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暑假衔接课】09《阿房宫赋》《前赤壁赋》巩固拓展(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高三暑假衔接课】09《阿房宫赋》《前赤壁赋》巩固拓展(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一墨小精灵文化大讲堂
09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高三 课 时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T(《阿房宫赋》复习巩固) T(《前赤壁赋》复习巩固) C (课内主旨的迁移拓展)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同步知识梳理 (
复习思路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理清思路
重点字词
特殊句式
写作特色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疑难词汇
) 【课文《阿房宫赋》知识要点梳理】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文学常识】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楚辞》,兴盛于汉代。 汉代大赋:铺张扬厉 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六朝律赋:注重对仗工整 宋代文赋:介乎诗和文之间,整散结合,灵动灵活。 本文选自《樊川文集》。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宝历元年(825),当时杜牧23岁。宝历是唐敬宗李湛的年号(825—826)。李湛常与宦官、军将嬉戏终日,且贪好声色,大修宫室。对于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杜牧深怀忧虑,目睹李湛的荒政误国,故作《阿房宫赋》。” 【理清思路】 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阿房宫赋铺叙外观——雄伟壮观耗费巨大——蜀山兀规模广阔——三百余里楼阁纵横——几千万落歌舞不绝——气候不齐内景——华丽奢侈宫女之多宫车之多宫室之奢靡议论秦灭亡的原因爱纷奢日益骄固秦灭亡的教训族秦者,秦也,引以为鉴
【词类活用】 ①四海一( )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 ) ③不霁何虹 ( ) ④辇来于秦 ( ) ⑤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 【意动用法】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重点字词】 ①六王毕 ( ) ②盘盘焉 ( )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 ⑤多于九土之城郭 ( ) 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 ⑦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 ⑧谁得而族灭也? ( ) ⑨戍卒叫,函谷举( ) 【特殊句式】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4.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戍卒叫,函谷举。 7.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写作特色】 其一,语言精练。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中,前两句写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是修建阿房宫的历史背景;后两句,写阿房宫用材之多,反衬其规模宏大。仅仅用了十二个字含蓄地点明全文宗旨。又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仅用十四个字,就概述了秦国灭亡的历史,“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秦末农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和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声威。“可怜焦土”四字正好和上面的铺陈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二,骈散结合,整齐之中富有变化。骈文讲求句式的工整对仗;散文则讲求语句流畅、平易,以错综变化为美。本文将两种句法结合起来。一方面大量采用四字句,而且大都为对偶句,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句式工整,两两相对,读来抑扬铿锵。在一连数句排偶之后,问以一句散文化句式,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样,句法有奇有偶,文气有缓有急,于工整中兼以参差错落,读来令人觉得在回环往复之中有收有放,格调别致,有一唱三叹的意味。 其三,比喻、通感、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运用通感手法写歌舞繁盛的气氛。气氛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文字是难以描摹的,作者却用“温暖的春光”、“凄冷的风雨”,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了。歌舞本来是听觉、视角形象,作者却以“暖”、“冷”等表示触觉感受的词语来形容,使人想见歌舞之纷繁变化。 【课文《前赤壁赋》知识要点梳理】 前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词与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
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文章开篇先写月夜泛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江月夜图,第二段主客饮酒乐甚,主人扣舷而歌,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中而忘掉世俗的纷扰的快乐心情;然乐极生悲,客吹洞箫,更渲染悲情。第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联想到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的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第四段在画意、诗情的基础上谈哲理。以水和月为喻,由自然到人生谈了“变”与“不变”的大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可谓瞬息万变,我们又何必为人生得失而悲伤呢?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人类都是无穷尽的,我们又何必去羡慕长江之无穷呢?他以变与不变之理来解客之悲,又以陶冶大自然的旷达情怀来解客之闷。文末“客喜而笑”,又转悲为乐。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并且再次表达了放浪形骸于山水的旷达情怀。
)【写作背景】 本文为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之作。 【理清思路】 (
文章的线索
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客问答——主辩——客喜
时间线索:
月初升——东方既白
感情线索:
乐(山水之乐)——悲——乐(身心之乐)
水和月
现实中的

水月

——
柔和之美
——
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

水月

——
苍凉之意
——
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

水月

——
人生须臾
——
体悟人生(虚)
