到工作,生活发生困难,或是人手不够,社会事业发生停滞。
以往论人口的学者很少注意到人口数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早年的马尔萨斯就是个接受“将错就错”论的人。在他看来,生育是自然现象,人像苍蝇一样会不断地繁殖。人多了食料不够,吃不到饭的人因穷困营养不良而死去,为争食料,大家抢饭吃,发生战争。他于是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使大家能安居乐业,不必在饥荒、战争中去解决人口问题。但是他理论的出发点是把人类视同其他动物,也就是说他忽略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人口的消长并不是自然的生物现象,也不是取决于食料的多寡,而是决定于社会结构的性质。马尔萨斯对于人口的预测没有实现。在十九世纪人口增长极快,而到了二十世纪,在经济发达、食料日增的情形下,西欧各国反而闹人口降落。而中国和印度却始终保持着庞大人口,虽则他们的生活程度已近于生存线。依马尔萨斯的说法,好像人口在可以得到食料的时候,必然会增加,和苍蝇一样;因之人口必然在最低的生活程度上过日子。依我在本书中所提出的看法则不然。人口的数目是依当时当地的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决定的。若是一个结构里需要的人数多、物资少,这结构中的人甚至可以在半蛰的状态中过着不得饱食的生活;相反,若是一个结构只需少数人口就能维持,尽管食料丰富,也不会依几何级数的速率去生孩子的。
我在《禄村农田》一书里曾特别重视农作里劳力的需要和分配。在以体力来耕种的技术下,在农忙的季节里即使动员全村的劳力还是不够。换一句话说,为了维持农作的劳力的需要——虽则这需要只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期间——农村里不能不养着大量的人口。在这种人口就是生产动力的经济结构中,地狭人众的现象是避免不了的。在以蒸汽和电气等作动力、以机械作工具的经济结构中,如现代的西洋,社会结构所需人口的数目降低了,人口渐减的趋势也日渐显著。我在这里固然不能用数字来说明每种社会结构的容量有多少,但是若从这个观点去研究这问题是可以有结果的。
(摘编自费孝通《生育制度·社会继替》)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战争直接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尤其是古代一些规模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的战争,给人口带来的伤害就更为巨大。
B.士兵都出身于农民,他们从军后不但不能生产粮食,反而还要消耗商品粮,这给国家的粮食储备带来了很大影响。
C.复员是指战争结束之后将社会结构改弦更张,并把各部门人数重新分配。复员引起失业恐慌,以至于无法制定计划。
D.马尔萨斯一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人会不断繁殖,最终因食物缺少而导致饥荒与战争,所以他主张积极性地限制人口。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结构中个人的行为必须与别人的行为相配合,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
B.战时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配合极为密切,人数调遣十分得当,就可赢得战争。
C.纵观历史,可知马尔萨斯的人类因食物不够而引发战争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
D.在科技进步、以机械耕种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中,较难出现地狭人众的现象。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比较全面,体现出作者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的特点。
B.材料二驳立结合,既有理有据地驳斥了马尔萨斯的观点,也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C.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突出战时作战人员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简要论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4.材料二第三段画横线句子中使用了“很少”“必然”两个词语,请分别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但论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有事总不免麻烦(节选)
沈从文
会长想起亲家长顺委托的事情,转到下河街伏波宫保安队去拜会队长。
队长见来客是会长,便说:“会长,你这个忙人,忙得真紧,我昨天请你吃狗肉也不来! 我们一共六个人,一人喝了十二两汾酒,见底干。”队长一面形容一面说,不由得为过去的事捧起腹来。
会长虽别有心事,却装作满有兴致的神气,随声附和打哈哈。
队长又说:“会长,我听说你买了一船橘子,是不是预备运到武汉去发财? 橘子在这里不值钱,到了武汉可就是宝贝!”
