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税收概述 课件(共42张PPT)-《税收基础》同步教学(东北财经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税收概述 课件(共42张PPT)-《税收基础》同步教学(东北财经版)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税收基础
1
第一章 税收概述
2
第二章 税收与经济社会发展
3
第三章 税收原则
4
第四章 税收负担
5
第五章 税收制度
6
第六章 中国现行税收实体法


CONTENTS
7
第七章 中国现行税收征管法
CHAPTER
01
第一章 税收概述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1
学习目标
1.掌握税收的定义和内涵
2.了解税收产生与发展的演变历程
3.熟悉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4.掌握税收的职能与作用
学习重点
1.税收的定义与内涵
2.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
3.税收的本质
4.税收的“三性”
5.税收的财政职能与调节职能
第一节
CHAPTER ONE
税收的概念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定义

因此,我们可以给出税收的完整定义如下:
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维持其运转(或实现其职能),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全体社会成员(个人和法人)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进行课征的一种形式。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税收、发行货币、发行国债、收费、罚没等,但税收是国家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由政府征收,取自于民、用之于民。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定义

各国各地区税法不同,税收制度也不同,分类也不同,概念不尽相同。在中国各个朝代、各个地区对税的称呼也有差异。历史上税收有许多名称,如贡、助、彻、赋、租、税、捐、课、调、役、银、钱等,其中广泛使用的为贡、赋、租、税、捐几种。这些名称反映了不同时期税收的经济内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税收的发展史。
税制即指税收制度,由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计税依据、减免税和违法处理等要素构成;税种指税的种类,差异表现为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的不同。
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19世纪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说:“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内涵

对税收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征税的主体——国家或政府
内涵
2.征税的目的——满足公共需要
3.征税的依据——国家政权
4.征税的手段——以法律为依托,强制无偿征收
5.征税的对象——全体社会成员
6.征税的形式——实物、力役和货币
7.征税的本质——一种特定的产品分配关系
第二节
CHAPTER TWO
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税收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私有制以后,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税收伴随国家起源而起源,国家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为了执行其社会职能提供物质基础,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这就是税收。
在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主要依靠妇女采集天然的果实为生,个体离开了集体是无法生存的,所以那时人们没有剩余产品也没有其他的非物质要求,当然也没有税收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人们生存主要依赖于男人狩猎,并逐渐有了剩余产品。一开始剩余产品数量不多,为整个氏族所共有,主要用于氏族的集体用途,如祭祀、与其他氏族战争等。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部分人开始离开集体单独生活,出现了个体家庭,其狩猎或种植的食物则归个体家庭所有,进而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人的劳动能力有差异,在氏族内部开始有了贫富分化,同时有的氏族首领利用自己职务之便将氏族共有的财产据为己有,这部分人逐渐成了富裕的具有特权的阶层。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出现了阶级对抗,当阶级对抗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富人阶层建立了国家机器,用来镇压穷人的反抗。而国家机器的存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是税收便应运而生。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强制性的公共权力
(国家政权)
政治条件
04
——经常化的公共需要(阶级对抗)
社会条件
03
——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财产私有化)
经济条件
02
——广泛的剩余产品的出现
物质条件
01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我国税收演变历史

我国税收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向奴隶社会的变革时期,形成于奴隶社会晚期向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税收由不完全形态到完全形态,经历了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形成历时1 600多年。从社会发展看,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农业的发展,畜牧业、原始手工业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的产生,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从此有了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的私人占有,出现贫富差距,直至产生阶级。为了把阶级利益冲突限制在一定“秩序”范围内,需要有执行这一社会职能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出现了管理公共事务的国家雏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推动社会变革,原始社会晚期向奴隶社会发展。尧舜禅让,夏禹传子家天下,为强化其统治,国家起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就是国家的雏形。税收伴随国家起源而起源,国家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为了执行其社会职能提供物质基础,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这就是税收。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我国税收演变历史

(1)
(3)
(4)
(2)
近现代以来我国税收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工商业税收——关市之赋、山泽之赋
最早的农业赋税制度——鲁国的初税亩
税收雏形阶段——贡、助、彻
我国税收演变历史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发展

(一)税收法制程度的发展变化
税收法制程度的发展变化,体现在行使征税权力的程序演变方面,以此为标准,税收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自由纳贡时期
1
承诺时期
2
专制课征时期
3
立宪课税时期
4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发展

(二)税收制度结构的发展变化
税收制度结构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各社会主体税种的演变方面。历史上的税制结构的发展变化,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01
02
03
04
以所得税和间接税并重的税收制度
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制度
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
以古老的简单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发展

(三)税收征收实体的发展变化
税收征纳形式的发展变化,体现为力役、实物和货币等征收实体的发展演变。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物物交换是其主要特征,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形式基本上以力役形式和实物形式为主。在自然经济向商品货币经济过渡的漫长封建社会中,对土地课征的田赋长期都是以农产品为主。尽管对商业、手工业征收的商税和物产税,以及对财产或经营行为征收的各种杂税,有一部分是以货币形式征收的,但货币征收形式在当时还不占主要地位。直到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货币经济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货币不但是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而且税收的征收缴纳形式都以货币形式为主。其他实体的征收形式逐渐减少,有的只在个别税种中采用。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发展

