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掌握杠杆的五要素及作图2. 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3. 掌握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4. 掌握滑轮的作图1.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2. 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杠杆定义1.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的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2. 杠杆五要素五要素 物理含义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动力臂 从支点0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阻力臂 从支点0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杠杆作图1. 力臂作图方法如下:(1)找出支点O.(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引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并标出垂直符号,垂线两端加箭头,并标出动力臂的长度l1、阻力臂的长度l2.2. 力的作图方法如下:(1)先作垂直于力臂的虚线.(2)确定力的作用点(虚线与杆相交的点).(3)找出支点,确定力的方向.杠杆平衡1. 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时叫杠杆平衡.2. 杠杆平衡的条件(1)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公式表示:F1l1=F2l2杠杆分类杠杆类型 力臂关系 平衡时力的关系 优缺点 应用省力杠杆 l 1> l2 F1< F2 省力,费距离 撬棒、瓶盖启子等费力杠杆 l 1< l2 F1> F2 费力,省距离 镊子、钓鱼竿等等臂杠杆 l 1= l2 F1= F2 不省力,不省距离 天平、定滑轮竖直方向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定滑轮 动滑轮(1) 动滑轮(2) 滑轮组图像特点 不省力不费距离 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省力,费距离 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费力,省距离 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省力,费距离 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力的关系 F=G物 F1=2G物+G动距离关系 S=S物 S=2S物 S=nS物速度关系 v 拉=v物 v 拉=2v物 v拉=nv物 滑轮组绕线滑轮组的绕线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滑轮组绳子的绕法有两种:一是绳子先系在定滑轮的固定挂钩上,绕过下面的动滑轮,再绕过上面的定滑轮;二是绳子先系在动滑轮的固定挂钩上,绕过定滑轮,然后再绕过动滑轮.每个滑轮,绳子只能绕一次.2.遵循“偶定奇动”的方法:若绳子段数n为偶数,绳子固定端在定滑轮上;若绳子段数n为奇数,绳子固定端在动滑轮上.3.在判断滑轮组省力情况时,关键是确定承担总重的绳子段数n,也就是有几段绳子和动滑轮相连.最省力时绳子段数n与滑轮个数n′的关系是n=n′+1.如图是环卫工人用的一种垃圾夹的结构示意图.拉绳的一端固定在手把上,另一端穿过空心管杆与两夹爪的一端相连.当用力捏手把时,夹爪在拉绳的作用下可夹持物体,同时弹簧被压缩:当松开手把时,夹爪在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在使用过程中,手把和夹爪分别是( )A.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B.省力杠杆 省力杠杆C.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D.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人体内许多部位的骨骼和肌肉组织构成杠杆,如图所示,判断正确是( )A.举哑铃时前臂是省力杠杆 B.踮起时脚掌是费力杠杆C.引体向上时前臂是省力杠杆 D.做俯卧撑时人体是省力杠杆社会实践活动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剪刀与园艺工人一起修剪树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剪刀的刀口磨得锋利是为了增大压力B.剪树枝时剪刀相当于一个费力杠杆C.剪硬树枝时将手握住靠近支点O处时更省力D.剪硬树枝时将树枝靠近支点O时更容易剪断如图所示杠杆 AOB 能绕 O 点转动(杆重和摩擦均不计),已知 OA=L1,OB=L2,F1 与 OA 垂直, F2 与 OB 垂直,且 F1L1=F2L2,则此杠杆在 F1 和 F2 作用下的状态( )一定静止B. 一定匀速转动C.可能静止或匀速转动D.一定变速转动如图所示.杠杆上分别站着大人和小孩(G大人>G小孩),且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自重不计,如果两人同时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向支点移动.