会长笑着说:“哪里发什么财? 我看今年我们这里橘子格外好,跟萝卜溪姓滕的打商量,匀了半船,趁顺水船带下去送亲戚朋友湿湿口! 这东西吕家坪要多少有多少,不值钱的,带下去恐怕也不值钱吧。”
队长说:“可不是! 橘子这东西值多少钱,有多少赚头? 有件事我正要同你说说,萝卜溪姓滕的,听说是你干亲家,有几个钱,颈板硬硬的像个水牛一样。人太不识相,惹我生气! 我上回也想送点礼给下河朋友,想不出送什么好。师爷说萝卜溪橘子好,因此特意到那里去看看,办个交涉,要他卖一船橘子把我。现钱买现货,公平交易,谁知老家伙要理不理,好像我是要抢他橘子神气。先问我要多少,告他一船,又说大船小船得明白,不明白不好下橘子。告他大船小船总之要一船。一百石三百石价钱照算。又说不用买,我派人送十挑来吧。还当我姓宗的是划干龙船的,只图打发我出门了事。惹得我生了气,就告他:‘姓滕的,放清楚些! 你不卖橘子吧,好,我明天派人来砍了你的树,你到.南京告我去。’……”
队长说的正是会长要说的,既自己先提起这问题,就顺猫毛理了一理:“队长,这是乡愚无知,你不要多心,不必在意! 我这干亲家上了年纪,耳朵有点背,吃生米饭长大的,话说得生硬,得罪了队长,自己还不明白! 这人真像你说的颈板硬硬的,人可是个好人。肠子笔直,不会转弯。”
队长说:“不相信,你们这地方人都差不多——会长,除你在外——剩下这些人,找了几个钱,有点小势力,成了土豪,动不动就说凡事有个理字,用理压人,可是对我们武装同志,就真不大讲理了。以为我们是外来人,不敢怎么样。这种土豪劣绅,也是在这个小地方能够听他称王作霸,若到省里去……不打倒才怪! 什么理? 蚌壳李,珍珠李,酸得多久!”
会长听过这种不三不四的议论后,依然按捺住性子,做成和颜悦色:“大人不见小人过,我知道你说的是笑话。 乡下人懂什么理不理? 哪有资格做土豪,来让队长打倒他?姓滕的已明白他的过错了,话说得不大接榫,得罪了队长,所以特意要我来这里说句好话。我和他说:‘亲家,这是你的不是。 可是不用急,不用怕,队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革命军人,(说到这里时两人都笑笑,笑的意思却不大相同。)气量大,宰相肚中好撑船,决不会这样子摧残我们地方风水的!我去说一声看,队长不看金面看佛面,会一笑置之。’队长,你不知道,大家都说萝卜溪的风水,就全靠那一片橘子树撑住。”
会长提起风水,却触动了队长一点心事,想起夭夭那个黑而俏的后影子,不禁微笑起来。会长不明白就里,还说:“队长看我巴掌大的脸,体恤这个乡下人,饶了他吧。”
队长说:“是的,是的,就看会长的面子,这事不用提了。”等等又说:“会长,我且问你,那姓滕的有几个女儿?”
问话比较轻,会长虽听得分明却装作不曾听到,还继续谈原来那件事情。因为“得罪官长”事虽不用提,橘子是要一船还是要几担,终得讲个清楚。委实说,队长自从打听明白一只小船两个舱装橘子送下常德去,得花个四百块钱左右时,就对于这种事不大发生兴趣,以为师爷出的计策并不十分高明了。只因为和长顺闹僵了,话转不过口,如今会长一来,做好做歹,总说乡下人不敢有意得罪官长,错处出于无心。队长也乐得借此收帆转舵,以为这事既由会长来解释,就算过去了。
会长因队长说买橘子只是送礼,就说长顺已摘下十挑老树“大开刀”,要队长肯赏脸收下,才敢送来。
这么一来,队长倒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了,聊以解嘲地说:“他不肯卖把我,我们革命军人自然不能强买民间东西。 卖十挑把我也成,要多少钱开个数目来,我一定照价付款。”
会长说:“队长,你真是……这值几个钱?”并说曾将干亲家骂了一回,以为不懂是非好坏。且在这件事上把队长身份品性绰掇得高高的,等于用言语当成一把梳子,在这个官长心头上痒处一一梳去,使他无话可说。
谈到末了,队长不能不承认十担橘子送礼已足够用。会长见交涉办成功,就说号上来了几只船,要去照看照看,预备抽身走路。队长这时节却拉住了会长,眯笑眯笑,像有什么话待说,却有点碍于习惯,不便开口。许久方迟迟疑疑地问:“会长,我有句话问你,萝卜溪那滕家小姑娘,有了对手没有?”
