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福安一中 2023-2024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D B C A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B A D
1.【答案】B【解析】据图中信息,图中的多个铜器出土地点,证明了铜器制作在这一时期
已经进入了萌芽和发展期,故选 B项;虽然图中显示了黄河流域仰韶、龙山时代的铜器
出土地点,但并不能直接证明各史前文化独立发明了冶铜技术,排除 A 项;图中的信息
并未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黄河流域在这一时期是青铜冶炼技术的最早发明和推广地,
排除 C 项;图 1并未明确显示出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疆域较大的早期国家,D 项与材
料主旨不相关,排除 D 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商初都城亳都在形制上基本符合《考工记》》“内
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记载,即宫廷内部有九个房间,供九位嫔
妃居住;外部也有九个房间,供九位卿大夫上朝议事使用。礼制是国家所定的礼仪规范
和制度,这说明早期国家礼制化在商王朝已凸显,故选 C 项;材料的主旨为都城形制,
与天下体系无关,排除 A 项;《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商朝时间不符,
排除 B 项;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
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政治制度,但是材料未涉及,不
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许君……葬之以
侯,礼也”“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等可知,西周时期,周王以公、侯、伯、子、
男五等爵位来规范统治秩序,《左传》中记载,许国国君(男爵)卒,以侯的礼制下葬,
《吴语》中记载吴王(称王的诸侯)对晋人讲要守住先王的爵位,不敢僭越,说明此时
传统的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约束力仍然存在,故选 A 项;材料体现五等爵制及
等级尊卑礼乐制度仍然具有约束力,礼崩乐坏出现在西周末期,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
坏的形势日趋严峻,排除 B 项;材料体现西周时期五等爵制的约束力,并没有涉及诸侯
争霸的情况,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排除 C 项;西周时期的五等爵制维
系传统政治秩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等推
动社会转型,排除 D 项。
4.【答案】D【解析】据材料“虽贫以贱,而信有道”、“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少小
穀(官职)其事,以程其功”可知其主张“举贤”否认血缘与出身的因素,提倡不偏富
贵与不避贫贱的公平原则,有能则举之,善用人才,这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故选 D
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宗法
分封制度逐渐崩溃,排除 A 项;材料信息与墨家的“尚贤”思想相符,但未涉及儒道思
想理念,排除 B项;材料“故兴善人……焉少小穀 (官职)其事,以程其功”强调要
对其进行长期的考察,然后试加任用,与私学兴起解放思想无关,排除 C 项。
答案 第 1 页,共 4 页
{#{QQABQQCEoggoAJJAABgCQQFQCkEQkACAAAoGhAAIoAAACBFABAA=}#}
5.【答案】B【解析】据材料“秦统一后……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
祭祀”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统治家族祭祀先祖之所,国家宗庙的设置在秦朝逐渐推广
到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皇室的宗庙设置虽然其出发点是“亲亲”的血缘关系,但是其最
终目的则是“刑罚中、庶民安”等政治效果,也正是由于皇室宗庙具有血缘和政治上的
双重价值,所以皇室宗庙的设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故该举措表明人伦秩序服
务于国家治理,故选 B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 A 项;秦朝的主流思
想是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其核心思想并非以孝治国,排除 C 项;秦完成统一后,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主旨“宗庙祭祀”不符合,排除 D 项。
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后大兴土木和严刑峻法使社会劳动力严重缺失,
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农时,导致社会粮食供应紧张,加剧了粮价上涨,故选 C 项;秦末
农民起义爆发于公元前 209 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法家思想强调重农抑商,
有利于农业发展,排除 B 项;秦统一全国后,结束了诸侯混战和社会分裂的局面,有利
于促进农业生产,排除 D 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
国相、郡太守的人数不断下降,表明武将和功臣的势力减弱,反映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得到加强,故选 A 项;“重文轻武”主要是宋代的治国方针,与材料汉朝不符合,排除
B 项;军功阶层担任高官的情况与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稳定没有必然关系,此项不
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起了
儒学的正统地位,且道家学说的概况与材料中军功阶层担任高官的情况不相关,排除 D
项。
8.【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 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贤良文学多为
饱读诗书之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据材料“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专卖制度”“朝廷取
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可知,在贤良文学的反对下,朝廷最终取消了酒类
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故选 C 项;材料表明
朝廷采纳了贤良文学的意见,但不代表“吸纳民众意愿”,排除 A 项;贤良文学不是工
