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暑假衔接课】03散文阅读之如何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高三暑假衔接课】03散文阅读之如何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一墨小精灵文化大讲堂
03 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 课 时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T课文同步知识回顾 C散文阅读作者思想情感把握 T综合合练习
授课日期及时段 ××年××月××日 ××:××——××:××
教学内容
一、专题导入 一 代 人 作者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赏析:《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人生如此,我们的学习也如是,阅读赏析过程中,对于文学作品的主旨把握也如同黑夜中的孤独行走,执着寻找。 二、同步回顾分析 必修二课文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课文思想情感分析。 解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通过继续“我”双腿残疾以后日日与地坛作伴的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抒写了“我”在特定遭遇,特定环境中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会和深沉思索,表现出“我”在痛苦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三、学法初步提炼 思考一下,“散文阅读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一知识点答题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专题精讲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 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 [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5.文章第 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概括分析能力。应先理解并分析透这一段的深层内涵,再结合全文分析总结。 参考答案: 【答案】答题要点: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例2: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点题)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引起下文)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以上是第一部分:灯火触发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引起下文。)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以上是第二部分:宕开一笔,对煤油灯的名称来历及外形等进行了详细地描写与介绍,并且是饱含深情地描写与介绍。这样写是因为:从文章写作方法上来看,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只有对所借之物进行详细地描写介绍,物的形象在读者头脑中才会更加具体、鲜明;这样,才能很好地融情于物,借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文中的煤油灯就寄托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怀念;对煤油灯的描写与介绍已经是回忆儿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使儿时的生活,真实、具体;此外,介绍煤油灯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片段一:灯下苦读,雅趣盎然。)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片段二:灯下祖孙相依相守,温情无限。也有对祖母的怀念,此为最是温馨的画面之一。)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片段三:挑灯剪烛,诗意无限。)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因“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为下文的“移灯护火”情景的描写做铺垫。)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片段四:提灯护火,惜灯如宝。)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以上是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了对儿时灯下生活片段的回忆。本部分由四个温馨美好的儿时的生活片段组成。)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社会在发展,而温馨在逝去。)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第四部分:写各式各样的电灯,但没有了过去灯火下生活的温馨。此部分,意在反衬儿时生活的温馨美好,也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的主题:社会进步了,而一些美好的东西却消失了。)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此段写与祖母欣赏万家灯火的幻想,既有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也有对组母的深切怀念。)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第五部分:怀念过去,怀念祖母的感情达到高潮,收束全文,呼应开头。)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解析】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灯火”触发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美好生活的回忆。文章通过对灯火下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怀念,及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也表达了社会进步了,而一些美好的东西却消失了的深刻主题。 参考答案: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学法再提炼 1、题型概述 对文章情感、主旨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2、常考题型 一篇优秀的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主旨。