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统计整理 课件(共53张PPT)《统计基础》同步教学(劳保版·2016)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统计整理 课件(共53张PPT)《统计基础》同步教学(劳保版·2016)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统计基础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一节 资料的审核与订正
第二节 统计分组
第三节 统计汇总
第四节 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三章
学习目标
了解统计整理的步骤
掌握统计资料审核订正的方法
掌握统计分组的原则、 方法
掌握统计汇总的技术方法
熟悉统计图、 统计表的种类和结构
掌握统计图、 统计表的设计和制作
第三章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 对大量的原始调查资料进行分组、 汇总, 使其系统化、 条理化的过程。统计整理是统计研究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 在统计调查阶段, 搜集到大量零散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只能说明某一个调查单位的某些情况, 并不能说明被研究现象总体的本质特征。
统计整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 对统计调查资料进行审核与订正; 第二步, 对审核订正后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 第三步, 对分组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计算;第四步, 将汇总后的统计数据编制成统计表或绘制成统计图。
第三章
第一节 资料的审核与订正
审核订正原始资料是统计整理过程中必需的程序。
一、审核的内容及方法
对原始资料的审核, 主要是审核原始资料的准确性、 及时性和完整性, 具体内容及方法见下表。
第三章
第一节 资料的审核与订正
审核订正原始资料是统计整理过程中必需的程序。
二、 订正的要求
对于原始资料审核出的问题或差错进行订正的方法见下表。
第三章
第二节 统计分组
统计调查资料经过审核订正以后, 需要对审核过的资料进行分组。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被研究现象的特征, 选择一定的标志把总体分成若干性质不同的组。统计分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统计研究方法, 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 也是统计整理的核心内容。
一、 统计分组的作用和原则
1. 统计分组的作用
统计分组在分析认识事物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划分客观现象的类型
通过统计分组, 可以把不同性质、 不同类型的事物区别开, 以便对各类现象数量差异和本质特征进行认识。
第三章
一、 统计分组的作用和原则
1. 统计分组的作用
统计分组在分析认识事物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 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
事物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结构, 通过分组和计算, 可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性质。
(3) 统计分组与时间数列相结合反映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及趋势
(4) 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2. 统计分组的原则
(1) 所分的各组内部有同质性, 组与组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性
(2) 分组的完整性和归属的唯一性 每一个总体单位都能分到一个组并且只能在一个组。
简单来讲就是要同时满足组内有同质性、 组间有差异性, 不重不漏这两个原则要求。
第三章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二、 统计分组的步骤和方法
统计分组的步骤是: 选择分组标志→确定各组界限→选择合适的分组体系→利用整理表对总体进行分组整理汇总。
1. 选择分组标志
统计分组首先要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分组标志是将总体划分为性质不同的组别的依据或标准。 分组标志的选取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与统计研究目的和任务密切相关的标志, 与研究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标志不应该选。
(2) 在多个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标志中选择最能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
(3) 对于同样一个问题, 在不同的条件下注意选择不同的标志。
第三章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二、 统计分组的步骤和方法
2. 确定各组的界限
各组的界限是指每一组的确切范围。 确定各组界限要满足 “组内有同质性、 组间有差异性, 不重不漏” 这两个分组的原则要求。对统计总体进行统计分组, 有按照品质标志进行分组和按照数量标志进行分组两大类情况。