商业者,且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并未提高,排除 B 项;材料
反映的是在贤良文学影响下汉代专卖制度的变化,“政府干预政策阻滞工商发展”与材
料主旨不符,且“阻滞”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 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上格为‘迎谒’和‘锻冶’图,下格为……综合农耕场面”
可知,该汉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汉代农庄当中的活动,既包括“迎谒”的礼仪活动,也包
括“锻冶”这种手工业活动,还包括农业耕作活动,说明农庄规模较大,涉及各种社会
生产,能组织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具备较强的政治和经济实力,结合所学东汉豪强地
主势力的发展可知,该拓片可以用来说明汉代豪强地主势力的强盛,故选 B 项;该拓片
显示了汉代的“农耕场面”,但并未显示“土地兼并问题”的存在,更反映不出“长期
存在”,排除 A 项;拓片显示了汉代农庄的一些社会生产活动,但并未显示当时不同社
会阶层之间存在矛盾,排除 C 项;拓片无法显示政府经济政策方面的信息,排除 D 项。
10.【答案】C【解析】据题干“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
运力”“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等内容可知,《九章算术·均输篇》中所记述的算题大都是
社会实际生活的需要,并且,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史实主要
得益于生活的实际需求,故选 C 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但是并没有述及政府对数学的态度,排除 A项;题干所述史实体现出在西汉官营手工业
管理中应用了数学知识,这与“经济计划”无关,排除 B项;题干述及的是社会实际生
活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并没有述及“交通运输”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排除 D 项。
答案 第 2 页,共 4 页
{#{QQABQQCEoggoAJJAABgCQQFQCkEQkACAAAoGhAAIoAAACBFABAA=}#}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希腊古典时代,入侵者会把军队开入对方最好的平原,……
则会火烧庄稼,砍掉葡萄藤和橄榄树。双方作战的主力是以农民为主的重装步兵……”
可知希腊古典时代的战争中出现侵占平原、火烧庄稼等现象凸显当时希腊具有明显的农
业社会特征,故选 B项;希腊古典时代广大农民属于公民群体,是不需要向国家承担赋
役的,排除 A 项;材料“如果对方拒不出战,则会火烧庄稼,砍掉葡萄藤和橄榄树”说
明战争会破坏文明发展,排除 C 项;希腊古典时代入侵者侵入最好的平原是为了获得土
地和土地上的收益,和民主政治体制无关,而且并不是当时所有城邦都是民主制,排除
D 项。
1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路上丝
绸之路,且外来作物多经过西域传入,因此带“胡”字,而宋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
的路线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外来物种多从海上来,因此叫“番”或者“洋”,这侧面
反映了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故选 C 项;精耕细作到西汉时期便已经成为中国的主
要耕作方式,虽后代多有发展,但与外来物种的传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 项;外来物
种无论是胡萝卜还是番茄,人民群众都已经接受,且这与其名称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
除 B 项;秦汉至隋唐并未发生西方侵略,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
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美日两国自 1900 年到 2005 年间从事
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比重急剧下降,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
提高,表明了美日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故选 D 项;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农业劳动力
减少,这说明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程度提高,排除 A项;材料中农业是第一产业,排除
B 项;材料中表明美日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第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第二、三产
业的提高,排除 C 项。
14.【答案】B【解析】由“遗址内出土了百余件用于制作青铜器的红石范(模具)”和“与
北方的陶范不同,红石雕刻的范”可知,南方在吸收中原文明的时候具有因地制宜的特
点,使用南方盛产的红石作为制作青铜器的模具,故选 B项;用红石雕刻的范,虽说浇
铸时散热较快,不易炸裂,但这只能说明红石做范的好处,不能说明南方冶炼技术超过
北方,排除 A 项;题干体现不出南北交通联系较为方便,且商朝时期南北交通联系较为
便利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青铜文明传播到长江流域,并不能说明长江流域
纳入商朝管辖范围,排除 D 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1885”可知为工业革命时期,“吃马铃薯的人”为底层人民,
材料显示工业社会的底层生活,故选 A项;材料显示的食物是马铃薯,并无其他食物的
信息,无法得出“种类丰富”的结论,排除 B 项;材料显示的是食物是马铃薯,并不能
说明其来源,排除 C项;材料并无富人生活的信息,无法得出贫富分化的结论,排除 D
项。
16.【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韩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进行救助,
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是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故选 D 项;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实力下降,实行浮动汇率制,打破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排
除 A 项;“解决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 B 项;“全球经济一体化”一词有误,不符合史
实,排除 C 项。
答案 第 3 页,共 4 页
{#{QQABQQCEoggoAJJAABgCQQFQCkEQkACAAAoGhAAIoAAACBFABAA=}#}
17.
