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华师大版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含目录)

资源简介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
第1章 声 第5章 电与磁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磁现象
2 声音的特性 2 电流的磁效应
3 噪声 3 电磁感应
本章复习与测试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2章 光 第6章 电磁波和通信
1 光的反射 平面镜 1 信息的传递和通信
2 光的折射 2 电磁波和无线电通信
3 凸透镜成像 3 现代通信
4 眼的成像原理 视力的矫正 本章复习与测试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7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章 人体的感觉 1 动物的行为
1 眼与视觉 2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2 耳与听觉 3 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
3 皮肤感觉 4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4 味觉与嗅觉 5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复习与测试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4章 电与电路 第8章 天气和气候
1 自然界的电现象 1 天气、气候和人类活动
2 电路 2 气温、湿度和降水
3 电流、电压 3 气压和风
4 电阻 4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
5 欧姆定律 5 我国气候主要特点
本章复习与测试 6 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1章 声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三维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贝多芬利用木棒传声坚持创作敢于向合运挑战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非常好。
教学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过程,由于经验不足,在本节课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如:课堂教学环节控制不是很好;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我认为课改就是需要不断地改才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并设法使之成燎原之势。教师应该成为播火者。使这无数星星之火汇成中华民族飞腾的强大动力。
2 声音的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试验、观看、争辩等方式由表及里,共同得出"振幅准备响度,频率准备音调“的结论。培育了同学相互协作和试验探究的力气。
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同学对于日常生活的关注不够多,物理联系生活的力气较弱。
2.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一人做其他人看的状况。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是看其他同学做。
3.让小组派同学代表对所设计的试验进行演示:只有一个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不利于同学协作力气的培育。
4.当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老师表现得还是不够冷静。
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明确组内分工,使分工更细致,强调各角色间的相互协作,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在演示试验的时候,应以试验小组为单位对所设计的试验进行演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应给其足够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适时地进行引导,体现老师的主导及同学的主体地位。
3 噪声
1、关注学生生活阅历。在导入新课设计时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教学过程中所举例都源于生活,探究所用的器材也是生活中常见物品,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和我们现代的生活亲密相关,缩短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消退学生对物理试验探究的恐惧感,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设计中转变了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子,重视学生实力的培育,提倡学习多样化,教学设计中多处采纳学生带问题自己阅读和学生分组探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学会学习上的合作与沟通。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相互探讨进行探究,形成感性相识,在老师的不断提问下,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热情探讨,踊跃发言,从而形成理性学问。
3、能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动身,以学定教。学生前面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了人耳听声的原理,理解了声音的三种特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噪声,受过噪声的危害,因此展开教学很简单和学生产生共鸣。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2章 光
1 光的反射 平面镜
教学本着自主探究、兴趣主导的思想,我在课堂上是这么实施教学方案的。我先以提问的形式引入课题,白天和晚上有灯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能看见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同学们思考:是呀,这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怎么也有光线进入我们眼睛?在此时,有同学们在说是光的反射,那么什么是光的发射呢?此时马上演示光的反射试验,当光线沿着白色纸板射向平面镜时,在白色纸板上出现了反射光线,这时,教师顺势画出光路图,介绍光的反射现象,并指出镜面、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
  演示了光的反射现象后,我把实验器材介绍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举手上台演示实验给大家看,然后和其他同学一起就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由于让他们自己参与实验探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讲台上演示实验的同学非常认真地做着实验,下面的同学积极在提议让演示实验的同学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看看反射光线的.角度是不是也随之改变,还有同学看了几次不同角度的反射现象后,马上在议论说反射角和入射角度数一样,还有同学补充几种特殊角度,比如入射角分别为0度和90度时反射角方向会怎样。演示完实验后教师分别用课件展示当入射角不同时候的几种光路图。通过上述观察和想象,学生自然的、逐步地勾画出了光反射时的路径,隐约形成了对光的反射规律的猜想。
  通过对几种情况光路图的比较和归纳,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能回答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对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一条辅助线对称”。说明学生对入射光线将被反射到哪儿,已形成了自己的猜想。教师在肯定正确答案的同时,顺势引出辅助线——法线OO,并介绍反射角和入射角,“谁能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得更细致一些呢?”教师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光的反射定律的三条内容,并板书。
  就这样,他们自己动手亲历了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