则杠杆将( )仍能平衡不能平衡,大人那端下沉不能平衡,小孩那端下沉条件不够,无法判断如图所示,AB 为一轻质杠杆,O 为支点,BO=2AO,AB 两端分别悬挂实心铁球和实心铜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铁密度为 7.9×103kg/m3;铜密度为 8.9×103kg/m3)则( )A.杠杆仍能保持平衡B.铜球一端下降C.铁球一端下降D.若改为浸没在酒精中,铁球一端下沉如图,小明用一轻质杠杆自制简易密度秤的过程中,在 A 端的空桶内分别注入密度已知的不同 液体,改变物体 M 悬挂点 B 的位置,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 M 悬挂点处标出相应液体的密度值。下列关于密度秤制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次倒入空桶的液体质量相同B.密度秤的刻度不均匀C.增大 M 的质量,秤的量程会减小D.悬点 O 适当左移,秤的量程会增大如图所示,某轻质木板的左端可绕O点转动,右端放一重为G的物块。当物块向木板的左端匀速滑动时,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木板始终在水平位置保持静止。则拉力F与物块滑动时间t的关系图象可能是( )A. B. C. D旅客常使用的拉杆行李箱是 (省力/费力/等臂)杠杆;如图所示,行李箱下方安装了轮子,目的是 (增大/减小)摩擦;已知OA=1m,OB=0.2m,行李箱重150N,使行李箱在图示位置静止时,施加在端点A的最小作用力F= N.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甲 乙 丙(1)如图甲,旗杆的顶端安装着一个 滑轮,使用它的好处是 ;(2)如图乙,把被剪物体靠近剪刀的转动轴,可减小 ,剪断物体更省力;(3)如图丙,是用螺丝刀拧螺丝的情景.手柄 (粗/细)一些的螺丝刀用起来更省力;螺丝钉上螺纹 (密/疏)一些的螺丝钉拧起来更省力;小明所在的实践创新小组对家中使用的杆秤(如图所示)进行了仔细观察.该杆秤有两个提纽,使用提纽 (1/2)杆秤的量程要大一些,若秤砣有缺损,则所测的质量值 (小于/等于/大于)被测物的真实质量值.使用这两个提纽,零刻度线位置 (相同/不相同).如图所示为一拉杆旅行箱的示意图,将其视为杠杆,O为支点,B为重心,BC为竖直方向,A为拉杆端点.已知箱重为250N,OA为120cm,OC为24cm.(1)图中有A点沿图示方向施加动力F,箱子静止.则动力F的力臂为 cm,大小为 N.(2)使拉杆箱在图示位置静止的最小动力为 N.(3)生活中,常把箱内较重物品靠近O点摆放,这样使拉杆箱在图示位置静止的最小动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校物理科技节上,小玲老师给大家演示了神奇的“二力平衡”如图所示,当一学生握住中间细细的圆柱体并保持静止时,小玲老师用两弹簧测力计拉动圆柱体两侧的“同一根”细线,使“整根”细线向右做匀速运动,神奇的是:左手甲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8N,右手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却只有1.6N。“同一根”细线右端受拉力小,为何细线还能向右匀速运动呢?原来中空的细圆柱体内部另有“机械”(不计绳重及摩擦),你认为内部最有可能的结构是下列图中( )A、B两种实心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1所示,把体积相等的A、B物体挂在滑轮组下,若要使它们处于静止状态,则图2的虚线框内悬挂B物体的个数是(不计摩擦和滑轮的自重)( )A.1个 B.2个 C.3个 D.4个如图所示滑轮组,不计绳重和摩擦,A物体的重力为80N,每个滑轮重4N,当A和B物体都静止时,绳子C处拉力为 N,B物体的重力是 N,绳子D处拉力是 N.如图所示,物体重为20N,某人在5s内用4N的拉力匀速地将该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了1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 m/s,拉力做功为 J,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不计滑轮重、绳重、滑轮与轴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m3(m1>m2)的物体通过轻绳和弹簧连接起来,三个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自重、绳重和摩擦,关于此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绳子对m1的拉力大小为m1gB.绳子对m2的拉力大小为m2gC.弹簧中拉力大小为(m2﹣m1)gD.地面对m2的支持力大小为(m2+m3﹣m1)g作图题(1)由于土壤松动,一棵珍稀古树摇摇欲坠.园艺师用绳子将古树系住,通过山体进行固定,对古树展开救助.如图甲所示,把古树视为杠杆,O点为支点.请画出:绳子拉力F的力臂L.(2)请在乙图杠杆中的A端画出使轻质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的力F的示意图以及阻力F2示意图.(3)请在丙图中画出使用该滑轮组最省力的绕线方式.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杠杆上每小格长为 2cm)、支架、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每个钩码重 1N)。