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华师大版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

资源简介

华师大版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
第1章 水 第4章 土壤
1 地球上的水 1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2 水的三态变化 2 土壤与植物
3 水是常用的溶剂 3 人类活动与土壤
4 配制溶液 第5章 生态系统
5 水的组成 1 种群和群落
6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 生态系统
第2章 空气 3 生物圈
1 空气的存在 第6章 动物和人的生殖与发育
2 空气的成分 1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3 氧气 2 人的生殖与发育
4 二氧化碳 第7章 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5 保护大气圈 1 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
第3章 阳光 2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形成
1 太阳辐射能 3 植物的无性生殖
2 阳光的传播 4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3 阳光的组成
第1章 水
1 地球上的水
在全球范围内,地球上的水资源一直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环境变化,这一重要资源正面临着枯竭、污染和不可持续利用的威胁。为了提高公众对地球上水资源的认识和意识,许多教育机构和组织开展了关于水资源的教学活动。在这个反思中,我将回顾我参与的一次关于地球上的水教学活动,并总结一些教学反思和改进的建议。
这次教学活动是在小学三年级的班级中进行的,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活动包括了多媒体演示、小组项目和互动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首先,这次教学活动的一个亮点是多媒体演示。通过使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多媒体元素,我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使用和污染情况。这些多媒体演示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当展示世界上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时,学生们纷纷表示惊讶和好奇,并积极参与讨论。因此,多媒体演示不仅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小组项目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负责完成一个与水资源相关的课题研究。例如,一个小组负责研究家庭节水的方法和技巧,而另一个小组则研究水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通过这些小组项目,学生们能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项目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他们成果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然而,这次教学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活动的时间安排有些紧张。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和思考。
其次,在某些情况下,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兴趣可能不够高。尽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有些学生可能仍然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在活动中增加一些有趣和互动的元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
2 水的三态变化
根据同学生的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1、能用温度计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知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水会通过吸热或放热改变存在状态,知道水的冰点。2、寻求水的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并尝试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让同学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所以课的开始我通过引导和观看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来协助同学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使同学很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分别有哪些。为学习水的三态循环打下了研究基础。
我以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记录单内容总结水的三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培养了同学的实验能力和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了更好地突破:考虑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看了图片以及小视频的资料使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更深地认知和理解后,再让同学用“水的三态循环”来完成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的变化的条件记载表的相关问题。
3 水是常用的溶剂
这一节主要内容有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固体药品取用、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温度对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悬浊液与乳浊液以及其他常见的溶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这部分的要求有:区别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本节课为《水是常用的溶剂》第一课时,我认为将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放在一起讲比较能突出他们的特点,因此对教材的顺序作了一些改动。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特点、以及区分悬浊液和乳浊液。
学生思维活跃,能联系口常的生活现象来思考所学习的.溶液以及浊液的概念。之前也学习了许多有关于水的性质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到水是常见的溶剂这个概念。但是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对于溶解的过程只能见到固体消失,对于液体气体的溶解比较难理解,不能很好理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需要在这个方面有较好的引导。
4 配制溶液
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演示实验,但是没有利用好实验时的空隙反复强调注意事项,尤其是溶解和洗涤时的用水的注意事项。溶解时用的是适量水,适量这个词是很关键的,既要保证溶解得快,也要保证不能太多。由于备课时没有意识到这个字眼的重要性,我没有进行展开分析。洗涤时用的是少量水,少量也是需要强调的字眼。这个小细节就体现出自己备课并没有详细的剖析实验步骤的缺点了,所以讲完实验后,学生还是会犯溶解加水过多的错误。此外,对于实验步骤的强化我做的只是让学生课本的图下面把相应步骤补充完整,并没有让学生将实验步骤中的诸如适量,少量,2-3次,1-2cm等次圈出来,而老师在上课时都采用了这些强化的方法,并走下讲台反复强调(用粤语),并在学生实验开始前提及高二要进行操作考试,并布置了做完定容要将溶液给老师检查了才进行摇匀,听到此话,我就像是醍醐灌顶,又一次感叹老师的教育智慧,如此一来就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质量。值得一提的还有上午上实验两个班都有打烂容量瓶或者玻璃棒的情况,下午上课前老师是进行了实验仪器保管的教育,不是指责粗心,而是很人性化地说为了让其他班的同学有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不要打破仪器。
学生实验结束之后的小结点评也是实验课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是要指出操作错误和误差分析。但是我由于没有掌握好时间,有一个班的小结之后只留了一道仰视俯视的误差分析思考题。而老师上课时在实验讲解部分介绍得很仔细,但由于做好了实验质量把关,学生的实验时间不长,做得很顺利,最后她还有时间进行简单的误差分析。因此,一节好的实验可以一定要保证到学生的实验质量,前提是你把实验的步骤讲透并强化好,让学生很清晰地知道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5 水的组成
应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在《水的组成》这一课中,我利用多种方式,有意识地把培养创新能力渗透于其中。在我的整体设计中,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复习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6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本课题从资源的角度认识水,在介绍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谈水资源保护。由于基本不涉及其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因此这一课题内容本身是属人文范畴的。人文范畴的内容要成为好的人文教育教案,仍需对资源进行精心的选材和编排,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反映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体现时代的特点。
