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察方识东风面,精巧落笔才得春——初中语文八年级自然景物描写作文指导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细察方识东风面,精巧落笔才得春——初中语文八年级自然景物描写作文指导 素材

资源简介

细察方识东风面,精巧落笔才得春
——初中语文八年级自然景物描写作文指导
【创课缘起】
八年级学生写作记叙文,往往重在记叙,而忽略描写,尤其是景物描写成了一大难题。即使能勉强写出一点景物,也是来自于课外书,景物描写千篇一律,或故作高深。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心体察,自然不可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学生景物描写最大的问题是不认识事物(植物、动物),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了解他们的特点,甚至不知道他们的样貌,当然就写不出有个性的景物。因此,本堂课设计立足点就是从认识景物开始,了解景物特征,并学习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分小组在家人陪同下,去郊外认识一至两种景物,观察景物状貌,特点,并用相机拍照。学生还可以请家长讲述或网上搜索拍摄景物的相关知识,制成知识卡片,上课备用。返校之后小组交流观察的成果,丰富观察体验。
【创课思路】
一、待识庐山真面目
学生朗读两段写景的文字,并进行比较,找出其描写景物的差异。教师引用微信朋友圈“每一根头发都有名字”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细察方识东风面,精巧落笔才得春》。
二、细察方能展个性
信息共享,沟通交流是现代化学习的重要特征。学生分小组展示周末搜集到照片,介绍事物的名字、状貌、特征、花语(象征意义)等知识,初步领悟写景需彰显个性。老师配以优美的音乐,创设美好情境。
三、山重水复终有路
教材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载体,用足教材,读写一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了解熟悉事物的基础上,师生借鉴名家名篇中的景物描写片段,共同探究名篇景物描写的魅力所在。本环节主要从写作手法如抓住特点、句式运用、修辞手法、顺序恰当、用词准确、动静交替、虚实结合等方面进行探究,让学生模仿借鉴,进而学会写作。
四、柳暗花明巧落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写作是作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通过上一教学环节对名家名篇的探究学习及归纳,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这一环节是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作,重在“巧落笔”。
五、他山之石以攻玉
文章不厌百回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文写作指导的反馈主要来自评价与修改。评价适宜采用多种形式,其中自评、互评和师评都是常用的方法。课堂有限的展示时间可以互评为主,学生在发现他人作文优劣的同时,也会反省自己,提升自己。
【教学现场】
一、待识庐山真面目
师:同学们,请朗读下面两段文字,看看写景部分有哪些不同。(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二段)
(屏显)
春天,踏着轻盈的脚步而来。我走在幽静的小径上。小草从土地妈妈怀抱中跑出来了;花儿在草丛中尽展美姿;绿叶的气息,在空气中回荡。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大自然对我诉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祝愿你每天开开心心。”
(屏显)
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北面与西面小山上全罩着淡蓝色的衣校,小燕子来回在林中穿跳。在这里正是一年好景的残春,到处有媚丽的光景使人流连。
生:第一段描写简略,第二段描写详细。
师:第一段简略地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有什么特征呢?
生:描写了小径、小草、花儿、绿叶,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美丽图景,但写得很简略,特征不是很明显。
师:回答得非常棒!那第二段详细地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有什么特征呢?
生:第二段描写了粉色的樱花、嫩白的梨花、淡蓝色的衣校和在林中穿跳小燕子,描绘了一幅残春的景象。
师:你看,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他把景物的特点用修饰语的形式放在景物前面,很简洁,也很清晰。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概括方法。
师:同学们,这两段文字,除了有描写详略的差别,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第一段“小草、花儿、绿叶”,作者是笼统的描写。试想:如果小作者知道这些草、花、叶的名称,然后根据它自身的特点描写,是不是会使笔下的景物更灵动,更鲜活呢?而第二段是选自作家王统照的小说《山雨》,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并且经过作者仔细的观察。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景物描写。
(屏显)
细察方识东风面,精巧落笔才得春
师:比如对于掉头发这件烦心事,一般人会说:“我这些天掉了好多头发”,而我朋友圈的一位朋友这样写:“天啦!我的凯瑟琳、我的露西、我的安妮……你们都离我而去了……”这个说法既风趣,又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名字很重要!