2 光的折射
  课堂亮点:
  (1)由于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也省了许多口舌,学生反而学得更扎实;
  (2)课堂生成令人兴奋不已,如在实验班上课时,有颜甜等发现了当光从玻璃中斜射到空气中时,有可能找不到折射光线,而只有反射光线,接着我干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情况下折射光线会消失呢?不一会,又有谭斯琪回答了这个问题。
  仍需改进之处:
  (1)学案有待进一步改进。由于时间比较紧,在备学案时,没有经过多的讨论,就形成定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些地方存在较大的不足。
  (2)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中时,虽然老师想了办法,在水中加入少量墨水,红色的激光在水中的路径清晰可见,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却很难看到,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加烟雾的方法来看到光的空气中的路径,这里该怎样增加可见度,值得我们思考。
  (3)1、时隔一个月之久,学生对“光现象”中的基础知识多有遗忘,在学案中我们先设计了几个课前巩固题,引起学生的回忆。而作反射光线时,有少数学生开始时无从下手,以前全体同学都已经过关的反射定律都记不起来,星期二第三节课在实验班上课时,有同学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混为一谈。我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该怎样让学生克服这个毛病呢,还望能向其他老师学一招。
3 凸透镜成像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得出数据的速度太慢,所以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致力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4 眼的成像原理 视力的矫正
这是一堂跟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课,由于较好的导入,吸引了学生,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初用洋思模式,学生也感到新颖,刚开始都能好好自学。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完全靠自学的方法对于他们在目前来说还是行不通的,还需要一步一步锻炼。洋思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的模式,让老师在课上也“轻松”了不少,“当堂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老师也少了整体催学生作业的烦恼。下面来讲一讲我的教学得失之处。
我的教学进步之处就在于每堂课都能够做充分的准备,也能够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课件设计也很清晰。但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不够准,分得不够清,特别是难点,我目前总是不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难点,只有遇到学生不会的题目才知道这个是难点。另外对反思模式的理解不够透彻,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提问环节,就是对学生自学后的情况没有摸清。只是用了个合作学习解决了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问题。另外时间的分配和把握上不够准,导致当堂训练时间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注意教学的改进。
1、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所以,我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让他们愿意学物理,乐于学物理。
2、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各科都要听,汲取他人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另外网络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只要自己谦虚,哪里都有老师。
3、一定要准确掌握重难点,针对重难点做突破训练,找方法。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3章 人体的感觉
1 眼与视觉
一、成功之处:
根据学生情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及课标中本节课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加工和处理,效果较好。
1.整节课以两个探究为线索:
(1)探究眼球的结构。
(2)设置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理解瞳孔的作用。
通过两个探究的设置,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讨论交流的能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眼球和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我调整了眼球结构和照相机对比的顺序,把它移到视觉的形成来对比,因为教室内有一台照相机,这样使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
3.进一步探究——瞳孔,通过手电筒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瞳孔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通过采访两位近视眼的同学,让同学们知道近视眼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同时也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引出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性教育。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同视觉卫生,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
二、不足之处:
1.时间分配不太得当,开始时时间有些宽松,后来时间比较紧张,今后教学中应当注意合理分配时间。
2.备学生不足,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思路有时比我预想的要开阔得多。比如:设计明暗不同环境下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思路再选择实验方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比如:视觉的形成,可以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效果会更好,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只能制作出静态的图片。
4.难点突破得不是很好,本课的难点是;近视的成因及矫正。只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教师讲解,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学,我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去突破这个难点。
2 耳与听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当学生对某种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长时间地、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觉得是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本节课就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出奇制胜
好的开头是上好一节课的成功之首,因此以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是非常必要的。针对课题,我出示了优美的图片和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眼和耳共同的享受下进入新的课题。
2、当回医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直接给予学生某些现成的、特定的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更有效、更实用。因此,练习时,通过“我来当医生”这个标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3、互相比拼