会长体会得出这个问话的意思,却把问题岔开,故意相左:“队长,是不是你有什么好朋友看中了那个小毛丫头?可惜早有了人,在省里第三中学读书!”
队长心有所恧,不大好意思,便随口说:“喔,那真可惜。我有个好朋友,军校老同学,是你们湘西人,父亲做过三任知事,家道富有,人材出众,托我做个媒,看一房亲事。我那天无忘中看到你亲家那个女儿,心想和那朋友配在一处,真是郎才女貌……”
会长明白这不过是谈白话,信口乱说,就对队长应酬了几句不相干的闲话,不再耽延,走出了伏波宫。这一来总算解决了一件事情,心里觉得还痛快。到正街上碰着了号上一个小伙计,就要那人下萝卜溪,传语给长顺亲家,砍橘子树破风水事情,调停结果已解决了,不用再担心。 明天一早送十担橘子到伏波宫来,一切了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长与保安队长比较熟悉,所以在亲家长顺得罪了保安队长后,才能替他去说情。
B.队长口说买一船橘子是为给朋友送礼,其实另有所图,长顺对他的意图有所觉察。
C.队长认为乡民动辄以理压人,可自己是“武装同志”,只相信武力,而不大讲理。
D.经会长调解,队长同意接受十挑橘子,表示愿“照价付款”,但这话并非发自真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虽为节选,但从二人的对话中可以推测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语言的某些“潜台词”则需仔细品味方知其意。
B.会长劝说队长接受十担橘子、放弃一船橘子的内容,与开头会长说橘子“带下去恐怕也不值钱吧”形成呼应。
C.文本运用了不少湘西方言,如“划干龙船”“大开刀”“对手”等,虽古拙朴讷却新鲜别致,较好地凸显了地域色彩。
D.“依然按捺住性子,做成和颜悦色”,运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表现出作为说客的会长的克制和无奈。
8.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曾说:“在短短的语言中,藏有丰富的智慧。”请据此赏析画横线段落中会长的语言之妙。
9.文本刻画了保安队长丑恶的嘴脸,其丑恶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吕端,字易直,其先燕人。历官四十年始大用。淳化四年参知政事,至道初拜相,太宗尝憾任用之晚。端持重识大体。同列奏对,或多异议,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经吕端裁决乃得闻奏。咸平初以疾罢,薨,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尝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恐怖,端读书自若。两使绝域后有往者必问端为宰相未其为远近所慕如此。
(节选自曾巩《隆平集·宰臣》)
材料二:
保安军奏获李继迁①母,太宗甚喜。是时寇准为枢密副使,吕端为宰相,上独召准与之谋。准退,自宰相幕次前过不入,端使人邀入幕中,曰:“向者主上召君何为?”准曰:“议边事耳。”端曰:“陛下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不然。”端曰:“若边鄙常事,枢密院之职,端不必预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以莫之知也。”准以获继迁母告,端曰:“君何以处之?”准曰:“准欲斩于保安军北门之外,以戒凶逆。”端曰:“陛下以为何如?”准曰:“陛下以为然,令准之密院行文书耳。”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者也。愿君少缓其事,文书勿亟下,端将入,覆奏之。”即召阁门吏,使奏“宰臣吕端请对”。上召入之,端见,具道准言,且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汉高祖曰:‘愿遗我一杯羹’’夫举大事者,固不顾其亲,况继迁胡夷悖逆之人哉! 且陛下今日杀继迁之母,继迁可擒乎? 若不然,徒树怨雠而益坚其叛心耳。”上曰:“然则奈何?”端曰:“以臣之愚,谓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徕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上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端策。其母后疾死于延州,继迁寻亦死,其子德明竟纳降请命。
(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
【注】①李继迁:银州人,党项族。西夏建国后,追谥神武皇帝,庙号太祖。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两使A绝域B后C有往者D必问端E为宰相未F其为远近G所慕H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用,指被重用,“函谷举”的“举”表示被攻下,两者用法相同。
B.中书,在文中指中书省,宋代为宰相办公之所,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
C.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用法相同。
D.大事,指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与现在一般所说的“大事”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端老成持重能识大体,直到很晚才担任参知政事和宰相,太宗为此感到遗憾。他曾出使高丽,遇到风险,但镇定自若毫不畏惧。
B.宋朝军队抓获李继迁之母,太宗担心走漏消息,单独召见寇准商议此事。两人议定,将李继迁之母斩首示众,警戒凶恶叛逆之人。
C.吕端认为自己既然身为宰相,自然应该知晓军国大事。寇准向他如实说明情况后,吕端指出计策不当,请求入见皇帝,陈述己见。
D.项羽欲烹杀刘邦之父,却吓不倒刘邦。吕端用这一历史故事劝谏太宗,不要诛杀李继迁之母,可羁押、善待她,以维系李继迁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君少缓其事,文书勿亟下,端将入,覆奏之。