这一考点主要有五种考查形式: ①情感变化类。例如,《一朵午荷》(湖南卷)第19题:“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变化”为标志,要涉及“全文”。 ②情感比较类。例如,《春风》(福建卷)第14题:“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这就形成比较,标志是“是否矛盾”。 ③情感认定类。例如,《走进腾格里》第15题:“文章第 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针挑土》(大纲全国卷)17题:“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这是针对某一段落或人物形象来体验和分析作者的感情,标志是“怎样”。 ④情感梳理类。例如,《乡村的风》(安徽卷)第16题:“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这就要分门别类,标志是“多种”。 ⑤主旨关系(作用)类。例如,《碧云寺的秋色》(北京卷)第3题:“本文大量运用了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方法点拨 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方法1 解读文题法 对文章情感的品味,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载体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中隐含着主旨。分析主旨要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分析其在文中是怎样表述的,写了什么,有哪些特点,象征了社会、人生的哪些方面。 方法2 知人论世法 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散文的一把钥匙。例如,巴金的《小狗包弟》故事的背景正值十年浩劫时期,文章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狗的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方法3 抓关键句法 文中的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我们对这些语句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关键句主要指:首尾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特别文章的文眼,即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例如,《荷塘月色》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再如《灯火》(全国卷Ⅰ)文中“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一句体现了作者对“灯火”的情感。 方法4 合并段意法 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各处,需要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出各部分的意思,然后提炼整合。例如,回答《走进腾格里》第15题时,应在综合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对第 段的内容进行分类或分层,然后逐一概括层意,进而归纳作者的情感。从原文看,第 段可分三层,第一、二句承前过渡;第三至五句为第二层,主要表达作者的无奈和批判;剩下的句子为第三层,主要表达作者的渴望。 方法5 以形探旨法 “形”即文中的形象,包括人、景、物;“旨”即主旨,包括情、理、志。散文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例如,《灯火》(全国卷Ⅰ)中,作者虽叙述了众多灯的形象,但却对煤油灯情有独钟,并且升华到“灯火”的形象,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方法6 修辞还原法 对文章情感主旨的分析多数能从文中找到中心句,但有时作者的情感倾向或态度隐藏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中,特别是对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段,分析评价时要先还原本意,进而揭示作者的真实用意。 答题模板:本文通过写什么,表现了(赞美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注意事项 ①要着眼整体,找准全文的关键语句。 ②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③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④要注意答案的表述要求,从文字数量到表述的句式都要符合题干的要求。
专题过关 检测题1(13年杭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放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11)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解析】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文章1——8段,重点写了水乡农耕时代,水牛的作用和水牛跟“我们”的密切关系。9——11段重点写了现今,“水牛”退出作为重要工具后的情况,“水牛”跟我们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养“水牛”仅是为了“经济利益”;邻里乡亲的关系也开始利益化,失去了原有的淳朴。 参考答案: ①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②考生感悟:略。 检测题2(12年杭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5.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的技巧以及句子的多重内涵。 参考答案: 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一、能力检测 专题知识引导: 写作之思想情感训练 对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的同时,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来帮助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把情感表达得透彻动人,引人入胜。 作文升格练习:阅读下面一学生的作文,并对其中适当地方进行修改使文章情感更丰富。 双胞胎的差异 哥哥和弟弟,社会上品格偏向极端的两个人,哥哥淡漠,弟弟谦和,如果最后留下的是弟弟,是不是结局会变得不一样?——题记 曾经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年轻人来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镇。 