) 【一词多义】   属: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③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④举匏樽以相属( )   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 )   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③自以为不如( )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之:   ①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 )   ②扣舷而歌之( )   ③倚歌而和之( )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词类活用】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 【通假字】   1. 举酒属客(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重点字词】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 ) ⑤何为其然也? ( ) 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 ⑦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 ⑧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⑩哀吾生之须臾(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特殊句式】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写作特色】 其一,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全文以风、水、月为描写主景,画意、诗情、哲理交融一体。文章首段先写“画意”,描绘清风明月、波光万顷的秀美景色。作者陶冶于自然美景中,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此为由景生情,寓情于景。二段主客饮酒乐甚,主人扣舷而歌,乐极生悲,客吹洞箫,更渲染悲情。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联想到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再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将“诗情”渲染到极至。四段移情入理,主人面对同景而生异情,以水和月为喻,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最后主客得到解脱,由悲变喜。全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由乐到悲,由悲转乐,感情线索分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继承了赋家“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主客间一难(发问)一解(解答),互相辩驳,实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旷达。作者借此手法,将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一、知识梳理 (
知识点1:《前赤壁赋》《阿房宫赋》主旨分析
★《前赤壁赋》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写他超然的心态,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
★《阿房宫赋》
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
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
借古讽今
,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 二、专题精讲 例题1: 11普陀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18分)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4分) 例题2: 12嘉定一模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①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②到达意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这天天气特别好,秋阳灿灿,秋风习习,高速公路两旁的松树就像一把把张开的绿色巨伞,撑着蓝天白云,景象美丽极了。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风凛凛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③我不禁有些失望,谁能料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竟会是这般模样。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 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人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名观众,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不要说在两千年前,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陪同的宋先生告诉我们,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与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那是怎样一种残酷的场面啊,奴隶、囚犯同老虎、狮子在进行血淋淋的搏杀,统治者和权贵们却在看台上开怀大笑。最后,鲜血流尽了,兽性也满足了。望着这座体现了人类高度文明的建筑,我怎么也无法把它和野蛮、血腥联系在一起。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象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是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④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了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与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庙墩基座。还有那维纳斯女神庙、米利亚殿堂、罗莫洛神庙、凯撒神庙,也都化作了一堆堆的碎石和乱砖。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⑤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⑥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 ⑦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的文明。这无异于是民族精神的自杀。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以伦比的财富。   ⑧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的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本文与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写到阿房宫,两者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专题过关 检测题1: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2)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官,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蒙茸:杂乱的丛草。 ②虬龙:指枝柯盘曲形似虬龙的树。 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④畴昔: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日。 1.在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的词。 2.翻译句子。 ①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3.《后赤壁赋》中“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的言外之意是 其作用是 。 4.《前赤壁赋》中引叙孟德之事来表达对人生 感叹。《后赤壁赋》借梦鹤来表达 的思想情感。 5.比较《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以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两赋都能借自然之景和释道哲理来排遣忧绪,融写景、抒情于一体。 C.后赋更带有一些消极情绪和虚无色彩,写作上也更具浪漫主义特色。 D.后赋以道士化鹤的梦境作结,抒发了作者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豪情。 6.对于文章结尾处写梦中化鹤的情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检测题2: 风 赋 宋 玉 (1)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2)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3)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溯滂,激飓熛怒。肱肱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帷,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僭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4)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驱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蔑,啗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1.