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变形记》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教学目标
1.对文本中人物变形的特点进行梳理; 2.对主人公发生变形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 3.能结合作者背景,结合实际对文本的主题做出理解 4.掌握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方法,理解“变形”这一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历史变迁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格里高尔变形的特点; 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分析; 探究文学中的“变形”手法 了解卡夫卡的作品风格 教学难点: 1.变形之法: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变形物?
2.变形之因:“变得回来吗”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习变形之法,探变形之源 ——《变形记》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 东阳市外国语学校 陈斯璟 一、导入 “变形”这一概念听起来很陌生,但其实,在各种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变形者”的身影无处不在。比如:西游记的主角是一块石头变成的猴子,精卫是少女的灵魂幻化而成的鸟儿,梁山伯与祝英台幻化成了一对蝴蝶,甚至奇幻动画中的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可以完成变身来拯救世界……通过“变形”,主人公获得了新的力量,放大了内心的渴望,对作品的主题起到了强化作用。 那么,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就是小职员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的故事。 二、任务一 习变形之法: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变形物? 同学们可以先思考思考,为什么卡夫卡将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它为什么不变成别的东西?比如兔子、老鹰,或者是一条鱼?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格里高尔变形而成的甲虫都有些什么特点。 总结:甲虫具有看似坚硬实则脆弱、看似强大实则弱小,一旦翻身就有徒劳挣扎而死去的特点,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与格里高尔与外界的关系相契合。 任务二 探变形之源:为什么会发生变形 虫形人心,是格里高尔变形的特点,看来,这次变形让主人公陷入了危难的境地。课本里的节选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聪明的同学们,你觉得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还能变回去吗? 想知道能不能变回去,归根到底,我们要去文中寻找他变形的原因。 明确:在这里,我们将格里高尔变形压力的来源分为三个方面: ①变形压力源之一:社会和工作对格里高尔的压榨: 第一个方面来自于社会,我们可以在文中看到他对工作的抱怨: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第4段) 把人弄得傻不愣登。人哪里少得了睡眠。别的推销员活得就像后宫里的娘娘(第5段) 他是老板的奴才,没有脊梁骨,也没有头脑。 说他请病假如何?但这会使他十分犯难,因为格里高尔在职五年,一次也没有病……也因为在医生看来,世界上就有那种完全健康而厌恶工作的人。(第6段) 格里高尔在工作中遭到压榨、猜忌、歧视,这份工作不仅剥夺了格里高尔的自由,还剥夺了他的尊严。 公司老板严密统治公司和每个雇员,而公司协理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最应该尊重科学、守护人身健康的医生也一味地为资本站台,从不会为员工说话。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从老板到底层员工,人们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在这样的一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②变形压力源之二,来自于他父母的冷酷无情。 我们可以看到,格里高尔所面对的不同寻常的亲子关系。在这个家庭中,全部的温情几乎寄托在格里高尔本人的一厢情愿上: 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我一定办理这件事。(第5段) 父亲只顾跺着脚,而且越跺越厉害。那边,母亲则不顾天凉,打开一扇窗子,把身体尽量靠到外面,双手捂住脸。 父亲像一头发了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第19段) 格里高尔没有办法忤逆父母的意志,又因为父母的债务而无法摆脱工作的压榨;一旦格里高尔不能去工作,父母与他的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对父亲野兽般的描写更是表现了亲情关系的内在变化。 ③变形的压力源之三:来自格里高尔自我对外界压力的顺从不抵抗。 我马上开门,这就来。我有一点点不舒服,头有点儿晕。情况并不像我想得那么好,不过已经好多了……我还赶得上乘八点的火车去出差呢,这几个钟头的休息使我恢复了精力……我立刻就自己去公司,劳您大驾,向老板说下我的这个意思……”(第19段) 倘若他们大吃一惊,那么格里高尔就不负什么责任,他就可以安然了。倘若他们平静地接受这一切,那么他就没有理由焦虑不安,只要他抓紧的话,说不定真还能赶上八点钟的火车呢。(第20段) 协理先生,您看,我不是死脑筋,我高兴工作。出门很辛苦,但不出门,我活不了。我现在正焦头烂额,但我很快就会摆脱困境的……请您在公司为我说番好话吧!(第26段)
可惜,格里高尔说的是“虫语”,协理先生和他的家人显然是听不懂的,他的言不由衷和自欺欺人的矛盾言行也表现了他在身体变形前,早已发生的内心变形。 ④总结:在工作之外,格里高尔几乎不能支配、主宰自己的生活,他潜意识里想要逃避这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和事。这是他变成甲虫的主观的、内在的原因。他的自我被深深地压抑,他的梦想正如他墙上挂着的高贵女士的画像一般遥不可及。这多重因素互相叠加、交错,如此牢固而无解。于是在工作、经济、精神的多重压力之下,格里高尔倒下了。
他所不愿承认却又真实存在的绝望、压抑、孤独,同样也是现代人的困境。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人们,依然能够从卡夫卡的作品中得到共鸣。 变形的本质:人的异化 变形是假,变心是真。 卡夫卡通过人变成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揭露了人的异化这一深刻主题。 马克思曾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变得不再是人。被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物”操纵,于是人就成了“物”的奴隶,成了“非人”。 1.格里高尔的身体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 2. 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亲情也发生了异化,亲情变成了仇情,善良变成了冷酷。 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知人论世:卡夫卡的“变形” 让我们回到作者卡夫卡本人。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他写作变形记的时间,大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他曾受过律师这门职业的培训,在他完成法学课程后在受聘于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任职后的空余时间,卡夫卡开始写短篇故事。对于工作剩余的时间,卡夫卡经常会抱怨难有较充裕的业余时间从事写作,因为自己不得不将大量时间投入工作。卡夫卡的父亲是妇女时装礼品店的老板。他只关心他的生意,对儿子的写作事业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加上他对子女的家长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从小就笼罩着威权的压力。 我们不难发现,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许多方面,都是卡夫卡自身生活现状的缩影。 在书信中,他这样描述他自己:一个为写作而生的弱者,在生前,卡夫卡没有依靠写作维生,他的写作近乎依赖于对解读世界的执念以及对自身的拆解。 我头脑中装着庞大的世界。可是如何既解放我并解放它,而又不使它撕裂呢。我宁可让它撕裂,也不愿将它抑止或埋葬在心底。我是为此而存在的,这点我十分清楚。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但至死都无法对他的思考和探索给出令他自己满意的答案和结论。他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六、阅读方法提炼: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方法 通过变形记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此类现代主义的小说的阅读方法: 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的:叙事时,事物无论多么荒谬悖理,但总有一时之规; 二刻拍案惊奇序中,正以幻中有真,乃为传神。 那么我们可以将它概括成:在虚构中寻找事实。 我们要去关注,主人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形,作者在叙述方式上的变形所利用的手法。 最后,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做一个思考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成了物的奴隶的现象?相信爱思考的你,一定能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见解。 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