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考古工作者在有着“最初的‘中国’”之称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公猪下颌骨(如图),即《周易》记载的象征和平正道的“豮豕之牙”,其两侧各对称倒置3件象征武力的玉钺。据专家考证,这表达的是“修兵弗战”“以德治国”的理念。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上述材料最能反映(  )
A.孔孟之道由来已久 B.文德理念源远流长
C.早期国家业已形成 D.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2.古王国时代的埃及常常发动对周边国家的军事远征,并从那里带回来“各种各样上好的产品”。除军事活动外,埃及与周边国家和平的商贸活动也十分频繁。这是由于(  )
A.埃及国内自然资源较匮乏
B.专制主义强化的发展需要
C.正常商贸无法满足统治者
D.埃及由王国迈向帝国阶段
3.一般来说,封臣的义务就是侍奉,而封君的义务则是保护。封臣必须随时准备跟随封君进行军事远征,如果封君没了马骑,封臣必须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他;如果封君被囚禁,封臣必须把自己作为人质以换取他的获释。这表明(  )
A.封臣是封君的私有财产 B.军事远征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前提
C.封臣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封君和封臣有严格的权利与义务
4.“博洛尼亚大学位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5. 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 B.确立起欧洲对世界的主导
C.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D.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6.有学者认为,十四、十五世纪,整个西欧处于急剧的经济衰退,已从地处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获利的葡萄牙人将注意力转向了西非海岸,并不断取得成功,刺激了竞争对手西班牙资助哥伦布,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没有更早发现美洲。该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
A.西葡两国贸易的冲突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葡萄牙海外扩张方向的改变
7.整个16世纪,在日本经商的欧洲人仅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1600年,荷兰探险船首次到达日本,9年后,荷兰商船正式驶人日本。1613年,第一艘英国船来到日本,并取得了德川幕府的贸易朱印状。1623年,英国商馆被迫关闭。不久,日本效仿中国实行闭关政策。16~17世纪日欧贸易的曲折历程折射出( )
A.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B.殖民国家的早期争夺
C.东亚国家地位的降低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8.15世纪后半叶,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从地中海通往亚洲的传统商道,对过往的欧洲商人征收高额的税收。从地中海经红海通往亚洲的海路则控制在阿拉伯人手中。这一局面( )
A.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B.中断了东西方间商业联系
C.推动了西欧人的海上探险
D.促进了大西洋贸易的兴盛
9.古希腊建筑代表主要是纪念性建筑,如神庙和大量的公共活动场所——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敞廊等,此外还有祭祀帝王、祖先及英雄的庙宇。古希腊信奉多神教,各城邦均有自己的守护神。这说明古希腊人(  )
A.重视道德教化 B.强调个人权力 C.关注公共生活 D.守旧思维突出
10.汉谟拉比说:“当安努和恩利尔神让我统治苏美尔和阿卡德,他们把缰绳交到我手里,让我开挖水渠,并说:‘汉谟拉比会给人民带来富足’。”由此可见,在两河流域(  )
A.河水定期泛滥 B.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C.民众生活富足 D.水利灌溉至关重要
11.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艺术造像中的神一般都戴着有多达七副牛角的帽子(左图)。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时期,牛带有某种特定意义,并广泛出现在印度河印章(右图)上。据此可知两地有(  )
A.相同的语言文字 B.相似的文化元素
C.相同的文化源头 D.发达的牛耕技术
12.古代埃及政权由“法老”来统治,法老被认为是太阳神拉的化身,自行决策并管理国家事务、农业、税收、建筑、宗教仪式、军事、行政、司法等。这说明古代埃及(  )
A.实施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 B.是绝对权力统治下的国家
C.君权神授的封建政体形成 D.小农经济受中央政权保护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14.下图 浮雕中,纳尔迈高坐九级台阶上的殿堂,上方有保护他的女神,身后是其随从,前方是牛、羊、俘虏等战利品。据此推知,当时的埃及( )
纳尔迈权标头浮雕 注:纳尔迈是公元前 31 世纪埃及统治者。权标头是—种武器的顶端 部分。
A.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B.对外征战无往不胜
C.建立完备官僚系统 D.农业生产备受重视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是桑海阿斯基亚王朝著名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鼓励贸易,从而使帝国空前地繁荣起来。他大力引进精确的衡器并对之进行检视,并派出大批市场巡视员以保障买卖公平。传说,他在卡巴拉—廷巴克图地区挖了一条运河以利灌溉。他将战争中掳掠来的大批奴隶安置下来,让他们务农,并减轻农产品税收,以此来鼓励农业生产。他尊重学者,发展文化,擢用才智之士。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的治国措施有哪些 如何评价
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列举“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佐证“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城“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
(2)资本主义的发展掩盖不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的原因。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古罗马也曾修筑过“千里长城”。从1世纪到3世纪,罗马人为防备日耳曼人的袭扰,陆续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修建了一条“防御之墙”,从今天德国的波恩附近直到雷根堡附近,全长584千米。另外,公元117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后,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凯尔特人,该长城由三个罗马军团历时约六年分段筑成,史称哈德良长城,全长约118千米。
——摘编自马兆锋编著《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材料三