在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的词。 2.翻译句子。 ①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②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 3.第(3)段划线句主要运用 手法表现雄风 。第(4)段划线句主要运用 手法表现雌风 。作者把雄风与雌风对比目的在于 。 4.“萧条众芳”在文中的含义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最能体现含有讽喻深意的句子是 。 5.比较《阿房宫赋》与《风赋》,《风赋》是借 来劝喻楚国统治者 ; 《阿房宫赋》是借秦亡劝喻唐朝统治者 。 6.比较《阿房宫赋》与《风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是( )。 A.《阿房宫赋》是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无议论;《风赋》虽有叙述,但主要是对答结构。 B.《阿房宫赋》句式上整散结合,很有韵致;《风赋》运用了排比、对偶修辞,语言较整饬华丽。 C.《阿房宫赋》运用铺叙手法,引出观点,以达到讽喻目的,《风赋》通过状物、反映社会生活达到讽喻目的。 D.《阿房宫赋》运用铺陈手法,借古讽今,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风赋》通过对比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 作业1: 闵行10二模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普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第⑧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请你结合《前赤壁赋》,谈谈你对苏东坡“漂流”心态的理解。(5分) 作业2: 12杨浦二模 (1)世界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2)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世界独立于作为个人的我自在地存在,有其运行的规律,世界当然是客观的。然而换一角度,世界一旦进入人的视野,成为思考、谈论的对象,必然已是意识中的世界,故它又是主观的。 (3)这两种意见各有道理。当我们努力去适应、去改造这个世界时,必须把世界当作一个巨大的未知的客体,不依赖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我们观察其现象,研究其性质、特征、关系等,探索它的内在规律。人类的科学事业由此而诞生、发展、兴盛。可以说,这是一种“科学”的角度,表现为向外的考察与追求。 (4)科学的对象是客体,科学探索的目标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绘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宇宙图景。因此科学重共性轻个性,尽量减少、克服主观性。但是,归根结底,认识之主观性是无法彻底消除的,没有任何知识、见解的产生不经过某位个体的头脑的加工。 (5)科学角度的特征是把事物客观化。科学方法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学的目的是求得认识上的统一,使人类拥有同样的大地与天空。客观化的最终结果,是众多的个体世界交汇融合成一个全体人类共存其中的世界。( ),( )在这时,主观性依然存在--( )人类也可能集体犯错误,其文化亦必有某些倾向性、局限性。这样,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人的主观性,把感觉、思惟、情绪、欲望等意识现象,视为客观的存在,当作理性研究的对象。逻辑实证主义对意义、感情等形而上东西的排斥如今已被证明为不必要,历史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同样是科学,而古往今来关于精神、心灵、伦理、价值的学说在经过扬弃后也必将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6)而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自我或他人对世界的不同感受时,我们更重视世界之主观性。物理学或数学的一般知识此时对他来说是不重要的了,②他更关心的是与自我发生密切关系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他倒可能从某些文学作品里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染。我们知道,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表现的都是作家、艺术家①通过一己视角“看”到的世界,是个人体验与创造的结晶。对于文艺作品我们重视个性甚于共性。故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世界,更多的是主观性而非客观性--很显然,这是一种非科学的态度。 (7)这种非科学角度的特征乃在于使事物主观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世界在他心目中的样子。个体的生理素质、成长经历及报受的环境影响与教育促成了情感需要、思维形态的相对稳定,导致认识结构或心理模式的发展形成。有的人惯于以实用的眼光估量事物,有的人则喜欢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欣赏事物。又如,有的人常常把生活蒙上一层乐观色彩,有的人则善于挖掘生活里的丑陋、可笑之处......但不管怎样,几乎所有人对世界的理解和领悟都是有所片面,一些人甚至生活在自造的偏执的幻想中。通过对主观化的世界的反省思察,有助于我们察觉发现自己认识事物的特定倾向与方式,从而或调整纠正、或强化发展,以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世界。 (8)每个意识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此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经过了主体意识结构的作用,都染上了主观的“我”的色彩。我们所认知的不一定就是世界的真实面目,而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反映。通过反思我们对意识反映外界的方式有所了解后,重新建构一个更客观的世界及自我。这样,主体的认识能力与意识水平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9)如果说科学的目的是实现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话,那么,主观化方法的目的却是指向个体、指向人的意识本身的--通过向内的反省、思察,领悟到主体对待世界的独特方式,从而促进意识的开放,打开感受、体验之门。 (10)人类作为一种由猿转变过来的高级动物,经历了从愚到智的进化过程。总体上,人越来越聪明,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文化,至今人类已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其所拥有的能力足可上天入海,翻天覆地。那么,进化的过程是否已停止、结束了呢?显然不会。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他不仅要设法让世界变得适合、满足他的需求,他更在努力地适应世界,通过发展自己以实现此目标。世界在变,人亦在变,不断演化的社会向每一个人都提出了要求。具体到个人身上,“我该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如何实现自我?”“怎样获得智慧与幸福?”这是个人的问题,但也是所有人都应当面对的问题。为此,人发明了人生哲学、宗教、伦理学等,试图对此作出回答,拿出解决方案。 (11)封建时代,无论是西方东方,人学都极为发达,地位极其显赫。在中国,对“有道者”的尊崇是有着悠久传统的;“得道”其实是道家人学中修行的最高目标。儒家则把“圣人”推崇备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均以成为圣人为修身极致。儒家学说,可谓非宗教的人学。当然,它与宗教人学一样糟粕与精华并存,谬误与真理俱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析取,批判地继承与发扬。 (12)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人学开始形成、兴盛。精神分析学是现代对人的研究中最大的成就。精神分析学具有着科学的一般特点:客观地对待人的心灵现象,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推理,提出概念与假设,最终产生关于主观问题的知识。而了解了有关知识,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调整内心,改造自身。人改变主观、发展自身的目的乃是为了更好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人学与科学原本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13)如若说封建时代是只注重人学而忽视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时代,那么资本主义的近代则是科学单向度发展而忽视人乃至造成人的异化的时代。