资源问题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考虑到当今世界国际化趋势已遍及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环境、教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国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密切,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也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中备受重视的一个方面,水资源概况采用全人类这样的大视角,去认识“人类拥有的水资源”。通过世界和中国水资源情况的介绍和对比,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水资源概况,并明了自己国家水资源情况在其中位置,在培养他们的国际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民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水资源问题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储量上水是丰富的,而在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水又是短缺的,教材从这两个不同的矛盾方面来讨论水资源问题,蕴涵着相对性、辩证性的思想;另外,随着海水淡化等水处理工艺的发展,可利用水的短缺状况又是变化的、动态的,因此这里又隐含了发展、变化的观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水资源问题又是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人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在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之后, “爱护水资源”就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教材就以此为题,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水资源的保护。不仅谈工农业生产上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问题,而且谈生活习惯与节水的关系、生活污水问题,从而把水资源问题与学生的每日生活、个人习惯联系起来,在强化节水意识、认识人的主
观能动作用的同时,感觉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促使他们自觉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
第2章 空气
1 空气的存在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供应充分的科学探究时机,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力量,猎取科学学问,形成敬重事实、擅长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进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供应了丰富的试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展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时机,去受试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布满奇怪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盼,那种新奇感,那份感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试验后的惊异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怀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自试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珍贵发觉。从这一试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试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教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觉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试验的乐趣,
也熬炼了他们动手的力量。假如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学问……公平对话,引学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课的两次探究试验中,并不是如教师所愿的,全部的学生都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来,相反的,有一小局部学生对于试验结果是存在异议的。比方说,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试验时,有些学生就说我们的纸湿了,而此时我也并没有责备学生操作有误,或者粗暴地说他们做得不对,而是引导他们去思索。
2 空气的成分
(一)关注学生: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二)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生命化课堂理念:在教学中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对于空气,学生已再熟悉不过,但学生无法将生活与化学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3 氧气
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氧气相关的物理性质,在指导学生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一方面介绍实验操作的方法并指出有关的安全注意事项,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儿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让学生感悟氧气对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氧气一节的上要内容是氧气的性质,课堂上我运用了演示实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较直观观察到氧气的色、味、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现象很明显,当学生看到实验现象,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力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时,让学生观察所写的文字表达式,找出共同点,根据共同点进行分类并命名,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判断、总结的能力。在以后教学中我考虑实行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都参与其中,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主动思考。
4 二氧化碳
这一节课实验活动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这一教学宗旨。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也是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只是要学会书写这两个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这堂课的深刻的体会是授课内容要有深度有广度,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系统全面的知识。最大的收获是除了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之外,要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狠下功夫,采取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的知识内容,可用不同的方法。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不考虑到学生接受的能力,这样就花费了时间,还不出效果,今后要在促使学生吸收知识方面下功夫。
教完这堂课,再回顾一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今天同学们新学了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应该试着让他们自己书写,而不是急忙的给他们书写出来;实验操作反应的现象稍远的学生看不清楚,应该选好位置演示;对于温室效应这块内容,应该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阅读回答。以此类推,不单单是这节课需要这些教学方法,对于每一节课都应该处理好教学环节,哪些常用的方法适合这节课,而这节课的某些内容原本的教学方法效果不明显,应该尝试着换种新方法,这都是我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我应该从书中或者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处理,看他们是如何布局一堂课,如何使用良好的教法而达到最优的效果。
总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设计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以使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5 保护大气圈
学生对大气的了解是既熟悉又陌生。大气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知道它是存在的,但它无色无味,生活中往往不会主动留意,这里需要教师引导学件通过观察身边的现象来体系的存在,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月球的一部分知识,对没有大气会怎样的猜想应该问题不大;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坐标图,学生是陌生的。数学中坐标的内容要到本学期期中才讲,所以这种图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里需要帮助学生边学边研究;对流部分的内容学生没有前概念,容易和水平流动一一风相混淆,所以在学生观察完对流实验后提一下对流是一种气体液体的上下运动可以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理解更深刻。
第3章 阳光
1 太阳辐射能
教材通过介绍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的广阔前景,说明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意义。用图文配合的方式说明目前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并说明要大规模地直接利用太阳能还存在着不少困难,有待于人类继续大力开展研究工作。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这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要探究形式。在本节“太阳能的利用”中的“想想做做”里,就渗透着“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收辐射热的本领”这一课题。这种探究一般按照《课程标准》中的探究程序进行:提出问题一一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1 .本节课本着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2 .通过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 阳光的传播