他们是一对双胞胎,从外形来看几乎找不出一丝差异,他们相对而立,令人感觉在他们中间有着一面镜子。唯一不同的是哥哥的脸上总是一脸漠然,似乎对什么也不关心:而弟弟总是一脸和气。 如果没有表情的话,即便是相熟的人也很难分辨。 但是,两人又是截然不同的。 弟弟总喜欢在空闲的时候去给镇里的人帮忙。东边有人要挑水,他就去帮一手;西边有人要搬东西,他就混在搬运工中间干活。总有心细的发现了他,要给他酬劳,他却笑着婉拒了。 而哥哥总喜欢呆在家里,他不喜欢理会别人,总是在算计着自己的事,还能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计较好一阵子,仿佛他是以此为乐。 有一次,双胞胎兄弟两人被迎面而来的一辆车给撞到了。哥哥只是擦了一点皮,而弟弟却被撞倒在地,而且还流了好多血。 哥哥撸起袖子,直冲过去,指着司机一路骂,那剑拨弩张的气势,仿佛下一秒就能够打起来。 而弟弟还是很和气,不但没有责怪司机的粗心,而且还帮忙把车修好了。 司机觉得很内疚,掏出钱想要补偿他们。但是弟弟却笑着拒绝了,而哥哥则一把夺过了钱,说:“就这点钱?哪够补偿我们?” 这对兄弟慢慢地融入了这一个小镇,随着时间的流逝,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弟弟,但是哥哥还是老样子。 后来在一次雨季,河水猛涨。小镇发了大水,兄弟两人恰好住在河岸边。两人被卷入汹涌的河流中…… 大水过后,哥哥幸存了下来,而弟弟则是离开了这个小镇。虽然弟弟不在了,但是他的身影留在了小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他,小镇的人不会忘记的人。在老人教育小孩的时候总听见“要向弟弟学习”那样的话。 故事不太长,而且也不是精彩得让人过目不忘,但我就说觉得我见过,我见过弟弟,见过他在街头的那一幕幕画面。故事的结局一句都没有提到哥哥,而我也好像也已经忘记了在这个故事里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只是故事里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忽视,可以忘记,但现实的世界中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忘记吗?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哥哥”,那我们的社会将是何种模样? 我们都希望社会上都是像弟弟一样的人,那样的世界爱无处不在,海子所描述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离我们还会遥远吗? 如果这个社会都是像弟弟那样,这个社会充满了爱,人们互相帮助,优先考虑别人。 或许这个世界将到处春暖花开 如果这个社会全是哥哥那样,那么这个社会是残酷的,没有感情的。人们只想着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只考虑利害情况,不考虑是否人道。 或许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地方能被 阳光照到。 甚至人类都不会出现。 修改1: 修改2: 修改3: 二 能力培养 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既是读懂文章的标志,也是正确回答所有问题的保证,更是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方法。那么,如何整体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呢? 一、强化整体思路的把握 叶圣陶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路”即文章的思路,而“真”即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所写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理解一篇文章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的方法。 二、聚焦文章的题目 题目往往表现着作者的匠心,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要揭示文章的内容,也必然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文章一般都紧扣题目来行文。因此,抓住题目,把题目作为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一把最基本的钥匙,也就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尤其是借助题目往往可以理解文章的开头,而理解了开头,也就为理解下文的相关内容找到了依据。 三、注意把握文章的话题 话题,也就是一篇文章所谈论的问题。能否准确抓住一篇文章的所谈论的话题,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着极大的作用。很多考生恰恰由于在阅读时没有准确抓住文章的话题,造成了对文章主旨的误解或曲解。 四。有意关注抒情、议论性语句 散文,或写景,或叙事,往往在写景或叙事的内容前后有着作者的抒情或议论。如果说文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在暗示着文章的主旨,那么,文中作者的抒情性议论性语句则往往在直接点明主旨。对此,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有意关注这些语句,不仅有助于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提高阅读的速度与效果,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善于发现内容的变化之处 文章内容的变化之处,也就是拓宽深化之处,它往往在揭示着文章的主旨。因此,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文章内容的变化之处,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六、积极关注文章的结尾 文章的结尾,或总结,或拓宽,或深化,往往和所要表达的主旨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关注文章的结尾,有意识地借助对结尾的分析与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把握文章主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路。 上述六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在阅读时往往要综合考虑。这六个方面,即思路意识、题目意识、话题意识、抒情议论语意识、内容的变化意识、结尾意识,其实也就是阅读文章时应该不断培养的一些良好阅读习惯。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包括文体意识、技法意识等,这两个方面,将在后面的章节涉及。 课后作业 作业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6分) 【答案】 (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作业2: 闲听空阶滴雨声 竹韵清心 今秋多雨。这不,刚刚入秋,还来不及感受几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雨便淅淅沥沥下个没完。 