展望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为人的科学、科学的人学。科学与人学的融汇结合,将使人类的进步出现飞跃。 请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分别对第六段中划线句①和②进行说明。(4分) 【参考答案】 阿房宫赋 【词类活用】 【参考答案】①一:统一,数词用作动词。②北:从骊山北边,名词用作状语。西: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③虹:出现彩虹,名词用作动词。④辇:乘辇车,名词用作状语。 ⑤朝:在早晨,名词用作状语。“夜”用法同此。歌:唱歌,名词用作动词。弦:弹奏音乐,名词用作动词 【意动用法】 【参考答案】①鉴:以……为鉴,意动用法。 【重点字词】 【参考答案】①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②焉:……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奈何:为什么。 ④负:承担。于:介词,比。 ⑤城郭:泛指城池。城,内城:郭,外城。 ⑥日:一天比一天。益:更加。⑦使:假使,如果。其:代指六国。拒:抵御 ⑧得:能够。 ⑨叫,呐喊。举,被攻拔、攻占。 【特殊句式】 1.卧波:卧于波上,省略介词“于”。 2.行空:行于空,省略介词“于”。 3.四个分句皆是因果判断句,可译为“为什么……,原来是……。” 4.判断句。意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5.于:介词,比。介词短语后置句。 6.被动句。 7.判断句。 8.自哀:哀叹自己,即“哀自”,宾语前置。 【译文】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蜀地的山林被砍得光秃秃的了,阿房宫出现了。它(庞大的建筑群)覆盖了三百多里地,(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边修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隔五步有一座楼台,隔十步有一座亭阁;走廊漫长而蜿蜒曲折,(突起的)屋檐翘起像鸟嘴向上噘起,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低向背而建筑,有的屋角如钩,归向屋心,有的屋角相向,好像兵戈相斗。盘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长的大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龙?楼阁间上下两层的通道,横空跨行,不是雨后初晴,怎么会出现彩虹?楼阁高高低低,令人分辨不清南北东西。人们在歌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暖意,又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中,让人感到气候不一样。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公主、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宫殿楼阁,乘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国的宫人。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早晨宫人们在梳理环形的发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洗脸的脂粉残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了椒兰这类香料。雷声忽然震响,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哪儿去了。宫人们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妩媚娇妍极了,她们久立远望,盼望着皇上驾临,得到皇上宠爱;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过皇上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珍宝,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异宝,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的老百姓那里抢来,堆积得像山一样;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全都运到了阿房宫中。于是,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碎石,随地丢弃,秦人看见了这些,也不觉得很可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老百姓一分一厘也要掠夺净尽,使用它却像泥沙一样呢?使阿房宫里承担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要多;建筑物上钉头密密麻麻,比粮仓里的谷粒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全国的城郭还要多;长长短短,密密排列的瓦缝,比全身衣服上的丝缕还要多;管弦乐的嘈杂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多。使全国的老百姓,不敢讲话表示反对,只敢在心里憋满愤怒。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更加骄横顽固。待到陈胜、吴广率领起义的戍卒一声呐喊,函谷关被刘邦攻下了,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掉秦朝的是秦统治者自己,并不是天下的老百姓。唉!如果六国的诸侯各自爱自己的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秦国;如果秦统治者在统一六国以后,同样能爱六国的老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一直当皇帝,谁能够全族地灭掉它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但是后代人哀叹他们;后代人哀叹他们却不能引以为鉴,也就会使更后的人再哀叹那后人了。 前赤壁赋 【一词多义】 属:①一类的 ②同“嘱”,嘱咐 ③连,连缀 ④劝酒 如:①到,动词 ②像,动词 ③比(不)上,动词 ④假如,连词 之:①的,助词 ②助词,无义 ③代词,代“客” 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类活用】 【参考答案】①渔:打鱼,动词。樵:砍柴,名词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参考答案】①舞:使……跳起舞来,使动用法。泣:使……哭泣。②正:使……端正,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参考答案】①侣:以……为伴侣,意动用法。友:以……为友,意动用法。 【通假字】 【参考答案】①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②冯:通“凭”,乘。 【重点字词】 【参考答案】①少焉:不一会儿。 ②纵:听任,任凭。如:往,到,动词。凌:越过。 ③乎:……的样子。御:驾。 ④美人:指心中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⑤何为:为何,为什么。 ⑥方:当。下:攻占。⑦适:这里有享用的意思。 ⑧且:况且。夫:发语词,不译。苟:如果。虽:即使。一毫:一根毫毛,比喻很小的、微不足道的东西。莫:不,否定副词。 ⑨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曾:竟然,简直。⑩须臾:一会儿,此处指生命短暂。夫:那,指示代词。如:像。斯:此,这里指水。未尝:不曾消失。两个“而”:却,表转折的连词。卒:到底,终于。莫:没有 【特殊句式】 1.非……乎:难道不是……吗?表反问语气。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被动句。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句。 3.客有吹洞箫者:有位吹洞箫的客人,定语后置句。 4.何为其然也?何为:为何,为什么。宾语前置句。 5.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译文】 壬戍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和客人划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风徐徐吹拂,水面上不起波澜。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朗诵《月出》这首诗歌,高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上月光和天上云气连成一片。任凭像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飘荡,凌驾在茫茫无际的万顷水面上。江水浩浩荡荡,小船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它将要漂到何方为上;飘飘然,像脱离了尘世,超然独立,像生出翅膀,飞升仙境。 这时,(我们)喝着酒十分快乐,敲着船舷放声歌唱。歌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透明的江水啊,迎着水面浮动的月光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悠远茫茫,心中思慕的美人啊,却在遥远无边的天的那一方。” 