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讲课或练习中,用整齐的掌声鼓励回答较好的学生,激起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4、敢说敢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针对内容说,并进
一步做。
总之,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鸣。充满情感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感受,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一种强制活动,情感是联系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纽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知识和情感统一、和谐地发展。知识是发展的基础,情感是发展的动力,忽视知识的教学是空中楼阁式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3 皮肤感觉
因为本课理论性强,光凭空洞地说教,学生肯定会觉得无味,为了克服这一点,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图片并截取了教材上的一些图片:精心制作了上课用的课件。教材中的活动并不多,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实了许多实验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也需要这样的教学活动。
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一些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而这些做法,就是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如在教学触觉时,我结合摸奖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当学生确定蒙着眼睛摸物品时,我义让学生选择摸什么物品,最后由学生选择摸几支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彼此评价的合作氛围。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形成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有的时候,教学内容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本节课中我用课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用一些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看多出的手指活动来教学错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的全过程,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开内化。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我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探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4 味觉与嗅觉
一般来说,嗅觉和味觉作为人体感知的重要部分,通常会被安排在课程的早期阶段,以便学生能够逐步了解并探索人体的各种感官功能。通过逐步引入不同的感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人体感知系统的全面理解,并为后续深入探索特定感官(如嗅觉和味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打下基础,嗅觉和味觉作为人体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早期那个段得到介绍,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探索人体的各种感官功能。
通过学习嗅觉和味觉这一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感知系统的奥秘,认识到感官器官在我们与环境互动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将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感官功能,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渴望了解嗅觉和味觉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反应。他们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感官经验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形成对嗅觉和味觉的全面认识。同时,学生也希望通过实验和活动,亲自体验嗅觉和味觉的作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嗅觉和味觉”这一课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科学知识、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技能以及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设计过程性评价时,要确保评价内容适量、适度,不过于繁琐,以免增加学生负担,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如正确地保护鼻子和舌头,可以判断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同时,教师应及时给子学生反思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设计应根据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4章 电与电路
1 自然界的电现象
学生接触电学知识,主要任务是既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还要激起同学们学习电学的兴趣。学生对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多数是基于以前课程的零碎认识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初中生正处于心智的迅速成长阶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对电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有一定的胆怯,而且他们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因此需要创设情境,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学习。
能大胆地进行设想和推测,敢于发展自己观点;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研究、制作等活动;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观点、方法、共享资料等信息,并能具体地说出交流好处;能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并能阐述自己理由;能发现或意识到各种常见事物内在和外在 美 ;能公正地评价别人或自己研究结果、观点、作品等;能意识到客观事物或时期对人类或自己重要性;能关注科学技术新进展,表现出对科学探究活动有兴趣。
可喜之处: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已经具备初步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2 电路
一、成功之处:
  通过课前检查可看出学生对本节课提前预习得很好,对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要求掌握得很好。提出问题,及作出的猜想假设都有针对性、合理性。探究过程有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电流表的读数也较准确,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初步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时,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提出了实验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例如指针反转,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后,灯泡不亮等,但在解释原因时,较困难,需要老师的辅助或帮助。学生连接串联电路比连接并联电路要快很多。