(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实验时,使杠杆在____位置平衡,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的大小,因此他应把甲图中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_____(左/右)边调。(3)如图乙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小明在杠杆A点处挂上2个钩码,作为动力F1,B点处挂上1个钩码,作为阻力F2,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分别测量出两个力的力臂l1和l2,计算后发现:F1l1=F2l2,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但小红认为小明这种实验处理方法是不完善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接着,小明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在杠杆 D 点处挂上 2 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 C 点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 N.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 F1,钩码重力为阻力 F2,多次调整力和力臂的大小进行测量,发现:F1l1 总是大于 F2l2,其原因主要是杠杆受到了_________的影响。(5)小明又把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固定,只改变测力计与水平方向的角度θ,则能描述测力计示数F与θ关系的图象是_________________ 。功的概念1.定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做了功.2.做功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___;(2)物体在_________上通过的距离.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1.功的定义式:___________;应用功的公式需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 F 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 s 一定是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2.单位:W: 焦耳(J) s:米(m) F:牛(N)3.常见力做功的表达式:(1)拉力做功:W=Fs 拉 ;(2)重力(克服重力)做功:W=Gh;(3)摩擦力(克服摩擦力)做功:W=fs 物.功率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率,用符号 P 表示.2.定义式:______________; 推导公式:______________3.单位:瓦特(W),简称瓦,1W=1J/s4.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做功______的物理量,单位时间做功多,功率大;做功多,不一定功率大;5.比较做功快慢:(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的物体,做功越快.(2)在完成相同的功的情况下,比较用时长短,用时越短的物体,做功越快.(3)如果做的功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同,求出单位时间内物体做功的多少来比较做功的快慢.以下是对一些数据的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一个医用外科口罩的重约为10NB.一名中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克服重力做的功大约是1500JC.把一个鸡蛋举高2m,做的功大约是10JD.生活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达到100%如图所示,斜面长1m,高0.2m,将10N重的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斜面顶端,需要用平行于斜面的力2.5N,那么,重物上升时拉力做的功是 J,克服重力做的功是 J,物体所受摩擦力是 N.水平地面上有一长方体木箱.小林用水平推力 F 把木箱向前推动此过程中,推力 F 和木箱前进的速度 v 的大小随时间 t 的变化情况分别如图1、2 所示.在第 2s 时刻,木箱受到的摩擦力 f= _____N,在 0~1s 内,推力对木箱所做的功为_____J,在 3~5s 内,推力对木箱所做功的功率为_______W.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通过滑轮组将深井中的石块拉至井口的装置图.已知井深12m,石块重G石=6×103N,汽车重G车=3×104N,汽车匀速拉绳子时的拉力F拉=2.2×103N,汽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0.1倍,忽略绳重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g取10N/kg)求:(1)动滑轮的重力;(2)将石块从井底拉至井口的过程中,汽车牵引力做了多少功?