有位吹洞箫的客人,随着歌声的曲调吹奏应和。那箫声呜呜地响着,像怨恨、像思慕、像低声哭泣、像轻声倾诉;一曲吹罢,余音婉转悠长,像绵绵不断的细丝,仍在耳际缭绕。能使潜伏在深山沟里的蛟龙跳起舞来,能使坐守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苏子听了顿时露出忧愁悲切的神色,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从这里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盘水绕,草木茂盛,一片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曹操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着大江斟起酒,横执长矛吟咏诗歌,确实是一代的英雄啊,如今他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驾着如一片树叶般的轻快小船,举起用葫芦做的酒壶相互劝酒。像蜉蝣一般,把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像大海里一粒小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无尽。向往着与神仙结伴,遨游太空,怀抱着明月同它一起永世长存。明知这些想法不能都实现,只能在悲凉的秋风中吹着洞箫,把心中的忧思寄托在悠悠的箫声之中。” 我说:“您也了解那江水与月亮吗?长江的流水像这样不停地流去,但始终未曾消失;那时圆时缺的月亮仍那样忽满忽亏,但最终没有消减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事物时刻都在变动着,简直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停留过;而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宇宙万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无尽的,(我)又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事物各有其主宰,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会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无所禁止,享用它们也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次共饮。菜肴和果品都已吃完,杯盘零乱地放着。客人和我相互靠着在船仓里睡着了,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经发白了。 专题 例题1: 参考答案: 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相同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同处:《前赤壁赋》是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而本文除表现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之外,也隐含了对苏轼于逆境中依然保有兴废利众,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的赞许。(4分。对两篇文章的不同处,学生的回答不求面面俱到,能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例题2: (4分)本文以处处布满废墟的罗马与早已湮没的阿房宫作对比,表达了对着力保护历史建筑废墟的罗马人敬佩,对中国缺乏古建筑废墟保护意识的遗憾(2分)。《阿房宫赋》旨在借古讽今:嘲讽秦王朝的残暴与贪婪;警告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王朝后尘(2分)。 检测题1: 【参考答案】 1.望:农历十五。坂:坡。相:偏指一方。已而:不久。薄:迫近。顾:只。诸:之于。 识:识别。履:登。危:高。适:恰好。玄:黑。缟:白。西:向西去。 揖:作揖。寤:醒悟。 2.①鹤翅像车轮,穿黑下衣白上衣,突然长叫一声,飞过我的船往西去。(关键:玄,缟,西) ②道士只笑,我也吃惊想起来了。开门看看它,不知在什么地方。(关键:顾,寤,户) 3.黄州不可留,世间不可留 为梦道士,寻求超脱世俗作铺垫 4.人世的无常和悲哀精神上超脱世俗 5.D 6.梦中化鹤的情景,是以更为曲折的形式说明作者的现实感受,更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它表露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于是想脱离世俗;另一方面,也透露作者将自己的精神升华,显出异常旷达。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应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检测题2: 【参考答案】 1.快:畅快。寡人:诸侯自称。庶人:百姓。邪:同“耶”。安:怎么。6.岂:难道。7.殊:不同。 2. ①这风畅快呀!是我与百姓共同享有的吗?(关键:寡人,庶人,主谓倒装,判断句) ②现在你只认为是寡人的风,难道有说法吗?(关键:独,岂,以为) 3.铺陈 磅礴、畅快 铺陈 惨怛、黯恶 突出雄风之磅礴,反映宫廷生活的豪奢与贫民生活的愁惨,表现作者对宫廷生活的不满和对贫民生活的同情。 4.帝王的生活给他人带来了苦难 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或: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5.风 生活不要奢靡 以亡秦为鉴,不要爱纷奢 6.A 【参考译文】 楚襄王在兰台宫游览,宋玉、景差随侍。有风飒飒吹来,楚襄王便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爽快啊!这是我和平民百姓共同享有的么?”宋玉回答说:“这只是大王您一个人独自享有的风罢了,平民百姓哪里能与大王共同享有它呢?” 楚襄王说:“风是天地间的一种气流,普遍而畅流无阻地吹送而来,不分贵贱高低吹到每一个人身上。现在你单单以为是我一个人享有的风,难道有什么理由吗?”宋玉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枳树弯曲的枝丫上会招来鸟雀做窝,空穴之处会产生风。鸟窝和风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那么风的气势也自然会因环境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楚襄王说:“风最初从哪里开始发生呢?”宋玉回答说:“风在大地上生成,从青蘋这种水草的末梢飘起。逐渐进入山溪峡谷,在大山洞的洞口怒吼。然后沿着大山弯曲处继续前进,在松柏之下狂舞乱奔。它轻快移动,撞击木石,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其势昂扬,像恣肆飞扬的烈火,闻之如轰轰雷响,视之则回旋不定。吹翻大石,折断树木,冲击密林草丛。等到风势将衰微下来时,风力便四面散开,只能透入小洞,摇动门栓了。大风平息之后,景物鲜明,微风荡漾。所以那清凉的雄风,便有时飘忽升腾,有时低回下降,它跨越高高的城墙,进入到深宫内宅。它吹拂花木,传散着郁郁的清香,它徘徊在桂树椒树之间,回旋在湍流急水之上。它拨动荷花,掠过蕙草,吹开秦衡,拂平新夷,分开初生的垂杨。它回旋冲腾,使各种花草凋落,然后又悠闲自在地在庭院中漫游,进入宫中正殿,飘进丝织的帐幔,经过深邃的内室。这才称得上大王之风呀。所以那风吹到人的身上,其情状仅只是让人感到凉飕飕而微微发抖,冷得使人倒抽冷气。它那样的清凉爽快,足以治愈疾病,解除醉态,使人耳聪目明,身体康宁,行动便捷。这就是所说的大王之雄风。”   楚襄王说:“你对大王之风这件事论说得太好了!那平民百姓的风,是否可以说给我听一听呢?”宋玉回答说:“那平民百姓的风,在闭塞不通的小巷里忽然刮起,接着扬起尘土,风沙回旋翻滚,穿过孔隙,侵入门户,刮起沙砾,吹散冷灰,搅起肮脏污浊的东西,散发腐败霉烂的臭味,然后斜刺里吹进贫寒人家,一直吹到住房中。所以那风吹到人的身上,其情状只会使人心烦意乱,气闷郁抑,它驱赶来温湿的邪气,使人染上湿病;此风吹入内心,令人悲伤忧苦,生重病发高烧,吹到人的嘴唇上就生唇疮,吹到人的眼睛上就害眼病,还会使人中风抽搐,嘴巴咀嚼吮吸喊叫不得,死不了也活不成。这就是所说的平民百姓的雌风。” 作业1: 参考答案: 在《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写他超然的心态,也发出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他的心态在“变”与“不变”的分析中,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这里,他胸怀旷达和纵情山水、随遇而安。在几度遭贬后,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颓废消极,时而心胸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联系课文相对应的语句或相关内容2分,解释“漂流”2分,关键词“旷达”“豁达”“纵情山水”“随遇而安”酌情给分,语言流畅1分) 作业2: 参考答案: ①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表达对于生命达观的认识是基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其独特的生命体验,比较充分地体现出苏轼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个人体验要求结合内容——清风、明月等信息或者变与不变的观点,引申到乐观、旷达、达观等关键词) ②读者关注自我生命形式的存在和消亡,在《前赤壁赋》中找到共鸣,并受到启发:不必过于纠结感伤人生的短暂,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如“清风”和“明月”,顺应自然“变”与“不变”的规律。这样才是通达的生命。(强调主语是读者如果主语是苏轼的话全部扣掉)(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墨小精灵文化大讲堂