  二、不足之处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多,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过程中,器材太旧,部分器材出现一些小问题,例如:电源没有电流输出、灯座的螺母松脱、导线太粗不容易固定等都会对学生连接电路产生影响。
  2、学生没有注重电源的电压的大小,导致电灯泡烧坏。
  2、连接并联电路时,会出现短路的现象。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同学们对并联电路的`连接还不熟悉,因此用时较长,超过计划的用时范围。
  3、在探究并联电路的干路电流时,没有提醒同学们把电流表的小量程更换成大量程测量,这样有的同学在实验时,更换了量程,有的没有,一定程度上损坏了电流表,违反了操作规程,有的表针超出读数范围,影响实验效率。
  三、建议
  用同一个电流表进行实验,因为用电流表测量时进行读数,不同的电流表的示数会有一点点误差,会影响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3 电流、电压
一、本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
1、为同学理解电压的作用做了较好的类比。本节课从同学日常生活中熟识的有关电压的词语引入激发同学的爱好,然后通过试验引导同学理解电流形成的缘由,对于这种理解同学普遍感到较抽象,为更好地关心同学理解电压的作用,我引入了类比的方法。让同学思索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自来水管裂开后,水会沿裂开口飞出形成水流,而放在讲台上的水不会沿着杯口飞出形成水流,缘由是什么?许多同学都知道缘由。因势利导,让同学思索闭合开关后电路中的电荷会定向移动的缘由,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方法,同学感觉到更简单接受。
2、加强试验操作,为下一节试验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同学总结出电压表的使用规章后,我让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演示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小灯泡的电压,演示完后全班同学一起依据电压表的使用规章进行点评,通过实际的操作,同学把握了方法,进一步理解了电压表的使用规章,效果很好。
3、通过电压表与电流表的对比,加深了两表的理解。在同学阅读课本有关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之后,同学已对电压的使用规章有了初步的熟悉,这时通过让同学思索、商量电流表、电压表使用规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对比,同学能更好地理解两表的使用方法及留意事项。
二、本节课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电压表没有做到每人一个,而只是采取实物投影的方式进行。
2、本节课在最终探究电池组的电压规律时用的是两个新的干电池,电压都是1.5v,这样做出的试验结论不好,最好采纳两个电压不一样的电池做试验,效果会更好。
3、本节课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同学练习的时间不多。
三、适用对象和使用过程要留意的问题
1、本节内容适合全部学校八班级的同学使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在教学过程中做适当的调整即可。对于成果较好的班的同学,本节课的所有试验都可支配两个人一组共同完成,这样同学的试验力量会更强,对本节课内容的把握效果会更好。对于成果一般或成果不抱负的班的同学,本节课的所用试验都可支配全班同学先思索,然后部分同学上台演示的方式进行,这样老师能更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让同学更好地理解好本节课的内容。
4 电阻
《电阻》这节课,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改变电流的两种造径,探究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电阻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强化了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并活学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通过两种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经过实践,效果不错。
一、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设计实验,通过讨论来设计电路图,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步骤。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升,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主探究,他们都能积极地实验,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从而落实了新课程理念;跳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二、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带,学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养。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本节在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比较成功,组内同学能够达到互动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体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从学生的检测和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就学生的学习这一块的目标基本达到。好遇到公开课这样的场合,有点怯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
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5 欧姆定律
关于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已经完成了,为了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反思。
  一、课前备课时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学情。
  1、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从电学这一部分的前后联系来看,这一节处于核心位置,前面是电学的基础,即对电流、电压、电阻的认识,后面是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的计算,是电学的引申和扩展。
  2、本节教材包括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表达、三个物理量单位及两个变换式。难点是指导学生运用对欧姆定律的理念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一个正确地分析问题步骤和思维。所以对欧姆定律内容的学习我采用了利用旧知识来认识理解新的`物理意义。教学中,注意了培养学生好的解题习惯;注意了加强对学生理论思维和定量计算的指导;力争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前备课中我注意了并融入了学生对本节课的设计建议。如:学生喜欢师生互动,想回答问题,合理分配时间,运用幽默语言,回顾上节课,引入新知识,老师上课不要太严肃等建议。
  二、反思上课时的情景
  由旧的内容引入新的内容时,我感觉学生对上次课的内容掌握较好,引入轻松自如。虽然,一个新的公式产生了,但有对公式认识理解基础的学生来说并不感到陌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关于单位的注意。
  事项及公式变形,以及运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能力,这些学生都做的叫好。但是由于实际问题中并不像例题和课后练习题那样简单明了,难度会有所提高,所以我对欧姆定律运用上强调了同一性,即公式中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同一个导体上的三个量。从学生反映来看似乎懂了,但我认为学生的基础有限,以后解决问题时还会有多数同学不注意或注意不到这一点。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同一性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和讲解,留到了以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降低了学生本节的难度。另外,考虑到本节科学世界中的“酒精浓度检测仪”与生活中的“酒驾”息息相关,所以有必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其气敏电阻与酒精浓度的关系,以及简单的电路图。