质量为3kg的清洁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时,所受水平动力与速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在150N的水平动力作用下,该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10s的过程中,问:(1)所受阻力大小多大?(2)此时推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3)当机器人在水平地面上以0.6m/s的速度匀速运动时水平推力的功率是多少?机械效率概念1. 三种功的概念(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公式:W额= W总-W有用](3)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公式:W总=W有用+W额=FS2. 机械效率(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2)公式:注: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竖直放置的滑轮组(右图):; ;如果不计摩擦和绳重,只计动滑轮的重,则; ;;(2)水平放置的滑轮组(下图):水平放置的滑轮,绳子承受的是对物体水平的拉力,而不是物体的重力.;;(s物是指物体前进的距离,s是指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则 (f为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其他机械效率1. 斜面的机械效率(1)W有= Gh ; W总= Fs;(其中h为斜面高度,s为斜面长)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粗糙程度有关,斜面越陡,越光滑,机械效率越高;倾斜程度一定的斜面,机械效率与物体沿斜面上升的高度无关.(2)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①使接触面变光滑; ②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2. 用杠杆提升物体的机械效率(右图)W有=Gh; W总= Fs;(其中h为物体上升高度,s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杠杆的额外功是指克服杠杆自身重力、摩擦力做的功.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做功越快的机械,功率一定越大B.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一定越多C.做功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越高D.机械效率越高,机械做功一定越快如图所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滑轮把同一袋沙子从地面提到二楼,用甲滑轮所用的拉力为F1,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1;用乙滑轮所用的拉力为F2,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A.F1>F2,η1=η2 B.F1>F2,η1<η2 C.W1η2 D.W1=W2,η1>η2为了将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重为100N的物体提升一定高度,设置了图所示的滑轮组装置.当用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下的拉力F拉绳时,物体的速度v和物体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丙和丁所示.(不计绳重与摩擦)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0s~1s内,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10N B.1s~2s内,拉力F做的功是187.5JC.2s~3s内,拉力F的功率是100W D.2s~3s内,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2.5%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①将质地均匀的杠杆O点悬挂,能自由转动,在A点悬挂总重为9N的钩码,在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保持水平静止,其中AO=10cm,AB=20cm。②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使物体上升5cm(保持O点位置不变),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N,回答下列问题:(1)在步骤①中,若杠杆自重和摩擦不计,弹簧测力计示数应为 ;(2)杠杆机械效率为 %。(3)若将测力计的悬挂点由B移至C,O、A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 (变大/变小/不变)。