09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高三 课 时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T(《阿房宫赋》复习巩固) T(《前赤壁赋》复习巩固) C (课内主旨的迁移拓展)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同步知识梳理 (
复习思路
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理清思路
重点字词
特殊句式
写作特色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疑难词汇
) 【课文《阿房宫赋》知识要点梳理】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文学常识】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楚辞》,兴盛于汉代。 汉代大赋:铺张扬厉 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六朝律赋:注重对仗工整 宋代文赋:介乎诗和文之间,整散结合,灵动灵活。 本文选自《樊川文集》。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宝历元年(825),当时杜牧23岁。宝历是唐敬宗李湛的年号(825—826)。李湛常与宦官、军将嬉戏终日,且贪好声色,大修宫室。对于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杜牧深怀忧虑,目睹李湛的荒政误国,故作《阿房宫赋》。” 【理清思路】 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阿房宫赋铺叙外观——雄伟壮观耗费巨大——蜀山兀规模广阔——三百余里楼阁纵横——几千万落歌舞不绝——气候不齐内景——华丽奢侈宫女之多宫车之多宫室之奢靡议论秦灭亡的原因爱纷奢日益骄固秦灭亡的教训族秦者,秦也,引以为鉴
【词类活用】 ①四海一( )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 ) ③不霁何虹 ( ) ④辇来于秦 ( ) ⑤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 【意动用法】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重点字词】 ①六王毕 ( ) ②盘盘焉 ( )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 ⑤多于九土之城郭 ( ) 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 ⑦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 ⑧谁得而族灭也? ( ) ⑨戍卒叫,函谷举( ) 【特殊句式】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4.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戍卒叫,函谷举。 7.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写作特色】 其一,语言精练。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中,前两句写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是修建阿房宫的历史背景;后两句,写阿房宫用材之多,反衬其规模宏大。仅仅用了十二个字含蓄地点明全文宗旨。又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仅用十四个字,就概述了秦国灭亡的历史,“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秦末农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和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声威。“可怜焦土”四字正好和上面的铺陈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二,骈散结合,整齐之中富有变化。骈文讲求句式的工整对仗;散文则讲求语句流畅、平易,以错综变化为美。本文将两种句法结合起来。一方面大量采用四字句,而且大都为对偶句,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句式工整,两两相对,读来抑扬铿锵。在一连数句排偶之后,问以一句散文化句式,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样,句法有奇有偶,文气有缓有急,于工整中兼以参差错落,读来令人觉得在回环往复之中有收有放,格调别致,有一唱三叹的意味。 其三,比喻、通感、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运用通感手法写歌舞繁盛的气氛。气氛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文字是难以描摹的,作者却用“温暖的春光”、“凄冷的风雨”,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了。歌舞本来是听觉、视角形象,作者却以“暖”、“冷”等表示触觉感受的词语来形容,使人想见歌舞之纷繁变化。 【课文《前赤壁赋》知识要点梳理】 前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词与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
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文章开篇先写月夜泛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江月夜图,第二段主客饮酒乐甚,主人扣舷而歌,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中而忘掉世俗的纷扰的快乐心情;然乐极生悲,客吹洞箫,更渲染悲情。第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联想到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的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第四段在画意、诗情的基础上谈哲理。以水和月为喻,由自然到人生谈了“变”与“不变”的大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可谓瞬息万变,我们又何必为人生得失而悲伤呢?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人类都是无穷尽的,我们又何必去羡慕长江之无穷呢?他以变与不变之理来解客之悲,又以陶冶大自然的旷达情怀来解客之闷。文末“客喜而笑”,又转悲为乐。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并且再次表达了放浪形骸于山水的旷达情怀。
)【写作背景】 本文为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之作。 【理清思路】 (
文章的线索
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客问答——主辩——客喜
时间线索:
月初升——东方既白
感情线索:
乐(山水之乐)——悲——乐(身心之乐)
水和月
现实中的

水月

——
柔和之美
——
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

水月

——
苍凉之意
——
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

水月

——
人生须臾
——
体悟人生(虚)