秋天的雨,不似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的那么让人欢喜;也不似夏天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秋雨是缠绵的,伴着丝丝沁凉的秋风,缠缠绵绵,飘飘洒洒,轻轻的落在田间地头,也飘进了人心里。秋天的雨,是漂泊的游子在静夜中勾勒出的乡间小道,是痴痴的伊人在黄沙漫天的征尘中苦苦等待后浅唱低吟的心语。秋天的雨是凄寒的,秋与春本是一对痴情的恋人,却被夏永世相隔,那漫天飘零的雨丝,便是秋无奈的诉说,是秋对爱情最铁骨铮铮的誓言。秋天的雨是寂寞的,空虚的。用它无力双手弹奏着荡入心魂的惆怅。等待,无穷无尽的等待,那是忍把浮名,换作浅吟低唱后最落寞的存在。 一场秋雨一场凉。古人的话,是从千百年来的经验中来的,现在依然是真理。那潇潇的秋雨伴着飒飒的秋风,漫卷起枯黄的落叶和残花,更增加了凄凉惆怅的感觉。于是,人的心思也被这悲凉的气氛感染,笼罩在一片惆怅中。 窗外的雨,敲打着阳台的顶棚,又滴落在门前的地面上,叮咚作响。 坐久了,起来站在窗前,凝视远方。透过朦胧的雨雾,路旁的栾树,不知何时已挂起了一串串红黄色的灯笼,风铃般摇荡着,在微雨的清晨,在淡烟的黄昏,在阴雨的日子里,映出一团团红黄色朦胧的光晕。几片黄色的叶子,在风雨中盘旋着,飞舞着,缓缓飘落在地面的水坑里。细密的雨丝,在水坑里溅起一个个小小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一阵沁凉的风,迎面吹来,不由得打了一个战栗。于是,抱紧双臂,依旧伫立窗前,深思。 “几度庭前寻旧迹,影踪全无,难把芳菲觅。欲约桃花同梦里,奈何风雨无情计”。曾经温馨的话语,至今还回响在耳边;曾经开心的笑容,至今还凝固在脸上;曾经的曾经,是多么的幸福惬意……难道这一切都随着秋风秋雨散去了吗?“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就连苏东坡这样豪放不羁之人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而不用说世间落寞失意之人了。一点梅心,相映远,情不知所起,一往相悦,轻颦浅笑,我在夜的梦里等你。自古多情空自扰,或许真是这样的。就像此刻,这样的阴雨天,似乎更适合我的心境。离人心上秋,常常这样,把自己扔进似乎是漫不经心营造起来的忧伤的氛围中,一个人孤独的品味,一个人孤独的沉醉,难以自拔。 雨点大了起来,看地面上的水坑里,激起了一个个小水泡,又很快的破碎,伴着层层的涟漪,荡开去。滴落在顶棚上的雨点,也唱起了欢快的歌谣,伴随着轻快的步伐,从上面一蹦三跳的下来。让我突然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大大小小的水珠,很快又被串成了一条条白色的线,在天地之间挂起了一幅无边的珠帘。远处的景物也逐渐模糊起来。 耳边,传来了一阵低沉的音乐,“孤单独自在夜里/身边略过茫茫的风雨/心理的凄迷/只剩模糊和迷离/风儿不停吹过去/雨儿洒落我心底/只有平添无奈的思绪/从此两分离/从此千万里/留下黑夜缠绵的思绪/无奈/无奈/无奈的思绪……”忧伤的音乐,无奈的思绪,在这秋风秋雨里渐渐飘散去。 回转身,桌上的茶水,早已经冰凉。 文中结尾说“回转身,桌上的茶水,早已经冰凉”,言已尽而意无穷,请分条概括作“冰凉”的主要内涵。(6分) 参考答案:作者独自站立赏景思考已久,已忘情忘我,忘记了时间的流逝;(2分)沁凉的秋风,凄寒的秋雨,秋凉袭人;(2分)作者的内心被悲凉气氛感染,笼罩在一片惆怅之中,进而产生一种孤独与无奈,“冰凉”实指作者内心世界痛彻的感伤。(2分) 作业3(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高考卷无此句)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 , 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 T 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只有哲人没来,他们正在斗室里思索未来。(高考卷无此句)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 21 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 CEO (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视着,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6 .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6 分) 答案提示: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17 .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 分) 答案提示: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墨小精灵文化大讲堂
03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 课 时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T课文同步知识回顾 C散文阅读作者思想情感把握 T综合合练习
授课日期及时段 ××年××月××日 ××:××——××:××
教学内容
一、专题导入 一 代 人 作者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赏析:《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人生如此,我们的学习也如是,阅读赏析过程中,对于文学作品的主旨把握也如同黑夜中的孤独行走,执着寻找。 二、同步回顾分析 必修二课文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课文思想情感分析。 解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通过继续“我”双腿残疾以后日日与地坛作伴的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抒写了“我”在特定遭遇,特定环境中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会和深沉思索,表现出“我”在痛苦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三、学法初步提炼 思考一下,“散文阅读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一知识点答题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专题精讲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 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 [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5.文章第 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概括分析能力。应先理解并分析透这一段的深层内涵,再结合全文分析总结。 参考答案: 【答案】答题要点: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例2: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点题)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引起下文)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以上是第一部分:灯火触发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引起下文。)