(四)税收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
税收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体现为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封建社会制度下,财政收入中特权收入不足时,才征收赋税。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制度,特权收入逐渐减少,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润在财政收入中所占较大比重的地位被税收取而代之。随着税收地位的变化,税收作用已从过去筹集资金满足国家各项支出的需要,发展成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税收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西方国家再次提出了所谓税收的中性原则,但税收调控经济的作用仍是不容否定的。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发展

(五)税收征税权力的发展变化
税收征税权力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国家税收管辖权范围的演变方面。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由于国家之间经济往来较少,征税对象一般不发生跨国转移,因此,国家税收管辖权只局限于一国领土之内,称为地域管辖权阶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期,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跨国经营逐步发展。这种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必然带来纳税人收入的国际化。一些国家为维护本国的利益,开始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的收入征税和对外籍人员在本国的收入征税。这实际等于征税权力超过了领土范围,而主要以人的身份和收入来源确定是否属于一国的税收管辖权范围之内。这种被扩大了的税收管辖权等于延伸了税收征收权力,即从地域范围扩大到人员范围。现在以人员为确定标准的管辖权即居民或公民管辖权,已在各国广泛应用了。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发展

(六)税收名称的发展
税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名称,特别是在我国,由于税收历史悠久,名称尤为繁多。但是使用范围较广的主要有贡、赋、租、税、捐等几种。贡和赋是税收最早的名称,它们是同征税目的、用途相联系的。贡是向王室进献的珍贵物品或农产品,赋则是为军事需要而征收的军用物品。税这个名称始于“初税亩”,是指对耕种土地征收的农产物,即所谓“税以足食,赋以足兵”。但我国历史上对土地征收的赋税长期称之为租,租与税互相混用,统称为租税,直至唐代后期,才将对官田的课征称为租,对私田的课征称为税。捐这个名称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但长期都是为特定用途筹集财源的,带有自愿性,在当时,实际上还不是税收。明朝起捐纳盛行,而且带有强制性,成为政府经常性财政收入,以致使捐与税难以划分,故统称为捐税。总之,税收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税收的经济内容,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税收发展史。
第三节
CHAPTER THREE
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本质

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税收本质上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制度下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以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集中反映了国家与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具体表现为: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它是一种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分配的客体是社会剩余产品,不论税款由谁缴纳,一切税源都是来自当年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或以往年度积累下来的社会财富;分配的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分配的结果,必然有利于统治阶级,而不利于被统治阶级,因为税收从来都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不同的国家性质,决定不同国家税收的本质。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税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税收是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其国家(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一切职能的物质基础。从税收负担来看,不论是直接税或间接税,都要由劳动者来负担。从税收用途来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税收取得的财政收入,又通过财政支出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特别是庞大的军费支出,成了垄断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其暴力机关的支出,也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此外,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对那些需要大量投资而私人资本家又不愿投资的项目,如水电站、大坝以及风险较大的尖端技术试验等,通过财政拨款来投资,一方面,使成千上亿的国民收入通过资本主义财政的再分配直接转到资本家的手中;另一方面,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税收就其本质来讲,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劳动者的额外剥削,是一种超经济剥削关系。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本质

(二)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企业的主人,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特征

税收的特征反映了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从中也可以理解税收为什么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税收与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习惯上称为税收的“三性”。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特征

(一)税收的强制性
1.概念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分布法律、法令的形式进行的。税收的法律、法令,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税收的这一特征包括三层含义:
(1)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
(2)政府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权强制执行,而不是凭借财产权或某种协议。
(3)征纳双方的关系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这种法律规范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任何一方违反税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特征

(一)税收的强制性
2.原因
税收的强制性是由其无偿性决定的。由于国家是无偿征税,如果没有强制力作保证,税款将很难征收,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可靠和稳定取得。所以恩格斯曾经很形象地说过“收税官和紧跟其后的吓人的法警,这些今日农民最熟悉不过的人数,都是古代马尔克社会没有听说过的”。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特征

(二)税收的无偿性
1.概念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不支付任何报酬和代价,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
具体来说,这一概念隐含了两层含义:
B
A
无偿性
(2)税收对全体纳税人而言又是有偿的
(1)税收对某一具体纳税人而言是无偿的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特征

(二)税收的无偿性
2.原因
税收的无偿性是由税收收入使用(即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决定的。国家财政支出大多采取无偿的方式,如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军队国防、公安警察等的经费拨款,一般是纯消费性的,是一种价值的单方面转移,而这些机构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机构,是代表国家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与劳务的。由于公共物品与劳务的利益是无法划分的,也无法以价格的方式加以区分,所以某一具体纳税人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与劳务时是无偿的。而国家本身不创造财富,为了保持财政的收支平衡,只能以无偿的方式取得收入,在这些方式里覆盖面最广的就是税收。所以说税收无偿性是由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决定的。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特征