) 【一词多义】   属: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③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④举匏樽以相属( )   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 )   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③自以为不如( )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之:   ①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 )   ②扣舷而歌之( )   ③倚歌而和之( )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词类活用】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 【通假字】   1. 举酒属客(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重点字词】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 ) ⑤何为其然也? ( ) 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 ⑦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 ⑧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⑩哀吾生之须臾(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特殊句式】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写作特色】 其一,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全文以风、水、月为描写主景,画意、诗情、哲理交融一体。文章首段先写“画意”,描绘清风明月、波光万顷的秀美景色。作者陶冶于自然美景中,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此为由景生情,寓情于景。二段主客饮酒乐甚,主人扣舷而歌,乐极生悲,客吹洞箫,更渲染悲情。三段客由赤壁之景,联想到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再抒发人生苦短的悲怀,将“诗情”渲染到极至。四段移情入理,主人面对同景而生异情,以水和月为喻,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最后主客得到解脱,由悲变喜。全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水乳交融;由乐到悲,由悲转乐,感情线索分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继承了赋家“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主客间一难(发问)一解(解答),互相辩驳,实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旷达。作者借此手法,将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一、知识梳理 (
知识点1:《前赤壁赋》《阿房宫赋》主旨分析
★《前赤壁赋》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写他超然的心态,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
★《阿房宫赋》
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
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
借古讽今
,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 二、专题精讲 例题1: 11普陀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18分)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4分) 例题2: 12嘉定一模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①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②到达意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这天天气特别好,秋阳灿灿,秋风习习,高速公路两旁的松树就像一把把张开的绿色巨伞,撑着蓝天白云,景象美丽极了。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风凛凛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③我不禁有些失望,谁能料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竟会是这般模样。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 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人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名观众,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不要说在两千年前,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陪同的宋先生告诉我们,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与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那是怎样一种残酷的场面啊,奴隶、囚犯同老虎、狮子在进行血淋淋的搏杀,统治者和权贵们却在看台上开怀大笑。最后,鲜血流尽了,兽性也满足了。望着这座体现了人类高度文明的建筑,我怎么也无法把它和野蛮、血腥联系在一起。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象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是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④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了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与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庙墩基座。还有那维纳斯女神庙、米利亚殿堂、罗莫洛神庙、凯撒神庙,也都化作了一堆堆的碎石和乱砖。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⑤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⑥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 ⑦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的文明。这无异于是民族精神的自杀。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以伦比的财富。   ⑧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的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本文与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写到阿房宫,两者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专题过关 检测题1: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2)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官,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蒙茸:杂乱的丛草。 ②虬龙:指枝柯盘曲形似虬龙的树。 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④畴昔: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日。 1.在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的词。 2.翻译句子。 ①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3.《后赤壁赋》中“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的言外之意是 其作用是 。 4.《前赤壁赋》中引叙孟德之事来表达对人生 感叹。《后赤壁赋》借梦鹤来表达 的思想情感。 5.比较《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以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两赋都能借自然之景和释道哲理来排遣忧绪,融写景、抒情于一体。 C.后赋更带有一些消极情绪和虚无色彩,写作上也更具浪漫主义特色。 D.后赋以道士化鹤的梦境作结,抒发了作者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豪情。 6.对于文章结尾处写梦中化鹤的情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检测题2: 风 赋 宋 玉 (1)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2)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3)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溯滂,激飓熛怒。肱肱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帷,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僭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4)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驱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蔑,啗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1.在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的词。 