西汉中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社会经济恢复;丝绸之路开通,对外交往发展;
汉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并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进行管辖;
但河西地区人口稀少,驻军花费巨大。(3分)
基于此,汉武帝开始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从内地移民到河西地区,设置与内地一体的行
政管理体系,设立专门官吏负责屯田,移民与戍卒一道屯垦戍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2分)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河西地区的人口快速增加,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促进了河西地
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丝
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一定保障,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3分)
18.
月份:大致在农历五月。(2分)
理由:第一则材料记载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播种时间为农历二月,大麦生长需一段
时间,其成熟期应在几个月后。(2分)第二、三则材料均记载当地大麦收获时间为农历五月。
(2分)上述材料均为吐鲁番出土文书,是实物史料(或原始史料),证据力较强,(1分)且
三则材料可相互印证,(1分)故可推断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成熟的月份大致为农历五月。
19.
(1)原因:合股经营具有很大的优势;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竞争激烈;国内市场的扩大,
利润的吸引;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推动,经营规模的扩大;金融业的发展;国家统
一,政治安定;重农抑商观念的松动;中国与世界商业联系加强。(任答3点,6分)
(2)商业资本主导;资金来源多元(投资人多元化);经营管理具有专业性(所有权与经营
管理权分离);具有殖民扩张性质;实力雄厚;垄断(控制)世界贸易。(任答3点,6分)
(3)同:扩大资金来源和规模;增加收益,降低投资的风险;优化经营管理,提高竞争力;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任答2点,4分)
异:
中国:推动农耕文明的高度繁荣;重视乡土亲缘,影响范围小,规模小,未突破商业资
本的性质。(4分)
欧洲: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殖民扩张,带有掠夺性;加
速资本原始积累。(4分)
20.
示例
“变化处”:春秋战国时期(1分)
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2分)
阐述:诸侯国的改革、变法,推动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世袭贵族政治,国家治理机制日趋成熟。
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交融,华夏认同增强,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铁犁
牛耕的不断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长期的兼并战争导致诸侯国大大减少,统一趋势大大增强。“大一统”思想得到各个阶
层、各派别的认同,奠定了统一的思想基础。(9分,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
答案 第 4 页,共 4 页
{#{QQABQQCEoggoAJJAABgCQQFQCkEQkACAAAoGhAAIoAAACBFABAA=}#}福安一中 2023-2024 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长:75 分钟 满分:100 分)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 1 仰韶、龙山时代出土铜器地点分布图
图 1 可说明,这一时期黄河流域
A. 各史前文化独立发明了冶铜技术 B . 铜器制作进入了萌芽和发展期
C . 最早发明和推广了青铜冶炼技术 D. 已出现了疆域较大的早期国家
通过对商初都城亳都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宫殿区,其形制基本符合《考工记》“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记载。这一发现说明A. 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体系已奠定 B .《考工记》影响了中国古都的形制
C . 早期国家礼制化在商王朝已凸显 D. 内外服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管控
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表 1 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
表 1
《左传》 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
《吴语》 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
A. 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 B . 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
C . 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 D. 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
某战国竹简有如下记载:“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少小穀 (官职)其事,以程其功。”这一记载
A. 表明宗法分封制度崩溃 B . 渗透儒道思想理念
C . 反映私学兴起解放思想 D. 体现官僚政治特征
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 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 . 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 . 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 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 216 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源于
A. 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 . 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 . 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 D. 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图 2 描述的是汉代前期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和郡太守等官职的变化趋势, 其趋势表明当时
图 2
A. 君主集权不断加强 B . 实行重文轻武方针
C .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 道家学说地位稳固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 81 年),朝廷召集贤良文学共 60 多人讨论国家财政政策取向,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专卖制度,指责盐铁官营、均输、酒榷“与民争利”,主张自由放任,藏富于民。最终,朝廷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
A. 国家经济决策吸纳民众意愿 B . 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提高
C . 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 D. 政府干预政策阻滞工商发展
图 3 为山东滕州黄家岭出土的汉画像石拓片。在拓片中,上格为“迎谒”和“锻冶”图,下格为一个包括耕、耱、种的综合农耕场面。该拓片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图 3
