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暑假衔接课】15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高三暑假衔接课】15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一墨小精灵文化大讲堂
15 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 高三 课 时 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语文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T《后赤壁赋》同步复习 C 文言文整体阅读 T文言文整体阅读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一、课文回顾 《赤壁赋》分前后两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文章通过同—地点(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饮酒),同—题材(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二、同步题型分析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5.翻译下面句子。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这篇选修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涉及的考点有实词含义、虚词意思和用法、归纳内容要点、翻译,你都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吗?让我们来了解最近高考的文言文阅读特点,并掌握其答题技巧吧!
一、专题精讲 2012广东卷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力求做到“信达雅”。举,兴起,发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出为川东道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结为婚姻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所 D. 澍毅然以身任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第一个“为”是动词担任,第二个动词。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沙洲阻水;C项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是所字结构,不译;D项均是介词。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 ) (3分) ①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用排除法;①表现陶澍政治操守;②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答案】(1)年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像“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 赈:救济。(1分)乐岁:丰年。(1分)略:大体上、(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2)(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勉励民风(改良风俗)。 旌表:表彰。(1分)以:(表示目的),可翻译为“来”。(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3)(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风痹症,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病:患病。(1分)竟:完成。(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1分)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1)“歉”,粮食歉收;“乐岁”,丰年;“去”,除去;(2)“旌表”,用表彰;“以”,目的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3)“已”,后来,“风”,中风,“竟”,完成。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 二、学法提炼 (一)选文特点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以近四年广东卷为例,2010年选自谢黄的《后登陆》卷下,2011年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将略篇》,2012年选自《清史稿·陶澍传》,2013年选自《宋史 张咏传》,四年皆为史传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 (二)文言文阅读口诀和预备知识 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选择题题,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3)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4)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5)表恢复的:复、还 (6)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8)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9)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重点掌握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三、专题过关 2013广东卷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 张咏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议以咏首荐 / 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 / 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饥者八九 / 求霖者三十年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能力检测 2013江苏卷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⑵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⑶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平准书》) 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 21.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 能力点评 三、能力培养 (一)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⑵结构意识 ⑶句位意识 (4)呼应意识 (5)语气意识 (二)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 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三)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四)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学法升华 知识收获 你积累了哪些古今异义词? 因为、以为、非常、根本、虽然、其实…… 二、 方法总结 1.阅读文言文先读最后一道选择题,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 ⑵结构意识 ⑶句位意识 (4)呼应意识 (5)语气意识 3.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4.文言文断句1.虚词标志法:2.实词标志法:3.修辞标志法:4.名物标志法:5.结构标志法: 5.文言文翻译题: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课后作业 2013江苏卷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区:同“崎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陆生因说佗曰 / 伺者因此觉知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⑵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⑶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2013浙江卷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皆可为材且良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 / 恐年岁之不吾与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⑵奚重而不更也? (3分) 参考答案 T同步 1.D (应解为“高”) 2.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3.A(④⑤不是写景) 4.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5.(1)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 (2)我提起衣裳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稠密的杂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像虬龙一样弯曲的古木,手扳着鹘鸟栖宿的高巢。府视水神冯夷的深宫,这时两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C专题 三、专题过关 5.C  6.C  7.A  8.C 9.(1)①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②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⑵①郡里讨论推荐张咏为进士候选人的第一名,张咏把这个资格让给了夙儒张覃。(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 ②张咏鼓励蜀中品学兼优的读书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 ③张咏显达后,三十年里一直在寻找有才德的同学傅霖。(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 T能力 能力检测 5.C(3分) 6.D(3分) 7.A(3分) 8.(10分)⑴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⑵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⑶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19.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6分) 20.表、世家(2分) 21.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2分) 作业 作业1 4.(3分)D 5.(3分)D 6.(3分)B 7.(10分) ⑴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⑵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⑶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作业2 16.B(3分)  17.B(3分)  18.C(3分) 19.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3分) 20.(7分)⑴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⑵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墨小精灵文化大讲堂
15 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 高三 课 时 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语文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T《后赤壁赋》同步复习 C 文言文整体阅读 T文言文整体阅读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一、课文回顾 《赤壁赋》分前后两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文章通过同—地点(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饮酒),同—题材(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二、同步题型分析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5.翻译下面句子。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这篇选修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涉及的考点有实词含义、虚词意思和用法、归纳内容要点、翻译,你都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吗?让我们来了解最近高考的文言文阅读特点,并掌握其答题技巧吧!
一、专题精讲 2012广东卷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出为川东道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结为婚姻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所 D. 澍毅然以身任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 ) (3分) ①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二、学法提炼 (一)选文特点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以近四年广东卷为例,2010年选自谢黄的《后登陆》卷下,2011年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将略篇》,2012年选自《清史稿·陶澍传》,2013年选自《宋史 张咏传》,四年皆为史传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 (二)文言文阅读口诀和预备知识 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选择题题,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3)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4)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5)表恢复的:复、还 (6)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8)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9)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重点掌握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三、专题过关 2013广东卷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 张咏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议以咏首荐 / 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 / 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饥者八九 / 求霖者三十年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⑵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能力检测 2013江苏卷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⑵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⑶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平准书》) 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 21.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 能力点评 三、能力培养 (一)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⑴虚实意识 ⑵结构意识 ⑶句位意识 (4)呼应意识 (5)语气意识 (二)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 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⑴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④词义的感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 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然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大 (三)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四)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学法升华 知识收获 你积累了哪些古今异义词? 因为、以为、非常、根本、虽然、其实…… 二、 方法总结 1.阅读文言文先读最后一道选择题,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课后作业 2013江苏卷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区:同“崎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陆生因说佗曰 / 伺者因此觉知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⑵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⑶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2013浙江卷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皆可为材且良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 / 恐年岁之不吾与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⑵奚重而不更也? (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