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以上是第二部分:宕开一笔,对煤油灯的名称来历及外形等进行了详细地描写与介绍,并且是饱含深情地描写与介绍。这样写是因为:从文章写作方法上来看,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只有对所借之物进行详细地描写介绍,物的形象在读者头脑中才会更加具体、鲜明;这样,才能很好地融情于物,借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文中的煤油灯就寄托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怀念;对煤油灯的描写与介绍已经是回忆儿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使儿时的生活,真实、具体;此外,介绍煤油灯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片段一:灯下苦读,雅趣盎然。)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片段二:灯下祖孙相依相守,温情无限。也有对祖母的怀念,此为最是温馨的画面之一。)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片段三:挑灯剪烛,诗意无限。)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因“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为下文的“移灯护火”情景的描写做铺垫。)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片段四:提灯护火,惜灯如宝。)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以上是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了对儿时灯下生活片段的回忆。本部分由四个温馨美好的儿时的生活片段组成。)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社会在发展,而温馨在逝去。)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第四部分:写各式各样的电灯,但没有了过去灯火下生活的温馨。此部分,意在反衬儿时生活的温馨美好,也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的主题:社会进步了,而一些美好的东西却消失了。)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此段写与祖母欣赏万家灯火的幻想,既有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也有对组母的深切怀念。)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第五部分:怀念过去,怀念祖母的感情达到高潮,收束全文,呼应开头。)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学法再提炼 1、题型概述 对文章情感、主旨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2、常考题型 一篇优秀的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主旨。这一考点主要有五种考查形式: ①情感变化类。例如,《一朵午荷》(湖南卷)第19题:“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变化”为标志,要涉及“全文”。 ②情感比较类。例如,《春风》(福建卷)第14题:“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这就形成比较,标志是“是否矛盾”。 ③情感认定类。例如,《走进腾格里》第15题:“文章第 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针挑土》(大纲全国卷)17题:“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这是针对某一段落或人物形象来体验和分析作者的感情,标志是“怎样”。 ④情感梳理类。例如,《乡村的风》(安徽卷)第16题:“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这就要分门别类,标志是“多种”。 ⑤主旨关系(作用)类。例如,《碧云寺的秋色》(北京卷)第3题:“本文大量运用了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方法点拨 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方法1 解读文题法 对文章情感的品味,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载体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中隐含着主旨。分析主旨要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分析其在文中是怎样表述的,写了什么,有哪些特点,象征了社会、人生的哪些方面。 方法2 知人论世法 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散文的一把钥匙。例如,巴金的《小狗包弟》故事的背景正值十年浩劫时期,文章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狗的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方法3 抓关键句法 文中的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我们对这些语句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关键句主要指:首尾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特别文章的文眼,即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例如,《荷塘月色》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再如《灯火》(全国卷Ⅰ)文中“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一句体现了作者对“灯火”的情感。 方法4 合并段意法 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各处,需要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出各部分的意思,然后提炼整合。例如,回答《走进腾格里》第15题时,应在综合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对第 段的内容进行分类或分层,然后逐一概括层意,进而归纳作者的情感。