(三)税收的固定性
1.概念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前,政府以税法的形式,预先规定征税的标准,并按此标准征收。它也包含三层含义:
(1)以税法的形式明确了纳税人、征税对象、应征税额等内容。
(2)税收的征收标准在一定范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是统一的。
(3)征纳双方的税收法律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特征

(三)税收的固定性
2.原因
税收的固定性,是由其无偿性和强制性共同决定的。税收是强制、无偿地征收的,而且依据的是国家政权,所以如果没有一个事先确定的标准,很可能造成税收的滥征,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甚至激起人们的不满和反抗,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我国古代的发展历史来看,更朝换代总是以苛捐杂税为导火线的。每个朝代在一开始时,开国君主大多实行轻徭薄赋,但随着君主的交替,后代的君主往往大兴土木,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由于古代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可以随意要求增加税收,不必通过任何机构或个人的同意,这样税收就不断增加,当这种负担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时,就会爆发战争和反抗,结果又出现了新的朝代,进入了新一轮循环。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事先确定一个税收标准,让征纳双方共同维护,以保持社会稳定。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三性”之间的关系

税收的“三性”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是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税收具有的三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才叫税收。税收的强制性决定了征收的无偿性,而无偿性同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极大,因而要求征收的固定性,这样对纳税人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对国家来说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税收的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如上缴利润、国债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的基本标志。税收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统一的整体。其中,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保证,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固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这三个特征是税收的基本特征,缺一不可,也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相区别的主要内容。其关系是无偿性决定强制性,它们又共同决定了固定性。在这三个特征中,无偿性是核心。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比较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从组织收入的角度看,它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作用一样,都能使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财政收入,满足国家公共需要。但税收的三个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又有区别。
(四)与国家信用的区别
(五)与罚没收入的区别
(六)与专卖收入的区别
(一)与国有资产收益的区别
(二)与财政性收费的区别
(三)与财政发行的区别
比较
第四节
CHAPTER FOUR
税收的职能与作用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职能

税收职能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职责与功能,具体说就是税收所具有的满足国家需要的能力,它所回答的是税收能够干什么的问题。
税收职能的特征在于它的内在性和客观性。内在性是指税收职能是税收本质的具体体现,它存在于税收的本质之中,又是税收本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客观性是指税收职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外在客观经济条件为转移。
税收最主要的职能是财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税收的财政职能是讲经济决定财政的一面,经济是基础,财政是否充裕取决于经济。而税收的经济职能是讲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的一面,税收来源于经济,但绝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税收政策的好坏,又必然反过来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直接的影响。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职能

(一)财政职能
1.概念
税收的财政职能,是指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功能,即税收作为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手段,能将一部分社会产品由社会成员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形成国家财政收入的能力,亦称“收入手段职能”。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职能

(一)财政职能
2.特点
(1)
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2)
取得财政收入的及时性
(3)
征收数额上的稳定性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职能

(二)调节经济职能
1.概念
税收的调节经济职能是指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中,改变国民收入原有的分配格局,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的能力,亦称“调节手段职能”。
国家要执行其管理社会和干预经济的职能,除需筹集必要的财政资金作为其物质基础外,还要制定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以及体现并执行诸政策的各种有效手段,才能得以实现。税收作为国家强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主要形式,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也改变了各阶级、阶层、社会成员及各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物质利益的多寡,诱导着他们的社会经济行为。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职能

(二)调节经济职能
2.内容
税收作为政府调控手段之一,其调控目标自然与政府的总体经济目标相一致。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传统的四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因此,它们也往往成为重要的税收调控目标。当然,诚如诸多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论著所说的,这四大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因此,同时实现四大目标一般认为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在不同时期经济环境不同,政府的调控目标自然也有所侧重,如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稳定物价往往就成为主要的调控目标,而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刺激经济增长则往往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因此,就税收政策而言,其要实现的目标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侧重的。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职能

(二)调节经济职能
3.税收调控的局限性
税收具有较强的调控功能,但税收不是万能的,税收调控不仅受到诸多外部条件的影响,而且其本身也存在局限性。这种内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税收成本是投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税收是投资决策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税收调控空间有限。
(3)税收调控在操作上的制约。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作用

(一)税收作用的概念
税收作用是税收职能在一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具体表现出来的效果。
税收的作用,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会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条件和政治经济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①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税收收入规模小,税收的作用也小;
②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税收采用实物交纳的情况下,税收作用的范围也小;
③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里,税收全部采用货币交纳形式,税收的作用范围就大大地扩大了。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税收的作用

(二)税收作用的内容
1.组织财政收入,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资金需要
2.税收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3.调节收入分配不公
4.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往来
5.税收是国际斗争与合作的工具
6.限制不法经济行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