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哈姆莱特(节选)》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教学目标
1.梳理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的艺术手法。 2.结合哈姆莱特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白和独白,分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3.理解剧作家在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批判。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梳理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的艺术手法。 2.结合哈姆莱特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白和独白,分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1.理解剧作家在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批判。
教学过程
导入:发疯文学作为一个网络热点,热度居高不下,它指的是出于某种目的用文字宣泄情绪,语序混乱,透露出强烈的气愤和不满,让对方发疯抓狂的文字句式。 实际上,如果我们向文学经典的源头回溯,或许就能发现,天才的莎士比亚也关注到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哈姆莱特》中塑造了一个永垂不朽同时也争议不断的疯狂王子的形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部传世著作,走近这位思虑重重的疯狂王子。 任务一:冲突造就的疯狂 活动一:梳理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全剧人物众多,故事曲折复杂,请用图或表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课文中人物与哈姆莱特的关系。 情节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莱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莱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莱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莱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莱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莱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活动二:概括矛盾冲突 1.围绕选文的重要情节试探,我们可以将选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试探前— 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试探时— 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试探后— 国王与波洛涅斯试探后的密谋。 2.“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哈姆莱特》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全剧主要围绕什么冲突展开? 学习支架: 戏剧冲突: 人与人的冲突 人与自我的冲突 人与非人(他者)的冲突 明确: ①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 ②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 ③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 ④哈姆莱特与黑暗社会之间的冲突 主要冲突:全剧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其余几种冲突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课文中的冲突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通过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等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形象。 任务二:疯语背后的真言 哈姆莱特为何要装疯卖傻呢?既是为了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也是为了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言语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灵。”抓住疯语的不合理之处,这或许就是我们解读这位忧郁王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选文中哈姆莱特的对白和独白部分,结合对象和语境,找一找其中的看似荒谬之处,让我们聚焦人称,一起来剖析背后的真言。 活动一:品读对白中的人称“你们” 在第二部分,哈姆莱特应对奥菲利亚的试探,反而提出了三个问题: 你贞洁吗? 你美丽吗? 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 提问:这里的你是谁? 明确:此处对贞洁与美丽发出的质问很明显不是指向奥菲利亚的,尤其是最后一句质问,让质问的真实对象大白于世,那就是他认为既不美丽也不贞洁还生了一群罪人的人,他的母亲! 补充独白:(衔接:让我们联读语段,在原文中印证推测)“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只有一个月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明确:讽刺乔特鲁德凭借美貌再嫁,对旧王失去了忠贞,不再有心灵的美丽。 文本:(衔接:我们再来看下一处特殊的人称,先一起来读一读。)“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天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 提问:这里的你们是谁? 明确:对白部分明明说话对象只有一人,却多次出现了“你们”,你们:奥菲利亚、母亲、叔父等等虚伪造作的人,抒发控诉和失望,和对自己两难境地的悲鸣。可窥见他高尚的品格和对宫廷社会的鄙夷,展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活动二:品读独白中的人称“我们” 与装疯卖傻的对白相对应的,是哈姆莱特彷徨又真实的独白,哈姆莱特并没有规划详细的复仇计划,提问:在独白部分哈姆莱特以“我们”的口吻,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 两个问题:一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二是思考和行动的关系。 接下来,请同学们采用批注法深入文本。先独立批注,再小组分享。 文本: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明确: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改嫁、叔父的夺权,让他感到人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可厌、陈腐、乏味。这一切让青年王子痛不欲生,备受煎熬,死亡始终在诱惑着他。 文本:倘若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明确:这里的梦是现实痛苦的延续,死后灵魂不得安宁,哈姆莱特拥有现世人生的理想抱负和责任。作为王子,他的“家仇”必然与“国恨”相联系;作为一名威登堡大学的学生,他具有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 文本: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给的意义。 明确:揭示了他性格上深刻的弱点,解释了他迟迟无法行动的原因。哈姆莱特固然美丽、纯洁、道德高尚,但是却缺乏英雄所需要的坚强的精力,他耽于沉思、犹豫不决,也使他丧失了行动力。由此,我们也能发现他性格中极为犹豫延宕的一面。 小结:这段独白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有理性、有理想的人的痛苦思索过程,展现了他在遭受生命的沉重打击后再次坚强地站起来的蜕变史。 2.提问:独白中为什么频频出现“我们”而非“我”? 明确:而多次出现的“我们”,说明哈姆莱特对于生命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单薄的个人,而是人类面对生存的意义、生的痛苦、死的疑惧、思与行的矛盾等人生问题的诘问,充满了哲理色彩,闪耀着崇高人文主义的理性光辉。 任务三:疯子映射的“我们” 活动一:联系时代,探究“疯语”背后的作者 作者想借哈姆莱特的“疯语”传达哪些创作意图?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3世纪《丹麦史》中记载的“阿姆莱特复仇记”。莎士比亚写《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时,宫廷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与此同时,“人文主义”思潮盛行,“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宣扬个性自由,倡导天性解放,追求现实幸福,肯定个人欲望。但过分强调天性自由而不加约束,必然会导致道德的沦丧和秩序的崩坏。 ①无尽背叛,永恒孤独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即地狱 虚伪、背叛、猜疑、误解 ②矛盾犹豫,英雄死亡。 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 ③时代混乱,理想破灭。 一个人文主义新青年在黑暗小巷中的痛苦前行 ④个体渺小,反抗艰难 老天爷竟要我诞生来整顿乾坤 ⑤罪恶蔓延,全员毁灭 《哈姆莱特》无疑是一部悲剧,莎士比亚不仅借哈姆莱特的眼睛看到了人文主义与严峻现实的巨大反差,也借他的疯癫之语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真伪、美丑、文明与野蛮的清醒思考。 活动二:联读经典,深挖疯子映射的“我们” 傅斯年:“疯子是我们的老师,孩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结合两部作品中的疯子的共同点,如何理解这句话? 《狂人日记》: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陈老五也气愤愤的直走进来。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对这伙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明确: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狂人在日记中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小结:疯子不仅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一类特殊的形象,更是探究人类精神疆域的窗口,他们不合世俗,却常常能以独特的目光洞见人性幽微、指斥社会弊端,发出了代表人类探索未来的先声。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 阿尼克斯特) 雨果[法国作家、诗人]: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结语:疯狂王子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是无法回避的冲突,是犹豫又崇高的灵魂,也是对人类社会深彻的思索,让我们循着哈姆莱特的声音,去认识自我,去探索未来。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