(4)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C点,O和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摩擦阻力),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 (变大/变小/不变)。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中应沿 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2)小组同学用第1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实验,表中第3次实验中空缺的数据应为绳端移动距离S= m,机械效率η= %;(3)如采用图丙装置,改变动滑轮重,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丁的图像,分析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分析图像中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N(忽略绳重和摩擦);(4)物理学中把机械对重物施加的力与人对机械施加的力的比值叫作机械效益MA,用于比较不同机械的省力程度。现用图甲所示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下列描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机械效益MA、机械效益MA与物体重力G的关系图线中,可能正确的是( )玻璃装运车间常用“低压吸盘吊车”进行吊运玻璃,如图甲所示,先将6个吸盘压在玻璃上,然后启动抽气机抽出吸盘内空气使吸盘内的气压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吸盘将玻璃“吸住”,再通过电动机牵引滑轮组自由端的绳子就可以将玻璃吊起.图乙为“低压吸盘吊车”结构示意图,若吸盘及支架的总质量为45kg,每个滑轮的质量为15kg,不计抽气管和绳重,不计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在某次吊装过程中,吊车将一块重为90kg的玻璃以0.4m/s的速度吊高2m。求:本次吊装过程中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2)本次吊装过程中,电动机拉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做功时的功率为多大?本次吊装过程中,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小熊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拉动放在树下一水平面上的不同物体,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从100N开始逐渐增加,每次物体被拉动的距离均为1m.根据测量结果画出了该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物体受到摩擦力大小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若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求.(1)由图乙可知,当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00N时,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多大.(2)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物体以0.1m/s的速度匀速运动时,该滑轮组的有用功率是多大.(3)当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为1500N时,体重为500N的小熊竖直向下拉绳,还能用此滑轮组拉动物体吗?用计算结果说明.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沿直线向前行驶,途中经过一段坑洼路面,如果汽车发动机的功率始终保持不变,则汽车行驶路程 s 随时间 t 的变化关系可能是( )物理课上刘老师将规格完全相同的滑轮,用相同的绳子绕成甲、乙两个滑轮组,如图所示,分别提起重为 G1、G2 两个物体,比较它们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不计绳重及摩擦下面四位同学作了四种猜测,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同学说若 G1=G2,则 F1<F2,η甲>η乙B.乙同学说若 G1=G2,则 F1>F2,η甲<η乙C.丙同学说若 G1<G2,则 F1<F2,η甲=η乙D.丁同学说若 G1<G2,则 F1<F2,η甲<η乙如图所示,甲、乙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光滑斜面,斜面长度分别为5m、4m,高度相同.分别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甲、F乙把完全相同的工件从斜面底端匀速地拉到斜面顶端,且速度大小相等.此过程拉力分别为F甲、F乙,所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功率分别为P甲、P乙,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甲:P乙=4:5 B. W甲:W乙=5:4 C. F甲:F乙=5:4 D. η甲:η乙=5: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龙家最近也买了辆轿车.