  三、课后反思
  我感觉本节课大致达到了和完成了预期设计目的。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是就欧姆定律应用的同一性,我觉得应该再有一个相对应的例题讲解会更好地让学生清晰一些。这与时间的安排还欠科学性有关,导致后面的时间还是紧了一些。另外,在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还是落实得不太到位:如科学分配时间,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高课堂活跃气氛等。我想,在以后的教和学中,我会让学生的建议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充分体现,从而让课堂更贴近学生,走进学生。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师生协作教研之花更鲜、更艳。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5章 电与磁
1 磁现象
教学过程强调进展同学的认知过程,以物理学问为载体,让同学经受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育同学的探究精神、 实践力量以及创新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采纳了同学试验探究、沟通、老师讲解的方法学习。
对于磁性的熟悉采纳探究的方法,通过试验感悟磁体的吸铁性、 指向性,使同学在头脑中形成明确而深刻的熟悉。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爱好,合理地对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得到较科学的推断,提高同学讨论力量。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试验探究使同学通过磁极间的自由组合,和对结论的分析归纳,培育同学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关于磁性, 老师补充除铁以外的钻、模这些铁磁性物质,使同学熟悉更完善。 常见的磁体采纳多媒体展现更形象直观。
磁化以人造磁体的设问入手,让同学采纳手边的器材找到使物体的磁性由无到有的方法:接触和靠近磁体、在磁体上沿某一方向摩擦。同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探究学习的信念,也关心他们正确熟悉永磁体的制作材料。观看、猜想、试验和推理, 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实践力量多媒体展现磁性材料在生产生活的应用,拓宽同学的学问视野, 使同学深刻熟悉物理学问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供应努力学习的动力。
2 电流的磁效应
电磁联系是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它又是贯穿本意的核心,是本节的知识重点,又是后面学习能量转化的基础。本节课我通过使用多媒体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课堂实效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本节课用“通电后带线圈的铁钉能吸引大头针”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电流的磁效应概念的建立和引入又是本节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对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很难直观感受到。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用小实验来建立电与磁之间的联系,为电磁的转化应用做铺垫。
2、关于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什么因素有关”,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近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两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磁场。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3、我觉得在今后的上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下怎样使引入更吸引学生注意、更有针对性,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更有创造性、层次性,并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最后在小结部分用不同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电磁感应
本节课,为实验探究课。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本节的教学主要是规律的探究,思维的目的性很明确,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的解决上,即怎样才能产生感应电流?怎样判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前一个问题表现为由果索因的思考,后一问题表现为磁场方向、导线运动方向和感应电流方向三者空间结构的思考。在实验的基础上,可提出“因”的假设、
“结构”的假设,然后再实验验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电磁感应虽然是本单元的重点,但并不是难点,如果依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由教师演示、归纳、概括,尽管学生也能接受,但他们就有可能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节课试图改变这种弊端,在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上以学生为探索者,教师做引路人。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作手段,问题为线索”的构想,采用引导探索式教法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当探索多次失败时,启迪学生要持之
以恒;当探索成功时,则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问题的思路。把学生从纯知识的学习导向知识、能力、思想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6章 电磁波和通信
1 信息的传递和通信
本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知识点零散,如果只是按照教材要求或者中考要求,给学生介绍的内容相对来说非常的有限,而且乏味,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厌烦,而在本章复习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问答,或者一些学生未知但是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奇闻逸事,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在本节中主要给学生介绍了最牛科学家麦克斯韦,通过理论推导,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而在死后的第九年被赫兹证实了电磁波存在的故事;还介绍了英籍华人高锟发明了光导纤维,目前光导纤维的通信量也给学生作了简单介绍,让学生打开眼界等等,还有一些奇闻逸事就不一一罗列,通过知识点间穿插相关的中考真题,学生既学习了很多的课外知识,还突破了中考考点,不失为一举两得。
不足之处: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就是缺少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只能让学生看视频,比如说产生电磁波和证明电磁波的存在;光导纤维中激光在光线中的不断反射等等,在课堂上增加这些实验,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 电磁波和无线电通信
本节景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做动作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图片资料中和做出的动作中让学生获取信息,引出疑问:“人和事物是通过哪些方法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这些方法各有哪些优缺点?人类有哪些特有的信息?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了解人类历史上信息经历了那五大的变革,早期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练习,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发报机的基本原理”.