②上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端策。
14.从对待李继迁之母一事上看,吕端最优秀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并分析。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渔家傲(其九)
欧阳修
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①金粉,人家帘幕重阳近。
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②轻寒嫩。新雁一声风又劲,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注】①遗(yí):撒落。②授衣时节:农历九月。授衣,备制冬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写时至九月,霜浓寒重,山野间到处都是即将凋败的红色树叶。
B.“惟有”句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金粉”运用借喻,比喻菊花撒落的花瓣。
C.下阕前两句写天气特点,天色阴沉,阴晴难料,“嫩”字形容天气刚刚变冷。
D.“新雁”二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风”“云”景物,将读者带入萧瑟、凄凉之境。
16.有人认为,本词上阕末句与下阕末句在语意上“笔断意连”。请对此简要分析。
17.(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描述了房前屋后树木成荫的美好景色。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阐明了儒者尤为重视名实是否相符的原因。
(3)暑期中,小明和爸爸妈妈到山间游玩,面对山水胜景,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像穿上了绿色天鹅绒的裙子。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①____开满了血红的杜鹃。就像在绿色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这使得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感。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②____,要生动得多的。尤其是在春雨迷濛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濛濛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这时只有细细的雨丝,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得静极了。这时,忽然一声欸乃,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驶入江来。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时只有细细的雨丝,打着船篷、江面、岸边的草和树”,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般来说,年轻爸妈最关心孩子的饮食问题。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每天吃什么①____。如果家里有 个挑食娃,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做父母的就更加担心了。根据《中国儿童维生素AD缺乏现状及补充指导》显示,我国6月龄~14岁儿童维生素A不足比例约为47.98%左右,3~5岁儿童维生素D不足比例甚至高达51.9%。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越来越成为影响3~17 岁儿童、青少年体质的瓶颈问题。
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一些重要营养素的缺失,会影响到他们骨骼、大脑、视力和免疫系统的发育,还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运动体质、认知能力等。如维生素D,因为含有它的天然食物很少,日光照射合成又不 定足够,②____,从而影响钙质的吸收,不利于孩子的骨质发育。再如维生素A,它是人体视网膜内感光色素的组成部分,也参与免疫与繁殖,含有它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胡萝卜等,③____,就有可能造成缺失,影响孩子的眼睛健康和免疫力等。 因此,专家建议家中可以准备一些日常需要的微量营养素补充剂,来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20.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一般来说”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风阵阵吹过,绿色的麦浪一起一伏,仿佛大地也漾起绸缎一般的锦纹。
B.《太阳吟》:“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的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C.平时他说出啥意见一般都得到汤阿英的尊重,这点小事就更不在话下了。
D.张琼以为现在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
23.(2023高三上·台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飞行原理,飞机的升力来自飞机与气流的相对速度,速度越快,升力越大。逆风能够增加相对速度,所以飞机起飞时最好是逆风,这样使飞机有足够升力,飞得更稳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C