从原文看,第 段可分三层,第一、二句承前过渡;第三至五句为第二层,主要表达作者的无奈和批判;剩下的句子为第三层,主要表达作者的渴望。 方法5 以形探旨法 “形”即文中的形象,包括人、景、物;“旨”即主旨,包括情、理、志。散文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例如,《灯火》(全国卷Ⅰ)中,作者虽叙述了众多灯的形象,但却对煤油灯情有独钟,并且升华到“灯火”的形象,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方法6 修辞还原法 对文章情感主旨的分析多数能从文中找到中心句,但有时作者的情感倾向或态度隐藏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中,特别是对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段,分析评价时要先还原本意,进而揭示作者的真实用意。 答题模板:本文通过写什么,表现了(赞美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注意事项 ①要着眼整体,找准全文的关键语句。 ②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③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④要注意答案的表述要求,从文字数量到表述的句式都要符合题干的要求。
专题过关 检测题1(13年杭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放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11)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检测题2(12年杭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5.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的技巧以及句子的多重内涵。 参考答案: 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一、能力检测 专题知识引导: 写作之思想情感训练 对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的把握的同时,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来帮助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把情感表达得透彻动人,引人入胜。 作文升格练习:阅读下面一学生的作文,并对其中适当地方进行修改使文章情感更丰富。 双胞胎的差异 哥哥和弟弟,社会上品格偏向极端的两个人,哥哥淡漠,弟弟谦和,如果最后留下的是弟弟,是不是结局会变得不一样?——题记 曾经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年轻人来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镇。 他们是一对双胞胎,从外形来看几乎找不出一丝差异,他们相对而立,令人感觉在他们中间有着一面镜子。唯一不同的是哥哥的脸上总是一脸漠然,似乎对什么也不关心:而弟弟总是一脸和气。 如果没有表情的话,即便是相熟的人也很难分辨。 但是,两人又是截然不同的。 弟弟总喜欢在空闲的时候去给镇里的人帮忙。东边有人要挑水,他就去帮一手;西边有人要搬东西,他就混在搬运工中间干活。总有心细的发现了他,要给他酬劳,他却笑着婉拒了。 而哥哥总喜欢呆在家里,他不喜欢理会别人,总是在算计着自己的事,还能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计较好一阵子,仿佛他是以此为乐。 有一次,双胞胎兄弟两人被迎面而来的一辆车给撞到了。哥哥只是擦了一点皮,而弟弟却被撞倒在地,而且还流了好多血。 哥哥撸起袖子,直冲过去,指着司机一路骂,那剑拨弩张的气势,仿佛下一秒就能够打起来。 而弟弟还是很和气,不但没有责怪司机的粗心,而且还帮忙把车修好了。 司机觉得很内疚,掏出钱想要补偿他们。但是弟弟却笑着拒绝了,而哥哥则一把夺过了钱,说:“就这点钱?哪够补偿我们?” 这对兄弟慢慢地融入了这一个小镇,随着时间的流逝,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弟弟,但是哥哥还是老样子。 后来在一次雨季,河水猛涨。小镇发了大水,兄弟两人恰好住在河岸边。两人被卷入汹涌的河流中…… 大水过后,哥哥幸存了下来,而弟弟则是离开了这个小镇。虽然弟弟不在了,但是他的身影留在了小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他,小镇的人不会忘记的人。在老人教育小孩的时候总听见“要向弟弟学习”那样的话。 故事不太长,而且也不是精彩得让人过目不忘,但我就说觉得我见过,我见过弟弟,见过他在街头的那一幕幕画面。故事的结局一句都没有提到哥哥,而我也好像也已经忘记了在这个故事里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只是故事里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忽视,可以忘记,但现实的世界中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忘记吗?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哥哥”,那我们的社会将是何种模样? 我们都希望社会上都是像弟弟一样的人,那样的世界爱无处不在,海子所描述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离我们还会遥远吗? 如果这个社会都是像弟弟那样,这个社会充满了爱,人们互相帮助,优先考虑别人。 或许这个世界将到处春暖花开 如果这个社会全是哥哥那样,那么这个社会是残酷的,没有感情的。人们只想着自己,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只考虑利害情况,不考虑是否人道。 或许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地方能被 阳光照到。 甚至人类都不会出现。 修改1: 修改2: 修改3: 二、能力点评 能力培养 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既是读懂文章的标志,也是正确回答所有问题的保证,更是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方法。那么,如何整体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呢? 一、强化整体思路的把握 叶圣陶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路”即文章的思路,而“真”即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所写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理解一篇文章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的方法。 二、聚焦文章的题目 题目往往表现着作者的匠心,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要揭示文章的内容,也必然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文章一般都紧扣题目来行文。