清朝入关后,一直没有修缮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一带的城墙有不少地方损坏倒塌,边防总兵蔡元上疏朝廷请求修缮,工部等建议康熙帝予以批准。康熙帝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他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编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帝国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18.(10分)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14 世纪意大利商人开始向中国进发,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家族来到中国,热那亚商人在泉州建立了“商站”。意大利商人通过与中国的直接和间接贸易,掌握了在欧洲出 售东方商品的垄断权。意大利商人从英、法等地运回羊毛,在本土组织呢绒生产,将呢绒运 到地中海东岸地区销售以换取东方的商品。呢绒制造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中迅速崛起。出于 海上贸易和争夺制海权的需要,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都建立了自己的庞大舰队,造船业也随 之兴起。在商业的实践中,意大利商人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谋略和经商方法。比如在商业活动中实行“委托制”“股份制”,同时“保险业”“票据”支付方式等也逐渐开展起来。…… 地中海区域的商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并对欧洲历史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西方史学家把上述现象称之“地中海商业革命”。
——摘编自张铠《马可波罗与“泉州—威尼斯”轴心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中海商业革命”如何推动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
材料二 “软性”的瘾品-巧克力、较淡的美洲烟草、东方来的茶叶和咖啡——之所以能打 败古德曼所谓的摇摇欲坠的欧洲自种瘾品的文化,这也是原因之一:软性瘾品更能配合新兴 资本主义秩序的需要。不但如此,这些瘾品本身就是资本主义下的商品。它们为商人赚的钱,为国库增加的收入,比它们在喝走气啤酒、吃大麻籽面包的旧秩序下能获得的可多得多了。
——摘编自戴维·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7 世纪世界贸易对欧洲产生的重要影响。
1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史·郑和传》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送)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材料二
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敕奉差诸官员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又拨宝船六十三只,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
材料三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阅读材料一、二,比较两则史料关于郑和下西洋记载的异同;
(2)结合史料类型,说明一、二两则史料的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2.B3.D4.A5.A6.D7.B8.C9.C10.B11.B12.B13.D14.A
15.【答案】措施:扩大对外贸易;加强经济管理;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文化事业。
评价:加强了对外交流,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稳定了市场秩序;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16.【答案】(1)作物:麦、水稻。
表现:欧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场扩大;英法荷等国建立特权贸易公司;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改变。
(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原因:牟取暴利:美洲土著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
【解析】(1)作物: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把麦、水稻传播到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表现:根据所学商业革命的内容,从欧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场扩大;英法荷等国建立特权贸易公司;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改变等进行回答。
(2)影响:根据“获利极为丰厚”得出提供了资金来源;根据“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得出扩大了海外市场;根据“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得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原因:根据“获利极为丰厚”得出牟取暴利:根据所学可知,欧洲人到达美洲后,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导致美洲土著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
17.【答案】
(1)原因:修筑长城的历史传统;帝国的统一;(帝国)面临游牧民族的威胁,为保护边境地区的稳定。
(2)康熙帝反对修筑长城,主张以民为本,各民族团结一心就能实现国家安定。
宋元以来,草原、中原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长城渐渐失去防御作用;火药武器化后,传统战争方式改变,也削弱了长城的作用。
康熙帝受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认为国家统治只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长治久安。
这一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团结与统一国家的发展。
【解析】(1)据材料一“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和材料二“古罗马也曾修筑过‘千里长城’”可知修筑长城的历史传统;据材料一“秦已并天下”和材料二“罗马皇帝哈德良”可知帝国的统一;据材料一“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和材料二“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凯尔特人”可知(帝国)面临游牧民族的威胁,为保护边境地区的稳定。
(2)评析需要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分析。从内容看,据材料三“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可知康熙帝反对修筑长城,主张以民为本,各民族团结一心就能实现国家安定。从背景看,据材料三“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可知宋元以来,草原、中原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长城渐渐失去防御作用;结合火药的史实可知火药武器化后,传统战争方式改变,也削弱了长城的作用;据材料三“民心悦则邦本得”可知康熙帝受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认为国家统治只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长治久安。从影响看,结合民族交融的史实可知这一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团结与统一国家的发展。
18.【答案】】 (1)推动欧洲历史发展进程: 激发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促进新航路 的开辟;促进意大利地区手工工场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推动商业制度的发展革新;为 文艺复兴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8 分。任答其中四点即 可)
(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习惯;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 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促进了欧 洲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19.【答案】