4.①“很少了是从数量上对“以往论人口的学者”的限定,说明这样的学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严谨性;②“必然”用语斩钉截铁,不留余地,说明在上述情形下,绝对会出现后面的结果。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准确性。
5.①材料一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战争对人口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作者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多个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巨大伤害。②材料二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的观点。在战争中,国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人口数量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应有适当的人口容量。
【知识点】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①代入法。即将选项一一代入原文,仔细揣摩它与原文的叙述有何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改变原句的意思。②归谬法。即根据文意,逐项判断对错。③排除法。即首先排除已确认的选项。④归类法。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会涉及四个方面,如果四个选项中有重复的方面,答案很有可能就在其中。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5)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②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④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士兵都出身于农民”错,材料一中说“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
C项“复员引起失业恐慌,以至于无法制定计划”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的是“若是不预先计划,就很容易发生失业恐慌”。
D项“马尔萨斯一贯认为生育是自然现象……”错。材料二第三段说“早年的马尔萨斯就是个接受‘将错就错’论的人。在他看来,生育是自然现象……”,由此可见,D项中的观点只是马尔萨斯“早年”的看法。
故答案为:A
2.B项“就可赢得战争”说法错误,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人数的调遣是最高统帅部作战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口数量配合和人数调遣只是取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故答案为:B
3.C项“突出战时作战人员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运用排比,主要是为了突出“现代的战争必须有详尽的统计和计划”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C
4.本题注意结合词义和语境进行分析:
①由原文“以往论人口的学者很少注意到人口数量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可知,“很少”,稀缺、不多、罕见,表述同一事物的数量的多少,是从数量上对“以往论人口的学者”的限定,说明这样的学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严谨性;
②由原文“因之人口必然在最低的生活程度上过日子"可知,“必然”,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用语斩钉截铁,不留余地,说明在上述情形下,绝对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准确性。
故答案为:
①“很少了是从数量上对“以往论人口的学者”的限定,说明这样的学者不是没有,而是很少。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严谨性;
②“必然”用语斩钉截铁,不留余地,说明在上述情形下,绝对会出现后面的结果。使用这一词语,体现了论述文语言的准确性。
5.①由材料一原文“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战争造成的物质破坏,会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河道水系和生态环境带来长期影响”可知,材料一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战争对人口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作者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多个角度,较详尽地论述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巨大伤害;