A. 土地兼并问题的长期存在 B . 豪强地主势力的强盛
C . 不同阶层间矛盾的尖锐化 D. 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其中的算题,反映了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这体现出数学成就的发展得益于
A. 政府的高度重视 B . 经济计划的制订
C . 生活的实际需求 D. 交通运输的发展
希腊古典时代,入侵者会把军队开入对方最好的平原,如果对方拒不出战,则会火烧庄稼,砍掉葡萄藤和橄榄树。双方作战的主力是以农民为主的重装步兵,多以方阵形式开 展正面决战。这可以说明,当时
A. 城邦混战加重农民赋役负担 B . 战争形式凸显农耕文明特色
C . 区域战争加速古典文明发展 D. 民主政治体制影响军事策略
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A.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 . 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 . 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 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从 1900 年到 2005 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 1200 万人减少到不足 200 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 35%下降到 0.7%。从 1963 年到 2000 年,日本农业从业 者的比重也由 76.6%下降到 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
A. 农业发展日趋衰退 B . 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
C . 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D. 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
江西吴城遗址是商代文化遗存。遗址内出土了百余件用于制作青铜器的红石范(模具),其中有锛、斧、凿、戈、刀、镞、钺等的范。与北方的陶范不同,红石雕刻的范,浇铸时散热较快,不易炸裂。这说明当时
A. 南方冶炼技术超过北方 B . 文明的吸收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C . 南北交通联系较为便利 D. 长江流域纳入了商朝管辖范围
图 4 为荷兰画家梵高 1885 年创作的油画。该油画体现了
图 4 《吃马铃薯的人》
A. 工业社会的底层生活 B . 日常食物种类繁多
C .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D. 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16.1997 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一落千丈,贬值一半以上,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剩下 39 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韩国政府要求,向其提供了 195 亿美元的巨额贷款,韩国经济迅速恢复。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 打破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B . 解决了储备货币供应不充足的矛盾
C . 建立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格局 D. 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 4 个小题,第 17 题 8 分,第 18 题 8 分,第 19 题 24 分,第 20 题 12 分,共 5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一
图 5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由于本地人口不多,且驻军花费巨大,武帝元鼎六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敦煌以东的西北地区不仅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还设专职都尉“主屯田殖谷”。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已有 28 万多人。加上屯田的士卒,
整个河西约有 40 万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地区的移民实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8分)
表 2 为有关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生产的出土部分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 分)
材料
表 2
序号 内容 出处
(1) “延昌卅六年丙辰岁二月廿日,宋口(注:残缺)”,“边 夏孔进渠常田叁亩,亩与大麦”。(大意为农历二月二十日,宋某租种了孔进渠三亩地.所种谷物为大麦。) 《高昌延昌三十六 年(596 年)宋某夏田券》
(2) 626 年五月(农历)高昌某寺的食品消费中,有“(大麦)五斛、糜一斛二斗,用雇外作人十人,用刈麦(注: 割大麦)并食粮”的记载。 《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例月用斛斗 帐历》
(3) 高昌县令各乡“准家口多少各贮一年粮”,“其大麦今既正是收时,即宜贮纳讫速言”,落款时间五月十九日 (农历)。(大意为防止灾荒发生,官方命令各家要储 《唐永淳元年(682 年)西洲高昌县下太 平乡符为百姓按户
粮备荒。) 等贮粮事》
根据材料,推断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成熟的大致月份,并说明理由。(8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合股经营迅速发展。微州商人、山西商人,都有合股经营的传统。“近亲者乃至同乡间的合伙,即合股”的经营方式为当时所盛行。清代山西商人采用合股经营的现象更为普遍。据记载,山西介休富民吴龙图等十六人各出股银数万两,交侯生芸领本贸易,“自奉天以至浙江,皆有字号”。一家字号可以由多家股东共同投资,而很多股东联合成为实力雄厚的集团资本,也可以同时经营多家字号。在合股形式下,投资者(股东)并不直接插手具体业务,字号的管理工作皆另委专人负责。股东的职业状况比较复杂,他们投入的资金属于商业资本的性质。字号店商人通过掌握加工环节进入了生产领域,但仅仅发生在少数地区的个别行业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6 世纪,富有的欧洲银行家们组织了很多合股公司,控制了所有的海上贸易,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利润。这些早期的合股公司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合股公司 具体的经营管理都委托给富有责任心和经验的董事们,而这些董事又可以挑选可靠的人管理 公司的业务。这种方式吸引了各种分散的人——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 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将他们的储蓄金投入各种商业冒险事业, 从而能轻而易举地动员起欧洲资本投入海外事业。东方商人无法期望与强大的、非个人的合 股公司竞争。世界贸易为东印度公司、地中海东部公司等控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工商业合股经营迅速发展的原因。(6 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早期欧洲合股公司的特点。(6 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合股经营字号和近代早期欧洲合股公司在作用上的异同。(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浩浩长江, 波涛万里,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
——摘自蒙文通《蒙文通学记》结合先秦至汉代的中国史知识,任选一个“变化处”,拟定一个论点,并阐述其在中国历史发 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要求:所选“变化处”应从宏观、整体的视角,选择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节点、阶段或重大事件,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