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
1、在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这一教学片段的末尾加一个提问:不同时期传播信息的工具不同,说明了什么?学中间的讨论交流
不同时期的传播工具的变化,让学生体验信息传播的每一次变化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内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了传播工具的变革,这样充分挖掘教材,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2.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信息及其信息的传播”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完成发报机的设计,编码,发报。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可能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
2. 在实验的设计和编码,以及发报的练习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 现代通信
1、谈话导入:从同学们熟悉的通信谈起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2、读文了解古人怎样联系:让学生通过读书中的介绍了解古代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等具有代表性的通信方式,通过讨论了解这些方式的局限性,进一步体会现代通信的便利。
3、掌握现代通信知识:通过让学生拿信封演示如何正确地发信件,了解邮政编码的用途;让学生模拟打电话,掌握打长途电话的知识并懂得通信的礼仪;交流互发电子邮件的方法,体会网络交流带来的乐趣。
4、知晓通信的法律和礼貌:通过和学生交流通信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让学生意识到通信法律的重要性并能自觉遵守通信礼仪和法规,学会自我保护,防止网络诈骗。
成功之处:
以上教学活动能联系学生实际,学生参与性高,课堂上让学生拿信封演示如何正确地发信件,了解邮政编码的用途;让学生模拟打电话,掌握打长途电话的知识并懂得通信的礼仪;交流互发电子邮件的方法,体会网络交流带来的乐趣。教学效果良好。不足之处:学校有信息课,应让学生多交流网络通信的知识。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7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1 动物的行为
列举动物行为类型部分的教学列举动物行为类型是本节课的重点。关于这部分的教学,课前有两种思路,一是老师先列举一种类型的动物行为多种表现,然后归纳出该动物行为的概念,再请同学们拓展举例;二是按照教材大致安排,先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有觅食行为、图片展示多种动物的不同觅食行为、概括出觅食行为的概念、请同学们列举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的觅食行为,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常见的`动物的其他行为、说出判断行为类型的依据、老师概括动物行为的概念及评价、其他小组再举例补充。考虑到学生充分参与并多思维,所以选择了第二种教学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给予恰当的指导。但遗憾的是,教学中课堂时间太紧,又因为是借班上课、不能将设计的内容留待下一节课进行。因此,在课堂上,只是请一小组就某一动物行为类型如防御行为等列举了两例、在诱导他们说出归类的依据后,就没让该组继续说完他们交流的结果,而是把机会给予了其他小组继续说其他某一动物行为的类型的例子了。虽然,在后面的“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例子吗?”补充回答中可以弥补部分遗憾,但还是不能让全班各组都有发言的机会,就是发言的小组,也不能将本组的交流结果全部呈现,可能影响了部分同学积极交流的情绪。课堂结束时,如果让学生们把交流的结果交给他们自己的老师评价可能会有所弥补,但当时却没有考虑完善,这就让我对这堂课的处理,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课堂教学中,语速有时过快。教学内容熟悉程度不够,语速过快,就凸显了课堂思维的停顿,使语言表达表现出不够流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语速的调节上,我要注意加强调节。
准备不够细致由于是借班教学,教学设备可能不一致。我虽想到可以早点到达现场进行调试,但是没想到现场已经有人在上课,因此无法进行。结果,上课时,果然该班的设备和我们准备的不完全相同,操作上出现误差、配合教学的视频画面调动困难,影响教学思路和效果。这是我过度自信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造成的失误,其实我是可以前一天或者更早一点趁别人未上课时就到达教学现场进行调试的。所以无论如何,要保证一堂课的高效率,哪怕是一个微细方面都要考虑周全。
2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1.我们的教学设计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非常难的一章,概念多而且抽象,生理过程复杂难懂。因此,多举学生能理解、感兴趣的实例,配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是教学的关键。这一点我们初步做到了。我们找到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搜索了好几个紧贴教学需要的视频,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动画,设计了一些学生可以参与的小游戏,查阅了许多与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这些努力使我们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起码学生反应这一章虽然难,但是不闷。
  2.有些教学难点仍未突破。例如胰岛素与糖尿病,涉及消化和吸收、尿的形成与排出、内分泌三个系统,过程又十分抽象,还无法用图形进行形象地表示(用曲线图学生反映更加看不懂),实在是太难了。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也是既抽象又复杂,还涉及某些哲学观点(“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这里呈现的教学设计和PPT等课程资源在我校经历了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效果还不错。我们的学生中电脑派位生占了绝大多数,都是最普通的孩子,既然他们喜欢这些生物课,其他的孩子们应该也会喜欢。我们也热切地希望,我们作出的这些尝试,能为同行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灵感来源。
3 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
激素是由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在体液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它对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有三个:一是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激素的概念;二是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三是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在介绍了激素的概念和作用之后,教科书中的图简单介绍了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部位。
