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五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1.(3分)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萤火虫、彩虹 B.镜子、打火机C.太阳、点燃的火柴2.(3分)地球内部的构造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白好比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3.(3分)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主要是为了( )A.美观 B.有利于光的反射C.环保4.(3分)水草立在水中看起来像折断了一样,这是光的( )现象。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C.光沿直线传播5.(3分)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下面三幅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C.6.(3分)下列关于心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B.心脏与自己握紧的拳头差不多大小C.正常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一样7.(3分)人的器官完成各种活动的“指挥官”是( )A.心脏 B.肌肉 C.脑8.(3分)航天员在太空中需要按作息时间安排工作。下列装置可以在太空中用于计时的是( )A.水钟 B.摆钟 C.原子钟9.(3分)小茗研究降雨量大小对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影响,下列设计方案比较科学的是( )A.一块有草皮覆盖的土地,先下“小雨”,然后下“大雨”进行比较B.两块都无植物覆盖土地,坡度相同,一块下“小雨”,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C.坡度相同的土地,无植被覆盖的下“小雨”,有植物覆盖的下“大雨”进行比较10.(3分)骨骼不能独立活动,必须和肌肉、( )协调配合才能进行活动。A.皮肤 B.关节 C.头发11.(3分)在塑料瓶中装入200毫升水,在瓶底凿一小孔。如果流出前50毫升水需要15秒钟,那么流出最后5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A.等于15秒 B.大于15秒 C.小于15秒12.(3分)如图,公园里有两个秋千,牛牛想要荡得快一点,应该选择( )秋千。A.1号 B.2号 C.都一样二、连线题。(共10分)13.(10分)将下列地形特点与相对应的地形名称连起来。地形平坦广阔,海拔不高 丘陵四周是高山,中间很平坦 山地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平原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海拔较高 盆地三、综合探究题。(本题有3大题,共39分)14.(9分)地球表面的变化小文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后,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地球,于是做了如下实验:他将橡皮泥做成片状,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分别进行下图中的操作。(1)做这个实验小文要研究的问题是 。A.地球的结构B.地震的成因C.火山的成因(2)小文做的实验是一个 。A.对比实验B.模拟实验C.测量实验(3)当出现这种灾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15.(18分)计量时间1656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摆钟,后经不断改进,沿用至今。小文也想自制一个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钟摆。(1)要完成这个实验,小文准备的材料除了如图所示的铁架台、横杆、细绳外,还缺少 。A.螺母、秒表B.回形针、大头针C.螺母、矿泉水瓶(2)小文记录钟摆摆动一次的正确路线图是 。A.①﹣②﹣③B.①﹣②﹣③﹣②﹣①C.①﹣②﹣③﹣②(3)小文改变了钟摆的其中一个条件,测量了这些钟摆15秒摆动的次数,记录如下:细线长度(厘米) 摆动次数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30 12 11 1127 13 18 1322 16 16 1615 25 25 25①从上表中可知,小文改变的条件是 。A.细线长度B.摆动次数C.螺母轻重②上表中,其中一组的一个数据有误,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最有可能是 。A.12B.13C.18③根据上表推测,当细线长度为 时,摆每分钟摆动最接近60次。A.15~22厘米B.22~27厘米C.27~30厘米④根据上表数据,你认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摆动快慢和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快B.摆动快慢和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C.摆动的快慢和摆绳长度无关16.(12分)健康生活校运动会上,小文和小成都参加了1分钟跳绳比赛,下面是小文和小成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数据,请根据数据回答问题。姓名 平静时呼吸次数 运动后呼吸次数 平静时心跳次数 运动后心跳次数小文 24 48 78 124小成 21 36 70 98(1)运动后,你认为喘气更吃力的是 (填“小文”或“小成”)。(2)根据数据判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是 (填“小文”或“小成”);你判断的理由是 。(3)跳完绳他们休息了10分钟,这时你认为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会 。A.不变B.加快C.减慢四、阅读题。(每空3分,共15分)17.(15分)牛顿对光的探索1666年,牛顿利用在家休假期间,找来了一块三棱镜,用来进行分解太阳光的色散实验。他布置了一个房间作为暗室,只在窗板上开一个圆形小孔,让太阳光射入,在小孔面前放一块三棱镜,立刻在对面墙上看到了鲜艳的像彩虹一样的七彩色带,这七种颜色由近及远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同样的单色光经过三棱镜却不再分解。牛顿在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讨论会上公布这个重大的发现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反而遭到强烈的反对。人们当时理解不了牛顿的精辟见解—最常见的白光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光,而色彩鲜艳的光却是简单的。牛顿为了说服大家,又把七色光混合成白光的实验做了多次,最终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阅读材料后,我们可以知道 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光。