②由材料二原文“我在第一章里已说过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战时的动员就是调动社会各部门人口数量的配合……这里我们最容易看得明白每一个不同的社会结构有它适当的容量。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出毛病"可知,材料二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的观点。在战争中,国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人口数量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应有适当的容量,人数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故答案为:
①材料一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战争对人口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一观点。作者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等多个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战争给人口带来的巨大伤害。
②材料二谈到战争中的人口问题,是要论证“社会结构应有一定的人口容量”的观点。在战争中,国家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人口数量相互配合,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应有适当的人口容量。
【答案】6.C
7.D
8.①预留台阶,不使对方过于尴尬。会长非常清楚队长的花花心思,但巧妙地将它“转嫁”到队长的“好朋友”身上,这就为队长的转弯留下了余地,不至于因自身所求不遂而动怒。②清楚明白,断绝对方非分之想。所谓“早有了人……”,本在虚虚实实之间,但会长说得肯定决绝,这就彻底打消了队长的非分念想。
9.①敲诈乡民,蛮不讲理。保安孤长口说要买一船橘子送礼,“现钱买现货,公平交易”,其实是希望别人免费奉送。被别人识被来意后,恼羞成怒,竟要派人来砍掉桶树。②贪财好色,心存邪念。保安队长自称“革命军人”,其实贪财好色:他买橘子送礼是假,想将橘子销往别处赚大钱是真;他再三打听夭夭的消息,妄想将她据为己有。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6.C项“可自己是‘武装同志’,只相信武力,而不大讲理”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可是对我们武装同志,就真不大讲理了”,是队长向会长抱怨乡民对自己不大讲理,并非“我们武装同志”只相信武力,而不大讲理。故答案为:C
7.D项“外貌描写”分析错误。 “和颜悦色”是神态描写,不是外貌描写。故答案为:D
8.本题作答首先注意划线句子前面语境“ 会长体会得出这个问话的意思,却把问题岔开 ”,言下之意,会长非常清楚队长的花花心思。
①由“ 是不是你有什么好朋友看中了那个小毛丫头? ”可知,会长巧妙地将它“转嫁”到队长的“好朋友”身上,这就为队长的转弯留下了余地,不使对方过于尴尬。
②由“ 可惜早有了人,在省里第三中学读书! ”可知,会长彻底打消了队长的非分念想。
故答案为:
①预留台阶,不使对方过于尴尬。会长非常清楚队长的花花心思,但巧妙地将它“转嫁”到队长的“好朋友”身上,这就为队长的转弯留下了余地,不至于因自身所求不遂而动怒。
②清楚明白,断绝对方非分之想。所谓“早有了人……”,本在虚虚实实之间,但会长说得肯定决绝,这就彻底打消了队长的非分念想。
9.本题注意结合原文对 保安队长 言行细节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①由“惹得我生了气,就告他:‘姓滕的,放清楚些! 你不卖橘子吧,好,我明天派人来砍了你的树,你到.南京告我去。’”可知,保安队长一言不合,就恼羞成怒,竟要派人来砍掉橘子树,可知其敲诈乡民,蛮不讲理。
②由“会长,我听说你买了一船橘子,是不是预备运到武汉去发财? 橘子在这里不值钱,到了武汉可就是宝贝!”“会长,我且问你,那姓滕的有几个女儿?”“ 队长不能不承认十担橘子送礼已足够用 ”可知,队长他买橘子送礼是假,想将橘子销往别处赚大钱是真;他再三打听夭夭的消息,妄想将她据为己有。
故答案为:
①敲诈乡民,蛮不讲理。保安队长口说要买一船橘子送礼,“现钱买现货,公平交易”,其实是希望别人免费奉送。被别人识破来意后,恼羞成怒,竟要派人来砍掉桶树。
②贪财好色,心存邪念。保安队长自称“革命军人”,其实贪财好色:他买橘子送礼是假,想将橘子销往别处赚大钱是真;他再三打听夭夭的消息,妄想将她据为己有。
【答案】10.BDF
11.C
12.B
13.①希望您稍微缓一缓办理此事,文书不要急于下发,我将入宫觐见,再次奏闻此事。②太宗拍着大腿叫好,说:“如果不是您,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吕端的计策。
14.深谋远虑。吕端反对诛杀李继迁之母,认为这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主张羁押、善待李继迁之母,以此维系李继迁之心。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社会习俗;称谓;行政建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吕端,字易直,他的祖上是燕地人。任官四十年才获重用。淳化四年担任参知政事,至道初年就任宰相,太宗曾为重用他太晚感到遗憾。吕端谨慎稳重,能识大体。同僚回答皇帝的提问,有时看法各不相同,一天宫内传出皇帝手书,告诫训谕大臣,命令自今以后中书省事务须经吕端裁判断定才能报告皇帝。咸平初年因病罢任,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司空,谥号正惠。(吕端)曾出使高丽,暴风折断了桅杆,船夫大为恐惧,吕端照常读书。两次出使塞外,后来有到塞外出使的人(异族君主)一定会问吕端担任宰相没有。他被远方的人仰慕到了如此地步。
材料二:
保安军奏告朝廷,抓获了李继还(西夏太祖)的母亲,太宗非常高兴。当时寇准担任枢密副使,吕端担任宰相,太宗单独召见寇准,与他商议此事。寇准退出后,从宰相办公处经过却不入内,吕端派人请他到幕府中,说:“刚才皇上召见您做什么 ”寇准说:“商议边境上的事情而已。”吕端说:“陛下告诫您不要对我讲这件事了吗 ”寇准说:“没有。”吕端说:“如果是边境上的一般事情,那是枢密院的职责,我不必参与了解;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充任宰相,不可以不知道。”寇准告诉他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吕端问:“您准备怎样对待她 ”寇准说:“我打算在保安军北门之外将她斩首,以此警戒凶恶叛逆之人。”吕端问:“陛下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寇准说:“陛下赞同我的意见,命我到枢密院发布公文。”吕端说:“一定要像这样,不是好的计策。希望您稍微缓一缓办理此事,文书不要急于下发,我将入宫觐见,再次奏闻此事。”立即召来阁门吏,派他奏告“宰臣吕端请求奏对”。太宗召见吕端,吕端见到太宗,详细陈述了寇准的话,并说:“从前项羽抓获了太公(刘邦之父),准备烹煮他,汉高祖说:‘希望分我一杯肉羹。’做大事的人,本来不会顾及自己的双亲,更何况李继迁这样的异族叛逆之人呢! 再说陛下今天诛杀了李继迁的母亲,李继迁就可以被活捉吗 如果不是这样,只会白白树敌而使他的叛心更加坚定而已。”太宗说:“既然如此,那么该怎么办 ”吕端说:“按照我的愚见,认为应该将她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服侍她,以此招抚李继迁,即使不能让他立刻投降,终究可以维系他的心思,(因为)他母亲的生死操纵在我方手上。”太宗拍着大腿叫好,说:“如果不是您,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吕端的计策。李继迁的母亲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去世,他的儿子李德明最终归顺宋朝,请求饶恕己命。
10.本题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断句:首先看“ 两使绝域 ”为动宾谓语句,省略了主语吕端,故应在B处停顿;再看“ 后有往者 ”也是动宾谓语句,意思是“后来有到塞外出使的人”,故在D处停顿;最后看“ 必问端为宰相未 ”,这里“未”句末疑问词,有没有的意思,再说“ 其为远近所慕如此 ”中的“其”为句子主语,应为句首,故应在F处停顿。
句意:两次出使塞外,后来有到塞外出使的人,(异族君主)一定会问吕端担任宰相没有。他被远方的人仰慕到了如此地步。
故答案为:BDF
11.C项用法不同,“越国以鄙远”的“鄙”指把……当作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与文中的“鄙”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12.B项“太宗担心走漏消息”概述错误,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B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少”,稍微;“亟”,急于;覆 ,通“复”,再次;②“ 抚髀 ”,拍大腿;“微”,如果不是;“几”,几乎; “策” ,计策。
故答案为:①希望您稍微缓一缓办理此事,文书不要急于下发,我将入宫觐见,再次奏闻此事。
(2)太宗拍着大腿叫好,说:“如果不是您,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吕端的计策。
14.本题注意结合人物相关言行进行梳理整合分析:
①由“必若此,非计之得者也。愿君少缓其事,文书勿亟下,端将入,覆奏之”“ 且陛下今日杀继迁之母,继迁可擒乎? 若不然,徒树怨雠而益坚其叛心耳 ”可知,吕端反对诛杀李继迁之母,认为这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②由“以臣之愚,谓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徕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可知,吕端主张羁押、善待李继迁之母,以此维系李继迁之心。
综上分析可知, 吕端最优秀的品质是深谋远虑。
故答案为:深谋远虑。吕端反对诛杀李继迁之母,认为这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主张羁押、善待李继迁之母,以此维系李继迁之心。
【答案】15.D
16.①上阕末句只说到重阳已近,天气变冷,下阕末句才点明思乡、思亲主旨。由此看来,二者在语意上似无关联,故为“笔断”;②重阳节为“佳节”,佳节临近,鸿雁南归,词人目睹此景,倍加思乡、思亲。由此看来,二者在语意上实有关联,故为“意连”。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以及人称的变化等等,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15.D项“从视觉角度”赏析错误,概括不全。“新雁一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写景,“风又劲”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景。
故答案为:D
16.本题注意依次分析本词上阕末句与下阕末句,再整合作答:
①本词上阕末句“人家帘幕重阳近”,强调重阳已近,天气变冷,帘幕变厚;下阕末句“ 雁来应有吾乡信 ”,点出大雁南飞,应该有家乡的来信,点明思乡、思亲主旨,前后似并无关联。
②由“ 九月霜秋秋已尽 ”点出“重阳近”,佳节将至,加上鸿雁南归,词人自然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即为“意连”
故答案为:①上阕末句只说到重阳已近,天气变冷,下阕末句才点明思乡、思亲主旨。由此看来,二者在语意上似无关联,故为“笔断”;②重阳节为“佳节”,佳节临近,鸿雁南归,词人目睹此景,倍加思乡、思亲。由此看来,二者在语意上实有关联,故为“意连”。
17.【答案】(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榆,檐,明,逆折,簇,缪等。
