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暑假衔接课】01诗歌整体阅读(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高三暑假衔接课】01诗歌整体阅读(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一墨小精灵文化大讲堂
01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高三 课 时 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授课 类型 T (同步知识主题) C (专题方法主题) C (专题解答训练)
授课日期时段
教学内容
【课内同步链接】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法初提炼】 1、《登高》这首诗谢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 2、读懂一首古诗词,我们要做些什么? 3、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都是诗歌鉴赏考查的要点,你了解这些考点的考查形式吗? 【学法再提炼】 题型1——形象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古诗在吟咏时,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某景、某人及某事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尤其是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 示例l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题型2——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而言,要答三步: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题型3——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要分三步作答 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要分三步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题型4——语言风格鉴赏题要答三步 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或者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回答: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题型5——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一概括意境特点一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示例1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16——18题。(7分)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苹。 16、本诗按内容分,属于 诗,颈联运用了 修辞手法。(2分)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B.诗中“飞鸟”隐喻南游的友人,“没何处”写出诗人深切关怀着了远行的友人,烟水迷茫,前途未卜,不知何处才是友人的归宿之地。 C.“远”字点出凝神远眺的诗人视线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一帆”形容友人只身乘船南游的孤寂。 D.诗人想象友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18、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写离愁别绪?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1—13题。(7分)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 11、从诗的体裁看,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1分) 12、选出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 )。(2分) A、首句“讶”字写出了雪的寒冷而无声的特点。 B、第二句“复见窗户明”是正面描写雪下得大。 C、“时闻折竹声”显示了冬夜的寂静,也透露了作者的孤寂的心情。 D、此诗诗境平易,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迹,是白居易诗歌的固有风格。 13、咏雪诗很多。这首诗从不同角度来写“夜雪”,别具一格。请联系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4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黄鸟,即黄莺。绿蓣,指水中浮萍。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一诗。 (1)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又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四)诗歌鉴赏。(7分)长安秋望 (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本诗为作者宦游长安时所作。14.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1分)15.这首诗的颔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1) 。 (2) 。1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分) 学法升华 知识收获 诗歌鉴赏的常见考点有哪些? 二、 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各类习题的一般答题步骤是什么? 课后作业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墨小精灵文化大讲堂
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高三 课 时 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授课 类型 T (同步知识主题) C (专题方法主题) C (专题解答训练)
授课日期时段
教学内容
【课内同步链接】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法初提炼】 1、《登高》这首诗谢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 2、读懂一首古诗词,我们要做些什么? 3、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主旨、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都是诗歌鉴赏考查的要点,你了解这些考点的考查形式吗? 【学法再提炼】 题型1——形象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古诗在吟咏时,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某景、某人及某事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尤其是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 示例l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 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题型2——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而言,要答三步: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点拨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题型3——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要分三步作答 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要分三步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点拨 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题型4——语言风格鉴赏题要答三步 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或者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回答: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点拨 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题型5——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一概括意境特点一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示例1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点拨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第一步)。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第二步)。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第三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0、①【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一)阅读诗歌,完成16——18题。(7分)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苹。 16、本诗按内容分,属于 诗,颈联运用了 修辞手法。(2分)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B.诗中“飞鸟”隐喻南游的友人,“没何处”写出诗人深切关怀着了远行的友人,烟水迷茫,前途未卜,不知何处才是友人的归宿之地。 C.“远”字点出凝神远眺的诗人视线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一帆”形容友人只身乘船南游的孤寂。 D.诗人想象友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18、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写离愁别绪?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6.送别 对仗∕借代(2分) 17.( D )(2分) 18.手法1分(借景抒情、动作描写、虚实结合等),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1—13题。(7分)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 11、从诗的体裁看,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1分) 12、选出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 )。(2分) A、首句“讶”字写出了雪的寒冷而无声的特点。 B、第二句“复见窗户明”是正面描写雪下得大。 C、“时闻折竹声”显示了冬夜的寂静,也透露了作者的孤寂的心情。 D、此诗诗境平易,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迹,是白居易诗歌的固有风格。 13、咏雪诗很多。这首诗从不同角度来写“夜雪”,别具一格。请联系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4分) 11、(1分)绝句 12、(2分)B 13、(4分)首句从人的感觉写起,“衾枕冷”写雪大,又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点出“夜雪”;第二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见窗明,说明雪已积深了,积雪反光才有“亮光”。最后两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夜雪”:“折竹”是由于“雪重”,“夜深”、“时闻折竹声”显出了冬夜之寂静和诗人的孤寂之情。虽变换角度,却句句写“夜雪”,颇有特色。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黄鸟,即黄莺。绿蓣,指水中浮萍。古调,在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一诗。 (1)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说说早春“物候新”的表现。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又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海上朝霞灿烂,江边梅开柳绿,天气和暖,黄莺欢鸣,阳光明媚,浮萍泛绿。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或以乐景衬哀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 (四)诗歌鉴赏。(7分)长安秋望 (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本诗为作者宦游长安时所作。14.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1分)15.这首诗的颔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1) 。 (2) 。1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分) 参考答案: 14.(1分)律诗(七律) 15.(2分)要点:(1)视觉(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2)听觉(长笛一声)/(3)动态(雁横塞)(4)静态(残星、人倚楼)(写出两点即可) 16.(4分)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是本诗的一大特色。(1分)诗歌描绘了一幅云飘星落、雁横笛怨、菊静莲谢的深秋拂晓图,(1分)营造了凄迷清冷的意境,(1分)篱菊的意象与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寄寓作者深切的思乡归隐之情。(1分)(情景关系1分,景、境、情各1分) 课后作业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参考答案: (1)(3分) A (2)(4分)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案】 (1)D 【解析】七句是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八句则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的风光。 (2)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解析】这首词写词人虽因风浪受阻,但却并不颓丧懊恼,而是很达观,泰然自若。这一点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是很相似的。另外,这首词中“一船秋色”“十里湖光”也可体现出词人豪迈的气势,因此说张孝祥属于豪放派。 (3)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富有主观想象色彩,词人不说自己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却说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像鱼鳞般的波纹,体现了词人的达观。“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两句,写出词人面对风遏行舟的这种情况的心境。泰然自若,也体现了他的豪放与达观。 【解析】分析时主要抓住词人被风浪所阻,却不颓丧懊恼,而达观淡定的词句进行赏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A 【解析】“是日”是“今日”之意。 (2)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表现了自己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解析】注释中交代的作者身世,以及诗中“愁”“逐客”等字眼都有助于理解这两句诗。 (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