在按照品质标志分组时, 有的比较简单, 有的就比较复杂。
在按照数量标志分组时, 确定各组的数量界限尤为关键。 实际工作中有国际标准的按照国际标准, 有国家标准的按照国家标准, 上述标准都没有的, 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情况分组, 并且要符合 “组内有同质性、 组间有差异性, 不重不漏” 的原则。
第三章
二、 统计分组的步骤和方法
3. 选择合适的分组体系
分组体系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 同时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时所采用的分组形式。分组体系有由多个简单分组形成的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两种。
一种分组形式是在每一次选定一个标志后把总体单位全部分到各个组, 其分组方式比较简单, 称为简单分组。 为了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通常会同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对资料做简单分组, 并把它们做平行排列。 这种分组形式的最主要特点是,每一次分组都要把总体单位全部分完。
【例3—5】 承例2—16, 对所搜集到的中秋月饼的调查资料进行简单平行分组, 见下表。
第三章
二、 统计分组的步骤和方法
3. 选择合适的分组体系
复合分组体系是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 并将其层叠起来对总体进行分组所形成的分组形式。
为了对事物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 通常会采取复合分组的分组形式。 这种分组形式的最主要特点是几个标志层叠起来分, 每一次分组所分的单位数越来越少。
在实际工作中究竟是选择简单平行分组还是选择复合分组形式, 主要看研究问题的需要。
【例3—6】 承例2—16对所搜集到的中秋月饼的调查资料进行复合分组, 见右表。
第三章
二、 统计分组的步骤和方法
4. 利用整理表进行分组整理
在完成以上三个步骤以后, 即可利用整理表和统计表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分组整理。分组所使用的整理表和统计表的样例见下表。
第三章
二、 统计分组的步骤和方法
4. 利用整理表进行分组整理
分组整理表完成以后, 需要把整理表简化美化, 以便于进一步计算和分析。 规范的统计表样例见下表。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大量零散的调查资料经过分组整理, 形成了总体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状况, 这种分布状况称作次数分布, 也叫分配数列。
1. 分配数列的种类和构成
分配数列有两种 , 按照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叫作品质分配数列,按照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叫作变量数列(数量标志或同名指标也被称作变量 )。无论哪一种分配数列都由两个要素构成,假设经过分组得到表中的数据。品质分配数列的两个构成要素: 各组名称、 各组次数 (或频数) 见下表。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1. 分配数列的种类和构成
变量数列的两个构成要素: 各组变量值、 各组次数 (或者频数)。 如果把次数或频数计算成频率或比重, 那么频率或比重与各组变量值组合, 也同样称作分配数列, 见下表。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2. 品质分配数列的编制
品质分配数列的编制步骤为: 审核资料、分组整理汇总资料、制作统计表形成数列。在编制品质分配数列时要特别注意, 各个不同性质的组, 内涵要确切, 外延要全面、明晰, 也就是各个组要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和具体的包括范围。
3. 变量数列的编制
(1) 变量数列的种类
变量数列是按照数量标志进行分组后形成的次数分布。 变量数列有单项式和组距式两种。下表中对某中职学校的3000名学生按照 “年龄” 分四个组, 每一个组只有一个变量值, 即15、16、17或18, 这样的数列称作单项式变量数列。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3. 变量数列的编制
(1) 变量数列的种类
下表中对某钢琴培训班的50名学生 (5~65岁) 按照 “年龄” 分组共分四个组, 每一个组有若干个变量值, 即7岁以下、 7~12岁等, 这样的数列称作组距式变量数列。
(2) 确定变量数列的形式
编制变量数列首先要确定是编制单项式还是编制组距式。 如果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小, 则适合编制单项式; 如果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大, 则适合编制组距式。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3. 变量数列的编制
(3) 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
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比较简单, 把资料中出现的不同的变量值列出来, 从小到大排列后, 按照分组整理的步骤方法进行整理。
(4)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稍微复杂一些, 与组距式变量数列相关的术语包括全距、组距、组限 (下限、 上限)、组中值, 等距离、异距离, 开口式、封闭式, 离散型、连续型。
