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11课 熟悉电子商务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课时 2课时(90 min)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熟悉著作权的内容、合理使用及法定许可使用 (2)掌握网络著作权的定义、侵权情形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3)掌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定义、内容、许可、转让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思政育人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正确运用计算机,熟悉新兴软件著作权,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的时代新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著作权的内容、合理使用及法定许可使用和网络著作权的定义、侵权情形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难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定义、内容、许可、转让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 min)→ 案例导入(8 min)→ 传授新知(23 min)→ 课堂讨论(12 min) 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 传授新知(27 min)→ 分组讨论(5min)→活动评价(3 min)→ 课堂小结(3 min)→ 作业布置(2 min)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 (2 min) 【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案例导入 (8 min) 【教师】导入案例:国内首例电子商务著作权侵权案(详见教材),提出问题,板书 什么是著作权?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哪些部分会涉及著作权? 【学生】阅读案例、思考、自由讨论 【教师】随机叫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并板书 电子商务著作权 通过互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商务著作权是指什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新知 (23min) 【教师】讲解新知:电子商务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 一、网络著作权 (一)网络著作权的定义 网络著作权,又称网络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依法享有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 其中包括传统作品在网络上的著作权,以及数字作品在网络上的著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详见教材) (二)著作权的内容与使用 1.著作权的内容 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属于人身权,由作者终身享有,不可转让、剥夺和限制;其他权利属于财产权。 第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第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第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第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第五,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第六---第十七。(详见教材) 2.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指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可以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属于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详见教材) 上述对合理使用的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3.著作权的法定许可使用 著作权的法定许可使用,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情形下,未经他人许可可以有偿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属于著作权的法定许可使用。(详见教材) 著作权的法定许可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限制。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教师】引入法规:《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中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使用(详见教材)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讲解新知: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情形和网络著作权纠纷的解决 (一)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情形 1.网络对传统形式作品的侵权 网络对传统形式作品的侵权,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网络上传播、下载、转载、使用数字化的传统作品的行为。(详见教材) 2.传统媒体对数字化形式作品的侵权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品直接在网络上创作完成并发表。传统媒体对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传统媒体中发表、转载网络上作品的行为。例如,中国社会出版社在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的情况下,将文学网站“榕树下”中网络作家的作品进行出版,被控侵权并败诉。 3.网络对数字化形式作品的侵权 网络对数字化形式作品的侵权,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网络上发表、使用、转载数字化形式作品的行为。例如,本任务引导案例中的案件,便属于此类侵权行为。 (二)网络著作权纠纷的解决 1.情节较轻的处罚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详见教材),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情节较重的处罚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详见教材),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赔偿额度 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的赔偿。 4.保全措施 为制止侵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5.复制品的侵权 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的,复制品的发行者或者电影作品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复制品的出租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6.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管辖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络著作权;网络著作权包含哪些内容;课堂讨论 (12min) 【教师】讲解案例:转载新闻却被诉 腾讯与今日头条著作权纠纷案(详见教材),提出问题,并进行分组 该案例中涉及哪项侵权? 【学生】聆听、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虽然《著作权法》中规定,时事新闻不适用于本法,但本案中的涉案文章是具有独创性的智力创作成果,属于“新闻类作品”,应当受《著作权法》保护。 通过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了解网路著作权包含哪些方面,从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第二节课互动导入 (5 min) 【教师】播放视频:新兴领域软件著作权登记量猛增(详见教材) 提出问题 新兴领域的软件有哪些? 【学生】阅读案例、思考、讨论 【教师】随机叫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并板书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思考新兴领域指的是什么,有哪些软件是新兴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传授新知 (30 min) 【教师】讲解新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定义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详见教材) (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软件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属于软件开发者,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无相反证明,在软件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开发者。 (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特殊情形 合作开发计算机软件 由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作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合作开发者签订书面合同约定。无书面合同或者合同未作明确约定,合作开发的软件可以分割使用的,开发者对各自开发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 委托开发计算机软件 接受他人委托开发的软件,其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书面合同约定;无书面合同或者合同未作明确约定的,其著作权由受托人享有。 国家机关下达任务开发计算机软件 由国家机关下达任务开发的软件,著作权的归属与行使由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规定;项目任务书或者合同中未作明确规定的,软件著作权由接受任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 在职开发计算机软件 自然人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中任职期间所开发的软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软件著作权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对开发软件的自然人进行奖励。(详见教材) (四)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内容 软件著作权人享有下列各项权利: 第一,发表权,即决定软件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第二,署名权,即表明开发者身份,在软件上署名的权利。 第三,修改权,即对软件进行增补、删节,或者改变指令、语句顺序的权利。 第四---第九(详见教材)。 (五)计算机软件合法复制品所有人的权利 软件的合法复制品所有人享有下列权利: 第一,根据使用的需要把该软件装入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内。 第二,为了防止复制品损坏而制作备份复制品。 第三,为了把该软件用于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环境或者改进其功能、性能而进行必要的修改;但是,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未经该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修改后的软件。 【学生】聆听、记录、思考 【教师】拓展内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认定的三步判断法”(详见教材) 【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记录 【教师】讲解新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许可与转让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许可 许可他人行使软件著作权的,应当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详见教材) 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转让 转让软件著作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详见教材) (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的解决 1.情节较轻的处罚 除《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或者另有规定外,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详见教材) 2.情节较重的处罚 除《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条例另有规定外,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并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详见教材) 3.计算机软件复制品的法律责任 计算机软件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的,或者计算机软件复制品的发行者、出租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4.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的解决途径 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可以调解。软件著作权合同纠纷可以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学生】聆听、记录、思考、记忆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包含哪些内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哪些?分组讨论 (5 min) 【教师】讲解“翻转课堂”提出问题,让大家参与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互联网搜索与网络著作权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相关的裁判文书,仔细阅读文书内容,理解案件背后的法律内涵,制作PPT(可包含原告诉讼请求、被告的答辩、案件事实、侵权行为、判决结果等内容),以教师的身份为全班同学讲解案件经过,并分析案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讲解结束后,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成果作出点评,并为同学们解答资料搜集和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学生】聆听、阅读、记录、思考 【教师】自由分组 【学生】讨论、思考、总结、派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利用模拟法,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活动,通过查阅资料理解案件背后的法律内涵,从而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活动评价 (3 min) 【教师】对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分值自评分小组评分教师评分实得分能够掌握网络著作权与计算机著作权相关的法律法规40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事件进行分析30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10小组成员间协作良好20【学生】聆听、记录、思考 通过评价环节,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可以通过评价进行对比学习,取长补短课堂小结 (3 min) 【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要点 本节课学习了网络著作权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软件的相关内容,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正确区分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法的从业者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总结知识点,巩固印象作业布置 (2 min)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中的“案例分析” 【学生】完成课后任务 延展知识面,加深学习内容教学反思 本节课环节完整,但学生主动性不高。教学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还是那样刻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让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教师应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