2.翻译句子。 ①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②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 3.第(3)段划线句主要运用 手法表现雄风 。第(4)段划线句主要运用 手法表现雌风 。作者把雄风与雌风对比目的在于 。 4.“萧条众芳”在文中的含义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文中最能体现含有讽喻深意的句子是 。 5.比较《阿房宫赋》与《风赋》,《风赋》是借 来劝喻楚国统治者 ; 《阿房宫赋》是借秦亡劝喻唐朝统治者 。 6.比较《阿房宫赋》与《风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是( )。 A.《阿房宫赋》是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无议论;《风赋》虽有叙述,但主要是对答结构。 B.《阿房宫赋》句式上整散结合,很有韵致;《风赋》运用了排比、对偶修辞,语言较整饬华丽。 C.《阿房宫赋》运用铺叙手法,引出观点,以达到讽喻目的,《风赋》通过状物、反映社会生活达到讽喻目的。 D.《阿房宫赋》运用铺陈手法,借古讽今,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风赋》通过对比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 作业1: 闵行10二模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普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第⑧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请你结合《前赤壁赋》,谈谈你对苏东坡“漂流”心态的理解。(5分) 作业2: 12杨浦二模 (1)世界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2)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世界独立于作为个人的我自在地存在,有其运行的规律,世界当然是客观的。然而换一角度,世界一旦进入人的视野,成为思考、谈论的对象,必然已是意识中的世界,故它又是主观的。 (3)这两种意见各有道理。当我们努力去适应、去改造这个世界时,必须把世界当作一个巨大的未知的客体,不依赖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我们观察其现象,研究其性质、特征、关系等,探索它的内在规律。人类的科学事业由此而诞生、发展、兴盛。可以说,这是一种“科学”的角度,表现为向外的考察与追求。 (4)科学的对象是客体,科学探索的目标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绘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宇宙图景。因此科学重共性轻个性,尽量减少、克服主观性。但是,归根结底,认识之主观性是无法彻底消除的,没有任何知识、见解的产生不经过某位个体的头脑的加工。 (5)科学角度的特征是把事物客观化。科学方法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学的目的是求得认识上的统一,使人类拥有同样的大地与天空。客观化的最终结果,是众多的个体世界交汇融合成一个全体人类共存其中的世界。( ),( )在这时,主观性依然存在--( )人类也可能集体犯错误,其文化亦必有某些倾向性、局限性。这样,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人的主观性,把感觉、思惟、情绪、欲望等意识现象,视为客观的存在,当作理性研究的对象。逻辑实证主义对意义、感情等形而上东西的排斥如今已被证明为不必要,历史学、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同样是科学,而古往今来关于精神、心灵、伦理、价值的学说在经过扬弃后也必将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6)而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自我或他人对世界的不同感受时,我们更重视世界之主观性。物理学或数学的一般知识此时对他来说是不重要的了,②他更关心的是与自我发生密切关系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他倒可能从某些文学作品里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染。我们知道,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表现的都是作家、艺术家①通过一己视角“看”到的世界,是个人体验与创造的结晶。对于文艺作品我们重视个性甚于共性。故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世界,更多的是主观性而非客观性--很显然,这是一种非科学的态度。 (7)这种非科学角度的特征乃在于使事物主观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世界在他心目中的样子。个体的生理素质、成长经历及报受的环境影响与教育促成了情感需要、思维形态的相对稳定,导致认识结构或心理模式的发展形成。有的人惯于以实用的眼光估量事物,有的人则喜欢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欣赏事物。又如,有的人常常把生活蒙上一层乐观色彩,有的人则善于挖掘生活里的丑陋、可笑之处......但不管怎样,几乎所有人对世界的理解和领悟都是有所片面,一些人甚至生活在自造的偏执的幻想中。通过对主观化的世界的反省思察,有助于我们察觉发现自己认识事物的特定倾向与方式,从而或调整纠正、或强化发展,以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世界。 (8)每个意识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此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经过了主体意识结构的作用,都染上了主观的“我”的色彩。我们所认知的不一定就是世界的真实面目,而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反映。通过反思我们对意识反映外界的方式有所了解后,重新建构一个更客观的世界及自我。这样,主体的认识能力与意识水平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9)如果说科学的目的是实现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话,那么,主观化方法的目的却是指向个体、指向人的意识本身的--通过向内的反省、思察,领悟到主体对待世界的独特方式,从而促进意识的开放,打开感受、体验之门。 (10)人类作为一种由猿转变过来的高级动物,经历了从愚到智的进化过程。总体上,人越来越聪明,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文化,至今人类已在地球上占据统治地位,其所拥有的能力足可上天入海,翻天覆地。那么,进化的过程是否已停止、结束了呢?显然不会。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他不仅要设法让世界变得适合、满足他的需求,他更在努力地适应世界,通过发展自己以实现此目标。世界在变,人亦在变,不断演化的社会向每一个人都提出了要求。具体到个人身上,“我该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如何实现自我?”“怎样获得智慧与幸福?”这是个人的问题,但也是所有人都应当面对的问题。为此,人发明了人生哲学、宗教、伦理学等,试图对此作出回答,拿出解决方案。 (11)封建时代,无论是西方东方,人学都极为发达,地位极其显赫。在中国,对“有道者”的尊崇是有着悠久传统的;“得道”其实是道家人学中修行的最高目标。儒家则把“圣人”推崇备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均以成为圣人为修身极致。儒家学说,可谓非宗教的人学。当然,它与宗教人学一样糟粕与精华并存,谬误与真理俱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析取,批判地继承与发扬。 (12)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人学开始形成、兴盛。精神分析学是现代对人的研究中最大的成就。精神分析学具有着科学的一般特点:客观地对待人的心灵现象,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推理,提出概念与假设,最终产生关于主观问题的知识。而了解了有关知识,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调整内心,改造自身。人改变主观、发展自身的目的乃是为了更好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人学与科学原本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13)如若说封建时代是只注重人学而忽视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时代,那么资本主义的近代则是科学单向度发展而忽视人乃至造成人的异化的时代。展望未来,我们需要的是为人的科学、科学的人学。科学与人学的融汇结合,将使人类的进步出现飞跃。 请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分别对第六段中划线句①和②进行说明。(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