开口式是指数列的最大值组缺上限或者最小值组缺下限。与这种情况不同的, 称作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数列。计算开口组组中值时, 以其相邻组的组距为这一组的组距, 先补上所缺的上限或者下限值, 然后再计算组中值。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看出, 开口组计算的组中值有一定的假设成分。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3. 变量数列的编制
(4)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步骤和方法通过例3—7来说明。
【例3—7】 假如调查得到某校某班50名学生双眼裸视度的资料如下, 根据资料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3. 变量数列的编制
(4)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
【例3—7】
第一步确定组数。 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适量的组, 同时确保组与组之间有质的差别。本例是为了了解学生的视力状况, 促使大家科学合理用眼, 因此可分四个组: 高度近视组 (0.5以下)、 中度近视组(0.5~1.0)、正常组 (1.0~1.5)、超常组 (2.0)。
第二步确定组限。 先根据变量的性质确定相邻两组的上下限是否重叠。 对于连续型变量一般要求重叠, 即相邻两组的上下限用同一个值 (若变量值无小数可例外), 以防止分组时遗漏单位; 离散型变量一般不重叠, 相邻两组上下限用顺序的两个自然数。为防止重复分配, 对于正好位于相邻两组上下限的单位, 遵循“就高不就低” 的原则, 将其划分到较高组, 然后根据变量值的离散程度, 决定最大组和最小组是否开口。 离散程度大的需要作为开口组。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3. 变量数列的编制
(4)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
【例3—7】
第三步利用整理表划记、 过录原始资料, 汇总各组的次数及标志值, 见下表。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3. 变量数列的编制
(4)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
【例3—7】
第四步制作统计表并做简要说明。由下表可以看出, 该班有一半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近视, 应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下表是一个连续型等距离半开口式变量数列。 这个数列的分组标志为“裸视度”, 其测量标准有些特殊, 因而这个数列在编制时做了一些灵活处理, 但并不违背分组的原则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是可取的。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3. 变量数列的编制
(4)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
【例3—7】 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一般要经过上面所讲的四个步骤。 在平时的工作中会经常遇到通过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来整理资料、 理清思路的情况, 见下表。
左表所示是一个离散型、 异距离、 封闭式变量分配数列。
右表所示是一个连续型、 等距离、 半开口式变量分配数列。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4. 分配数列的图、 表显示及阅读
(1) 统计表的显示与阅读
【例3—8】 某校某班50名学生专业课考核成绩次数分布的表格显示与阅读, 见右表。
根据右表中的数据, 从 (1) (2) 栏可以看出某校某班学生专业课考核成绩60分以下 (不及格) 的有5人, 占全班总人数的10%, 80~90分的有10人, 占全班人数的20%; 从 (5) (6) 栏可以看出, 80分及以上的人数累计15人, 占全班人数的30%;从 (3) (4) 栏可以看出80分以下 (不包括80分) 的人数累计为35人, 占全班总人数的70%。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4. 分配数列的图、 表显示及阅读
(2) 统计图的显示与阅读
利用统计条形图或者折线图来分析次数分布更直观生动一些。
【例3—9】某校某班50名学生专业课考核成绩次数分布的图示与阅读。制作统计图来显示和分析次数分布, 首先要计算相关的数据, 见表3—19, 然后用计算机制作统计图。 次数分配适合用条形图、 折线图。
右图通过每一组柱形的不同高度更加清楚明晰地显示出某班50名学生按照成绩分组的状况: 70~80分的居多,60~70、80~90分的均为10人, 不及格的与90~100分的都是少量。在教学秩序正常的情况下, 这种分布状况是常见的。
第三章
三、 分配数列的编制
4. 分配数列的图、 表显示及阅读
(2) 统计图的显示与阅读
利用统计条形图或者折线图来分析次数分布更直观生动一些。
【例3—9】某校某班50名学生专业课考核成绩次数分布的图示与阅读。制作统计图来显示和分析次数分布, 首先要计算相关的数据, 见表3—19, 然后用计算机制作统计图。 次数分配适合用条形图、 折线图。
右图通过两条不同的折线显示出该班学生按照成绩分组累计分布状况。“— —” 代表向下累计, “— —” 代表向上累计, 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80分及以上的学生累计35人, 80分以下的学生累计15人。