因此,抓住题目,把题目作为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一把最基本的钥匙,也就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尤其是借助题目往往可以理解文章的开头,而理解了开头,也就为理解下文的相关内容找到了依据。 三、注意把握文章的话题 话题,也就是一篇文章所谈论的问题。能否准确抓住一篇文章的所谈论的话题,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着极大的作用。很多考生恰恰由于在阅读时没有准确抓住文章的话题,造成了对文章主旨的误解或曲解。 四。有意关注抒情、议论性语句 散文,或写景,或叙事,往往在写景或叙事的内容前后有着作者的抒情或议论。如果说文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在暗示着文章的主旨,那么,文中作者的抒情性议论性语句则往往在直接点明主旨。对此,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有意关注这些语句,不仅有助于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提高阅读的速度与效果,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善于发现内容的变化之处 文章内容的变化之处,也就是拓宽深化之处,它往往在揭示着文章的主旨。因此,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文章内容的变化之处,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六、积极关注文章的结尾 文章的结尾,或总结,或拓宽,或深化,往往和所要表达的主旨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关注文章的结尾,有意识地借助对结尾的分析与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把握文章主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路。 上述六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在阅读时往往要综合考虑。这六个方面,即思路意识、题目意识、话题意识、抒情议论语意识、内容的变化意识、结尾意识,其实也就是阅读文章时应该不断培养的一些良好阅读习惯。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包括文体意识、技法意识等,这两个方面,将在后面的章节涉及。 课后作业 作业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6分) 作业2: 闲听空阶滴雨声 竹韵清心 今秋多雨。这不,刚刚入秋,还来不及感受几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雨便淅淅沥沥下个没完。 秋天的雨,不似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的那么让人欢喜;也不似夏天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秋雨是缠绵的,伴着丝丝沁凉的秋风,缠缠绵绵,飘飘洒洒,轻轻的落在田间地头,也飘进了人心里。秋天的雨,是漂泊的游子在静夜中勾勒出的乡间小道,是痴痴的伊人在黄沙漫天的征尘中苦苦等待后浅唱低吟的心语。秋天的雨是凄寒的,秋与春本是一对痴情的恋人,却被夏永世相隔,那漫天飘零的雨丝,便是秋无奈的诉说,是秋对爱情最铁骨铮铮的誓言。秋天的雨是寂寞的,空虚的。用它无力双手弹奏着荡入心魂的惆怅。等待,无穷无尽的等待,那是忍把浮名,换作浅吟低唱后最落寞的存在。 一场秋雨一场凉。古人的话,是从千百年来的经验中来的,现在依然是真理。那潇潇的秋雨伴着飒飒的秋风,漫卷起枯黄的落叶和残花,更增加了凄凉惆怅的感觉。于是,人的心思也被这悲凉的气氛感染,笼罩在一片惆怅中。 窗外的雨,敲打着阳台的顶棚,又滴落在门前的地面上,叮咚作响。 坐久了,起来站在窗前,凝视远方。透过朦胧的雨雾,路旁的栾树,不知何时已挂起了一串串红黄色的灯笼,风铃般摇荡着,在微雨的清晨,在淡烟的黄昏,在阴雨的日子里,映出一团团红黄色朦胧的光晕。几片黄色的叶子,在风雨中盘旋着,飞舞着,缓缓飘落在地面的水坑里。细密的雨丝,在水坑里溅起一个个小小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一阵沁凉的风,迎面吹来,不由得打了一个战栗。于是,抱紧双臂,依旧伫立窗前,深思。 “几度庭前寻旧迹,影踪全无,难把芳菲觅。欲约桃花同梦里,奈何风雨无情计”。曾经温馨的话语,至今还回响在耳边;曾经开心的笑容,至今还凝固在脸上;曾经的曾经,是多么的幸福惬意……难道这一切都随着秋风秋雨散去了吗?“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就连苏东坡这样豪放不羁之人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而不用说世间落寞失意之人了。一点梅心,相映远,情不知所起,一往相悦,轻颦浅笑,我在夜的梦里等你。自古多情空自扰,或许真是这样的。就像此刻,这样的阴雨天,似乎更适合我的心境。离人心上秋,常常这样,把自己扔进似乎是漫不经心营造起来的忧伤的氛围中,一个人孤独的品味,一个人孤独的沉醉,难以自拔。 雨点大了起来,看地面上的水坑里,激起了一个个小水泡,又很快的破碎,伴着层层的涟漪,荡开去。滴落在顶棚上的雨点,也唱起了欢快的歌谣,伴随着轻快的步伐,从上面一蹦三跳的下来。让我突然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大大小小的水珠,很快又被串成了一条条白色的线,在天地之间挂起了一幅无边的珠帘。远处的景物也逐渐模糊起来。 耳边,传来了一阵低沉的音乐,“孤单独自在夜里/身边略过茫茫的风雨/心理的凄迷/只剩模糊和迷离/风儿不停吹过去/雨儿洒落我心底/只有平添无奈的思绪/从此两分离/从此千万里/留下黑夜缠绵的思绪/无奈/无奈/无奈的思绪……”忧伤的音乐,无奈的思绪,在这秋风秋雨里渐渐飘散去。 回转身,桌上的茶水,早已经冰凉。 文中结尾说“回转身,桌上的茶水,早已经冰凉”,言已尽而意无穷,请分条概括作“冰凉”的主要内涵。(6分) 作业3(06江苏):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高考卷无此句)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 , 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 T 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只有哲人没来,他们正在斗室里思索未来。(高考卷无此句)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 21 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 CEO (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视着,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6 .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6 分) 17 .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 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