1、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还他们一片广阔的天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尊重是信任的前提,只有当课堂上出现“公平、公正”的时候,课堂才会被真正地激活,才会真正出现开放的局面。开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宽松环境中探究。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探究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2、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应促进学生获得更全面持久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乐意参与探究。要学会倾听,要适当地利用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树立信心。
3、顺应学生,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这样就会不断有新的教学活动生成,使学生的收获远远高于预期效果。
4、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多学科的综合。
3 阳光的组成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无法评估学生需求,就无法对教材进行评估、取舍和整合,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可以说一节课展示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四十五分钟师生的“你来我往”,更是一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意识和教学思想。从这些问题上,能够折射我的种种不足。
第4章 土壤
1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
一、比较好的地方:
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实施评价。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土壤里有什么、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土壤里有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到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土壤里有什么,远胜于老师讲解十倍。
2、开放性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整节课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以小组为單位的活动的,因此整个探究活动的开放性比较大。《土壤里有什么》书上只设计了三个实验,学生门自己却设计了用放大镜观察、用火烧、用纸巾包,用手捏等6个实验进行验证。
二、不足的地方
在第一次试教中没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土壤里是不是有水时,有学生提出可以用火烧,看有没有气霧。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怎么利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点燃和熄灭方法不准确等操作技能比较生疏。
2 土壤与植物
在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时候,我首先上节课的实验交流汇报,进行开始。在上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实验进行的时间比较的长。因此本节课首先进行汇报交流。这个过程还是比较的顺利的。学生的实验现象还是比较的明显的。但是现在我想用一些配制的土进行实验,毕竟是模拟,和真实的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我这个配制的土的实验只是能够使学生看到实验的现象,但是模拟的是否准确,还是有待的参考的。
实验汇报完之后,我接着问了一句这三种土壤,那种最为适合植物的生长的呢 学生进行猜测,并且对于自己的猜测,学生进行对于自己的猜测进行思考说出自己的理由。我想进一步让学生在猜想之后,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一步还是非常的必要,而且很是锻炼孩子的思维。这样不会学生进行乱猜了。慢慢的锻炼孩子的思维,使猜想有依据,然后设计实验去验证才能够有较大的把握。这一步的设计,现在看来还是令我比较的满意的。
然后就是给与学生相关的材料进行实验的设计。这一步就比较的简单了。因为学生这样时间的训练,已经有设计实验的初步的能力,虽然孩子们说出很多的地方有漏洞,但是孩子们相互进行补充,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案。这个的过程还是比较的顺利。只是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设计的时候,没进行分组进行讨论。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的让学生进行熟练。
3 人类活动与土壤
本节课是在前两节课对土壤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到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当前一些地方土壤被肆意破坏的现象和土壤沙漠化的全球趋势对学生进行保护土壤、珍惜自然资源的.环境教育,让学生知道保护土壤的常识,明确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到保护土壤的活动中来。
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对那些保护环境和破坏环境的做法判断时都有正确的方向,从这一点可以体现出,我的教学目的是已经达到了。在处理教学过程上,我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进行小组讨论得出解决问题。接下来,我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验证问题的结论是否正确。最后,我作总结并把知识延伸到生活,让知识从生活到教材,在由教材回到生活。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为保护土壤做贡献。
但这节课我也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是我的教学语言的表述不够细腻,不够精确。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在提问的时候没有注意,导致了学生对问题听得模棱两可,并且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没有做好观察以及点评,这有可能就忽略了小组的实质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是我要学习的重点,我会通过多看,多听,多学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还有就是在小组讨论时,我会身临其中为有问题的小组做及时的讲解。其次,在激发兴趣学习环节,我做得不是很到位,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个环节多做点思考,尽量找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新。
第5章 生态系统
1 种群和群落
本节课程教学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其中以实例引导、小组合作和讨论、自主研究等方式为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中种群的概念、分类、特征和适应性,并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本节课程设计中还将“保护环境责任意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责任感。
2 生态系统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是我们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教师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注重引导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很明显,这个教学目标设计只是"老师做些什么" 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 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应把"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教师按教材内容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通过操练求得巩固的方式。这就是“以知识为一中心"的课程所具有的一般特点,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这片断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展开教学,使教学过程变得牛动,活泼,有效,但还未能真正理解教材,不可避免地返回到刻板化、程序化的老路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牛物与环境的认识,对于学生形式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保意识都很重要,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食物网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辨析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简单讲述,利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精选的“例题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对学生进行自主、互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的意识;加强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走出教室、开放式教学的组织手段;具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习过程性,人文素质的整体评价;特别需要加强学科渗透,展现科技的发展、执行方面的能力培训。
3 生物圈
一、巧妙的设问。
教师在本课的巧妙设问,如: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呢 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可行吗 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同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不是教教材。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筒,也不是教村的照相机,而是课堂生命活动的生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及其动态发展的驾驭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体现。如:课堂中引入地球仪和让学生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和特点这方面的资料。是考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内容在教材外,知识在教材中。
三、着眼干发展。
本课教师以适应学生身心的特点为前提在与作者情感共鸣中再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教学前,我深挖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明确了地球生物圈的确是人类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进而给学生以自然的感受,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有效的发展。如:“生物圈2号”的知识,点燃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控制合理些等。以后要在教学中多注意。
第6章 动物和人的生殖与发育
1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一、在教材的处理上
在处理完全变态的昆虫的发育过程主要有“蛹”的发育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之间有很大差异。旨在让学生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思维方法属于抽象思维方法。在这里,学生通过比较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学生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对比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将概念应用于问题情景中,学生认识到,有害动物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动物学的科学知识正确应用到实践中,产生的巨大的作用,出示蚕丝织品的照片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学生通过对录像的观察和课本的阅读,然后分两人小组互相讲述,接着推荐学生在班级讲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的完成了对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学习。设计了幼体和成体的比较,也训练了学生的比较的思维能力。学生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许多学生还有有较多的了解。但原有的经验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设计这两个讨论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的知识。教学中目的也达到了。
二、教育的新观念是以人为本,在本节课有一些体现: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
总之,这节课通过问题的引导、录像材料和标本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的组织等外部环境和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互相作用,力图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避免对知识简单灌输。同时在学习基本知识时,渗透正确的自然观,力图使学生正确理解动物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2 人的生殖与发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知识,掌握人的正常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倾向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呈现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这有助于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步骤上,我强调了小组合作学习和团体讨论的方式,这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萌发了更多的灵感,也使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而在反思以及总结环节,我重视的是学生自主思考和答疑解惑。每节课的后半部分都是在对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反思上进行展开,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下一节课提供必要参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反思,发掘自身的不足和弱点,并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遇到挑战,获得更多的认同和赞许。
第7章 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1 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
一是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法也不够灵活多变,不能彻底抛弃一讲到底、一练到底的教学形式。往后要多采用讨论式、引导式、过程式的教学。在学科内综合的教学中,可多采用引导式教学,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是在培养学生对图解图像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方面做得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讲解时多强调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可以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根尖和枝芽的图解、花的结构。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
2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形成
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
的。
3 植物的无性生殖
1、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间紧促,使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效率有所下降,不符合有效课堂要求。有效课堂就要求教师精讲精练,多渗透学法指导。对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个内容学生较陌生,难度又大,可以多列举生活中生物实例,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法较单一,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在家先探究,课堂收集探究结果,师生相互讨论哪种方法有效 重点培养学生亲身去体验、去感悟、去创新。或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影片介绍植物生殖方式,再小组展开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优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引导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认知规律。由教师的单方面的教,变成了学生探索的学。在介绍植物有性生殖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利用图片,讲解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在获得感性认识后,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看法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通过点评、引导,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无性生殖的应用、无性生殖的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上应注意直观性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教师在交流中注意帮助学生矫正错误概念和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概括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4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从知识技能看,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动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等相关的知识,为本节课的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以及繁殖方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且经
过初一第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对学习科学知识的一般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已经知道了要观察细微的一些东西需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但是,细菌真菌毕竟很小,平时知道一些生活中的应用,也吃过一些大型的食用真菌,但是他们可能认为细菌真菌很小,根本看不见,更不用说平时还去观察它们的结构,了解它们的繁殖方式了,所以可以说对细菌真菌的繁殖是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将繁殖方式呈现给学生,甚至让学生自己观察。
通过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宏观物品走进生物界的微观世界,让学生不会觉得微观世界很神秘,它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拉近学生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