第三章
第三节 统计汇总
统计汇总是将审核、 分组后的统计调查资料归类并计算出各组总体单位数及各组标志值, 或者是把各单位上报的报表审核后汇总得出总体单位总量或总体标志总量的过程。
一、 统计汇总的方式
1. 逐级汇总
逐级汇总是自下而上分级汇总统计资料的一种组织形式, 我国现行定期统计报表中的某些报表采用的就是这种汇总方式。 逐级汇总方式便于就地对报表资料进行核对, 能够及时满足各级政府和专业主管部门对统计信息的需要。 但是, 由于其中间环节较多, 有时会影响到资料的时效性。
第三章
第三节 统计汇总
一、 统计汇总的方式
2. 集中汇总
集中汇总又称作超级汇总, 是将所有的调查资料集中到组织调查的最高机构统一汇总的方式。 这样做的效率虽然比逐级汇总要高一些, 但是如果资料有错误, 纠正错误将没有逐级汇总方便及时。我国2012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企业一套表, 采用的是集中汇总的方式。为确保各基层单位数据输入的准确性, 数据处理软件中设有自动审核功能。
3. 综合汇总
综合汇总是把逐级汇总、集中汇总两种方式结合使用的一种汇总方式。这种方式既方便了资料的审核, 又保证了资料的及时性, 但是费用比较大。
第三章
第三节 统计汇总
二、 统计汇总的技术和方法
1. 计算机汇总
统计汇总有计算机汇总和手工汇总两种技术。 使用计算机汇总要经过编制和输入专门的应用程序、 输入审核订正后的原始数据、 利用计算机汇总计算数据、 制作统计表格、 通过输出设备打印汇总结果等步骤。 使用计算机汇总具有速度快、 精确度及效率都非常高的特点, 广泛地使用计算机技术是统计研究的发展方向。
2. 手工汇总
在计算机比较普及的今天, 手工汇总因其简单易行, 仍然有一定的用途。常用的手工汇总的方法有划记法、 过录法、 折叠法、 卡片法等。
第三章
第三节 统计汇总
二、 统计汇总的技术和方法
2. 手工汇总
在计算机比较普及的今天, 手工汇总因其简单易行, 仍然有一定的用途。常用的手工汇总的方法有划记法、 过录法、 折叠法、 卡片法等。
第三章
第四节 统计表和统计图
一、 统计表
统计表是以纵横交叉的线条形成的用以表现统计数据的表格。 广义的统计表包括统计调查表、统计汇总整理表、统计分析计算表等统计研究各个工作阶段使用的表格; 狭义的统计表仅指表现统计整理结果的统计表。用统计表来表现各种数据, 具有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方便阅读, 便于计算和分析, 便于查、 用和积累资料等优点。
1. 统计表的构成
统计表从外观上、 内容上都由一些必要的因素构成,如右图。
第三章
一、 统计表
1. 统计表的构成
从外观看, 统计表由总标题、 纵栏标题、 横行标题和数值资料四部分构成, 每一部分都表明一定的内容并且有相对固定的位置。 总标题是统计表的名称, 说明表的内容,放在统计表上端中央位置; 横行标题一般表明总体或者各组的名称 (各组的变量值),放在表格的左边; 纵栏标题表明每一栏的内容, 放在表格内右上方; 数值资料是各组的各项指标数值, 放在纵横交叉的空格中。
从内容方面看, 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构成。 主词栏是统计表要说明的总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 一般放在表的左边; 宾词是要说明的总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名称及数值, 一般放在表的右边。 为了更方便分析和阅读, 有时主词和宾词的位置也可以互换。
另外, 有时需要在统计表的下方做注解, 内容包括填表说明、 指标解释、 资料来源、 填制单位、 填表人、 审核人、 填制日期等。
第三章
一、 统计表
2. 统计表的种类
统计表如果按照总体是否分组及分组的程度分类, 可分为简单表、 简单分组表、 复合分组表。
第三章
(1) 简单表
简单表是总体未经任何分组的统计表。简单表只有两种情况, 按照年份的顺序排列出总体的指标数值;另一种情况是仅仅列出各总体单位的名称与数值。 上述两种表称作简单表,也可称作未分组表。
一、 统计表
2. 统计表的种类
统计表如果按照总体是否分组及分组的程度分类, 可分为简单表、 简单分组表、 复合分组表。
(2) 简单分组表
简单分组表是对总体按照一个标志做简单分组的统计表,。
第三章
一、 统计表
2. 统计表的种类
统计表如果按照总体是否分组及分组的程度分类, 可分为简单表、 简单分组表、 复合分组表。
(3) 复合分组表
复合分组表是总体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分组的统计表。
第三章
一、 统计表
3. 统计表的设计
统计表的设计总体上讲要遵循科学、 实用、 简明、 美观等原则,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 外观
统计表外观上的要求主要有:
第一, 表格的上下两条线分别称为上基线和下基线, 上基线与下基线要用双线或者比表内线粗一倍的线条。
第二, 表格内有竖线无横线 (纵栏标题行、 合计行、 标号行除外), 统计表的两边不封口。
第三, 一个统计表不能断开, 即不能把表头与表格的一部分分别放在不同的纸面上。 如果资料多需要续页, 每一续页必须有纵栏标题和续页号码。
第四, 为了方便, 有时需开设标号行, 如文字栏用 “ (甲)、 (乙) ” 等文字作为标号, 数字栏用 “ (1)、 (2)、 (3) ” 等数字标号。
第三章
一、 统计表
3. 统计表的设计
统计表的设计总体上讲要遵循科学、 实用、 简明、 美观等原则,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2) 文字
统计表的文字要求简明扼要。 统计表的总标题应以准确而简单的文字表达统计资料的内容、 资料的所属时间及空间范围; 横行标题、 纵栏标题、 表下的注明及其他文字都应言简而意明。
(3) 数值
对于统计表的数值的要求:
第一, 数据要准确, 填写要整齐。
第二, 不应有的数据用符号 “—” 表示, 缺少某项数据资料待查时用 “…” 表示,上下左右相同的数据应全部填上, 不能用 “同上、 同左” 等表示。