板书:名字很重要
(且教且悟:景物描写是八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第一个文段为本班学生习作的选段,景物描写表面上看还不错,但其实笼统而空泛,缺乏景物的个性特征,也就导致景物描写无法再深入下去。而第二个文段景物则有鲜明的特征,作者对每一种花的描绘以色彩描绘为主,细腻,极具生活化,让人过目不忘。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探究差异,取长补短,激发学习兴趣。)
二、细察方能展个性
师:周末同学们去郊外拍摄了许多植物、动物的照片,经过小组推荐,选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下面请同学们依次展示、介绍。图片
生:我们小组选的是茉莉花。(展示图片)它虽然小,有些像“雪花”,不起眼,但它有沁人心脾的芳香,并且它晒干以后还可以做成茉莉花茶。
师:介绍了茉莉花的色彩、外形、香气和用途,简洁又清晰。
板书:色彩、外形、香气、用途
生: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丁香花。(展示图片)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外形单薄细弱,开花时一团一团,形状象结,所以又称 “丁香结”。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洁、愁怨。如诗人戴望舒《雨巷》中的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师:有了季节、象征意义,还有丁香诗的例子。戴望舒因此也成了著名“雨巷诗人”,丁香与雨巷相互氤氲,那浓得化不开的忧愁成为永恒的经典。
板书:季节、象征意义、诗词
生:我们小组推荐的是柳树。(展示图片)枝条细长而低垂,褐绿色,耐寒,耐旱,喜温暖至高温,日照要充足。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师:你从柳树的习性、习俗、意义出发,给我们科普了柳树的知识,为同学们写作充实了素材。
板书:习性、习俗、意义
(课堂小组展示5种景物,剩余的在课前或课后交流,知识储备越多越好)
师:通过同学们的展示,我眼前的仿佛打开了一座百花园,这里色彩斑斓,芳香扑面,沁人心脾。通过细致的观察、查阅和分享,同学们已经了解很多景物的名字、特点及象征意义等。其实在我们教材中,出现许许多多的景物,你们注意到了吗?老师梳理如下:
植物名:紫藤萝 行道树 桃花 杏花 梨花 绿萍 垂柳 水藻 麦子 稻子 乌桕 绿杨 梧桐树 莴苣 金色花 荷叶 莲花 菡萏 松林 菊花 菜畦 皂荚树 桑葚 何首乌藤 木莲 何首乌 覆盆子 腊梅 桂花树 夹竹桃 石榴 豆麦 罗汉豆 豆荚 高粱 红豆角 老南瓜 竹叶 幽篁 黄梅 芦苇 橘子 棉花 黄豆 柳丝 浮萍 蔷薇 爬山虎 芭蕉 翠竹 榆叶梅 丁香 海棠 刺瑰 牡丹 葵花 芳草 汉阳树 兰芽 书带草
动物名:蝉 贝壳 蚊子 癞蛤蟆 珍珠鸟 白兔 蚕 蜜蜂 蝴蝶 牛 青鳊鱼 莺 燕子 马 鸦 恐龙 猛犸 蝈蝈 鹰 羚羊 萤火虫 乌龟 蛇 鸡 鸥鹭 张飞鸟 麻雀 蜈蚣 油蛉 云雀 黄蜂 苍蝇 蚂蚁 蝉蜕 小狗 鸭子 候鸟 天鹅 画眉 蒙古狗 大熊 虾 孔雀 虫豸 猫 斑羚 华南虎 狼 红蚂蚁 棕树蛇 熊
(且教且悟:生活是最重要的老师,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学生笔下苍白无力,缘于对生活认识的粗浅。这一环节设计打通生活与写作的联系,让写作充实起来,真实起来,远离假大空,远离伪写作。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带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学生可以用照相机、手机拍照,记下这个景物的名称、面貌、特色。通过小组评比、分享成果,不但教会学生认识了多种多样的景物,并且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亲近自然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景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山重水复终有路
师:那么如何用我们的笔,将这些景物描绘出来呢?咱们的名家,如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精彩的描述: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师:这一段文字我们在七年级就学过,鲁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将一个“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写成了美丽的、让人心生向往的百草园。同学们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现写景之美并揣摩美在哪里?请用“我认为美在 ,我从 感受到了 ”句式说出来。
我认为美在 ,我从 感受到了 。
师示范:我认为美在巧妙地句式,我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感受到了。
学生谈论、发现、探究,回答。教师作点拨,归纳,相机补充。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发现了很多景物描写的写作技巧。可是,一篇
写景的文章,它的灵魂是什么?是技巧吗?
生:文章的灵魂是中心,景物描写是为文章中心,或者是情感服务。
师总结:对,因此本段描写是在表现作者的童真童趣,表达对百草园的热爱,为后来离开百草园的不舍做铺垫。
美在情感:童真童趣。
美在技巧:巧妙句式;修辞运用;写景抓住特点;
顺序恰当;用词准确;形声色味俱全;
动静交替、虚实结合;融情入景,景中有人
(且教且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欣赏美,进而描绘美,这是写作的必由之路。这一教学环节,采用“名家引路”的方法,从学生所学文字中去提炼写景的方法,这也是用足教材、用好教材,将所学迁移运用的好方法。“读——写——读”循环往复,螺旋式提高。教学中采用“发现——合作——探究——概括——表达”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本环节由于选用的是学过的文字,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四、柳暗花明巧落笔
师:鲁迅先生人到中年,当他回忆起童年时,仍然感到那样的甜蜜和有趣。在你们的心目中,有没有一处童年的乐园呢?