A.红光B.绿光C.白光(2)“牛顿色盘”是牛顿为了说明白光是七色光组合而成的,它将圆盘分为7个扇形,依次涂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当“牛顿色盘”高速旋转时,可以看到圆盘呈 。A.黑色B.白色C.蓝色(3)下过雨的天空出现了彩虹,说明 相当于三棱镜的作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光的 现象。(4)牛顿在对光的探索中有什么重大发现?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五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3分)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萤火虫、彩虹 B.镜子、打火机C.太阳、点燃的火柴【解答】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萤火虫、打火机、太阳、点燃的火柴自身能发光,它们属于光源;彩虹、镜子自身不能发光,它们不属于光源。故选:C。2.(3分)地球内部的构造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白好比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解答】从地球的表面到地球核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硅和富含铝的硅酸盐类岩石组成,所以又称为岩石圈。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熟鸡蛋,则地壳为鸡蛋壳,地幔为鸡蛋清,地核为鸡蛋黄。可见B符合题意。故选:B。3.(3分)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主要是为了( )A.美观 B.有利于光的反射C.环保【解答】物体的反光能力与物体表面的颜色有关,物体表面的颜色越浅,物体反光的能力越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强,教室的墙涂成白色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光的反射,可以增加教室内的亮度。故B选项正确。故选:B。4.(3分)水草立在水中看起来像折断了一样,这是光的( )现象。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C.光沿直线传播【解答】根据光线的折射定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水草立在水中看起来像折断了一样,这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故B选项正确。故选:B。5.(3分)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下面三幅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C.【解答】根据对潜望镜的认识,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互相反射的原理制成的。两块平面镜的应该是相互平行放置。故选:A。6.(3分)下列关于心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B.心脏与自己握紧的拳头差不多大小C.正常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一样【解答】A、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说法正确;B、人心脏的大小与自己握紧的拳头相似,这是相对准确的一个对比,说法正确;C、正常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一样,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每分钟呼吸次数称为呼吸频率。成人平静时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儿童约为每分钟20次,一般女性比男性快1﹣2次。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叫安静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故选:C。7.(3分)人的器官完成各种活动的“指挥官”是( )A.心脏 B.肌肉 C.脑【解答】人有很多器官,这些器官必须互相协作,才能共同完成生命活动。脑指挥着人体的器官协同工作。大脑被称作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故选:C。8.(3分)航天员在太空中需要按作息时间安排工作。下列装置可以在太空中用于计时的是( )A.水钟 B.摆钟 C.原子钟【解答】A、水钟要利用水的重力下滴,而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不能用水钟在太空中计时,A不符合题意;B、钟摆要利用摆锤的重力向下运动,而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不能用水钟在太空中计时,C不符合题意;C、原子钟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电磁波来计时的,这种电磁波非常稳定,可以用于太空计时,D符合题意。故选:C。9.(3分)小茗研究降雨量大小对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影响,下列设计方案比较科学的是( )A.一块有草皮覆盖的土地,先下“小雨”,然后下“大雨”进行比较B.两块都无植物覆盖土地,坡度相同,一块下“小雨”,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C.坡度相同的土地,无植被覆盖的下“小雨”,有植物覆盖的下“大雨”进行比较【解答】研究降雨量大小对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影响,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控制的变量是降雨量大小,其余条件保持不变,比如是否有植被覆盖,坡度大小等,只有这样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一块有草皮覆盖的土地,先下“小雨”,然后下“大雨”进行比较,没有设置对照组,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排除A;坡度相同的土地,无植被覆盖的下“小雨”,有植物覆盖的下“大雨”进行比较,同时改变了两个变量,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排除C;两块都无植物覆盖土地,坡度相同,一块下“小雨”,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方案比较科学,B正确。故选:B。10.(3分)骨骼不能独立活动,必须和肌肉、( )协调配合才能进行活动。A.皮肤 B.关节 C.头发【解答】骨骼、关节和肌肉是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动作的,骨的连接构成关节,肌肉附着在骨头上,肌肉的收缩牵拉骨骼,完成关节的各项运动。