在学习甲状腺激素内容时,学生通过“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的讨论,可得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及其预防的方法,然后还讲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或过多会引起的疾病。
在学习胰岛素内容时,首先讲述了胰岛素的作用和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在学习对“糖尿病的危害及发病率”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糖尿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由于学生对糖尿病并不熟悉,在调查方面有一定困难,但可将重点放在调查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危害和预防上。开展本活动对学生关注长辈的身体健康有积极意义,是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本节有两项活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在开展“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讨论活动时,让学生相互交流有关蝌蚪与青蛙的区别和变态发育过程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对蝌蚪与青蛙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阅读实验过程,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在开展“糖尿病的危害及发病率”的调查活动时,利用课余时间,对本班的学生家长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学生对长辈的情况不了解,正好可以督促他们去关心长辈,教师可因势利导地进行亲情教育。如果学生不愿意说,也应尊重个人和家庭的隐私。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或把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4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我在本节课中对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在大概念“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统摄下,引导学生在深度学习中,以“人体的结构层次”为主线,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复习人体各个系统,由局部到整体的形式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人体结构层次的知识体系,最终形成两个重要生命观念。
本课通过设置有深度的问题及关系图的构建,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的各个系统和人体复杂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形成由系统→人体这个结构层次的纵向联系,进而通过人体的结构层次形成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命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其他生物体,最终形成“整体观——生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命观念,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课除了强调本节要点之外,更想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与神奇,提醒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立志为社会作贡献的态度责任感,也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5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门课有几个关键的名词需要学生掌握:感应性现象、向性运动、感性运动。还有就是对植物是否具有向性运动的实验探究。
这门课的重点是放在实验探究方面,尤其是如何设计实验去证明植物具有向性运动。对这方面的思考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1、在研究根的向地性时,将4粒种子指向不同的4个方向的作用是什么?即排除种子摆放方向对实验的干扰。2、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的向水性?特别是如何判断植物的根具有向水生长的特点?实验在设计上会存在很多困难。如根长在地下难以观察,需要考虑容器的透明度。不能以最长的根作为判断依据,要选择正常的长度进行测量,并且平均值来进行比较。这些问题的考虑,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紧密,对实验的严谨有更深地认识。同时,教材上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实验处理的评价的问题,这类问题提高学生评价实验的能力。如研究植物向光性时,为什么选用植物的幼苗做实验?因为幼苗
生长快,对光的刺激比较敏感。
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中要给学生机会去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本章复习与测试
第8章 天气和气候
1 天气、气候和人类活动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以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对比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地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本节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理清课堂目标,顺着教材顺序这一主线,完成任务;天气预报员招聘会的环节,让学生在把知识融合的同时,也在生与生之间产生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本节课的辅助手段教学也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目标。在课堂中,我使用了课件,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了解天气的途径、环境污染、空气质量日报等内容,同时使用动态的动画,让学生理解天气预报。为了巩固学生知识,我设计了导学案及课堂检测,第一时间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序、学习态度及自我表现评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活动中,气候这一环节介绍得相对简单,学生没有完全听明白,只知道了概念及特点,没有描述性语言加以巩固,以至于在写第一题时,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如果在本环节再加上一个小的谜语、谚语活动,可能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其次,在讲解卫星云图时,只是说明云区越白,降水可能性越大。没有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的思想,在有的地区没有云区覆盖,可能产生的天气是什么样的。注意了方方面面,不免有时间仓促,活动不充分之感。还是受应试思路的影响,总想求大求全,不敢放开让学生去展示。