若轿车以90kW的恒定功率启动做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不变,运动的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经过 10s 轿车发动机所做的功是______J,当牵引力为______N 时轿车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搬运工人站在水平高台上,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物匀速竖直向上提升2m,当提升货物重为360N 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则动滑轮重为_____ N(不计绳重和摩擦);若将所提升货物重增大到 480N,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动重70N的物体A,在10s内使A在水平方向上移动5m,所用拉力 F 为20N,地面对A的摩擦力为30N,则A 运动速度是______m/s,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如图所示,在杠杆上吊一重物G,在一端施加一个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动力F,使杠杆缓慢地从OA转至OB,该杆杠动力F的大小会 ;若将物体悬挂点向A点移动,该杠杆机械效率会 (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每个钩码的重力均为G,杠杆上每格长度均为a)(1)如图甲所示,实验前杠杆右端下沉,则可以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如果张三同学面对甲图状况,没有调水平平衡就匆忙进行乙图实验(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在4格处),杠杆虽然此时水平平衡,但可以判断:2G 3a F1 4a(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F1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面对甲图状况,李四同学按正确的操作将杠杆调至水平平衡后,进行丙图实验,李四同学将弹簧测力计的圆环用细线系在杠杆上的4格处,向下拉钩,杠杆水平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已知弹簧测力计“圆环连同金属外壳”的重力为G0,则2G 3a= [选填“F2 4a”或“(F2+G0) 4a”或“(F2﹣G0) 4a”].(4)王五同学将甲图状况调节成水平平衡后,进行丁图实验(两弹簧测力计不同时使用,测力计挂钩钩在4格处)①将弹簧测力计向右下方向拉,示数为F3,力与水平方向成θ角,杠杆水平平衡;②将该弹簧测力计的方向改为向左下方拉,示数为F4,力与水平方向成β角,杠杆水平平衡.若F3>F4,则 θ β(选填“>”或“=”或“<”).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轮复习答案声光专题1-4、DDDC 5、6406-10、BACAA 11、响度 音调 音调 响度 12、B13、ABFGHI CDEJ14、A 15、42.5 16、D 17、CEFH ADG BI18-22 BCDAD 23-25 BDB 26、乙、ac/b 27、D28、变小 不变 圆 不变 减弱29、实像 光的直线传播 树荫下的光斑 蜡烛靠近小孔 C30-33 B B A 第一二组34、镜面 不点燃 从不同角度观察 C 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不变。0.435、凸面镜 缩小 相同 发散36、蓝 蓝 紫外线 绿 37-39、ADB 40略课后作业1-7 DBBABDA8、C 4500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A透镜专题例1 ××√√×××例2 acd be11 ADDCCCADC例12 图略13、20cm 15cm14-20 CADCCCA 21-24 CABC25、倒立放大的实像 D 远离 4 第2次实验可知,焦距等于10cm,当物距小于10cm,光屏上不成像。26、10.0cm 蜡烛与光屏的距离小于4倍焦距 1 2 能 远离 左 > 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5.20cm 一倍焦距①③ ③ ① 10.0cm 平面镜成虚像,无法在光屏上成像28-31 DBBC32、会聚 凸透镜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倒立缩小的实像 远离 靠近34 C35 倒立缩小 实 焦距 焦距 C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36 左 主光轴 投影仪 物距略大于一倍焦距,光具座不够长 小于 远视眼 像大小不变,亮度变暗倒立缩小 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便于比较物象大小关系 < 不能 不能 能看到课后作业6 CBBDDD大于 虚 远离 放大 靠近 缩小主光轴 倒立 10 投影仪 上 C将外筒左右移动 依然清晰 ② 幻灯机 B热学专题例1 左 0℃ 100℃ 热胀冷缩 细 大例2 D例3 水在0℃~4℃之间温度升高但体积减小 酒精 乙例4 初吻 泡沫材料 两瓶水降低相同温度,比较所需要的时间 C -6.4℃~112.8℃例5 CJ L K BDG EI AFH6-10 CACDB11、小水珠 壶嘴附近温度高,水蒸气不容易发生液化 甲12- 14 CCC 15、凝固 橄榄石16-17 DB 18、汽化 放出19-24 ACDCCA 25、蒸发 温度 流动速度 表面积 相等 ADE26、14 90% 6.4 干球温度计示数越大,相对湿度越大27 自下而上 不变 A 水蒸气 98℃ 不等于 不可行 熄灭酒精灯石棉网的余温大于水的沸点 2 相同28 自下而上 94 液化 给烧杯加盖 99 低于 水的初温低 汤吸收的热量小于释放的热量1 3 相同条件下,液体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不能 没有控制液体质量相同29 声能集中 汽化 吸热 D B 76% 小于30-35 CCDDAD 36重力的作用 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37-38 BC课后作业:例1 A例2 BGI例3 D例4 液化 小水珠 水珠 升高 在铁板上放冰块 乙例5-例8 AAAC力学基础例1 ××√√××××例2 B 例3、②③⑤⑦ ①④⑥ 4-6 CDB 例7 右 空气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0 DD 例10 力的作用的相互的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例11 ×√×××√×例12-18 DBABCDC 例19 10cm 5cm B A 22.5N 10N 12cm 30cm例20 0.2m 20 l2 例21 ×××√√××××√×例22 BDA 例25 图略例26 使小车到达水平初速度相等 D 慢 匀速直线运动 不需要 B 例27 B例28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一样大例29-30 AC 例31 惯性 不会例32 长 BD 不是 C 例33 小 低 支撑面积 下 分开 h/s课后作业例1 C 例2作用点 重力 3-4 BC 例5 耐磨性强 增大质量 惯性 例6 右 左 水例7 < < 延长物体受力的时间 时间 小 缓冲 减小 D第5讲 力学进阶例1-9(DE)CABCDCAD例10小木块与水平面有摩擦 平衡 重力 同一物体 不能 没有控制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可靠 拉 重 拉例11 ×××××√√× 例12 ACB 例13 BCDD 例17 5N 保持静止 3N例18 120N 5N 竖直向下 25N 50N 例19 0N 15N例20 0N 18N 18N 例21 3N 5N 5N 例22 5N 左 10N例23 匀速直线 二力平衡 B D 变小 A 不一定 水平向右 长木板例24 5N 静止 加速 例25 没有沿水平方向拉动 匀速直线运动 压力大小 2 3不需要 右 2.8N 不同的鞋质量不同,对水平面的压力不同能 乙鞋对水平面压力小而摩擦力大,说明乙更粗糙27 CC 例28 图略33 BDACB 例34 D 0 非平衡 1N例35 1250N 5 40N课后作业1-2 CC 例3 滑动摩擦力 拉力 不需要 例4 不需要例5 5 6 不变 例6 50 16 例7 D 例8 ④ m4g 二力平衡 难以控制滑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 水平向左 偏小 小 2第6讲 固体和液体压强例1 凹陷程度 转换法 受力面积 乙丙 = B D例2-3 A B 例4 2000Pa 例5 1250 250 75例6 4:1 8:1 例7 B 例8 2:3 1:3 例9 < < =例10-15 A C B B B B例16 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大小 B 在液体密度一定时,液体越深,压强越大 丙、丁不变 不可靠 没有控制金属盒到液面的深度不同 错误20 C < < D 400 600 12例21-22 CC例23 (1)P甲= P乙= P丙 F甲=F乙=F丙 F’甲(2) P甲> P乙> P丙 F甲>F乙>F丙 F’甲=F’乙=F’丙(3)F>G F=G F例24-29 DCCCCB 例30 连通器 增大 大于课后作业1-8 DBCABACD作9 = > >作10 ρA=2ρB 2/3L 作11 减小受力面积 增大 变大 不变作12 不是 不是 减小 减小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 3750第7讲 气体和流体压强例1 ABCEFGI 例2 D例3 760mm 10.3 变小 4.5*106 内外都有大气,压强差为0例4 745 乙丙 例5 A 例6 AB 关闭 A A 大气压 B 圆筒例7 B 例8 下 大 B 例9-10 BB例11 活塞 排除内部空气,减小实验误差;刚好被拉动;变小;乙,大气压强一定,受力面积越大,压力越大,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越大,超过量程。 有刻度部分的长度L/cm1.2*105 活塞与筒壁之间存在摩擦力;取下注射器顶端橡皮帽;1*105(G1+G)/2s例12 测量吸盘半径r P=mg/πr2 吸盘内有空气 测量塑料吸盘的半径r有误差例13 BCA 排除内部空气,减小实验误差 不能 小一些例14 P=F/s 刻度尺 开始滑动 有刻度部分长度L/cm 5*10-5 0.9*105c 越大 960/V 9.6例15-17 A DC 例18 减小 大气压例19 流速越大 压强越小;减小;不会;> <例20 A和C A和C 小 Svt Sv 反比 转速 横截面积 A例21 (1)快;(2)C;(3)增大;(4)压力差。