故选:B。11.(3分)在塑料瓶中装入200毫升水,在瓶底凿一小孔。如果流出前50毫升水需要15秒钟,那么流出最后5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A.等于15秒 B.大于15秒 C.小于15秒【解答】滴漏实验中,水滴的快慢与杯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系,开始时水位高,压力大,水滴得快;随着水位的下降,压力变小,水滴得会越来越慢。在塑料瓶中装入200毫升水,在瓶底凿一小孔。如果流出前50毫升水需要15秒钟,那么流出最后5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因为随着水位的下降,压力变小,水滴得会越来越慢,所以大于15秒。故选:B。12.(3分)如图,公园里有两个秋千,牛牛想要荡得快一点,应该选择( )秋千。A.1号 B.2号 C.都一样【解答】如图,公园里有两个秋千,牛牛想要荡得快一点,应该选择2号秋千,2号秋千的摆长短,摆动快。故选:B。二、连线题。(共10分)13.(10分)将下列地形特点与相对应的地形名称连起来。地形平坦广阔,海拔不高 丘陵四周是高山,中间很平坦 山地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平原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海拔较高 盆地【解答】地表形态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形态,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地形崎岖;丘陵,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平原,是海拔较低的平坦的广大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高原,是海拔高度一般在5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盆地,是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故答案为:。三、综合探究题。(本题有3大题,共39分)14.(9分)地球表面的变化小文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后,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地球,于是做了如下实验:他将橡皮泥做成片状,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分别进行下图中的操作。(1)做这个实验小文要研究的问题是 B 。A.地球的结构B.地震的成因C.火山的成因(2)小文做的实验是一个 B 。A.对比实验B.模拟实验C.测量实验(3)当出现这种灾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地震来临时,首先保持冷静,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地震中不应乘电梯逃生;如果在室外,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 。【解答】(1)小文将橡皮泥做成片状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分别进行如图中的操作:双手相向水平挤压橡皮泥,或向相反的方向拉伸橡皮泥。分析实验可知,小文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地震的成因。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地壳岩层在张裂拉伸运动时,也会产生岩层断裂,引发地震。(2)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小文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故B正确。③地震来临时,我们要看清楚自己所在地的情况,选择最佳的逃生办法。如果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地震中不应乘电梯逃生;如果在室外,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故答案为:(1)B。(2)B。③地震来临时,首先保持冷静,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地震中不应乘电梯逃生;如果在室外,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15.(18分)计量时间1656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摆钟,后经不断改进,沿用至今。小文也想自制一个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钟摆。(1)要完成这个实验,小文准备的材料除了如图所示的铁架台、横杆、细绳外,还缺少 A 。A.螺母、秒表B.回形针、大头针C.螺母、矿泉水瓶(2)小文记录钟摆摆动一次的正确路线图是 B 。A.①﹣②﹣③B.①﹣②﹣③﹣②﹣①C.①﹣②﹣③﹣②(3)小文改变了钟摆的其中一个条件,测量了这些钟摆15秒摆动的次数,记录如下:细线长度(厘米) 摆动次数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30 12 11 1127 13 18 1322 16 16 1615 25 25 25①从上表中可知,小文改变的条件是 A 。A.细线长度B.摆动次数C.螺母轻重②上表中,其中一组的一个数据有误,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最有可能是 C 。A.12B.13C.18③根据上表推测,当细线长度为 B 时,摆每分钟摆动最接近60次。A.15~22厘米B.22~27厘米C.27~30厘米④根据上表数据,你认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B 。A.摆动快慢和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快B.摆动快慢和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C.摆动的快慢和摆绳长度无关【解答】(1)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需要准备的材料有铁架台,横杆、细绳外,还需要螺母、秒表。螺母最为摆锤,秒表用来计时。(2)摆摆动一个来回算摆动一次,因此,小文记录钟摆摆动一次的正确路线图是①﹣②﹣③﹣②﹣①。故B选项正确。(3)①根据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对比实验中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从上表中记录的可知,小文改变的条件是细线长度。②因为摆摆动具有等时性特征,同一个摆摆动一次所用时间完全相同。从上表记录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现错误的数据最有可能是细绳长度27厘米,第二次摆动次数18,与第一次、第三次数据差距较大。③根据上表细绳长度与摆动次数的关系,细绳长度越长,摆动速度越慢。摆绳22厘米,钟摆15秒摆动的次数是16次,一分钟摆动64次;摆绳27厘米,钟摆15秒摆动的次数是13次,一分钟摆动52次。