生:我童年的乐园是我大伯家的院子,在那里虽然没有很多美丽的景物,但我在那里和表哥表姐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生:我童年的乐园是我家附近的公园。那里空气清新,有很多美丽的景物,还有一座小山,周末爸爸妈妈常常带我去和小伙伴玩。
师:乐园承载着亲情和友情。
生:我童年的乐园是我奶奶的院子。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我从小在奶奶家长大。奶奶家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种了很多蔬菜、花草。奶奶每天在那里劳动。
师:那一定是一座美丽的乐园,现在还经常回去看奶奶和园子吗?
生:(沉默了一会,眼里有泪光)奶奶已经去世3年了,园子也没人种了。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去看园子了。
师:是啊,睹物思人,人非物也非。你对奶奶的园子、对奶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那就把它写成文字,奶奶知道了,一定会欣慰的,对吗?(生点头)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构思写作《童年的乐园》,今天的课堂上只需要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选择运用今天所学到的写景技巧,注意景物描写与你要表达的情感的关系。
(且教且悟:心有猛虎,却能细嗅蔷薇,是一种境界。体悟生活,描绘生活是一种能力。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往事能触动心房,拿起笔,撷取生活万花筒中的一抹色彩,拾取童年珍贵的点点滴滴,那儿终会开出一片殷红。)
五、他山之石以攻玉
师: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原指别人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指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所以,今天你们的文章相互来评,相互提出建议。
(生相互评价并提出建议,略)
(且教且悟:互评是一个发现问题,取长补短,激励成长的过程。互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度,积极性较高,讲评的效果比较好。注意选择互评的材料,主要从优秀和较差两类着手。对于优秀的文字要激励,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较差的文字,尽量去发现进步,给予鼓励,同时也指出修改的方向。)
【创课所得】
一、细心观察,发现景物之“特”。
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查阅资料,小组分享、课堂共享等环节,能高效率地了解一些景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习俗、象征意义等,为写作积累素材。了解景物特点,发现景物个性。
二、回归文本,探究名家之范。
充分发挥名家和教材引领作用,着力发现、探究名家写作的技巧,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法”,进而学会灵活运用。
三、灵活运用,书写童年之韵。
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理论运用于实践,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在写作中回望童年这一段“乐园”,拾取远去的记忆,让学生永葆童心童趣,珍惜当下,珍惜已有。
【学生作品】
童年的乐园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鸟在声声地叫着夏天……”熟悉的旋律,打开我记忆的闸门。童年的乐园、奶奶的笑容再一次浮现在眼前。
由于父母工作忙,我从小便跟着奶奶,成了她的小跟班。奶奶的家园子便成了我童年的乐园。
奶奶勤劳,热爱花花草草,于是她的园子就成了百菜园,百花园。不必说婆娑的杨柳,也不必说高贵的丁香,单是一些常见的小花小草,就足以让我流连忘返。
牵牛花攀爬着开过了树顶,一朵朵湛蓝的花如繁星般点缀其间,美不胜收,如似仙境!院中有两棵大树屹立,奶奶在中间用一根绳子牵着,每年小院中的牵牛花便攀着大树依着绳子牵到一起,浑然挽成一体,一层一层跟着绳子往下拉,好似一幅美丽的花帘。那时候的我,最爱站在花帘内侧望外面的青山、村庄和行人。
茉莉含苞欲放,随着日头渐高,她也慢慢盛开,指头般大小的“雪花”,纯洁含蓄,溢出沁人心脾的芳香,我却总爱贪婪地吻着吮嗅,那烈日的灼烫便随之消沉,有如一股清泉将我包融。待夕阳西下,奶奶瞅着哪一朵即将败落,便小心翼翼取下枝头,晾干收好。再于闲暇时择取几朵放入杯中,倒入开水,一杯芬芳清淡的茉莉花茶让人久久不可忘怀。
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始,每每春夏之交,都会有一株木槿自奶奶家院墙下冲出,直逼过我的头顶。于盛夏时节孕育花蕾,大约二十来天,便有小小碗口大一朵木槿迎着旭日绽放。洁白的花儿笑着,一如奶奶曾经慈祥的音容。还隐约记得奶奶在世时,总爱摘取几朵当天早晨刚开放的白色木槿放进面汤中煮熟了和面吃。如今,奶奶坟头已是青草苍翠。
别了,我童年的乐园;别了,那些美好的往昔。物换星移,过去的一切似水流年。但曾给我快乐那个小院,那些美好的过往,已足够让我铭记一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