第三, 横行的合计栏可放最上面或者最下面, 纵栏的合计栏放在数据最后。
第三章
一、 统计表
3. 统计表的设计
(3) 数值
对于统计表的数值的要求:
第四, 统计表的各项指标只有一种计量单位的, 把计量单位放在统计表上基线右边, 字体可比标题小一些; 如果需要不同的计量单位来表示, 可以把计量单位跟随在每一个指标后或者专门设计一个计量单位栏。
第三章
一、 统计表
4. 统计表的制作
以上页表格为例, 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制作统计表的大致步骤如下。
第一步, 新建一份Excel文件, 命名为“某企业主要商品销售统计表。”
第二步, 打开这份Excel文件, 在一张工作表里选中第一行前5列, 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 “设置单元格格式”,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 “对齐” 选项卡, 勾选“合并单元格” 复选框, 单击 “确认”。
第三步, 在第一行输入标题 “某企业主要商品销售统计表”, 在标题下面各行、 各栏输入相应的文字和数值。
第四步, 选中表格, 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 “设置单元格格式”,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 “边框” 选项卡, 加上下双基线、 表内竖线、 横线, 单击 “确认”。
第五步, 用输出设备打印表格。用 Word软件制作统计表, 其步骤与上述基本相同。
第三章
第四节 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 统计图
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共同点是简明清晰、 一目了然, 不同的是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直观、 生动、 形象。 因此, 统计图除了在统计研究中经常用到, 还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宣传、 教育、 商业广告中。
1. 统计图的种类
常见、 常用的统计图有柱形图、 条形图、 折线图、 饼形图等, 它们的特点、 功能见下表。
第三章
二、 统计图
2. 统计图的结构
统计图主要由图式、 图例、 标题构成。
(1) 图式
图式是表明某些对象或数值间对比关系的图形的总体。 在一般的统计图中, 图式、图例、 标题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但是图式是最主要的要素, 一切其他要素都是为图式而存在的。 图式由直角坐标系、 尺度 (一般在y 轴上)、 分组或年份 (一般在x 轴上)、 几何图形等组成。
(2) 图例
图例用来说明图式中各种图形所代表的对象, 可以放在上边、 右边、 下边, 也可以放在图中左上方, 图例的位置要和整幅图相协调。
(3) 标题
标题是统计图的名称, 用于概括统计图的主要内容, 一般放在图的正上方。
第三章
二、 统计图
3. 统计图的制作
用计算机制作统计图时, 不同的图形有不同方法, 但是都应遵循实事求是、 生动形象、 简明扼要、 美观大方的原则。 其中, 实事求是最重要, 这项原则要求统计图所示的数据资料真实可靠, 不弄虚作假、 不歪曲真相或虚构事实。
柱形图的制作
【例3—10】 根据下表的数据资料绘制柱形图。
第三章
二、 统计图
3. 统计图的制作 (1)柱形图的制作
【例3—10】第一步, 新建一份 Excel文件并命名, 打开文件, 将一张工作表命名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统计图表”, 把上表中的数据输入表中。
第二步, 选中 “粮食产量”“年份” 两行, 单击右键,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图表”,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1—图表类型” 对话框中选择 “柱形图”, 单击“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2—图表源数据” 对话框中, 认可自动生成的结果,单击 “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3—图表选项” 对话框中分别在标题、 坐标轴、 图例、 数据标志等子项目中输入合适的数值 及 内 容, 单击“下 一 步”, 在 弹 出 的“图表导向步骤4—图表位置” 对话框中选择 “作为其中对象插入”, 单击 “完成”。
第三步, 对图中的字体字号、 各部分的布局逐一设置、 加工, 达到整体上的协调,然后用输出设备打印, 完成制作。
第三章
二、 统计图
3. 统计图的制作
(1)柱形图的制作
【例3—10】右图显示出我国粮食产量从2008年的52871万吨增加至2012年的58957万吨,连年增产但数量不大。
(2) 条形图的制作
【例3—11】 根据下表中的数据资料制作条形图。
第三章
二、 统计图
3. 统计图的制作 (2) 条形图的制作
【例3—11】第一步, 新建一份Excel文件并命名, 打开文件, 将一张工作表命名为 “某企业集团计划完成进度统计图”, 把上表中的数据输入表中。
第二步, 选中 “部门”“计划”“完成” 三行, 单击右键,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图表”,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1—图表类型” 对话框中选择 “条形图”, 在子类型中选一种, 单击 “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2—图表源数据” 对话框中认可自动生成的结果, 单击 “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3—图表选项” 对话框中,标题填写 “某企业集团本年度1~6月份销售计划完成情况”, 横标题填 “销售额 (万元) ”, 图例选择 “靠右”, 数据标志选择 “值” 等, 单击 “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4—图表位置” 对话框中选择 “作为其中对象插入”, 单击 “完成”。