由此推测,当细线长度位于22~27厘米时,摆每分钟摆动最接近60次。④根据上表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摆动快慢和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故答案为:(1)A。(2)B。(3)①A。②C。③B。④B。16.(12分)健康生活校运动会上,小文和小成都参加了1分钟跳绳比赛,下面是小文和小成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数据,请根据数据回答问题。姓名 平静时呼吸次数 运动后呼吸次数 平静时心跳次数 运动后心跳次数小文 24 48 78 124小成 21 36 70 98(1)运动后,你认为喘气更吃力的是 小文 (填“小文”或“小成”)。(2)根据数据判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是 小成 (填“小文”或“小成”);你判断的理由是 分析表格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和心跳次数是不同的,爱运动的人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小,所以呼吸和心跳的快慢与运动状态有关。小成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最小,于是我们判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是小成 。(3)跳完绳他们休息了10分钟,这时你认为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会 C 。A.不变B.加快C.减慢【解答】(1)运动会耗费大量的氧,人是通过呼吸得到氧气,所以呼吸急促。分析图表可知,运动后心跳次数增加最多的是小文。所以运动后,喘气更吃力的是小文。(2)分析表格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和心跳次数是不同的,爱运动的人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小,所以呼吸和心跳的快慢与运动状态有关。小成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最小,于是我们判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是小成。(3)心脏每收缩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运动会耗费大量的氧,人是通过呼吸得到氧气,所以呼吸急促,人又是通过血液传递氧气和营养,所以心跳加快。所以,跳完绳他们休息了10分钟,这时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会恢复减慢。故答案为:(1)小文。(2)小成;分析表格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和心跳次数是不同的,爱运动的人有利于增强心肺功能,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小,所以呼吸和心跳的快慢与运动状态有关。小成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最小,于是我们判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可能是小成。(3)C。四、阅读题。(每空3分,共15分)17.(15分)牛顿对光的探索1666年,牛顿利用在家休假期间,找来了一块三棱镜,用来进行分解太阳光的色散实验。他布置了一个房间作为暗室,只在窗板上开一个圆形小孔,让太阳光射入,在小孔面前放一块三棱镜,立刻在对面墙上看到了鲜艳的像彩虹一样的七彩色带,这七种颜色由近及远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同样的单色光经过三棱镜却不再分解。牛顿在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讨论会上公布这个重大的发现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反而遭到强烈的反对。人们当时理解不了牛顿的精辟见解—最常见的白光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光,而色彩鲜艳的光却是简单的。牛顿为了说服大家,又把七色光混合成白光的实验做了多次,最终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阅读材料后,我们可以知道 C 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光。A.红光B.绿光C.白光(2)“牛顿色盘”是牛顿为了说明白光是七色光组合而成的,它将圆盘分为7个扇形,依次涂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当“牛顿色盘”高速旋转时,可以看到圆盘呈 B 。A.黑色B.白色C.蓝色(3)下过雨的天空出现了彩虹,说明 空气中的小水珠 相当于三棱镜的作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光的 色散 现象。(4)牛顿在对光的探索中有什么重大发现? 白光是一种复合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三棱镜能够分解白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白光 。【解答】(1)阅读材料后,我们可以知道白光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红光和绿光都是单色光。(2)“牛顿色盘”是牛顿为了说明白光是七色光组合而成的,它将圆盘分为7个扇形,依次涂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当“牛顿色盘”高速旋转时,可以看到圆盘呈白色,说明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白光。(3)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会发生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会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下过雨的天空出现了彩虹,说明空气中的小水珠相当于三棱镜的作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4)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牛顿对光的探索的重大发现是:白光是一种复合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三棱镜能够分解白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白光。故答案为:(1)C。(2)B。(3)空气中的小水珠;色散。(4)白光是一种复合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三棱镜能够分解白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白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