  总之,通过这次晒课活动,本人要把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同时学习别人的特点,把好的方法应用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2 气温、湿度和降水
1.运用地图,以学生为小组找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学的目的,同时,由于是学生们自己在试图找规律,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以让他们更容易记住规律;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疑的地图教学。
2.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画表,很直观地显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一目了然;
3.讲授“世界主要降水类型”时,我运用边讲边画的方式,呈现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本课知识讲解时始终贯穿对旧知识的复习,比如,等高线、等温线,它们与本节课的等降水量线联系起来,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出了新知识,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5.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地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6.用一些口诀来让学生记忆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二、教学不足之处:
1.拓展的知识过多,也有点深,应该进行个别化教育;2.课后总结太简略,应该多花点时间在总结上。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地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 气压和风
优点:
①课时设计突出了本节的三大重点: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②讲解中特另l关注的知识点: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效和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巴双热低压,将盯住带高压带机衔,南T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儿游,就讨书道,在他传自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③运用规律15计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3利用示意图解释每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3响。⑨本书讲解中指导学生判读等温线,复习了等值结构特征和等值线判读技巧,同时也讲解了等温线与其他等值结构的区别。
⑤教学素材丰富:有图片、声音、视频等,讲解中拓宽了教学内容,大量收集资料,通过整合资源丰富。不足:
①课时设计重点在知识的传授。
②在深入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降水特征分析上,虽重视探究,循序渐进,但感觉不够干脆,较为啰唆和重复。
③在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本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设置了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任务。但由于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所以还有学生不知所措,学到的内容不能形成完整体系。
4 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
本课教与学的设计思想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参与和协作讨论学习,力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依据自身的发现学习和探索学习行动及其协作交流和讨论学习,形成对客观地理事物的认知和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中学地理教与学的深化改革。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与学的设计中,深入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制定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摸清五年专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交往情况,运用自主探究、发现学习结合问题讨论、协作学习的方法,初步建构基于多媒体网络平台(Mdle网络课程开发平台)中探索性学习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任务——地理问题探究——学习资源利用——分组协作讨论——综合能力提高。下面就“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这堂网络教学研究课的设计、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能够较为深入客观地分析学生特征并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课程开发平台的学习环境,必须进行学习者情况分析和学习任务界定。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五年专一年级(中师)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一,但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尤其是对地理学科的文字和图像媒体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5 我国气候主要特点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仿真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性:二、泰风气候思英、二、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井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得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6 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章复习与测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