第三步, 对图中的字体字号、 布局稍作加工, 使整体协调, 然后用输出设备打印,统计图制作完成。
第三章
二、 统计图
3. 统计图的制作
(2) 条形图的制作
右图显示, 时间过半, 某企业集团整体完成年度计划过半。 一公司销售计划进度较快, 二公司任务完成没有过半, 进度较慢, 三公司进度正常。
(3) 折线图的制作
【例3—12】 根据下表中的数据资料制作折线图。
第三章
二、 统计图
3. 统计图的制作 (3) 折线图的制作
【例3—12】第一步, 新建一份 Excel文件并命名, 打开文件, 将一张工作表命名为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 将上表中的数据输入表中。
第二步, 选中 “年份\ 指标” 及数据两行, 单击右键,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图表”,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1—图表类型” 对话框中选择 “折线图”, 在子类型中选一种, 单击 “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2—图表源数据” 对话框中认可自动生成的结果, 单击 “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3—图标选项” 对话框中,标题填写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 图例选择 “不显示”, 数据标志选择 “值”等, 单击 “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4—图表位置” 对话框中选择 “作为其中对象插入”, 单击 “完成”。
第三步, 对图中的字体字号、 布局稍做加工, 使整体协调, 然后用输出设备打印,统计图制作完成。
第三章
二、 统计图
3. 统计图的制作
(3) 折线图的制作
【例3—12】图3—6显示出1980年至2010年30年间,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63元上升到1990年的1644元, 继而上升到2000年的7858元, 随而大幅度上升至2010年的30015元的过程和趋势。 从整体上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的变化和走势。
(4) 饼形图的制作
【例3—13】根据右表的数据资料制作饼形图。
第三章
二、 统计图
3. 统计图的制作 (4) 饼形图的制作
【例3—13】第一步, 新建一份 Excel文件并命名, 打开文件, 将一张工作表命名为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 将上表的数据输入表中。
第二步, 选中2010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及其指标数据两行, 单击右键, 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 “插入图表”,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1—图表类型” 对话框中选择 “饼形图”, 在子类型中选一种, 单击 “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2—图表源数据” 对话框中认可自动生成的结果, 单击 “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3—图表选项” 对话框中, 分别在标题一项填写“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图例选择 “放下面”, 数据标志一项选择 “百分数” 等, 单击 “下一步”, 在弹出的 “图表导向步骤4—图表位置” 对话框中选择 “作为其中对象插入”, 单击 “完成”。
第三步, 对图中的字体字号、 布局稍作加工, 使整体协调, 然后用输出设备打印,统计图制作完成。
第三章
二、 统计图
3. 统计图的制作
(4) 饼形图的制作
【例3—13】右图中显示出我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 占据的扇形面积也最大; 其次是第三产业, 即将接近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的比重仅有10%, 比重最小。
第三章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
逻辑简图
第二章
思考与练习 一、 简答题
1.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主要步骤是什么
2. 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3. 统计分组及其步骤是什么
4. 变量数列的编制步骤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5. 统计表的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三章
二、 实训题
1. 承接第二章实训题 “调查本班学生双眼裸视状况及护眼方法”, 根据调查资料制作统计表, 绘制统计图。
2. 承接第二章实训题 “调查本生活区1 6周岁以上的居民对中秋月饼的看法”, 根据调查资料设计制作统计图、 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