故答案为:(1)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2)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3)示例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示例二: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示例三: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①漫山遍野;②千变万化
19.①画波浪线句连用三个“打着……”,句式整齐,形成排比,节奏鲜明,抒情意味较浓,给人悠闲安适之感。②改句去掉了两个“打着”变成了一般的陈述句,淡化了抒情意味。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综合考查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18.①处,注意“ 开满了血红的杜鹃 ”,需要一个地点名词,可以填“漫山遍野”。漫山遍野: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极多。
②处,注意前文语境“ 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却是各有面目 ”强调变化多端,所以可填“千变万化”。千变万化: 比喻变化很多 。
故答案为:①漫山遍野 ②千变万化
19.本题作答注意结合原句句式及用词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①由“ 这时只有细细的雨丝,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 ”可知,这里连用三个“打着……”,句式整齐,运用了排比修辞,给人悠闲安适的感觉;
②由改句“ 打着船篷、江面、岸边的草和树 ”,没用排比,只是普通陈述,抒情的意味就少了很多。
故答案为:①画波浪线句连用三个“打着……”,句式整齐,形成排比,节奏鲜明,抒情意味较浓,给人悠闲安适之感。②改句去掉了两个“打着”变成了一般的陈述句,淡化了抒情意味。
【答案】20.C
21.①都牵动着父母的心;②就很容易造成缺失;③如果孩子不喜欢吃
22.示例一:《中国儿童维生素 AD 缺乏现状及补充指导》显示,我国6月龄~14岁儿童维生素A不足比例约为47.98%,3~5岁儿童维生素D不足比例甚至高达51.9%。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本题首先注意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般”,是副词,指普通、通常。
A项中的“一般”,是形容词,指一样、同样。
B项中的“一般”,是数量词,指一番、一种。
C 项中的“一般”是副词,指普通、通常。
D项中的“一般”,是数量词,指一班,用于人群。
故答案为:C
21.①处,注意前文说“ 年轻爸妈最关心孩子的饮食问题 ”,而后文语境“ 如果家里有 个挑食娃,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做父母的就更加担心了 ”,暗示此处强调孩子每天吃什么“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②处,注意前文说“ 如维生素D,因为含有它的天然食物很少,日光照射合成又不一 定足够 ”,意在强调维生素D容易造成缺失,照应后文“从而影响钙质的吸收”的结果。
③处,注意前文“含有它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胡萝卜等”,意在强调如果吃了这些食物,就不会缺失维生素A,而相反“就有可能造成缺失”,据此可知应填“如果孩子不喜欢吃”。
故答案为:
①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②就很容易造成缺失
③如果孩子不喜欢吃
22.本题注意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两处:①“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可以去掉任意一个;②“约为……左右”两个表约数的词语重复赘余,可删去任意一个。
故答案为:示例一:《中国儿童维生素 AD 缺乏现状及补充指导》显示,我国6月龄~ 14 岁儿童维生素 A 不足比例约为47.98%,3~5岁儿童维生素 D 不足比例甚至高达51.9%。
示例二:根据《中国儿童维生素 AD 缺乏现状及补充指导》,我国6 月龄 ~ 14 岁儿童维生素 A 不足比例为47.98%左右,3~5岁儿童维生素 D 不足比例甚至高达51.9%。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哲理类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把握材料,材料介绍了飞机起飞的原理:因为飞机与气流的相对速度越快,升力就越大,所以,飞机起飞时最好选择逆风条件,这就是所谓“逆风起飞”现象。材料向我们展现的是物理现象,但我们不能“就地打滚”,而应生发类比联想;也可以这样说,将材料视为比喻类型,抓住其中的关键,进行多角度的横向联想,从飞机起飞谈到人生崛起,从物理现象谈到社会现象,使文章得以升华。
由此我们可以进行横向联想,一定要紧紧抓住材料的核心概念一逆风起飞。“逆风”可视为人生中的逆境,“起飞”可视为人生境界的提升。两者的关系就是:逆境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文章围绕这一立意展开论述,可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励志人物和故事,最好聚焦当下,充溢时代气息。
结合写作任务看,写作没有规定明确的任务,只有一句“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的引导语,为落实“联想和思考”,最好选择议论文。
参考立意:
①逆境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
②低头是为了高飞
③沉潜是为了逆势起飞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