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一、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統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少和文化的发限;《赵州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本单元在精读课《赵州桥》、略读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都凸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纸的发明》第4段,用一系列动作,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步骤写清楚。 本单元的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收集、整理资料”。 二、课文解读 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最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要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只有3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第二自然段讲述了画上的众多人物,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第三、四自然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第三自然段先概述画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情态,接着在第四自然段中具体描写了桥北头的情景,突出了画作的“传神”。第二至四自然段集中说明《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是《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根本原因。第五自然段点明《清明上河图》还具有历史价值。 【学情分析】 1.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对于多音字的识记需要教师适当点拨。 2.学习了《纸的发明》和《赵州桥》两篇课文,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方法,教、学、用并进,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3.学习《赵州桥》时,学生初步学习了用给定的词语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方法,但是重组信息的能力的习得需要反复练习。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迁移运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因此,语文要素的落实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 【教学目标】 认识“择、宫”等10个生字,读准“都、作”等4个多音字。 能说出课文2、3自然段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并结合课文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课文2、3自然段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结合课文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配乐复习导入,创设情境,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概况,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词语“名扬中外”。 小结:平时注意积累词语,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主题,以已了解的传统文化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 二、初识画卷,整体感知 1.借助工作纸,同桌互相检测字音。 选择 故宫 摊贩 官吏 形态各异 毛驴 栏杆 风貌 2.提出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生汇报: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相机板书:人物众多 街市热闹 画 传神】 小结:同学们很会读书,课文2-4自然段告诉了我们《清明上河图》上画了些什么,这也正是《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根本原因。 4.学习第一段,知道《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完成工作纸上的第二题。学习多音字“都”。 5.齐读第五段,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相机板书:历史价值】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同桌之间互相检测生字读音;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细品画卷,迁移运用 过渡:学习《纸的发明》,我们知道课文第四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动作,写清楚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学习《赵州桥》,我们知道了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排比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们这篇课文中,围绕人物众多和街市热闹,是怎样写清楚的呢?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围绕“人物众多”,课文是怎样写清楚的呢?小组合作完成工作纸上的题。 2.交流汇报。 小结:课文运用排比句式写清楚了画上人物众多。 3.齐读课文,再次感悟写清楚“人物众多”的方法。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这三百六十行的人在大街上来往往,好不热闹啊!我么也一起走进街市看看吧。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围绕“街市热闹”,课文是怎样写清楚的呢?自主完成工作纸上的题四。 3.交流汇报。 小结:围绕“街市热闹”,作者先写了街上的各种店铺,再写形态各异的人,在写人的时候,作者同样使用了排比的句式,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 4.指名读句子,体会张择端的画技高超,指导感情朗读。 《清明上河图》有五米多长,和我们这间教室的宽度差不多,上面却画了1600多个人,六十多匹牲畜,二十多只木船,三十多栋房屋楼阁,二十多件推车乘轿。虽然——(引读)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现在我们拉近镜头,看看桥北头发生了什么事?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认识“一乘轿子”和“马笼头”,学习多音字“乘”“笼”。 3.感悟画的“传神”。出示图片,观察桥北头的画面,你觉得张择端把桥北头的情景画得怎么样?【相机板书:传神】 4.明确:课文2-4自然段向我们呈现的是这幅图画的艺术价值。 5.配乐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再次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生动传神,感悟它名扬中外的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在《纸的发明》和《赵州桥》中习得的“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借助工作纸,小组内合作探究课文2、3自然段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感悟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多种形式读文,为介绍《清明上河图》做好铺垫。】 四、介绍画卷,我做导游 创设情境:有一天,你和家人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发现那里正在招募向当天的外国游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小导游,你愿意试一试吗? 请你结合手中的工作纸先自己说一说,然后说给同桌听。 2.全班展示交流。 3.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学习《赵州桥》时,学生初步学习了用给定的词语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方法,有了一定的重组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中继续练习,强化这一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