(1)相同:郑和受朝廷派遣出使西洋;政治目的为主;远航船队的规模大,航程远。
不同:《明史》指出寻找建文帝下落为郑和下西洋目之一;家谱主要宣扬教化于海外。《明史》注重对郑和功绩的表述,家谱对郑和的才能有更多的赞扬。《明史》记录了出发路线等,家谱主要记载了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2)《明史》属于文献史料中的官修史书,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人员、规模等,具有权威性,史实记述较为准确,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
《郑和家谱》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族谱,能够印证正史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补充正史中的缺失和细节。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3)欧洲人航海的深层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的对金银财富、市场等的不断追求,其航海探险具有持久性。郑和远航是为了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等,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二“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奉差诸官员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 公干教化诸番王”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受到了政府的派遣,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显示天朝教化,以政治目的为主;据材料一、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以次遍历诸番国”“官员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又拨宝船六十三只,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于诸番国并海外”可知两则史料都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人数多、船只规模大,航程广泛涉及亚非地区。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可知《明史》认为寻找建文帝下落是主要目的之一,据材料二“公干教化诸番王”可知家谱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海外诸国宣扬天朝教化;据材料一“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次遍历诸番国”可知《明史》主要记叙了郑和从出生到起兵有功,再到出使海外的过程,凸显的了对郑和功绩的赞扬,据材料二“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知家谱主要突出赞扬郑和的个人品行和才能;据材料一“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可知《明史》对郑和下西洋的具体行程和路线进行了详细记载,据材料二“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可知家谱并未具体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行程,只是少数记载了到达的地区和国家。
(2)据材料一“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送)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可知成书于清初的官方正史——《明史》详细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人数和规模,由于《明史》是在官方主持下编撰的,所以可以依据大量的官方记载,相对具有权威性,史实记载也相对准确,可以作为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郑和家谱》属于族谱一类的文献史料,更加具有主观性,因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祖先的功业和德行,所以,可以作为补充资料填补正史记载中的缺失部分,还可以印证正史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
(3)据材料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可知梁启超主要强调西方在哥伦布开辟前往美洲的航线后,越来越多的探险家进一步深入探险,但是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海外航行壮举随之终止,实际上梁启超是在将二者进行对比,两者的航海壮举导致的不同结局其实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因是出于经济发展对资本原始积累和市场、原料的追求,同时海外探险和殖民活动也反过来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当时的航海探险具有持久性;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开展朝贡贸易和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渴望,并不是国内经济发展自然推动的结果,所以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一旦出现国力衰退的现象,很快就难以持续。
20.【答案】(10分)
(1)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答对两点4分)
认识:文明交往的形式包括武力扩张与和平商贸往来等多种形式,和平的商贸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2分)
(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答对两点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共同点,据材料一“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可知材料认为两大帝国的对外张加强了不同地区的世界联系,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据材料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可知材料认为两大帝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也将这些文明成果对外传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从国家疆域来看,两大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具有疆域辽阔的特点。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这两大帝国的扩张……”“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可知材料认为武力扩张与和平的商贸往来都是文明交往的形式,但是和平的商贸往来更能促进世界各地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交流。
(2)据材料二“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可知阿拉伯人在天文学、医学、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影响了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据材料二“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可知阿拉伯人在“百年翻译运动”中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典籍翻译成为阿拉伯文,后来又重新回流到欧洲,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文艺复兴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可知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欧洲,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