例22例23课后作业×√×××√×2-5 DCBD 6、大 小 左7、P=F/S 气体排不干净;估测拉脱吸盘所需的拉力误差比较大防止外界气体进入 气压计小于 a 400 齐平 小于 下降至与外侧页面齐平活塞 二力平衡 B 1.2 1.008*105浮力基础例1 ××√××××××例2 D 例3 60N 例4 3;0.2例5 减小 变大 不变 B 上浮 C8 C CA例9 先变大后不变 丁甲乙丙 F1-F2 F3-F4 F1-F2 =F3-F4 > ②例10 9N 6N 6*10-4 m3 1.5*103 Kg/m3 500Pa例12 2N 200Pa 200Pa例13 C A 乙 例14 B 例15 2N 不变 漂浮20 CCBCB 21、下降 22 C 23 小于 乙25-B B B B D30 54N 20N 2.7*103课后作业1-2 CD 4、1.1*103 2.4N5-8 CADC9、(1)我们结合图丙将木块的各个状态分解出来,当F浮=4N时就是水面上升到线刚好伸直,而此时线对木块没有拉力,由此可知,此时为漂浮状态(F浮=G=4N)。(2)木块的质量m===0.4kg,木块体积V=(10cm)3=1000cm3=1×10-3m3,木块的密度ρ===0.4×103kg/m3。(3)由分析可知,当F浮=4N时木块开始上升,到25cm木块浸没,则木块停止上升时的高度时h=25cm-10cm=15cm=0.15m;则浮力对木块所做的功W=F浮h=4N×0.15m=0.6J。10、(1)质量为0的刻度线的位置在距离下表面20cm处;(2)距离上表面10厘米处的刻度对应的质量为10kg。11、(1)变大;变大;(2)工件的重力为400N;(3)油的密度为800;该工件的密度为0.32g/cm3。浮力综合应用不变 小于自身重力 变大 减小A例4、(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硬度(2)<;<(3)使水进入吸管,增加浮沉子的重力;再向塑料瓶中加水,使瓶中水面上方空气的体积减小,气压增大,将水压入吸管,增大吸管的重力例5、 不均匀 上方 物体浮力不变,液体密度变小,排开液体体积变大。换个更细的玻璃管或者增加配重10 ABACD例11 (1)漂浮;G计=F浮;乙;(3)浸入水中的长度;浸入液体中的长度;下方 不均匀 继续加油,直到密度计漂浮15 CBBB 例16 > =例17-18 BB例19(1)12;(2)圆柱体的密度是1.5×103kg/m3;将此圆柱体自由放入该盛水的容器中时,它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200Pa.例20、(1)6×104 m3;(2)9×104m3 (3)150Pa例21、2.4N 变大 无关 1.2×103 0.7N例22 C例23、60;30;2×103;、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有误差课后作业作1 旋紧 不变 作2 C作3 不变 上升 下降作4 下沉一些 上浮一些作5-6 A D作7 (1)1×10-4;(2)1×103;(3 )丙;(4)不能.作8 = 133 26.4 33 0.8作9 不变 失水 越来越慢 1.125 增加密度计配重或者使用更细的吸管密度专题例1 槽码 大8 CACB a+2b DC例9 凹液面 甲 BC 20cm3 0-200ml 70cm3 偏大例10 A BA例13 560g 1.12例14 不符合 加水 100L(加水50L)例15 0.88g/cm3 600ml 400ml例16 空心 20cm3 253g例17-19 DAC例20 8*10-5 64 例21 C例22 D = B 厚度 35.6例23 (1)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直到天平平衡 (2)60 20 3*103偏小 将烧杯中水导入量筒中,有水残留,导致质量测量值偏小例24 平衡螺母 右 A 59.2 28 1.2*103 小津 偏大例25 52 达到标记处 20cm3 2.6*103 偏大例26 游码未归零 右 27 10 7.8*103 7.8 不变 偏大例27 153 400 1.53 偏大 种子吸水,导致体积测量值偏小例28(1)右;(2)0.4;2.4;(3)1.04;(4)①如上图所示;②0.004。例29 质量 20 否 电子秤示数为m例30 C 50 60 1.2 *103 偏大例31 (1)将烧杯中的白酒倒入量杯时,会倒不干净,造成体积测量值偏小;量杯的分度值太大,读数误差大;(2)0.96×103;有;白酒的密度增大,说明里面的酒精含量减少,酒精度降低了;168g 290g 0.916*103 kg/m3例32 偏大 2.3课后作业作1-4 CDCD作5 60 0.85×103作6 BCA 82.1 37.4 45 40 1.125 偏大作7第11讲ADDCCBDA例9 省力 减小 30N 例10 定 改变力的方向 阻力臂 粗 密例11 1 大于 不相同 例12 60 100 50 变小例13-14 BB 例15 80N 156N 164N例16 0.4 8 8 例17 A 例18 作图略例19 平衡 水平 力臂 右 没有多次测量,无法得出普遍规律。 杠杆自重 B例20 B 例21 2.5 2 0.5 例22 20 0 20例23 (1)600 (2)7.92*104 例24(1)150N (2)750W (3)180W例25-27 ACB 例28 3 75% 不变 变大例29 竖直向上 0.3 83.3% 越低 3N A例30 1800J 600N 60% 例31 50% 30W 不能课后作业作1-3 DDC 例4 9*105 3*103作5 120N 80% 作6 0.5 150 75% 作7 变大 变大作8 左 > (F2+G0) 4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一轮复习答案.docx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1讲 简单机械专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